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始建于宋,明清重建,更领江淮雄风,人称“江淮第一楼”。现在的望海楼秉承宋代建筑风格,外观三层环廊,主体色彩取栗壳、青灰二色,古朴典雅。具体表现形式相对于历史记载更高大、壮美,线条流畅优美,表现手法高雅、脱俗,与泰州现有古建筑保持和谐一致的风格。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一部分——望海楼景区门前。首先我们看到在大门的正中有这样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江左胜境”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的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这四个大字道出了整个景区的气势。江左指的是泰州的地理位置,长江自西向东流向,泰州处于长江的北岸,所以称为江左。两侧的匾额上分别还有四个古朴典雅的大字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由当代草圣林散之来泰州时挥毫留下的墨宝,凸显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碑苑,从外观上看到的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的深处隐藏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20块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歌咏我们泰州的诗词作品。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从书法上来说,有2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一首《自柴墟归海陵》,而另外18首分别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的泰州籍书法家所写,这其中有许多国内顶尖的书法家,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书法形式也有篆、隶、草、楷、行几种字体,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过碑苑,通过古人的诗词来了解一下泰州。 在参观望海楼之前,我们先去看看位于望海楼西侧的文会堂,这两处景致都是宋氏结构,其实我们整个望海楼景区主要体现的就是我们泰州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泰州宋城的辉煌,大大小小的景块基本上都体现了泰州的宋文化,有始建于盛宋之初的望海楼、宋城古涵、文会堂等等。为什么泰州在宋朝会涌现这么多的人文景观呢? <br> 因为在宋朝的时候,泰州无论从经济或文化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东移,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繁密起来。当时泰州州治范围较广,一直管到海边,管着东南沿海11个盐场。运盐的船无论是入运河还是入长江,泰州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历史上泰州盐税十分丰富,从唐朝开始泰州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到两宋期间,全宋的赋源,泰州盐税曾占据天下之半。可想而知,泰州的经济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兴盛。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名流。名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吕夷简都曾在泰州任过职,或从业或主政。天圣元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任泰州海陵从事,两人在泰州经常与一些文人交游,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于是就取“以文会友”之意,在州署建了文会堂,用作唱和。范仲淹还特地为此赋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在诗中范仲淹提出了“君子不独乐”这一观点。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且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曾应邀写了《岳阳楼记》,篇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鼎鼎大名的范、滕二人,其实早在这之前23年就已经在文会堂结有诗缘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的观点,其实始于泰州。文会堂也将作为国内另一个研究范仲淹的基地。 仰望中的望海楼高大、壮美,线条流畅,顶层匾额“领江淮雄风”是由彭冲所题书的。彭冲解放前曾任泰州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建国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望海楼的内景 望海楼上俯看泰州市景 望海楼上俯看泰州市景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江泽民参观望海楼 胡锦涛参观望海楼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望海楼内的摄影展 仰拍望海楼 <p>仰拍望海楼:</p><p><br></p> <p>望海楼的视频介绍:</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