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山东,有一种石头格外被人崇拜,它不是长清会唱歌的木鱼石,也不是柔润漆黑的泰山玉,更不是临朐山旺的古化石,它叫石敢当,一种用鲁中泰山石做成的镇宅石。</h1><h3><br></h3><h1> 泰山石外表不规则,纹路却十分清晰,对比色调非常强烈,像极了山东人敢爱敢恨,撸起袖子好打抱不平的性格。<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泰山石结构细密,质地坚硬,而且造型千姿百态,图案也是千变万化,可似齐鲁文化之源源。然而,真正让山东老百姓敬畏的这种泰山石,并非仅是石头表面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它为何叫做"石敢当″的故事背景。</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 传说是在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住了一位青年,姓石,名敢当。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对贫苦的人非常同情,在泰山一带非常有名,每当谁家受到妖魔鬼怪的侵害时,大家就会疾声呼唤"石敢当″,可谓是贫苦百姓的大救星。</h1><h3><br></h3><h1> 石敢当在帮助人们降妖后就更加出名了,无论东西南北,何方有难,只要一声呼唤,他便飞奔而去。但这样疲于奔命的救援,时常也会耽误时机,石敢当就对大伙说,全国这么大,我跑也跑不过来呀!还是请石匠在泰山石头上刻上我的名子"泰山石敢当",谁家再有妖怪,泰山石敢当就会挡住妖风。从此至今,无论山东的东西南北,建筑民宅时,都会采购一块泰山石敢当置于墙基中。</h1> <h1> 然而,泰山石敢当可不仅是老百姓的民问传说,在史书上还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第一种是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记载的,颜氏认为,石就是姓,敢当则是所向无敌的意思。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就是西汉史游中描述石敢当的那句话。</h1><h3><br></h3><h1> 第二种说法是形容在五代汉时的一位勇士,死而站立,化鬼成神。后来泰山石敢当就成为对强大的勇士的泛指,石敢当生当逢凶化吉,死而屹立不倒,擎天柱,镇水土,乃是一方保护神。</h1> <h1> 在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鲁中革命抗日英雄挺身而起,浴血奋战,在硝烟与鲜血中先后打出来88位将领,他们是鲁中无数革命先烈的突出代表,他们如同泰山石敢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奠定了基石,为中华民族的威武富强增光添彩。</h1><h3><br></h3><h1> 但因篇幅所限,本文仅采编了王建安上将、廖容标中将、罗舜初中将和大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的部分事迹,聊慰鲁中大英雄们的英魂,更为我山东大地真实的"石敢当″们唱出一首激昂凯歌。</h1> <h1><b> 将军持节舞金龙,炮火连天铸八纵</b></h1><h3><b><br></b></h3><h1> 开国上将王建安<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07.11.08-1980.07.25),</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56年授予上将军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0集团军(原26集团军)的前身,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九兵团26军,解放战争中的三野8纵,抗日战争中鲁中军区4师、4旅及四支队。王建安就是这支创造光荣历史部队的主要指挥官之一。</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1>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后担任红四军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鲁中军区司令员、山纵副指挥。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三野)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 抗日战争时期,王建安参加了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38年5月毕业离校,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率部先后在鲁北庆云、宁津等地歼灭伪军1800余人,并收复宁津县,打开了冀鲁边的抗战局面。1939年6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一旅旅长。</h1><h3><br></h3><h1> 1942年8月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3年3月任鲁中军区司令员。1943年11月5日,日本侵略军两万人分路合击山东军区一一五师领导机关,王建安指挥1个营与之激战终日,后带领全部机关人员连夜巧妙突出合击圈。由于指挥得当,八路军一枪未放,无一伤亡,一夜之间就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到达预定地点。 随队突围的德国记者希伯立刻在《战士报》上发表了《无声的战斗》,此报道引起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震惊,让更多国际友人纷至沓来参加山东的抗日斗争。</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 1947年,王建安参加指挥鲁南战役获胜,战后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率部转战华东,参与组织指挥了鲁南、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莱芜一战,率部与九纵队歼国民党军七十七师,毙其师长田君健,旋受命指挥3个纵队与兄弟部队围歼李仙洲部两个军,获解放战争以来空前大捷。</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 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率部突击青驼寺,断国民党军七十四师与八十三师之联系,并攻占万泉山,破敌突围希望,继而从东面主攻孟良崮,与兄弟部队共歼七十四师3万余众。</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 1947年8月,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执行外线作战任务。为掩护刘邓大军南下,率部沿三河寨、万福集方向进击,与兄弟部队歼国民党军五十七师于沙上集地区。</span><br></h3> <h1> 1948年3月至7月,王建安参与指挥洛阳战役、豫东战役。战后,任山东东线兵团副司令,受权指挥济南战役,提出"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并亲临前线指挥。战役从1948年9月16日晚开始,至1948年9月24日结束,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全歼守军10万余,生俘王耀武。毛泽东主席悉讯后写道:这是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并特为中央军委起草贺电相祝。</h1><h1><br></h1><h1> 淮海战役中,王建安受命指挥5个纵队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继而与谭震林指挥8个纵队围歼杜聿明集团于青龙集、陈官庄地区。淮海战役后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司令员。</h1> <h5>(简朴的王建安将军与夫人的坟墓)</h5><h3><br></h3><h1> 1949年4月,王建安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率先登上南岸,迅猛向纵深插入,与兄弟部队围歼国民党军队5个军10万余人于广德和长兴地区。1949年5月,王建安率部攻占浙江省会杭州,解放了杭州、宁波、温州等浙江广大地区。</h1><h3><br></h3><h1> 解放后,王建安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52年,王建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赴朝作战,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部驻防朝鲜东线,后换防中线。</span></h1><h3><br></h3><h1> 1953年夏,率部发起夏季攻势,攻占许多战略支撑点,粉碎美军破坏停战谈判阴谋。1953年10月,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h1><h3><br></h3><h1> 1954年,王建安因病回国,后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顾问等职。</h1> <h1><b> 菩萨司令百姓颂,百战杀敌问鼎钟</b></h1><h3><b><br></b></h3><h1> 1938年8月,毛主席在延安召开的大会上表扬曰:"山东八路军出了个'菩萨司令',他就是我们的廖容标同志。″</h1><h3><br></h3><h1></h1><h1> 廖容标(1912.10.3-1979.5.2),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支队司令员、副旅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参加了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战役,参加了长征、直罗镇战役,参与发动领导黑铁山起义,参与领导了创建鲁中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周张、济南等战役。</h1> <h1> 抗日战争爆发后,奉派 秘密潜入山东长山县,并改名廖之秀,以长山中学体育老师的身份组织发展抗日武装。<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廖容标参与发动领导黑铁山起义,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任司令员。随后率部转战胶济铁路西段南北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先后攻克长山、淄川、邹平等县城,迅速打开抗战局面,部队很快发展到30多个中队、5000余人。第5军在他的领导和率先垂范下,军纪严明,处处注意保护人民利益,被广大群众赞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他被称为"菩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司令"。</span></h1><h3><br></h3><h1>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基干武装改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番号,廖容标被调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司令员兼第4团团长。同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改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司令员。后任山东纵队第1旅副旅长、第4旅旅长,第4旅旅长兼鲁中军区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泰山区专员等职,参与领导了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h1> <h1> 抗日战争时,父亲的老战友吕竹林曾在廖司令领导的鲁中军区4团担任特务连连长,并随廖司令一同参加了莱芜小山战斗。为保住当时部队的唯一一门迫击炮,吕连长与廖司令冒着鬼子的枪林弹雨,轮流扛炮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被当时的鲁中军区"前线报"报道。</h1><h1><br></h1><h1>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容标任山东军区第4师师长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廖容标任山东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几年中,他一直转战在渤海平原,亲自组织了周村、张店、济阳、齐东、小站、唐官屯等战役。</span></h1><h3><br></h3><h1>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廖容标率领渤海军区部队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负责外围的北路指挥。济南解放后,廖容标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兼华东铁道运输副司令员。</h1><h3><br></h3><h1> 新中国成立后,廖容标任华东公安司令部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上海工作期间,十分重视部队的全面建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关心部队生活。</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1> 1952年7月,廖容标任华东军区赴朝实习团总领队,率70余名团以上干部赴朝鲜战场实习,并任第63军代职副军长。同年10月,率团回国后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h1><h3><br></h3><h1> 1955年10月,廖容标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65年10月起,廖容标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1><h3><br></h3><h3><br></h3> <h1></h1><h1> 廖司令的军队纪律严明,在山东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抗战时,只要听到是廖司令的队伍到来,周围的老百姓都跑来参军,后来,连国民党县政府的县大队也拉出来参加了八路军。最初五军成立时只有六十人,在短短几个月内,人员就发展到一千多人。<span style="line-height: 1.8;">廖容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分了解老百姓的艰辛,参加革命后,他始终保持着像爱孩子一样热爱士兵,像爱父母一样热爱老百姓的传统。</span></h1><h3><br></h3><h1> 当时,有一伙打着抗日旗号但不打日寇,专门骚扰老百姓的土匪,强征老百姓的粮食,这伙土匪又嫌弃百姓们给他们的煎饼不好吃,便把煎饼放到发霉长毛后,强退给村民再换成新煎饼,老百姓屈于无奈只好忍气吞声。</h1><h1><br></h1><h1> 当时廖容标带着部队经过这里,得知此事后,便将发霉的煎饼全部买回来,然后放到缸里用盐水消毒后自己吃。得知此事后,老百姓极为感动,从古至今,只见过欺负老百姓的大兵,那里见过如此爱民如父母的好队伍,连连称其为菩萨司令。从此,一传十,十传百,直至传到陕北延安毛主席那里。</h1><h3><br></h3><h1> 廖容标将红军游击战移植于敌后抗日,如鱼游水,如鸟翔空,神出鬼没。初战,夜袭长山城,捣毁维持会,活捉伪军与维持会人员三十余;次战,伏击小清河,击沉日军一汽艇,击毙十二名日军,其中有旅团长一名,联队长一名,高参一名;再战,坚守三官庙,击退日军四百余人十余次进攻,毙伤敌近百名。五军三战三捷,威震鲁中。当地百姓以"菩萨军"称之:一为纪律严明,救苦救难之意;二为出没无形,来去无踪之意。廖容标"菩萨司令"之美称由此传遍鲁中南大地。</h1><h3><br></h3><h1> </h1> <h1><b>雄师北上"闯关东″,"旋风″横扫大江南</b></h1><h3><b><br></b></h3><h1> 人们常以"旋风"来形容将军的骁勇,福建上杭籍中将罗舜初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旋风"勇将。</h1><h1><br></h1><h1> 罗舜初(1914-1981),福建省上杭县大洋坝人。1929年春参加上杭农民暴动,同年冬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7月进入瑞金红军学校第四期学习。同年10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二局科长、代局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二局副局长。1937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h1> <h1>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第一纵队参谋处处长,山东纵队参谋处处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鲁中区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了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工作。</h1><h1><br></h1><h1> 1942后8月,走马上任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独当一面,嗣后,痛歼反共"摩擦"专家秦启荣,三讨伪军吴化文,威扬鲁中;1944年9月,葛庄一战,300多个日军魂归西天,1300多个伪军或毙或俘;1945年3月,蒙阴战役,上千守敌无一漏网;1945年5月,石桥伏击,日酋吉川资旅团长命赴黄泉。</h1> <h1> 1945年11月中旬,罗舜初奉命率鲁中军区9000余名将士,横渡渤海,开赴东北。翌年1月,山东解放军第三师、警三旅和冀热辽十六分区之二十一旅、二十三旅组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罗舜初任政委。</h1><h1><br></h1><h1> 东北战场,烽烟滚滚,罗舜初率部以弱御强,浴血鏖战,用辉煌的成果创造了三纵"土八路"打败国民党军"王牌军"的战争奇迹。在罗舜初等的指挥下,第三纵队在黑土地连战连捷。在攻击锦州战役中,锦州守军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清朝大吏林则徐的孙女婿,曾任国民党远征军师长),指挥的第93军、新 8军 2个师、新6军1个师等 6个师以及特种兵、后勤部队共10万人,被罗舜初率领的三纵,在长途奔袭的运动战中全部歼灭。从此,国军给第三纵队起了个外号:旋风部队。</h1> <h1> 在临江战役结束约半年之后,罗舜初回到"三纵"任政委,不久,虎将韩先楚调任"三纵"司令员。韩、罗联手,率这支英雄的"旋风部队",横扫敌军如卷席,创造了许多著名战例:奔袭威远堡,猛虎掏心,痛歼敌军一个整师;闻家台血战,国民党军新五军军官大队200多人,踏着尸体冲锋,边冲边吼"誓死保卫军部",但在坚不可摧的"旋风部队"重创下,虽几番冲上解放军阵地,终在白刃格斗中惨败。</h1><h3><br></h3><h1> 在建国后的岁月里,罗舜初历任海军副司令员、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国防工办兼国防科委副主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他负重任,建设海军;他披荆斩棘,主持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他呕心沥血,参与组织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氢弹试爆前夕,他勇担政治风险,向最高决策层建言:二二一厂暂停开展"文化大革命",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和科研。1981年2月24日,"旋风"勇将罗舜初病逝。</h1> <h1><b> 武可长箭射飞贼,文可笔墨惊书魁</b></h1><h3><b><br></b></h3><h1> 说到武中奇,济南人都知道武先生是著名书法家,去过济南五龙潭公园的游客,也一定进过"武中奇书法展览堂″,那雄迈豪放巨幅狂草,那精巧镌秀的竖轴隶书,其真、草、篆、隶均有深厚功力,书风气势浑厚,挺拔苍劲。无不显示出大书法家的高超艺术造诣。</h1><h3><br></h3><h1> 然而,武中奇先生的前半生,却是戍马硝烟浴血沙场的革命军人,他不仅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组织者之一,还是八路军山纵四支队及鲁中根据地的创始人与领导者。</h1><h3><br></h3><h1> 武中奇生于1907年,山东省长清县固山镇后大彦村人,家里世代务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行伍出身,历任一中队班长、排长、中队长。1940年,武中奇被山东军区授予扩军模范的称号。抗日战争中,武中奇曾先后担任过团长、支队司令等职,也担任过中共济南工委委员、历城县长等职务。他率部转战沂蒙,屡立战功,日寇曾悬赏缉拿“赤匪武老二”。日寇投降后,武老出任联合国救济总署山东分署秘书长。 </h1> <h1> 抗战时期,最让武老自豪的还是指挥战士用步枪打下日本人的轰炸机一事,这在当时极其轰动。</h1><h1><br></h1><h1> 那是1938年10月初的一天,日本侵略军“扫荡”山东淄川地区太河村一带。武中奇奉命带领一个排到太河村活动,当他们走到一个小山坡上时,发现有一架日本的重型轰炸机超低空飞来。这个排使用的是水连珠步枪(俄制莫辛.纳甘步枪),射程远、威力大。鬼子飞机过于狂妄,竟然擦着山坡的树梢飞得很低。</h1><h1><br></h1><h1> 武中奇见状,于是迅速命令全排战士仰卧,向敌机进行齐射。只见一阵排枪响后,敌机尾部冒起了浓烟,摇摇晃晃地栽了下来。敌机上除一人跳伞活命外,其余4人全部摔死。活着的飞行员后来被送到延安,经过教育后参加了反战同盟。这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一大新闻和奇迹。</h1> <h1> 新中国成立后<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武中奇奉命任南下大队副大队长,大队进驻上海后,先后任上海市监狱副典狱长、南京市文管会副主任等职。</span></h1><h1><br></h1><h1>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已日趋成熟,故经人举荐,受冯玉祥将军之聘,担任山东武训中学书法金石教员。</h1><h3><br></h3><h1>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武中奇先生在戎马倥偬、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仍不时以木棍划地、以指书膝,对书法、金石进行揣摩和研究,并多次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书丹,为部队、机关镌刻印信、钤记。上海解放时,受陈毅市长之托,书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七个大字,昭示了上海市人民政权的诞生。中奇同志六十年代初在南京担任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期间,得以博览诸名家法帖、墨迹、汲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促其书法艺术有了新的发展。武中奇先生离休后,更是笔耕不辍,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在书法界进入泰斗行列。</h1><h3><br></h3><h1> 武中奇先生逝世后,其家人秉承先生遗愿,将先生全部墨宝及个人遗物,无偿捐献给曾经浴血战斗半生的故乡济南。</h1> <h1><b> 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四旅/四师)及鲁中军区,先后走出了八十八位将军,他们是这支部队的光荣代表,也是成千上万名鲁中革命烈士的英雄标志,更是这支泰山铁军的灿烂光辉。这支鲁中子弟兵的队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而写下光辉诗史,建国后又经数次大整军、大裁军而保留与发展,这是先烈伟大的印证,也是将军们英雄的见证,更是鲁中人民的骄傲。</b></h1><h3><br></h3><h1><b> 敢问谁当泰山石, 唯我鲁中大将军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