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甘南

相见语依依

<h3>  有人曾这样形容旅行:“旅行,是无趣生活里的不期而遇。”正是因为这些不期而遇,才会有那么多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人(比如我),对旅行这件事一坚持就是一辈子。我喜欢旅行,喜欢旅行中放空自己的状态。尤其是劫后余生的当下,带着心灵巨大的创伤,我想找一方净土去洗涤灵魂。其实西藏是第一目标,但孤身一人总是对遥远的地方心有余悸,好吧!甘南,去疗伤,去弥补十多年前的遗憾……</h3> <h3>  在人世间游荡,我们总会经历离别,或是天各一方的分离,亦或是死生相隔的永别。悲伤往往紧随其后,无法克制。随着时间的流逝,悲伤被冲淡了,留下的唯有漫长的思念与回忆。就像这座中山桥,它见证着兰州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它也见证着世间太多太多的生死离别。我记不清上次来到它面前是什么时候了,记忆中它是苍凉的,可如今再见却是一派繁华景象,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特别是傍晚灯光下的中山桥,像极了浓妆艳抹的歌舞伎,这种色彩个人感觉有点格格不入,不喜欢!</h3> <h3>  从兰州出发到临夏已是饥肠辘辘,吃货的我满世界去找最正宗的东乡手抓。肉足饭饱后才有精神去逛逛这座民族城市。漫无目的的一路走一路找,被细巷的这幅精美砖雕瞬间吸引。驻足良久,除了感叹工匠大师的鬼斧神工之外,赶紧举起手机。</h3> <h3>  细巷的门口挂着国家AAAA旅游景区的标志,跑进去一看,稍有点失望。不过随处可见的精美砖雕,紧紧相依的小河与小巷,虽没有江南水乡的柔美风韵,却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恬静。</h3> <h3>  这座西北首座5D玻璃观光桥是由临夏塬头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斥资3000余万元,通过“旅游+扶贫”模式流转土地50亩,倾力打造的西北首座5D玻璃观光桥。桥面跨度218米,垂直高度106米,负荷载量能够满足1000人同时行走。走进这个张开的恐龙大口,眼前呈现的就是这座晶莹通透的玻璃桥了,耳边已经隐隐约约传来各种尖叫声,有点迫不及待想上桥了……</h3> <h3>  行走在桥面上,透过玻璃一览临夏美景,有一段走走玻璃就会“开裂”,走一步碎一地,现在想想依然还很酸爽......</h3> <h3>  站在峡谷最深处往下望,这纯属自我挑战,很明显我已经忘了刚才有一段跪着过来的狼狈模样了。不过这一望,恐惧夹杂着战胜自己的喜悦,很多事倒也释然了。其实想想,我一直强行把一些东西给你,我的时间,我的爱,我的胡搅蛮缠,我的狰狞和可爱,我从来没想过你想不想要,可我从没想给过别人。呵,一厢情愿最终伤了自己,扰了别人。也罢,从此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h3> <h3>  桥头恐龙也算是一大亮点了,惟妙惟肖的恐龙体态,让人不寒而栗的逼真音效,伴随着孩子们的尖叫欢闹声,还真有点点侏罗纪公园的意思。不得不感慨中国人的造景技术,还是牛啊!</h3> <h3>  记忆中的夏河,还是十多年前破旧不堪的模样,一路上担心着吃饭住宿的卫生问题……😞可当我再次到达夏河下车的一瞬,干净整齐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国际酒店,哈,除了有些冻人以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h3><h3> 这里是整个甘南地区的宗教中心,有小西藏之称,著名的拉卜楞寺就在夏河境内,因此这里又被称为“东方梵蒂冈”。位于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h3> <h3>  清晨的夏河还没有完全醒来,寺院里的辩经声已经此起彼伏,虽然佛教我不懂,但跟着虔诚的信徒走过世界最长的转经廊,抚过一个个转经筒,不管能不能实现,许愿总行吧!</h3> <h3>  看着这些信教群众才明白,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简单而虔诚,抬头看天,一眼万年,从清晨到黄昏,一转即是一生……</h3> <h3>  拉卜楞寺的围墙斑驳沧桑,守望着这座寺院的百年历史,它厚重的年代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一个神圣的佛国天堂!</h3> <h3>  拉卜楞寺也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在寺院聆听阵阵佛音,高原佛国浓厚的宗教氛围震撼人心。与其说这是一座寺院,不如说它是隔离于外界独属于藏民的一个小世界……</h3> <h3>  推开厚重的木门,在幽暗的佛殿内,各种佛像庄严神圣,上百年的彩绘壁画和大幅唐卡呈现在眼前,时间仿佛也停在了百年前。</h3> <h3>  藏传佛教中的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圣物,它起源于西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h3> <h3>  为什么世事在百口莫辩中就开始和结束了?这些年我逐渐学会了接受,接受意外,接受变节,接受误解,接受努力了却得不到回报,接受世界的残忍和人性的残缺,但这不代表我妥协,我还是会努力去爱,去为遥不可及的一切付出心血……</h3> <h3>  从拉卜楞寺出来,下一站,桑科草原。在距离草原六七公里的地方,桑科湿地的美景已经让人们挪不动脚步了!在这里,再烂的相机,再渣的摄影技术,只要你去拍,随手都是一张风光大片。观景台上的游客都和我一样,不由发出“哇”这种最原始的感叹。心无旁骛只去欣赏美景的感觉真好!</h3> <h3>突然感觉最破坏画面的,就是我!😓但是普通游客的心理,不就是每到一景,都要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吗?😛</h3> <h3>再乘车大概二十分钟,桑科草原便以它独特的美映入眼帘。这里既有草的芳香,又有花的艳丽,伴随着花香沁人心脾的,是久未散去的酥油香!这里不用风吹草低见牛羊,它们就在眼前,牧民们搭起的帐篷上炊烟袅袅,时间空间仿佛都静止一般,一派岁月静好的祥和景象!</h3> <h3>  蓝天,白云,绿地,帐篷……各种美好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成就了一副色彩斑斓的变幻油画。在这里,什么工作理想,什么爱恨情仇全都抛在脑后,就这样望向远方,什么也不说,就很美好!</h3> <h3>  当我俯瞰翠绿的草地,仰望蔚蓝的天空,呼吸花朵的馨香,心里总会浮现起故人的脸庞,此刻,因为“我想”,所以“你在”……</h3> <h3>  突然想起一句很喜欢的话:“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我还要怎样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啊,生活如此美好,还有什么可强求的呢?</h3> <h3>果然最美的风景都在路上,54公里的草原风景带让人目不暇接。而这片淡黄色的花海,满足我对浪漫的一切想象。如果在这里有一间属于我很明很静的小木屋,我一定愿意立刻动身来这个地方,带上心爱的书籍和混乱的思想……</h3> <h3>碌曲县城不大,却很整洁,人不多,却都很淳朴……</h3> <h3>  天津援建的尕秀村,利用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深厚的民族文化,这个原先藏民的定居点,如今成为了一处“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第一藏寨。</h3> <h3>  郎木寺其实是一个镇子的名字,清清浅浅的白龙江从这里流过,郎木寺四周山峦起伏,景色秀丽,天上神鹰飞翔,山上的经幡随风招展。在藏区随处可见的普通景象,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依然感到很震撼……</h3> <h3>  被誉为“高原神湖”的尕海湖,在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上,是甘南高原第一大淡水湖,清纯而安宁,温和而又斑斓。</h3> <h3>  从郎木寺到迭部的这一段路应该会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怀吧!六十多公里的山路走走堵堵差不多走了四个多小时,烟山土雾能见度可能不到五米,大坑小窖心脏都快颠出来。这不和人生一样吗?怎么可能全是美景的坦途,熬过低谷前方依然有美好在等待。</h3><h3> 到达迭部已是晚上九点多,找了一间还算干净的酒店,吃了一顿最最寡淡无味的涮羊肉,有点失落的进入梦乡。清早乘车大概半小时,扎尕那的美景出现的那一刻,立即心旷神怡……看来我是被早先扎尕那的宣传片给骗了,这里明明要比宣传片更美好吗?</h3> <h3>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约瑟夫·洛克曾到扎尕那,盛誉道:“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h3> <h3>清晨的扎尕那云雾伴着炊烟,缭绕天际,这里不是仙境,但胜似仙境……</h3> <h3>  这束狼毒花是和一个藏族小女孩聊完天后她卖给我的,觉得很漂亮,爱不释手,各种拍拍拍。上车后不知道是因为高原反应,还是狼毒花独特的味道弄得差点吐掉,真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难受😖</h3> <h3>海拔3160,看来真是高反,没有去西藏是对的!👿</h3> <h3>  扎尕那远远望去,白塔、踏板房、绿野、石山、林木。这里是安详宁静的藏族村寨,更像是美好浪漫的童话世界!</h3> <h3>  扎尕那的四个藏族村落,一直都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可能他们的物质生活并没有我们富裕,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充实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有机会我一定要在扎尕那的民宿住上几晚,好好体会下最有藏味的生活!</h3> <h3>  返程途中经过腊子口景区,当地藏羌文化浓郁纯正,为景区增添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神秘的宗教色彩;红军长征遗迹更为景区人文景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漫漫长征万里路,天险雄关腊子口。”看到这些方知现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眼前吧!</h3> <h3>  心藏万象,则“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怀着爱与希望,就会感到自己是被眷顾和垂爱的。一切都在慢慢的来,慢慢的渡过。不必着急,也不必感伤。你的生命总在为你安排着独属于你的每一件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心的动向,过好每一分钟,每一时刻,每一天。怀着希望也带着淡然。说着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可是生活更难不是吗?不难为自己,就好。</h3><h3> 这些,静静地说给自己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