【原创】天山深处的守墓人和那条英雄的独库公路

铁牛

<p class="ql-block">一一题记:用摄影讲故事,文字成了照片的爱人。</p> <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的公路,全长561公里。它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它的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修建这条公路,一万三千多名解放军官兵从1974年开工到1983年9月建成通车,历时10年,其中有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nbsp;2014年,在独库公路大山里的乔尔玛,出了一位"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叫陈俊贵。1980年他随部队到新疆修筑独库公路,部队被暴风雪困于天山深处,弹尽粮绝,上级派陈俊贵等四名战士去四十公里外送信求援,他们带了二十个馒头出发,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了三天三夜,在生死关头,班长郑林书决定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副班长罗军由于冻饿先后英勇牺牲,他和战友陈卫星被一位哈萨克族老大爷救回,他腿部冻伤落下了残疾,战友陈卫星冻掉了双脚的指头。</p><p class="ql-block"> 陈俊贵复员回了辽宁省辽中县老家,自己担任电影放映员,爱人孙丽琴任交通收费员,并有了自己的儿子。他想到自己虽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班长和牺牲的战友却长眠在冰冷的天山深处,心里便一刻也得不到安宁。于是他和妻子商量,要去新疆为班长及战友守墓三年。1985年,他和妻子辞去正式的工作,带着刚出生三个多月的儿子又回到了天山深处的新源县吐尔根乡烈士墓地,并在墓地旁挖掘了地窝子住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冬天异常的寒冷,夏天到处漏雨,春天遍地泥泞,秋天狂风肆虐,他们过起了野人一般的生活。他们主要靠开垦边角料的土地和拣拾冻死的牛羊、骨头、蘑菇、酒瓶、破烂卖钱为生,这样一住就是九年。后来孩子要上学,政府就安排他们在那拉提住下来,并给予了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当时他们的家当还不足一千元,为盖房他就从两公里外的一处废弃军营的残墙上拆下旧砖来,然后一次背20块,硬是盖起了一间住房。家里的衣服主要靠战友和好心人施舍,但没钱交学费,又借不来钱,苦煞了一家人。1984年1月,政府在乔尔玛修建了天山独库公路烈士纪念碑,至到2006年,政府又为筑路中牺牲的168位烈士修建了陵园,他才有了正式的住处、工作和一份收入。</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陈俊贵和他的家人在守墓问题上宗教信仰般的坚定和纯粹,为我们在精神情感和道德坚守两个方面树起了一座道德人格的雕像。他身上有一种披肝沥胆、义薄云天的古典义士的风范,虽属个例,但不论那个年代,注重情义和知恩图报,始终都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现在他每天要重复做三件事:一是向络绎不绝的游客报告英雄事迹;二是守陵、打扫卫生;三是陪客人照像,接受"釆访"。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到全国各地寻访烈士的亲人,并替烈士们敬一点孝心,目前他已走访了八十四家。</p><p class="ql-block">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陈俊贵就像人们喜欢和敬仰的那条路,让人们每天都从他的胸膛上走过,为的就是传递天山精神和那份真切的感动。军旅作家党益民在他写陈俊贵的书《守望天山》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为什么要这样?是什么力量让他和他的家人苦苦支撑了三十多年? 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们在白雪皑皑的天山上演绎了怎样的人生故事?要探寻这一切,最好的选择就是走上独库公路吧!</p><p class="ql-block"><br></p> <h3>这些烈士都是他的亲人,值得他用一生去守护。守墓就成了他和他的家庭一生一世的唯一选择和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这就是陈俊贵。(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立碑是为了纪念,纪念是为了激励。一种入心的纪念,才是永远不会忘却的,一种无形的激励才是充满力量的。把碑立在了民众的心里,才是不朽的、永恒的。</h3> <p class="ql-block">陈俊贵为了一个救命的馒头,举家迁至天山深处的烈士墓地,一守就是三十多年。这种举世无双、侠肝义胆的行为和精神,连过去那些奉命守皇陵的人都很难做到。而他自觉自愿、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举动,除了让人久久的感动,还会让人深深的反省。它就像一面镜子,能照亮人性中的自私、虚伪和无情。</p><p class="ql-block"><br></p> <h3>陈俊贵和夫人孙丽琴的结婚照。他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但他们为报一个馒头之恩,却把自己的青春、希望和人生安排在了墓地里,选择了凡人难以承受的艰辛、寂寞和苦难,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我又想,不可思议的事里才会蕴含伟大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坚守里才会深藏事物的精髓。</h3> <p class="ql-block">168人的英灵永远留在了这里,让人无限的痛惜。他们曾经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如果活着现在都已过半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人已无法知晓他们的名字和英容。但我相信,他们已经不是某个人、某件事的概念,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一股气冲霄汉的英魂,一座钢铁军人的象征,一种激励后人的精神。他们的热血青春和感人故事,会同这里的天山和喀什河一同生长和流传,至到永远,永远!(图片为李建民摄)</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来这里瞻仰的人流络驿不绝,形同闹市?我想啊,是人们对英烈的一种缅怀和享受福泽的人一种感恩戴德的方式。是人们在金钱万能、人情淡漠、诚信缺失的尘嚣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慰籍和寄托。更是因为这段充满艰辛和险峻的道路,平均毎三公里就有一名烈士的生命和热血铺就,一路上由烈士的英魂护佑,心里会异常的平静和安宁,这里的英魂已经成了行人敬畏的神明和保护神。(图片为李建民摄)</p> <p class="ql-block">他在这里守护了三十多年,每天都要向众多的游人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英雄的故事,不厌其烦。(图片为李建民摄)</p> <h3>别人送他的好烟,自己没舍得抽,先点三支给九泉下的班长,说说自己的思念、心事和寂寞,心里就畅亮多了。</h3> <h3>守墓、宣讲、照像是他和全家人一天极其平凡而繁重的工作,这些不仅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更是精神的唯一寄托。</h3> <h3>每次摸着烈士的墓碑就像拉着战友的手,一个救命的馒头的恩情,他将终其一生来守护、来回报。(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郑林书烈士的墓碑及墓志铭。</h3> <p class="ql-block">陈俊贵在陵园门口签名售书,传播烈土的英雄故事和天山精神。</p> <h3>烈士陵园中的石碑,记录了一段由毛泽东主席亲批,一万三千多名军人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工具极其简陋的状况下,用十年时间建成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伟大筑路工程。</h3> <h3>这是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写的烈士名单,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革命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纪念馆。展陈烈士遗物,宣讲和传承"天山精神"。</h3> <h3>当年执行通信任务的四壮士郑书林、罗强、陈卫星、陈俊贵。(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h3> <p class="ql-block">郑书林烈士遗像。生前是113团三营五连班长,湖北罗田县人。1980年4月9日奉命率领三名战士自独库公路巩玉段0公里至42公里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暴风雪,11日在36公里处牺牲,时年24岁。1980年7月,追记二等功。(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p> <h3>石博韬烈士遗像。生前是113团的一个排长,湖北新洲县人,1976年3月入伍,1977年12月入党。1983年7月19日,带领战士在天山独库公路2号隧道施工,拆除下导洞支撑木时,突然遭遇塌方,为救战友壮烈牺牲,时年26岁。(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h3> <h3>当年陈俊贵就在烈士墓地边挖了地窝子,并住了九年,生活非常艰苦。冬天这里异常的寒冷,夏天到处漏雨。靠种点地、捡破烂、卖羊骨头、卖蘑菇维持生计并供孩子上学。(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h3> <h3>陈俊贵一家的合影照。除夫妻俩外,三个孩子中,大儿子陈晓洪,家里交不起学费,只好让他高中未毕业就参了军,去年从部队调入陈俊贵曾经服役的老部队一一武警交通部队,为的是实现父亲一个心愿:重修天山独库公路。女儿陈晓梅,乌鲁木齐某大学学生,她说:上初中前我从来没有穿过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我可以吃最便宜的饭菜,穿最便宜的衣服,但是我一定要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次子陈晓刚,上高中,学费由清华大学的李教授,每年提供1000元,现在1500元。他们都认为,守墓是我父母,也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h3> <h3>  战士们在悬崖绝壁上打炮眼时的情景。历时十年的筑路工程,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英雄事迹。新疆军区作家李斌奎,就根据烈士姚虎成和李善国的英雄事迹,写了著名小说巜天山深处的大兵》还改编成电影巜天山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轰动一时。陈俊贵就是看了这部电影,寝食难安,决定重返天山深处,为班长守墓。(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h3> <h3>战士们在冰达坂上用纲钎在艰难的施工。军旅作家党益民根据陈俊贵事迹所著的《守望天山》一书,是记录这一伟大工程的生动教材。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同名电影,同名歌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图片从党益民巜守望天山》书中反拍。)</h3> <p class="ql-block">一条冰雪之路,一段被雪藏三十多年的历史,一个老兵与一百六十八座坟茔,一家人三十多年孤独的守望,都在书里精彩的呈现。该书曾获"北京文学奖"和"徐迟文学奖"。</p> <h3>老照片一凿冰(照片来源《伊犁周末》)</h3> <h3>老照片一攀崖(照片来源《伊犁周末》)</h3> <h3>老照片一挖隧道(照片来源《伊犁周末》)</h3> <h3>汪勤忠烈士的遗物</h3> <h3>当年国家民政部为烈士刘本子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当年国家民政部为烈士王敬焱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图片为李建民摄)</h3> <p class="ql-block">郑林书烈士的遗物(图片为李建民摄)</p> <h3>杨理文烈士的遗物</h3> <h3>烈士们当年攀爬电线杆所用的脚凳。</h3> <h3>当年筑路战士们用过的衣服、被褥、军帽和大头鞋。</h3> <h3>陈俊贵等英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亲切接见并握手致意。(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陈俊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并握手致意。(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当年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带着妻儿到天山深处为烈士守墓,转眼之间已三十多年了。陈俊贵也过了半百,风吹起己花白的头发,显得有些劳累和憔悴,但对工作却没有半点懈怠,他准备把自己的余生就交付给烈士陵园了。</h3> <h3>当年筑路的老兵,在纪念碑前久久的凝望,他也许在想,修建独库公路是关国防民生的大战略,郑林书等168位烈士是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的死是国殇,因而有恩于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俊贵守墓绝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替国家、替百姓在尽心,在报恩。我们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以及和这条路有关系的人都应该感谢他啊!(图片为李建民摄)</h3> <h3>和游人拍照是他每天的工作之一,络绎不绝,无穷无尽。</h3> <h3>为游人讲述英雄的故事,是他年复一年的重要工作,口干舌燥,没完没了。</h3> <h3>守护墓地、祭奠英灵、宣讲伟业、<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陪人拍照、</span>打扫卫生、清理积雪是他每一天的工作,更是他一生的使命,他要把这里最绚丽的青春和最洁净的空气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h3>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陈俊贵向旅客介绍独库公路的视频,原作者:爱玩的老油条。</p> <h3>这是独库公路最高的哈希勒根达坂,常年积雪,建有两座棚搭式隧道,"哈希勒根"意为此路不通,海拔34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是最险的路段,也是牺牲烈士最多的地方。这恰恰应证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诗:无限风光在险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山的高度,更是人们久久寻觅的心灵的高地。</h3> <h3>走独库、进天山许多次,今年在达坂上,还是第一次看到盛开的这么多的黄花。大有一种&quot;战地黄花分外香&quot;的感觉和亲切。这种奇遇和荣幸,是对游人最热情的欢迎?还是对英魂最真情的纪念?</h3> <p class="ql-block">去乔尔玛的汽车排成了一队长龙</p> <p class="ql-block">进入哈希勒根隧道前的一段山路</p> <p class="ql-block">穿越大坂上的防雪棚廊</p> <p class="ql-block">出大坂后的一段山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从报刊上看到陈俊贵的事迹,就一心想去看看我心目中的奇人。2015年4月中旬,我和朋友去乔尔玛见到了陈俊贵。他很忙,没有时间留给我们。正好赶上下大雨,我们要求去他家看一下。</p><p class="ql-block"> 他家就住在陵园门边彩板盖的平房里,几件老式的家具,一部旧彩电,简单实用,找不到一件奢侈的东西。三十多年了,他宁愿守着一份清贫,也要追寻心灵上的安宁和富有,着实令人敬佩。但墙上挂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及自治区张春贤等领导人接见他的照片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的最高奖赏,是他清贫的生活里开出的最富贵的花,在他的心里这是无价的。正好他的爱人及孩子都回来了,他一一作了介绍,并冒雨带我们去了墓地,介绍了他的班长和168名烈士的事迹,以及他们一家人守墓的经历,并带我们去了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4日,我和朋友又去看望了他,他依旧很忙,在门口和妻子正在卖书和接待游客。我看到门前的一排平房已经拆除了,还建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并配有专人管理。这次我想多找些有关他自己和当年修建独库公路的资料,但因时间过长,资料十分稀少。只好从陈列室的墙上照片和陈列柜里的遗物中拍照了。他依旧很忙,怱怱忙忙的又去接待游客了。</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17日,我又去了陵园,陈俊贵正忙着接待山东战友的祭奠仪式,我带朋友去了墓地,又拍了几张照片。出来的时候我和他夫人聊了几句,当我问起他们孩子的时候,她说三个孩子都工作了,以后大儿子还要继承他爸爸,把这份工作继续干下去。他们把守墓当成了家族的事业和工作,并且传给了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在几次接触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也非常的心疼他们。因为前来祭奠烈士的游客很多,大家都希望拜见这位神奇的守墓人夫妇,亲耳聆听他们讲解当年修路及英雄的故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千万次的讲解,千万次的照相,让这对英雄夫妇苦不堪言。他们是英雄不假,可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的人,需要关心和体谅啊!</span></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这个家族传承的不仅仅是父辈的那份高贵的忠诚和豪情,更是一种血脉里流淌的精神和火种,就像天山雪岭旁盛开的那片黄花,随着春天的气息和不绝的人流,一直把它的香魂和温情,传播和漫延到天山深处及更远、更远的地方去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