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墩——华夏沈氏故里

钓鱼顽童

<h1>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竹墩村,是沈氏家族发源地之一。她本是武康余英溪畔沈氏世系分支,于中晚唐时期,迁徙至竹墩村,以此开启了沈氏宗脉新篇章。 </h1><h1> 竹墩的长春书院曾是朱熹讲学的地方。明时沈太宦至兵部尚书。这里历史上产生过多名状元、进士和举人,历任各级职官75人,号称产生过倪、孟、何、葛、夏5相国,唐宋时的颜真卿、苏东坡,《渔隐丛话》的作者胡仔及贾收、富弼、富直柔等人,就在这里把酒吟诗。文化底蕴深厚。 </h1><h1>  竹墩是明清时吴兴望族——吴兴竹墩沈的发源地。竹墩沈家一直人才辈出,以从政和书画文人居多,现吴兴竹墩沈的后代遍布海内外各地。有“天下沈氏出竹墩”之称。“沈氏”人才鼎盛。见史传者一百五十八人,其中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传,另有皇后三人,皇妃五人,以唐朝睿真皇后沈珍珠最为有名。 </h1><h1>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竹墩沈”迎来了她的鼎盛时期。开启这一时期的便是一位居家课艺的翰林沈三曾。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涵、沈三曾兄弟同榜进士,同入翰林。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沈三曾的儿子沈树本高中榜眼。沈三曾的孙儿沈荣仁、沈荣光、沈咸熙也连捷进士,成为翰林院的青年才俊。竹墩的沈炳震、炳巽兄弟, 前者有《唐书合钞》、后者有《水经注集释订讹》等著作传世。 </h1><h1>  1911年11月5日,湖州教育会会长、竹墩人沈谱琴和湖州鲍山人、湖州府中学堂督学钱恂率领中学堂的学生军发动起义,驱走了清朝-,宣布湖州光复。1916年,北京大学教授湖州鲍山人钱玄同(钱恂之弟)和竹墩人沈尹默(沈谱琴族侄)担任《新青年》主编,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中国近代的风起云涌中,“竹墩之沈”续写风流,“鲍山之钱”新开篇章。 </h1><h1>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白话诗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白话诗《月夜》被称为“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的美德。”沈尹默和胡适、刘半农是最早在《新青年》上尝试新诗创作的,被誉为新文化运动新诗创作“三巨头”。 </h1><h1>  沈兼士,当代著名学者。沈尹默之弟。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北京大学,称其与兄沈士远(总务长)、沈尹默以及另外两名姓马的教授为“三沈二马”。 </h1><h1>  沈迈士,当代著名书画家。与沈尹默合作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他的作品融诗、书、画于一体,为艺苑所推崇。 </h1><h1>  竹墩沈氏不仅因为有沈尹默、钱玄同、陆志韦这样的名教授,朱家骅、张乃燕这样的名牌大学校长,更是因为有沈家本、胡惟德、戴季陶、张静江、吴鼎昌等一班高官和朱五楼、王一亭、顾叔苹、沈联芳等一批工商巨子的存在让湖州竹墩享誉中外。 </h1><h1>  新农村建设让竹墩成了旅游胜地,遍布世界各地的沈氏后人都纷纷寻根问祖来到竹墩。特别是来自韩国、日本的沈氏后人更多。几年来,当地已经多次接待韩国、日本的沈氏后裔的来访,与他们进行了友好洽谈,共商弘扬竹墩文化的具体发展规划。</h1> <h1>写有“华厦沈氏故里”的牌坊,成了“竹墩村”的鲜明标志。</h1> <h1>村里保存完好的古桥——“状元桥”。</h1> <h1>竹墩村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小河而立。河边的“桥石埠”随处可见,村民们还在小河里洗涮,也有村民在小河佈了渔具,捉些小鱼小虾小蚌小螺蛳。</h1> <h1>在民宅前面的“照墙”上,“传民族特色,展竹墩宏图”的几个大字,引人关注。</h1><h3></h3> <h1>民房的周围还可见到桑树,看来养蚕业还在继续着。</h1> <h1>养蚕用的蚕匾架子。</h1> <h1>现在城里人渴望的“本鸡和本鸭”,在村头仍然可以见到。</h1> <h1>水红菱的秧苗。</h1><h3></h3> <h1>久违的南瓜花。</h1> <h1>村民们在自家门前也养起了花草。</h1> <h1>村里有座“禅智古寺”,曾是沈氏、朱氏家庙。几经修整,保存完好。</h1> <h1>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政府决定拿出三亿元人民币,正在为村落的整治忙乎着。</h1> <h1>木匠师傅正在安装靠河边凉亭的椅子。</h1> <h1>古戏台已基本修复。</h1> <h1>寺前桥也是一座古桥,桥的一边长满了藤蔓。</h1> <h1>江南水乡的村落应该也有竹子,何况是“竹墩村”。</h1> <h1>老宅正在修复中。</h1> <h1>状元古桥。</h1> <h1>村里的“文化礼堂”。</h1> <h1>“天下沈氏出竹墩”。让我们记住竹墩名人这“三沈”:</h1><h1>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吴兴(今湖州)菱湖镇竹墩村人,是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诗倡导者 。他五岁入馆,八岁开笔练字,十五岁就能为人写扇面。曾就读于嘉兴师范。1905年,随其族史沈士远、弟沈兼士同赴日本留学。</h1><h1> 1912年受北京大学之聘任教。在北大任职期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同他开玩笑道:“你这人性格内向是个出名的老实头,常常默不作声,既然如此,何必多带一口?”意思是说,沈君默的名字中已有“默”字,而“君”字下面又有一“口”,未名多余了。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沈君默对此甚表赞同。从此改名为沈尹默。</h1><h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白话诗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之一。其中《月夜》被称为“具备新诗美德的”第一首散文诗。沈尹默和胡适、刘半农是最早在《新青年》上尝试新诗创作的,被誉为新文化运动新诗创作“三巨头”。</h1><h1> 沈兼士(1885—1947),吴兴(今湖州市)菱湖镇竹墩人,当代著名学者。其为沈尹默之弟。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哥尹默同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并在东京随章太炎学习音韵学。民国2年(1912)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史编撰处国文系任职。沈兼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北京大学,称其与兄沈士远(总务长)、沈尹默以及另外两名姓马的教授为“三沈二马”。在1917看到地1919年间,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诗十几首,是我国新诗早期积极倡导者之一。他的新诗手稿6首,后来辑入刘半农的《初期白话诗稿》影印出版。</h1><h1> 民国36年(1947)8月2日,沈兼士因患脑溢血病故,其著作有《古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段砚斋杂文》等。还编有《广韵声学》,是我国迄今为止为汉字形声学研究最为完整的一部。</h1><h1> 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以字行,吴兴(今湖州市)菱湖镇竹墩村人,当代著名书画家。</h1><h1> 沈迈士早年随母亲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1905年赴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任多职。但因对当时政府腐败不满,都愤而辞去。至解放前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书画展览三 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h1><h1> 沈迈士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沈迈士绘画师承家学。他的画风格苍润,笔致雄秀,以山水花卉享名。沈迈士平生喜游名山大川,主张融合诸家法度,结合体验生活,提高作品意境。他的作品融诗、书、画于一体,为艺苑所推崇。编印有《沈迈士画集》、《海曙楼画集》;著有《画家丛书》中的《王诜》。还长于书法,善作诗词。</h1><h1>生前,沈迈士先生还为家乡菱湖的下昂“松雪影剧院”、“下昂中学”、“下昂乡中心小学”、“下昂敬老院”挥毫题名。</h1><h1>(以上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