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古老的徽州、歙县富堨镇,有一个原生态古法木榨油坊,是国内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利用古法将各种油籽榨成油的老作坊。从2014年起的6年间,我先后12次去那里,用镜头记录下了油坊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销售的全过程以及木榨工的艰辛,这门技艺已在徽州存在上千年。本着一个摄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四十多年前曾在这片土地上的知青情怀,我忠实记录下这一原生态榨油法,以摄影图文方式,力争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2014年9月7日摄)</h3> <h3>2017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皖南木榨油技艺(歙县木榨油)列传统技艺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舌尖上的中国Ⅱ》黄金时段的播出,歙县富堨老油坊一举闻名。</h3> <h3>老油坊人为数不多,均来自徽州,将这门原生态技艺世代相传,祖祖辈辈靠榨油技艺为生,他们是老油坊最忠实并赖以生存的守望者。昏暗的室内、斑驳的墙体、肆溢的油腻,无不对外来者述说着它历经百年的沧桑和荣光,像个油光锃亮的耄耋老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年如一日地重复演绎着木榨油的故事。它的昏暗环境,给我的拍摄带来不小的挑战,好在多年的拍摄经验为这次拍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r></h3> <h3>以下组图,依旧延续我个人比较青睐的厚重感、动感、力量感等创作风格,力图将交代老油坊环境背景,以及油坊人的劳作状态相结合,拍出老油坊人“坚定信念 勇守初心 ”的匠人精神。</h3> <h3>每逢芝麻、油菜籽收获的季节,村民们会把用来换油的油菜籽、芝麻等送到油坊办理入库寄存,需要油时按一定折扣打油,账房进行手工记账 (2018年10月2日摄)</h3> <h3>第一步要把收进来油菜籽先用风车筛去杂质</h3><h3>(2019年03月18日 摄)</h3> <h3>清除杂质后,要将原材料在大锅里翻炒至熟而不焦;冷却后,进行两至三次碾磨</h3><h3>(2014年06月11日 摄)</h3> <h3>磨好的植物粉越细,出油率也越高</h3><h3>(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碾磨后的菜籽粉要进行蒸粉,蒸粉是一道关键的程序</h3><h3>(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蒸好的熟料,被入模制成粉饼</h3><h3>(2014年10月21日 摄)</h3> <h3>用稻草铺在铁圈内固定粉饼</h3><h3>(2018年4月12日摄)</h3> <h3>蒸好的粉用布包提出,倒进放了稻草的铁圈中,再踩压为粉饼(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踩饼看似简单,但没有三、五年功夫是学不到的。饼的厚与薄,固定粉的稻草也要疏密恰到好处,才能夠保证充分快速榨出油来。踩饼工序现在只有两掌门师傅掌握</h3><h3>(2014年10月21日摄)</h3> <h3>码好的粉饼等待上榨(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油饼上榨。木榨的主体结构由一根粗大的树干,中间掏出一个圆形凹槽,靠胀楔挤压粉饼的原理榨油(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安放木楔是个技术活,一般由榨房的大师傅亲自操作(2014年10月21日 摄)</h3> <h3>上榨需要两个人通力合作。木楔分两排,一排胀紧同时另一排要松掉,经过多次循环反复才能完成(2018年10月2日 摄)</h3> <h3>装好油饼后,在油饼的一侧塞进木块,利用吊着的200多斤重的巨石撞锤撞击木块之间的一个楔片(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撞击木锲需要力量和技巧(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开榨忙时两台木榨同时开榨</h3><h3>(2018年04月12日 摄)</h3> <h3>随着楔片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横放的木块会对油饼进行相互挤压,油被挤出</h3><h3>(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伴随号子声,高高举起的撞锤准确砸向木楔,粗犷的撞榨引起整个油坊木架地动山摇,煞是震撼(2014年09月07日 摄)</h3> <h3>撞锤连续3个小时撞击楔子后,随着对榨堂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物理压力,迫使油脂渗出,黄亮亮的菜籽油细细地流淌下来,诱人的醇香在古老木屋的深处四周弥漫</h3><h3>(2018年4月12日 摄)</h3> <h3>榨过的油楛粉碎后由于温度很高,需要伴和降温(2014年6月11日 摄)</h3> <h3>榨后的油楛是极好的饲料,也可当有机肥用,非常抢手。每季下来都要装袋卖给附近的养殖场或花农(2019年7月17日 摄)</h3> <h3>榨出的菜油需要过磅,抬出倒入账房大油缸。这种传统的楔式木榨墩可以榨芝麻、油菜籽、茶籽、黄豆等各种油料,一天下来能榨出两百来斤油(2019年3月18日 摄)</h3> <h3>倒油缸。这种榨油方式是重体力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油坊的师傅主要还是油榨传承人程亚忠当年那几个师弟,都五十多岁了,或许再三、五年,木榨工这个职业将消失,最终将被机械取代</h3><h3>(2019年3月18日 摄)</h3> <h3>每年榨油淡季,需要请木工师傅对木榨进行维修。这里是徽州最后的木榨油坊,四乡八里乡亲们都指望它每年都能吃上城里人吃不到的好油(2017年11月2日 摄)</h3> <h3>拿自家种的油菜籽存到油坊,到时家里没油了,用多少就来换多少,记个账,以物易物,实现最原始的物物等价交换。</h3><h3>(2018年10月2日 摄)</h3> <h3>油坊还是最原始的手工记账,台上几十本账,记录了每家每户来油坊寄存、换油资料。来买油的,现在也能用微信支付宝了。</h3><h3>(2018年10月2日 摄)</h3> <h3></h3><h3>歙县木榨油工艺传承人程亚忠几年前因病过世。他家后人表示,他们将不遗余力身体力行,把这门古法手艺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h3><h3>(2019年07月17日 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