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原文】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h3><h3>【译文】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bìchén)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做文辞上的加工。”</h3><h3>【李里老师讲解】“为命”,是指写作外交辞令,这是说的郑国的事情。当时郑国是处在晋国和楚 国之间的一个小国,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是春秋五霸之列,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 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郑国在晋国和楚国之间,由于会搞外交,所以得以 生存。其关键就在于外交辞令很从容平和,能够巧妙协调周边的关系。外交搞得 好是因为他们起草的外交辞令经过了四个人之手,这四个人是裨谌(bìchén)、 世 叔 、子 羽 、子 产 ,都 是 郑 国 的 大 夫 。 “草 创 ”就 是 打 草 稿 ;“讨 论 ”是 研 究 提 出 自 己 的 意 见 ;“行 人 ”是 外 交 官 名 ,“修 饰 ”指 增 加 或 减 少 ;“东 里 ”是 地 名 ,是 子 产 的 故 乡 ,“润 色”就是增加文采。郑国的外交辞令是经由裨谌打草稿,世叔研究提意见,子羽修 改删减,子产润色文采而完成。朱子说“郑国之为辞命,必更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 精密,各尽所长。是以应对诸侯,鲜有败事”。郑国的外交很少有失败的,因为他们 的外交辞令出自四个贤人之手,非常详密、周到。国学大师杜道生先生讲新文化运 动时,他正在北大文学系读书,北大的文史哲系都对孔子展开了批判,胡适之先生 在讲课的时候却一边批儒家一边要大家熟读四书。胡适专门举了这一句为例子。 他 说 ,“草 创 ”、“讨 论 ”、“修 饰 ”、“润 色 ”,都 是 活 在 现 代 汉 语 里 的 常 用 词 汇 ,不 把 这 些 语汇读懂、记牢,你连中国的语言都不会用。所以胡适之先生说,熟读、记诵四书可 以使我们对中国语言文字有深入体会、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语文多是用齐鲁语 的语法、词汇,四书就是齐鲁语系的代表。现代汉语有很多词汇出自四书五经。批 判孔子是认识问题,属于思想的层面,熟读四书则是打下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h3> <h3>【南怀瑾老师讲解】这段话孤零零吊在这里。所说到的四个人,当时都是郑国的大夫。为什么?我们知道上古王道讲道德,后世霸道讲事功。春秋战国时的五霸,第一个霸主,就是由郑国开始,所以郑国在春秋战国初期,相当有力量。可是到了孔子的时代等于现在的英国,没落了。虽然没落了,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还是蛮大,因为郑国出了不少政治上的人才。这里所提的四个人,都是郑国政治上的要人。</h3><br><h3>孔子这句话所说的“命”,就是古代非常重视的“诰命”。诰是诰,命是命,两种档都是政府的公告。比方现在一国的元首,到另一国家访问过后,发表联合公报。这种公告,起稿的人非常费心,每一个字都要斟酌,这种档不但影响当时的整个国际关系,将来历史还要留下来的,对与不对,作为历史批判是非善恶的依据。我国五经中《尚书》的记载,就是中国上古政府的文献资料。透过这些资料,可以了解他们过去的历史。诰命就是这些档。我们现在一般人称它为“大文章”,不止是这一代的,而是永远留在历史上的大文章。</h3><br><h3>孔子说,郑国的诰命颁布出来,非常慎重,先由裨谌起草,然后由世叔来讨论、检查、研究。“行人”是外交官名,“子羽是人名。再由外交官子羽来修改,最后还要经过首相子产,在文采辞藻方面,加以润色。以现在的程序来说,好像是由秘书起稿,送给有关单位会稿,然后经过外交部改正,这还不够,最后经过首相修改文章的辞句,增加文字美。</h3><br><h3>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国在那么混乱的时代始终人才济济,发出来的文告,有那么慎重,经过这几个大手笔的考虑才拿出来。这是孔子告诫从政的学生,一个从政的人,一下笔乃至写一个条子都要当心,尤其是有关政治大问题的决定,一写下去,就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模子,不能草率。所以孔子提到“为命”之难,告诉学生们,不要疏忽。</h3><br> <h3>【个人感悟】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孔子对郑国颁布政令前经人反复推敲的程序十分赞同。由裨谌来起草,由世叔来推敲,由任外交官的子羽来修饰,由子产来润色,体现了为政的严谨态度。为什么外交文书的制定需要多人经手?因为个人的智慧和认知终究有限,世无完人,外交文书不仅关乎国际关系,更会作为史料长久保存,因此制作者更要慎之又慎,一字之差就有可能是云泥之别。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慎重对待工作学习,借鉴这种工作方法,从而认识到团队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