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轩读印——汉代官印(上)

文藏

未央廄丞 在篆刻史上,汉印是继先秦古玺后的另一座高峰。如果把风格多样的先秦古玺比作烂漫的山花,自由且绚丽,那么汉印则如同临风之玉树,庄重且典雅。清代周铭在《赖古堂印谱·小引》中说“学印不宗秦汉,非俗即诬”。清代巴慰祖在《四香堂摹印·自序》中也说“印章之祖秦汉,如寻山之有昆仑,问水之有星宿海也”。汉印端庄而雍容的气派为后世印人确立了一个创作的标杆,特别是明清印人强调“印宗秦汉”,其实都是指师法秦汉印式。以秦汉印,特别是汉印的风格典范作为篆刻创作的审美追求,从而确定了汉印在篆刻史上的正统地位。 宜春禁丞 汉印开创了我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汉承秦制”,汉几乎全面继承了秦王朝的印章制度并加以完善,造就了尚法而不失拘束,平直而又富于变化,正直而不失板滞,端厚而更见博大的汉代印风,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而秦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之所以能完成由古玺到汉印不同风格转型的历史使命,是因为秦印以战国时期秦国的印风统一了东方六国的印风。在这一过程中,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书同文”,并确定“摹印篆”为玺印专用文字。摹印文字的规定性促成了秦代官印的规范与统一,这种以平正方整为主的基本形态为汉代官印所继承,并成为汉印最基本的风格特征。 代郡农长<br> 汉代用于摹印的“缪篆”是在秦代“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定型下来的摹印专用字体。《汉书·艺文志》叙述汉代通行的六种书体:“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缪篆以篆书笔画为基础,参以隶意,使之方整平正,成为一种最适宜于印面布局需要的形体,后世印人以汉印为宗,主要在于掌握缪篆的书法特征和变化规律。缪篆之“平正”是一种规范和秩序,也是汉印为后世篆刻艺术发展奠定的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字丞之印 关于汉印字体,元代吾丘衍《学古编》(又称《三十五举》)十八举:“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二十举:“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明代甘旸《印章集说》:“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正方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隶之笔法,绝出周籀,妙入神品。汉印之妙,皆本乎此。”清代徐坚《印戋说》:“汉人有摹印篆,亦曰缪篆,平方正直,篆隶互用。然其增损疏密极有意义,非若今人之故为增损,故为疏密也。”陈澧《摹印述》认为:“缪篆之体,方正缜密,其字较小篆有省有变,而苦无专书,惟于古印谱求之,然不能备也。昔人言,当仿汉隶字体,而仍用篆书笔画,此语盖得之矣。”以上所引基本反映了元、明、清三代印人基于篆刻创作的角度对汉印文字基本体貌的认知。祝竹进而总结出缪篆文字的三个特征:一是缪篆采用小篆的笔画而近于隶书的方整形体;二是缪篆的笔画以平方正直为主;三是缪篆文字可以根据印面布局的需要作或增或损的变化。 广汉大将军章 皇后之玺 西汉中期官印已基本不用界格,印面文字分布均衡,文字笔画平整充实,印风趋于成熟和稳定,显现出庄重敦厚的汉印特色。如“江都相印”“阿阳长印”等印朴茂宽博,是典型的汉官威仪。西汉晚期官印,文字笔画进一步向方正平整发展,“山阳尉丞”“琅邪尉丞”等印代表了这一时期官印的基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