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6月30号早上8点钟,我们从贝尔格莱德前往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下午2点多钟才到萨拉热窝。</h3><h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国家。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国土总面积51129平方公里,392万,首都萨拉热窝。</h3><h3>12世纪末建立波斯尼亚公国,15世纪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9世纪沦为奥匈帝国属地。 1918年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国,1992年宣布独立。<br></h3><h3>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即波黑战争),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截止至2016年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个实体: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br></h3><h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仅为历史学上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截至2014年该国仍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仅有使用种族名称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波黑联邦)及塞尔维亚人(波黑塞族共和国)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而已。<br></h3><h3>波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h3><h3>公元前168年由罗马帝国占领。455年时东哥特人占领该地区,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地区一度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h3><h3>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斯尼亚以及黑塞哥维纳地区多次分属周围的各个国家。</h3><h3>1377年时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但1463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尼亚被奥斯曼帝国所并吞。</h3><h3>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武力、宗教人头税等方式迫害当地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并规定,凡是穆斯林,可进入上层社会;农民如改信伊斯兰教,可免交某些捐税。过去的学者认为,在现今波黑境内的穆斯林大多是由于这种政策所造成的。</h3><h3>奥斯曼帝国还强迫占领区儿童从小脱离父母和家庭,进行集中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近卫军的一种兵源,迫使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后代土耳其化。他们还将其占领地区的人分等级,给予不同地位。凡是为其统治服务、效力的地主、军人等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仍旧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普通平民则被称为“赖雅”(源自阿拉伯语“畜牲”一词)。</h3><h3>1908年波黑一起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地,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所刺杀(参见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波黑成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的一部分,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h3> <h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黑成为轴心国的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战后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此时的波黑正式确认为南斯拉夫的一个联邦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与当地实际民族的分布颇有出入。</h3><h3>20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承认“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伊斯兰教徒”为穆斯林族(即波黑独立后的波什尼亚克人),使原本构成南斯拉夫主体的民族由五个提升到六个。新承认的穆斯林族,人口次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位居南斯拉夫第三位。1999年,设立布尔奇科特区,直属国家。</h3><h3>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h3><h3>1992年2月19日,波黑在境内塞尔维亚人抵制的情况下,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约占人口62.8%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支持独立。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尔维亚人议员缺席抵制的情况下宣布独立,致使民族矛盾激化。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h3><h3>就在欧洲共同体承认波黑独立的当天,其境内5个塞尔维亚人自治区宣布联合成立塞族共和国,独立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之外,但依然留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之内。塞尔维亚人的行动立即招致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政府的镇压,驻扎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亦招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族武装部队的攻击。武装冲突骤然升级,冲突由首都萨拉热窝向外蔓延,酿成全面内战。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三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波黑战争”爆发(1992年4月~1995年12月)。</h3><h3>1994年3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双方同意共组联邦,以共同对抗境内塞尔维亚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分为波黑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在这次的内战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共有20万人死亡,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北约在波黑境内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由欧盟所取代。</h3><h3>2006年10月1日,大选举行。10月18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波什尼亚克族的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塞尔维亚族的内博伊沙·拉德马诺维奇和克罗地亚族的泽利科·科姆希奇当选为主席团成员。议会代表院42个席位中,民主行动党获得9席,波黑党获得8席,独立社会民主联盟和波黑社会民主党分别获得7席和5席,余下席位被其他一些政党和政党联盟获得。2007年2月9日,以尼科拉·什皮里奇为部长会议主席的政府宣誓就职。</h3><h3>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h3><h3>波黑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海岸线长约25千米。</h3><h3>波黑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纳拉山脉(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最高山峰为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h3><h3>波黑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h3> <h3>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人口37.5万,连郊区44.9万(1981)。建于1263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国皇储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个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陆运交通枢纽。工业有动力设备、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学、纺织、陶瓷、食品加工等。</h3><h3>旧市区中心以产东方特色的铜、银手工艺品著名。设有大学、科学院、博物馆等。市中心保存土耳其时代的旧建筑。城郊有帕莱、伊利扎疗养地。</h3><h3>萨拉热窝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萨拉热窝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萨拉热窝地区的布特米尔文化。布特米尔文化是1893年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郊区的伊利扎建设一个农学校时发现的。该地区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燧石。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发现,1894年,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因此在萨拉热窝举行了会议。</h3><h3>伊利里亚文化是萨拉热窝又一个突出的文化。古代人大多认为伊利里亚人生活在西巴尔干地区。在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在萨拉热窝地区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温泉,位于今日萨拉热窝郊区的城市伊利扎。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h3><h3>中世纪</h3><h3>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萨拉热窝都是波斯尼亚省的一部份。城市的名字改为乌尔夫-波斯拿。圣座的文件记载,1238年教会曾在这里建设圣保罗大教堂。斯拉夫人的城塞自1263年到城市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1429年为止都一直存在。</h3><h3>奥斯曼帝国</h3><h3>奥斯曼帝国在1450年代建立了萨拉热窝。1461年,在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的统治下,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461年之后,伊萨科维奇监督了城市旧市区的建设,修建了供水系统和清真寺、带屋顶的巴扎、公众浴场、州长官邸。城市改名波斯纳萨拉伊,发展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都市。在这个时期,许多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而这一地区则被称为萨拉伊奥瓦斯,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有宫殿的平地”。</h3><h3>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21年就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建设了城市最早的图书馆、伊斯兰学校、苏菲主义的学校、萨哈特库拉钟楼等建筑。旧城区的大部份地区都是在他的任内修筑。萨拉热窝以其的大市场和众多的清真寺而闻名。在16世纪中期,清真寺的数量超过100个。在帝国的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和重要的都市。1660年,萨拉热窝的人口估计超过80,000人。相比之下,贝尔格莱德在1838年的人口是12,963人,萨格勒布在1851年人口是14,000人。由于政治上的重要性,萨拉热窝也成为战场。</h3><h3>奥匈帝国</h3><h3>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欧根亲王发起袭击,占领了萨拉热窝。城市遭受了瘟疫的袭击并被烧毁。萨拉热窝虽然在之后重建,但并没有完全恢复。1807年,萨拉热窝的人口只有大约60,000人。奥斯曼帝国虽然将萨拉热窝作为重要的行政据点,在1850年,波黑还是被奥匈帝国征服。1878年,按照柏林条约,城市的统治权交给奥匈帝国。波黑在1908年被合并入奥匈帝国。萨拉热窝在维也纳之前试验导入了路面电车等新开发的设施。奥匈帝国的统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修建了各种工厂和其他建筑,许多机构都西化和现代化了。萨拉热窝的居民还在历史上首次开始使用拉丁字母。</h3><h3>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奥地利皇储)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进入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大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萨拉热窝在战争中逃过了大规模破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西部合并入南斯拉夫王国,萨拉热窝成为德里纳河省的首府。</h3><h3>南斯拉夫</h3><h3>在一战之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虽然萨拉热窝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政治重要性并且是波斯尼亚地区的中心城市,但国家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重视萨拉热窝。这个时期除了现在的波黑国家银行大楼之外,萨拉热窝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发展。1941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了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当时有约10,500名犹太人以及罗姆人、正教徒塞尔维亚人居住。包括萨拉热窝在内的波黑领土被划入乌斯塔沙的克罗地亚独立国。乌斯塔沙对塞尔维亚人展开了迫害。城市在1943年至1944年遭受了盟军的轰炸。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率领的游击队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从纳粹的占领之中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炮弹筒被挖掘,在萨拉热窝洗净和装饰,作为工艺品进行销售。</h3><h3>在解放之后,萨拉热窝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共产党在萨拉热窝投入巨资,建设了许多新的住宅,新建设了新城区和新萨拉热窝,城市的市区面积得到了扩大。萨拉热窝再次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萨拉热窝的人口有115,000人,而南斯拉夫解体时萨拉热窝的人口有429,672人。萨拉热窝快速发展,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产业中心。萨拉热窝发展的高峰期是在1980年代初期萨拉热窝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时期。</h3> <h3>波黑战争</h3><h3>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尔维亚人势力(塞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军队(VRS)和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萨拉热窝。</h3><h3>萨拉热窝围城战是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都市保卫战,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自南斯拉夫独立,刚刚新组织的波黑政府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军;ARBiH),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包围了萨拉热窝。塞尔维亚人势力拒绝参加刚刚新独立的波黑,目标建设塞尔维亚人国家塞族共和国。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其防御力量薄弱难以突出重围。</h3><h3>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破壊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战前城市和附近地区的人口有525,980人。由于众多市民被杀害或者被迫移居,1995年时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有334,663人。众多市民都通过地下隧道等方式逃离被包围的城市。另外,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人市民当中,也有逃往塞尔维亚人势力支配地区的人。而在塞尔维亚人势力占领下的地区,以波斯尼亚人(穆斯林人)为主的非塞尔维亚人市民遭到了杀害,或者遭受了强制驱逐等民族净化行为。</h3><h3>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恐怖袭击,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罪状中也包含了第1次马尔加雷屠杀等罪行。2007年,接替加利奇的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指挥官塞尔维亚人将军德拉戈米尔·米洛舍维奇因第2次马尔加雷虐杀和包围萨拉热窝,对市民的恐怖袭击而被判有罪,判处33年徒刑。法庭认定马尔加雷市场在1995年8月28日遭到了自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处发射的120公厘迫击炮的轰击。</h3><h3>今日萨拉热窝</h3><h3>萨拉热窝的复兴开发是在1995年11月签订岱顿协议之后开始的。今日的萨拉热窝是该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各处都在建设现代的办公楼和高层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有波斯摩城市中心、BBI中心和阿瓦兹大楼(也是巴尔干地区最高的摩天大楼)。萨拉热窝与卡卡尼之间近来亦完成一条新公路连结两地。城市的大部份地区都得到了重新开发,在市中心已经很少看见被战争破坏的建筑物。</h3> <h3>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是1542年至1543年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设,带有屋顶的市场。设计者是拉古萨的匠人。长度达109米,超过50家店铺林立于此。</h3><h3>贝格清真寺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31年建设的清真寺,是美丽的奥斯曼建筑。清真寺的设计者是科查·米马尔·希南、希南也是威瑟格莱德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和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设计者。</h3><h3>在波黑战争时期,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徴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击対象,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受到了很大损害。战争结束后的1996年开始了修复工作。然而,当时的修复资金有很多都是来自沙特阿拉伯,修复时受到了瓦哈比派的影响。修复后的清真寺被消去了色彩和装饰性要素,改为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2000年开始,为了让清真寺回到战争前的样子,开始了完全的修复工作。有时通称为“贝格清真寺”。</h3> <h3>市政厅三角形建筑,建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一战期间被改造为国家图书馆,波黑战争期间,1992年8月25日的夜晚,遭到塞族纵火,90%以上图书馆馆藏被烧毁,在欧盟的援助下,1996年开始重建,2014年5月9日重新开放。</h3><h3><br></h3> <h3>拉丁桥语是位于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座桥梁,在南斯拉夫时期被称为普林西普桥。拉丁桥的北端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这一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桥下还立有一块纪念碑。</h3><h3>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边向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夫妇射出了两颗费效比极佳的子弹,大公夫妇随之毙命,而随后倒下的,还有100万塞尔维亚人以及1200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们。</h3><h3>塞尔维亚伟大的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那两枪给世界造成了多么大的混乱,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对俄宣战;德国对法宣战;英国对德宣战;奥匈对俄宣战;英国对奥匈宣战——萨拉热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击,撞倒了欧洲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h3><h3>如今,萨拉热窝的那座“普林西普桥”已经被更名为“斐迪南桥”,而原先的“普林西普纪念馆”则成为了“奥匈帝国纪念馆”,波斯尼亚人拆除了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的那段铭文,并声称“永不再建”,代之的是另一段文字——“惟愿世界和平”。</h3><h3><br></h3> <h3>拉丁桥头有一座为纪念斐迪南夫妇而建的花岗岩靠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这里坐上一坐。</h3><h3>来萨拉热窝的旅游人,无一都要到拉丁桥,听导游和知情人的解说,否则你从它跟前走过,它的平凡,让你不会再回头看一眼。目前,桥头往北过马路东侧,是萨拉热窝博物馆,博物馆夹角两面墙上橱窗里陈列着刺杀事件前后的一些珍贵照片。看着这些照片,许多人会陷入沉思,不同的人会想不同的问题。</h3><h3>现在拉丁桥上随时都有当地的时尚公交车在这里穿行,也为当地旅游业添加了一份浓厚的色彩。</h3> <h3>萨拉热窝有着发达的旅游产业,在2006年寂寞星球的“世界都市”排行榜中,萨拉热窝排在43位。在体育关联的旅游产业,过去1984年冬奥会的设施,特别是附近别拉什尼察山、伊古曼山、雅赫尼那山、特雷贝维奇山、特雷斯卡维察山的滑雪设施仍在使用。萨拉热窝600年的历史受到来自东西各大帝国的强烈影响,这也是萨拉热窝观光的魅力。得益于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交易的据点,数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观光客都来到萨拉热窝。萨拉热窝的著名观光景点有波斯尼亚河的源头波斯尼亚之泉公园、天主教会的耶稣圣心大圣堂、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等。萨拉热窝的观光产业大多基于历史、宗教和文化要素。</h3> <h3>萨拉热窝地处萨拉热窝山谷,是波黑的首都,由于宗教的多样性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直到20世纪后期,萨拉热窝仍是欧洲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可以共存的城市。</h3><h3>此外,萨拉热窝还是全世界第二个全天运行路面电车的城市(第一个是美国的旧金山)。1914年萨拉热窝发生了奥地利王储暗杀事件(也叫萨拉热窝暗杀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现在的萨拉热窝正在快速重建中,市中心已经很少能看到曾经战火弥漫的痕迹,加上受到来自周边各大帝国的影响,这是萨拉热窝散发的最大魅力。</h3><h3>作为欧洲最东部的城市之一,它的清真寺、广场和独特的实际蕴含着历史的精髓。走在这充满奥斯曼风情的老街上,似乎有点时光倒流之感。</h3> <h3>离开萨拉热窝,在车上看看萨拉热窝的城市面貌,也许是对这个城市的留恋吧!再见了萨拉热窝!</h3> 下榻酒店附近景色 <h3>2019年7月1号早上9点钟,从波黑萨拉热窝往黑山共和国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h3><h3>黑山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一个多山国家,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3万。黑山东北部与塞尔维亚毗连,东部为科索沃,东南部与阿尔巴尼亚接壤,西北部与波黑及克罗地亚交界,西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h3><h3>公元6世纪末和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尔干半岛。9世纪,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区建立“杜克利亚”国家。12世纪末并入塞尔维亚,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现波德戈里察及其以北地区。1878年柏林会议承认黑山为独立国家。1910年黑山王国建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山再次并入塞尔维亚并加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加盟共和国。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与黑山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br></h3><h3>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独立公投,独派以55.5%的微弱优势险胜。6月3日,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恢复其在8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独立地位。6月22日,塞尔维亚与黑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月2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纳黑山为第192个联合国会员国。<br></h3><h3>黑山是世界贸易组织、地中海联盟成员国。2010年12月17日,欧盟决定给予黑山欧盟候选国地位。2017年6月5日,黑山正式成为北约第29个成员国。<br></h3><h3>黑山地区的先民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3世纪时被古罗马征服,为伊利里亚省的一部分,罗马帝国衰落后,伊利里亚落入哥特人之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又征服了这一地区。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与当地的伊利亚人融合。9世纪,黑山地区首次建立“杜克利亚”国家。11世纪,“杜克利亚”改称“泽塔”,并在12世纪末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塞行政省。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科索沃战役打败塞尔维亚人,黑山重新获得独立。</h3><h3>1516年,黑山成为以采蒂涅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国家。国君是集政教权利于一身的主教。经常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作战,在巴尔干国家中,黑山是唯一没有被土耳其征服的地区。</h3><h3>近代</h3><h3>1711年后,黑山与俄罗斯帝国结盟。1851年,黑山又成为世俗公国。1876年乘着俄土战争之机,黑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并夺得大量土地。黑山于1878年柏林会议中正式被承认为独立国家,领土扩大了一倍。因阿尔巴尼亚反对,其南部领土到1880年才得以确定。黑山最终获得波德戈里察平原和包括巴尔和乌齐尼亚两个小港口的40公里海岸。1910年,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1860-1918年在位)正式称王。</h3><h3>在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尼古拉首先挑起战争,和塞尔维亚联合攻击土耳其,战争结束后,黑山王国(音译:门的内哥罗王国)领土向北向东延伸,和塞尔维亚接壤。</h3><h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山加入了协约国以协助盟友塞尔维亚,随即受到奥匈帝国的侵略。1916年1月黑山被奥匈帝国完全占领。1918年11月奥匈军队撤出,由塞尔维亚非正规军队和民兵取而代之。在这种新统治下,召开国民大会,11月26日宣告废黜尼古拉,国家并入塞尔维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黑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h3><h3>1941年4月,部分地区被意大利占领,但当即就爆发了起义,此后战事不断。到1944年末,使用英国武器的共产党游击队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黑山共产党人是铁托游击队的中坚分子,为其输送了大部分很有魅力的军官和领导人,比如四巨头之一的吉拉斯。</h3> <h3>现代</h3><h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黑山成为南斯拉夫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h3><h3>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相继宣布独立。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h3><h3>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h3><h3>2003年2月4日,南联盟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根据该宪章,两个共和国在2006年2月之后有权通过全民公决确定是否独立。</h3><h3>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全民公决,正式计票结果为,参加投票选民中55.5%的选民支持独立,超过黑山全民公决法案规定的独立标准——55%。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6月22日,塞尔维亚和黑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月2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黑山为联合国第192个成员国 。</h3><h3>2017年3月28日,美国参议院举行表决,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h3><h3>黑山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国家。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 293公里 ( 海滩长度73公里 )。</h3><h3>黑山共和国其东北为塞尔维亚,东部为属于塞尔维亚由联合国管辖的科索沃,旧黑山(西南部)主要为喀斯特地貌,荒山野岭寸草不生,也有一些可耕地,如前首都采蒂涅和泽塔谷地。位于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库克山为全国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的塔拉河有高达1300米的峡谷,该地亦已列为世界遗产。东部地区比较富饶,有大片深林和草地。只有沿海地区为狭长的平原地区,河流向两个相反方向流动,皮卡河、塔拉河和利姆河向北流;莫拉察河和泽塔河向南流。其中西北部的科托尔峡湾为欧洲位置最靠南的峡湾,该峡湾东岸有古城科托尔,现已列为世界遗产。有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和斯卡达尔湖国家公园。西部和中部为丘陵平原地带,北部和东北部为高原和山地。森林覆盖率为39.43%。首都波德戈里察,人口约19.6万。</h3><h3>旅游业是黑山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主要风景区是亚德里亚海滨和国家公园等。2016年赴黑山游客总数约352.2万人次,旅游者主要来自塞尔维亚、俄罗斯、波黑、阿尔巴尼亚、中国等。</h3><h3><br></h3> <h3>塔拉河谷:塔拉峡谷位于黑山中部,距离塔拉河82公里。峡谷长82公里,为黑山最长的峡谷,深1300米,是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在峡谷中穿过。峡谷周围被茂密的松树林包围,旁边是深邃清澈的湖泊。塔拉峡谷以天然美景而成为著名观光旅游胜地,溪边钓鱒鱼,洁白清澈的溪水上筏舟均是深受游客喜爱的项目。面对宽广的峡谷,人类竟显得如此渺小,就像是一只蠕动的小小蚂蚁。由于塔拉河穿过峡谷,峡谷和河流的完美结合使得塔拉峡谷有一段是可以泛舟的,泛一缕轻舟在水上,是何等的畅快。可泛舟的峡谷地段长11千米,需要两三个小时,泛舟也是观赏塔拉峡谷的一种方式,在小小的舟上,抬头观赏高1300米的峡谷,应该是一眼望不到顶吧!相信在这短短的3个小时里,游客会充分感受到峡谷的壮观、泛舟的刺激与乐趣。</h3> <h3>塔拉河谷大桥: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主桥拱114米,桥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个拱。它初建于1940年。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拍摄地。</h3><h3>塔拉河谷大桥连通了桥两头的小村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大桥非常壮观,从近处根本看不去其壮观之态,远观或是从空中观看或是从桥下向上看,就会深切的体会到其宏伟之势。站在桥上眺望远处风光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向下可以看见流势凶猛的塔拉河,向上看是白云悠悠,向四周环望,可以看见青山和躲在青山下的小小村庄。青山、绿水、白云、大桥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h3><h3>以下为《桥》的剧情: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h3> <h3>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长少校老虎原型的雕像,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 1941牺牲"。</h3><h3>这个铜牌上刻着桥的剖面图示意图。用契里尔文字书写。桥的设计师是米亚特.斯.特罗亚诺维奇Mijat.s.Trojanovic工程师兼教授。建筑师是安东诺维奇Andonovic。</h3> <h3>我们沿着园区的道路,步行穿过茂密的针叶林前往湖畔,沿路景色美不胜收。</h3> <h3>在杜米托尔,人们把湖泊称作“山林之眼”,“黑湖”被戏称是欧洲的眼泪。国家公园里这个最大的冰川湖长1.2公里,面积0.51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416米,最大水深49.1米,因其水色深暗而得名。黑湖水面平缓如镜,清澈无比,景色静寂迷人,是热门的旅游胜地。黑湖背后的博博托夫库克山峰終年积雪披挂,周围的山上环绕着松树和枞树林,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油画。</h3> <p>老专家夫妻俩在湖边合影留念,要知道她们俩的岁数已经超过80多公岁了,我们都羡慕她们俩呢?我们到了她们俩的岁数,不一定会出国旅游的。</p> <h3>波德戈里察,是黑山共和国首都、波德戈里察大区首府,1945年至1992年间名为铁托格勒。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 ,靠近斯库台湖 。1326年首见于史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土耳其钟楼、清真寺一处和几处房屋。现重建为一座新城,基本上可称为一座游乐城,全城面积 1/7被辟为公园和游乐设施 。交通枢纽。航空港。工业主要生产消费品、有炼铝、金属加工、纺织、烟草加工和食品等工业。</h3><h3>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9世纪,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区首次建立“杜克利亚”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山加入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山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个共和国之一。1991年,原南开始解体。1992年,黑山与塞尔维亚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 。同年6月22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06年6月2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黑山共和国为联合国第192个成员国 。</h3><h3>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的领导下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宣 告成立。1963年,南斯拉夫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面积25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多万。</h3><h3>20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分化。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独立。同年10月和11月,波黑和马其顿也相继宣布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的国土面积为10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54.4万,由塞尔维亚族、阿尔巴尼亚族、黑山族、匈牙利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h3><h3>黑山共和国人口不足70万,且经济实力与塞尔维亚相去甚远,因此在南联盟中始终认为自己人少位卑,内部要求独立的呼声始终未断。</h3><h3>1997年10月,得到西方支持、主张黑山独立的久卡诺维奇当选黑山共和国总统后,黑山同南联盟的矛盾日益尖锐。1999年8月,黑山政府通过一项题为《黑山同塞尔维亚关系基础》的提纲,建议南联盟改名为“黑山和塞尔维亚国家共同体”。此后,黑山政府加快了独立步伐。</h3><h3>2000年12月29日,黑山政府通过了关于重新确定黑山同塞尔维亚关系的方案。方案认为,黑山同塞尔维亚的关系应为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两个独立国家组成的联盟。</h3><h3>2002年3月14日,南联盟领导人以及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贝尔格莱德签署了两个共和国未来关系协议。根据协议,未来共同国家的名称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3年2月4日,南联盟议会通过了“塞尔维亚 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还规定,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在2006年2月之后有权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确定是否独立。</h3><h3>2006年3月2日,黑山共和国议会通过总统武亚诺维奇的提议,决定于5月21日举行全民公决。根据议会通过的全民公决法案,全民公决结果生效的有效多数为不低于总有效票数的55%。</h3><h3>5月21日,黑山的全民公决如期举行。根据官方最终统计结果显示,55.5%的选民在全民公决中支持黑山独立,这一数字达到了黑山全民公决法案规定的独立标准。</h3><h3>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东北与塞尔维亚、东南与阿尔巴尼亚、西北与波黑、西部与克罗地亚相连。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一月平均气温-1℃,七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气温13.5℃。</h3><h3><br></h3> <p>上海美女在咖啡店里品尝外国风味的咖啡。</p> <h3>波德戈里察的建筑风格是混搭的,这反映了这个城市动荡的历史。由于直到1878年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因此城内有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在城内最古老的街区,可以看到两座清真寺和一座土耳其钟楼。黑山独立后,新建的城区则更多具有欧洲风格。</h3><h3>二战期间城市被轰炸超过70次,几乎夷为平地。解放后,在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下重建的居民区(主要在莫拉查河右岸)则带有典型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特色。在南斯拉夫联邦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致形成了现代波德戈里察的布局。</h3> <h3>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二战留下来的老房子,老巷子,老修道院,清真寺。这些都在讲述着波德戈里察的历史故事。</h3> <h3>2019年7月2号上午9点半钟,我们从波德戈里察前往亚得里亚海畔黑山著名的旅游胜地布德瓦。我们从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来到海边古城布德瓦,开始此行最精彩的《巴尔干地中海世遗古城之旅》。布德瓦是黑山的一座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畔。布德瓦因其2500年的悠久历史而成为亚得里亚海岸边最古老的定居点。最初被希腊水手发现,但直到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黑山海岸线后,古罗马文明对布德瓦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绝大多数的老建筑是由威尼斯人设计的,从门、铰链、窗户、阳台直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小装饰无不体现了罗马风格,充满地中海小镇特色。</h3><h3>行走在古城小巷里,浓郁的古罗马风情扑面而来,来到城墙上,清新的空气,蔚蓝的海景,古老城堡和教堂,石头墙红瓦屋面,形成一幅迷人的地中海古镇风情画,令我陶醉。</h3><h3><br></h3> <h3>关于布德瓦的老城,有许多不同的故事和传说,学者和历史学家们认为布德瓦老城从前是一个小岛,后来小岛与大陆之间形成了一个地峡。布德瓦老城最初被希腊水手发现,但直到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黑山海岸线后,古罗马文明对布德瓦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h3> <h3>其实,布德瓦除了古城外,周边还有很多海滩和小镇,它们都很有魅力。</h3> <h3>布德瓦位于亚得里亚海畔,以美丽的沙滩、丰富的夜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地中海式建筑而闻名于世,是黑山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布德瓦海岸线长约21公里却拥有17座海滩。</h3><h3>古罗马文明对布德瓦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老城建筑是由威尼斯人设计的,从门、铰链、窗户、阳台直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小装饰无不体现了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罗马风格的设计。布德瓦老城有三个主要的教堂,分别是建于7世纪的圣伊万教堂、建于840年的蓬塔圣玛丽教堂以及建于1804年的圣三一教堂。1979年4月15日,一场大地震袭击了布德瓦,城市的许多古老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这场大地震所留下的痕迹——所有被破坏的建筑物都按照原貌重建了。我们徜徉在布德瓦古城狭窄的街道里,看着海边历尽沧桑的石头房子,听着教堂的钟声,感受古老欧洲文化。</h3><h3>港口里停靠许多豪华游艇。布德瓦在当地被称为黑山的科威特,这里居住着数量众多的百万富翁。</h3> <h3>老城的城堡坐落在布德瓦的最南端,旁边的海景非常美丽。城堡里设有小型博物馆和图书馆,珍藏着宝贵的典籍和地图。</h3><h3>大量的考古学发现证实布德瓦是亚得里亚海岸边最古老的定居点,文献记载,布德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在布德瓦留下了无数的遗迹,在中世纪,布德瓦先后处于杜克利亚国王、塞尔维亚和泽塔贵族的统治之下。威尼斯共和国从1420年到1797年这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一直统治着布德瓦。城市四周被高大的城墙围住,同时加强了防御,以抵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袭击。在接下来的动荡年代里,布德瓦的统治权数度易主,奥地利帝国、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先后占领了这座城市,由科托尔、布德瓦的居民与门的内哥罗组成的联盟曾于1813到1814年间短暂的取得了城市的控制权,从1814年到1918年,布德瓦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塞尔维亚军队进入了被奥地利军队放弃的布德瓦,从此布德瓦成为了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1941年又被划到意大利王国的版图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布德瓦居民在反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中英雄牺牲。1944年11月22日,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了布德瓦,从此该城再度成为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之后,布德瓦又成为黑山的一部分。</h3> <h3>充满古罗马风情的石头墙,石头路,狭窄的古巷给这个古城带来别样的风情。</h3> <h3>布德瓦老城1979年遭受到大地震的重创,直到1987年整体重建花费了八年的时间后才重回原貌。在城墙包围着的老城区内,还保留着中世纪的气息。</h3> <h3>这是长达1600米海滨沙滩斯洛文尼亚海滩,斯洛文尼亚人来此度假而闻名。据说海对面颜色较深的这组楼房是属于俄罗斯人的,里面设有赌场。《007》系列《皇家赌场》就是在那里拍摄的。</h3> <h3>远离喧嚣的古城,这片大海安静地让人忘掉一切。碧蓝的亚得里亚海,海滨浴场和悬崖上的度假酒店。</h3> <h3>布德瓦是黑山旅游业的支柱。到目前为止,布德瓦是黑山境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h3> <h3>漫步在白色石头铺就的小路上,石质的建筑、小窗户、瓦片屋顶、众多的特色小商店、咖啡馆或是啤酒屋,那么的宁静、充满阳光,脚步不由自主的放慢下来。</h3> <h3>布德瓦老城有三个主要的教堂,圣依凡(天主)教堂坐落在城堡北侧,建于17世纪,其高耸的塔楼是地标性的建筑。</h3> <h3>在布德瓦古城墙上留个影。整个古城墙绕一圈只需要十几分钟,我就花了4欧元走了一圈,古城面貌尽收眼底,亚得利亚海湾风景更是美不胜收。</h3> <p>吃了中午饭大家围坐在外面,一起留个影。</p> <h3>在布德瓦吃了中午饭,离开布德瓦,我们翻越高山,来到建于公元七世纪的一座著名贸航海城市科托尔。幽兰的碧海延伸到群山之中,形成一个U形峡湾,真是一处安全的避风港。深蓝色的水面上,白帆点点,峡湾两岸,红瓦绿树,这里是欧洲最南端的峡湾,一座依山面水的美丽城市,静静地深伏在这里,这便是科托尔。科托尔同时也是黑山科托尔区的行政中心。人口2.1万(1981)。公元七世纪见于史籍。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1918年归南斯拉夫。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还有造船、机械等。有海军学院、海洋博物馆、历史档案馆、疗养院等。有中世纪教堂、罗马建筑等古迹与游览胜地。 科托尔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同时科托尔还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比如老城中建于1166年的圣特里芬大教堂和在城市上延伸长达4.5 公里的古城墙。而在佩拉斯特湾边上的圣乔尔捷、戈斯帕和什克尔皮耶拉小岛也同样是科托尔附近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科托尔举办了几届夏季盛会,比如在2009年5月同布德瓦一起承办的由欧洲城市狂欢节联合会主办的世界城市狂欢节大会,简称夏季狂欢节。</h3><h3>公元七世纪见于史籍。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1918年归南斯拉夫。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还有造船、机械等。有海军学院、海洋博物馆、历史档案馆、疗养院等。有中世纪教堂、罗马建筑等古迹与游览胜地。</h3><h3>古老的地中海港口科托尔被威尼斯共和国时期建造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墙所环绕,而从当地建筑物的风格上就可以明显感受的到威尼斯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为亚得里亚海边最犬牙交错的海岸,科托尔湾有时会被称作欧洲最南端的峡湾(实际上科托尔湾是一个隐藏的河谷),而科托尔湾附近高悬的奥尔延和洛夫琴石灰岩崖壁则组成了大自然创造的最壮美的地中海风景。</h3><h3>近年来,科托尔的游客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吸引游客的不仅是科托尔湾的自然风光,同时科托尔自身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科托尔也是世界遗产名录——科托尔的自然与文化历史区的一部分。</h3><h3>科托尔在公元前168年的古罗马时代就被提到有人定居在那里,当时是罗马达尔马提亚行省的一部分。</h3><h3>在中世纪早期,科托尔的防御得到了加强。当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驱逐了哥特人后于公元535年在城市建立了一个要塞。而公元10世纪史料中所提到的下科托尔是东罗马帝国皇帝康斯坦丁七世在要塞附近建立的第二个城市。在公元840年,撒拉逊人洗劫了科托尔。直到11世纪,达尔马提亚语在科托尔成为官方语言。1002年,城市被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占领,并遭到破坏。过了一些年,保加利亚国王萨穆伊尔将城市割让给塞尔维亚人,然而当地居民不接受这一条约,并与邻近的拉古萨共和国结盟,直到1184年,拉古萨共和国在参与战争多年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共和政体和利益,与塞尔维亚人缔结了和平条约。而主教们看到这一点,于是在13世纪多明我会与圣方济各会的修士们为了阻止波戈米尔教派的教义传播选择在城市附近建立修道院。</h3><h3>在14世纪,科托尔的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拉古萨共和国和威尼斯的竞争对手。从1420年到1797年,科托尔成为了威尼斯共和国下属的威尼斯-阿尔巴尼亚省的一部分。1538-1571年和1657-1699年间,城市曾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两度占领。被威尼斯人统治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使得科托尔的建筑深受威尼斯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威尼斯风格,也帮助了科托尔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h3><h3>在威尼斯统治时期,1538年和1657年城市曾两度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围攻,而1572年城市还遭受了瘟疫的侵袭,而1563年到1667年间发生的地震也几乎毁灭了这座城市。在1797年缔结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规定1797年后哈布斯堡王室获得了城市的统治权。然而在1805年,通过普雷斯堡条约,科托尔又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保护国——拿破仑治下的意大利王国的附属城市。而在俄罗斯帝国军队撤出城市后,科托尔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伊利里亚省的一部分。1814年1月5日,英国海军准将约翰·哈珀率领拥有18门大炮的三桅帆船“撒拉逊人”号,指挥英勇的英国皇家海军进攻科托尔湾并夺取了科托尔。在无风条件下通过当地居民用绳索拖动船只登陆,而“撒拉逊人”号的水手们则将18磅海军炮拖到城市附近的圣约翰要塞之上。随后威廉·霍斯特海军上尉率领的“伯坎蒂”号船携带38门大炮前来增援约翰·哈珀,驻守的法军没有选择,唯有无条件向英军投降。</h3><h3>而后维也纳议会通过决议,使得奥地利帝国又重建了科托尔城。</h3><h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托尔成为奥匈帝国海军的三个主要基地之一,并且是奥匈帝国第五舰队的母港,舰队拥有无畏级战列舰和一些轻型巡洋舰。而门的内哥罗斯拉夫军队同奥匈帝国军队在当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h3><h3>1918年后,当时还被称为卡塔罗的城市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并被正式命名为科托尔,1941-1943年间,意大利夺取了科托尔地区,使之成为意大利控制的达尔马提亚总督区的一部分。1945年后,科托尔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下属的黑山共和国的一部分。</h3><h3><br></h3> <h3>进入古城,便是城中最大的军队广场,一眼看见广场正中的古城标志性建筑——钟塔。钟塔始建于1602年,遭遇过两次大地震。几度维修,使其外貌发生变化,即保留了中世纪哥特式特征,又融入了巴洛克建筑元素。钟塔下面的耻辱柱,是古代用来惩处罪犯,罪犯锁在石柱前,挂牌示众,任由市民围观羞辱。走在军队广场上,仿佛有种置身于莎士比亚戏剧场景中的感觉,而这场景并不是布景,而是真实的,这种穿越感真是太奇妙了!</h3> <h3>曲折狭窄的小巷里出来,蓦然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上一座罗马风格的天主教堂,是圣特里芬大教堂。建于1166年,是为纪念本地居民和城市的保护者圣特里芬。两座塔楼的造型略有不同,塔尖有航标的作用,是远航归来的海上水手们在船上最先看到的建筑。这里曾经被伊利亚人、罗马人、塞尔维亚人、威尼斯人、拿破仑军队、奥地利人轮番统治过,至今还能保存完整。</h3> <h3>科托尔的历史与海洋密不可分,城市是靠航海事业而成就,因此城中少不了海事博物馆。博物馆以前是世居于此的Grgurina大家族的官邸。</h3> <h3>圣尼古拉斯教堂是座比较新的东正教堂, 建于1902年至1909年间。20世纪初,科托尔居民中信奉东正教的人数不断增加,占总人数7成以上,于是修建了这座教堂。教堂顶部双六角庭的结构是拜占庭风格,顶部十字架与正门上方的不同,是3个十字相连的造型,这是东正教十字架的特点,多出的两横表示耶稣被直接钉在十字架上,象征耶稣承受着更大的痛苦,略微倾斜的角度表示耶稣对折磨他的人的宽恕。</h3> <h3>古城护城河,翠绿的河水看了让我心旷神怡。</h3> <h3>在崔导的带领下,古城游览在半小时内完成,余下的时间就是自由活动,就是在古城内拍照,喝咖啡,聊聊天,然后在5点钟吃晚饭。那时候的时间是2点半,我考虑时间充足,准备去爬古城墙。在车上导游就说爬古城墙太辛苦,根据今天的天气,气温35℃,一般人是爬不上去的。听了崔导的话,自己心里琢磨,爬城墙真的有这么难吗?我在国内爬山涉水无数次,从没有被困难吓到过,所以下决心来一次国外的登山之旅。根据当时的温度确实有点高,在阴凉处感觉还可以,在外面就觉得有点热了,怎么办,心里是左右为难,独自一人在古城内徘徊了十几分钟。站在山脚下,那高峻巍峨的山顶给我无形的压力,我想挑战这样的压力,俗话说得好,有压力才有动力。先买了一个冰淇淋降降温,吃完冰淇淋,精神气爽,再买一瓶水作后备,下定决心开始登山。</h3><h3>出古城后门,买了上山门票,顺着台阶,慢慢往山上登。上山路上,真是一步一景,看山下的科托尔古城,红瓦屋顶在艳阳下美的惊心动魄。午后的城墙面西,完全暴露在夕照之下,格外炎热,这一路碰见上下山的人都是大汗淋漓,面红耳赤的狼狈,估计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以前总觉得高海拔徒步是最辛苦的,其实35度的高温下也是一样的让人心率加快。我时不时的放慢脚步,喝口水缓缓心跳。从山下到山上一共有1350个台阶,总体来说路况还是可以,但也有陡峭的石头路,所以舒服的平底鞋格外重要,我也有准备,尤其下坡的时候。我享受着这种汗流浃背的滋味,它让我感受到我所付出的努力。我累着并快乐着。</h3> <h3>黑山小伙子双手提着大约30多斤重的水走在我的前面,他是专门为山上老板送货的。每送一次有10欧元的报酬,也很辛苦,负重登山挺不容易。可我现在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自己安慰自己,千万不能着急,有的就是时间,慢慢上。过了10分钟,我赶上了黑山小伙子,用大拇指指着他点头微笑,他也看了我给了一个微笑,就这样两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样的无声交流也难能可贵。</h3> <h3>走到三分之一,半山上的安康圣母教堂,建于1518年。里面有水买,我又买了一瓶,这么热的天,没有水补充身体是不行的。</h3> <h3>古城墙背靠险峻的山峰,面向海湾。</h3> <h3>在险要的山间,古城墙形成防御工事守护着古城。绵延的古城墙长达4.5公里。从海边开始,沿着山势以之字型蜿蜒向上。城墙从海边一直延伸至山顶,呈“之”字状连接起一个个堡垒。</h3><h3>虽然规模无法与中国的长城相比,却是欧洲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科托尔为修建这项工程付出了几世纪的努力,据说建设成本高过欧洲任何一座宫殿。长城9世纪动工,到18世纪形成现在的规模。厚度从6英尺到50英尺不等,墙身最高达65英尺。1657年,科托尔人就是依靠固若金汤的城墙,抵挡住了奥斯曼军队的入侵。</h3> <h3>这段城墙,兴建于9世纪,是至今欧洲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历代王朝统治者,从东罗马帝国到威尼斯共和国,都不停的对它进行维修加固。</h3> <h3>经过四十分钟的努力,我终于登上了山顶,心里的喜悦难以言表。极目远望,只见海边停满了白色的游船游艇,四周青山碧海,山水环抱,靓丽秀美,山崖陡峭连绵,海水波光粼粼。远山近岸红瓦白房星罗棋布,回望港湾的尽头科托尔古城,扑入眼帘的都是明媚和优雅﹑清新和宁静,科托尔海湾实在太美了!此时此刻我高兴,我自豪。走完1350个台阶,饱览科托尔海湾风光,虽然辛苦,流了许多汗水也值得。我站在山顶,感受着习习而来的山风,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看着自己走过的蜿蜒曲折的台阶。从心底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踩着自己脚下的地皮,竟有一种把全世界踩在脚下的自豪感。我为自己喝彩,面对亚得里亚海湾大声喊了一声“我上来啦!”。回声在山谷里飘荡,这或许是群山对我的祝福吧!这真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登山,也是我这次旅游最大的收获。</h3> <h3>下山了,多拍几张照片与团友们分享。下午4点半钟与团队会合,我和他们说登山的,而且爬到顶,他们觉得很惊讶,认为我是在和他们开玩笑呢?我把山上的美景给他们看这才相信。</h3> <h3>2019年7月3号下午,我们来到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共和国,简称克罗地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共和国,处于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潘诺尼亚平原的交界处,首都为萨格勒布。</h3><h3>8世纪末到9世纪初,克罗地亚人建立早期封建国家,10世纪建立了强盛的克罗地亚王国 ,1918年12月,克罗地亚与其他南斯拉夫人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6月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独立,并于2009年加入北约,2013年7月1日加入欧盟。<br></h3><h3>克罗地亚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副,旅游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克罗地亚经济基础良好,旅游、建筑、造船和制药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足球和网球并列为克罗地亚的第一运动。<br></h3><h3>史前时代</h3><h3>自史前时代起克罗地亚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已发现尼安德塔人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化石。铁器时代时古伊利里亚人和古凯尔特人也相继进入。</h3><h3>罗马时代</h3><h3>公元前168年,罗马帝国征服了该地区。罗马帝国衰弱后,此地区相继由匈奴人、东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国征服。斯拉夫人(即现代克罗地亚人的前身)于7世纪时进入此地区。9世纪时克罗地亚已基本改信基督教。</h3><h3>独立王国时期</h3><h3>托米斯拉夫为第一位统一的克罗地亚国王,于925年登基。王国在彼得·克雷西米尔四世</h3><h3>的统治下达到顶峰。</h3><h3>公元10世纪最初几十年,克罗地亚国达到鼎盛时期。它在陆地和海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托米斯拉夫(910~~930)时代,克罗地亚越出自己的山区腹地的界限,占领了潘诺尼亚平原。这里早先属于法兰克国,以后受到保加利亚国的统治,而从公元9世纪末以来则遭到匈牙利人的屡次袭击。这一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德拉瓦河,距离匈牙利人仅咫尺之遥。这片新的领土划归克罗地亚的版图,为克罗地亚的扩张开辟了道路,但同时也使克罗地亚王国同匈牙利人短兵相接,并促使克罗地亚人向沿海扩张。</h3><h3>匈牙利人公元10世纪迁到多瑙河流域中部之后,开始扩张地盘。他们利用保存完好的罗马道路,迅速挺进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帝国。在他们前往亚得里亚海的道路上,克罗地亚成为他们的挡路石。于是他们攻打克罗地亚,却没能取胜。相反,托米斯拉夫率领克罗地亚人把匈牙利人赶到了多瑙河对岸。克罗地亚北部的萨瓦河流域和南部的达尔马提亚诸城联合成为统一的克罗地亚国家。克罗地亚的疆土从德拉瓦河到亚得里亚海,从拉沙到斯列梅、德里纳河和扎胡姆列,还包括维斯岛、布拉奇岛、赫瓦尔岛和达尔马提亚诸城.</h3><h3>克罗地亚有着许多天然良港,这对克罗地亚经济的发展以及克罗地亚人迁入达尔马提亚非常有利。达尔马提亚开始逐渐克罗地亚化。除了领土上的扩张,克罗地亚国家内部也变得日益强大,它在陆地和海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克罗地亚军队有16万人(10万步兵和6万骑兵),海上有180艘战船(80艘大型船和100艘小型船),每艘船配备10~40名水手。在当时,这是非常庞大的军队和船队。克罗地亚领土的统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以及个人权力的增长,托米斯拉夫被加冕为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王国的国王(925年),罗马教皇承认了他的国王称号,克罗地亚从公国变成了王国。</h3><h3>南斯拉夫时期</h3><h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战败,旋即崩溃。克罗地亚成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王国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罗地亚成为了轴心国的傀儡国,称为克罗地亚独立国。战后克罗地亚又重新成为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h3><h3>独立及内战</h3><h3>1980年代后期,克罗地亚的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温。1990年克罗地亚第一次全民投票中,主张自治的克罗地亚民主联盟的胜利更加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h3><h3>1991年5月19日,克罗地亚进行独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支持克罗地亚独立一方以绝对优势胜出。6月25日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独立。克塞二族之间立即爆发流血冲突,克罗地亚战争爆发。美国、欧盟等多方进行调停亦无果。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区正式成立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该共和国控制克罗地亚与波黑边境的塞族地区。武装冲突一直持续到1995年。该年8月,克罗地亚政府军占领了塞族共和国部分地区,12月各方签署岱顿协定,冲突正式结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区重归克罗地亚。</h3><h3>2009年4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北约。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h3><h3></h3><h3>2016年10月28日,克罗地亚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从2017年至2019年。</h3> <h3>克罗地亚位于中欧的东南边缘,巴尔干半岛的西北,亚得里亚海东岸。隔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北部的邻国是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东面和南面则是塞尔维亚与波黑。总面积5659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778公里。人口420万。</h3><h3>西南部和南部为亚得里亚海海岸,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中南部为高原和山地,东北部为平原。西南部为迪纳拉山地,多岩溶地貌。沿海为达尔马提亚海岸,北部为斯拉沃尼丘陵与萨瓦河沿岸平原。</h3><h3>杜布罗夫尼克,古名“拉古萨”。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口城市,最大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古城。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城市拥有43,770 名居民。建于7世纪。中世纪为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共和国中心,在亚得里亚海和东西方贸易中起过重要的中转站的作用。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杜布罗夫尼克成为纳粹德国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起初城市由意大利军队占领,1943年9月8日后,德军进入城市。1944年10月,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进入城市,随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建立,杜布罗夫尼克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而在游击队进入杜布罗夫尼克之后,对于同纳粹和意大利合作的敌对分子及天主教神父进行了清除,78名敌对分子被处决。</h3><h3>1991年还是南斯拉夫一部分的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而早在70年代早期为了避免老城遭到战争的破坏,老城已经非军事化并解除了军备。随着克罗地亚于1991年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人民军中的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士兵对杜布罗夫尼克发起攻击。由莫米尔·布拉托维奇领导的黑山政府忠于塞尔维亚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宣称杜布罗夫尼克不被允许留在克罗地亚领土内,因为这座城市历史上是黑山的一部分,尽管城市主要的居民是克罗地亚族,只有少量的黑山族居民居住于此。而塞尔维亚族居民更是只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六。布拉托维奇政府的声明被看作是米洛舍维奇同他的民族主义支持者们建立大塞尔维亚计划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在南斯拉夫解体后主宰这一地区。</h3><h3>1991年10月1日,杜布罗夫尼克被南斯拉夫人民军攻击,由此开始了持续七个月的杜布罗夫尼克包围战,同年12月6日,在南斯拉夫人民军猛烈的炮火之后,19名城市居民丧生,60名受伤。根据克罗地亚红十字会的统计,在冲突当中,共有114名杜布罗夫尼克市民被杀,其中包括著名诗人米兰·米利西奇。国外媒体普遍批评了持续攻击对老城的损害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尽管如此,南斯拉夫人民军的炮兵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城市56%的建筑。而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城墙也遭到650次持续炮击。1992年5月,克罗地亚军队解除了杜布罗夫尼克的围困,解放了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但是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攻击所造成的突发危险还是持续了三年的时间。</h3><h3>随着战争的结束,被炮弹损坏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开始维修,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修复将按照原样复原。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被损坏的部分都修缮完毕,而在邻近城门的部分当前仍能看到炮击的痕迹,展示了围城时期所遭受的军事攻击。而从城市四周的高处远眺则可以看到城市更多明亮的新屋顶。</h3> <h3>苏拉德山缆车修建于1969年,山顶车站海拔405米,乘坐缆车大约 3 分钟,即可到达山顶,将杜布罗夫尼克 和达尔马提亚海滩 的壮美景致尽收眼底。俯瞰杜布罗夫尼克全城,亚得里亚海的蓝色搭配砖瓦屋顶的的橙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映入眼帘,风景如画,美不胜收。</h3> <h3>古名“拉古扎”。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市,最大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古城。人口3.1万。建于公元七世纪。中世纪为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共和国中心。1815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8年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铁路通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等地。工业有食品、丝绸、皮革工艺品等。多教堂、钟楼、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和艺术珍品。有海滨浴场、疗养院。每年夏季在此举行“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h3> <h3>下山后,我们从靠近缆车站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北门进入老城。一条条如鱼骨般的老城小巷。</h3> <h3>杜布罗夫尼克建于公元7世纪。杜布罗夫尼克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城市,有“城市博物馆”的美称,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至今仍保存着14至16世纪建的古城堡,分别体现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里已经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游客理想的旅游和疗养胜地。</h3> <h3>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有14~16世纪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块突出海面的巨大岩石上。城堡用花岗岩砌成,厚5米、高22米、长1940米,墙外有护城河环绕,东面是陆地,西面临海。城墙上修有许多角楼和炮楼。城内完好地保存着14世纪的药房、教堂、修道院、古老而华丽的大公宫及壮观的钟楼。沿着山坡一排排红瓦小房等古欧洲建筑夹杂着高大的旅馆,五光十色,犹如一串串小珠。这些古建筑具有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罗克风格,风格迥异。街道和街灯的式样也是中世纪的,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城市。每到中午12时和晚6时,城堡内36间教堂的钟声齐鸣,钟声回落在古城堡内外,悠扬悦耳。新城建于中部滨海缓坡上,有现代化剧院、富丽堂皇的旅馆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这里的岛屿星罗棋布,林木茂盛,海水清澈,阳光充足,海岸风光旖旎,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杜布罗夫尼克素以艺术珍藏丰富和文化发达驰名,赢得了“斯拉夫的雅典”的称号。在一年一度长达45天的“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期间,有40多个露天剧场,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为布景,上演国内外众多的古典戏剧等精彩节目。因此,这里游人如织,旅游业十分发达。</h3> <h3>杜布罗夫尼克建立于公元后7世纪,靠近巴尔干半岛,与意大利半岛相对,面积979平方公里。在达耳玛提亚海岸上向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开放着,它的港口避风,被很好的保护着。杜布罗夫尼克建于公元七世纪,最初为拜占庭帝国统治,后归属罗马帝国。历史上作为商业、海事中心,现为克罗的亚最大的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和海港城市。 公元前18世纪,阿勒颇是一个重要王国的首都。在公元前16世纪,前1595年左右,她作为巴罗尼亚的一部分,成为战利品,被希泰族从阿纳托力亚夺走。杜布洛夫尼克最初是被拉丁语族的本族人占据为军事岛屿,她在第二个中心处-拉古萨-被海湾分成两部分,这就是斯拉夫和它的对立派。航海和经商是它的主要活动。12世纪,斯拉夫人在这里建立独立的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共和国,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化和文学中心,“南斯拉夫的雅典”之称源出于此。13世纪,拉古萨和杜布洛夫尼克合并。这处海湾成了新城市的要道。小杜布罗尼克-拉古萨共和国采用中世纪城市的形势,尊从着严格,但却未成熟而异常的城市条例。新共和国的城市中心形成了。由于西欧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繁荣的商业使它的舰队变得强大而有力。在海上,杜布洛夫尼克与威尼斯相匹敌。14到15世纪,这座海上的城市又增添了建筑上的成就。城市计划在16世纪被确立起来。由于塞尔维亚人的缘故,杜布洛夫尼克向拉丁文化和西欧敞开大门。 在它的鼎盛时期,1667年,杜布洛夫尼克被一场地震毁掉了。19世纪初,她被拿破仑一世的军对占领,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后来,杜布罗夫尼克遭奥吞并,1918年归属南斯拉夫。</h3> <h3>斯庞扎宫,16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h3> <h3>登上城墙,古城的最高点就是钟楼。</h3> <h3>站在古城墙上看大海</h3> <h3>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魅力,要从低、中、高的角度去体验,低就是城区里面的游走,高是下午要去的山顶,而城墙上,正好位于房顶的顶端,所以眼前一片整齐划一砖红色,但是有因为有钟楼、教堂、城堡的存在而错落有致。古城北侧俯瞰的视角最好,仔细看来,屋顶的红瓦都比较新,可能是内战遭到严重破坏之后重修的。西北角是制高点,有向外凸出的坚固城堡,所以走到这里,还要登上陡峭的台阶,也是绕城一周比较辛苦的路段,如果是下午顺光来看,景致肯定最美。而古城南部则相对比较平淡,前方是无比宁静的大海,后方的住房地势较高,紧贴城墙,影响了观看城内的视野。东边的景致,是海岸、港口、城内教堂、钟楼的结合。</h3> <h3>城堡内也有露天剧场。</h3> <h3>古城西南侧还有一座小城堡(罗沃里杰那克城堡),和古城互为犄角之势。</h3> <h3>透过城堡小窗看亚得里亚海</h3> <h3>杜布罗夫尼克15-16世纪时作为贸易城市繁荣起来,在亚得里亚海和东西方贸易中起过重要的中转站的作用,以后又经受住了公元1667年毁灭性的大地震,幸存下来的城市依然焕发着它的魅力。1806年拿破仑军队占领该城,“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时代结束。1815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8年归属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45年归属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1963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6月正式成为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城市。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我喜欢了解世界各国历史和地理,从初中学习历史开始就对历史、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听说波黑战争,也第一次知道波黑这个国家。但是波黑的全称非常的长,所以我到现在也没有记住。这次来旅游之前我就做了功课,所以就对波黑的风土人情做了大致的了解。但是让我始终不明白的是,一个屡次经受战争摧残的国家,为什么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去。肯定有它的特别之处,坚定了我要去波黑旅游的决心。</h3><h3>之前我想象着这个国家是多么的破旧,因为她是那么的多灾多难,在历史上曾经经受到很多次战争的摧残。到了波黑以后,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曾经烽火连天的战争,并没有将这个国家的面貌完全摧毁,虽然有很多的历史遗址,但是看起来却没有那么的让人心里难过,因为这些遗址是波黑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当地居民的脸上都呈现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表情。我也终于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游客来波黑旅游。他们不是为了看波黑的沧桑历史,是想看波黑的现状和波黑的将来。波黑也有很多的现代建筑,一个将历史遗址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国家,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坚强。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以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想着逃避,但是到东欧旅游以后,我发现自己对生活观念又有了新的改变。看看波黑的历史,再看看波黑的现在,我找回了丢失的自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学会了积极地面对明天。这就是我去波黑旅游的最大收获。</h3><h3>萨拉热窝她的土耳其语义是赞美这个依山而建的古城宫殿一样富丽堂皇。果不其然,夕阳斜晖下的山城谜一样神秘诗一样韵味。</h3><h3>她不仅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更因为历史悠久丰富建筑多元多彩被冠名“欧洲的耶路撒冷”—东正教天主教堂犹太会堂清真寺宣礼塔在古城相邻共处。与老城的低矮建筑不同,新城里满是南斯拉夫联盟时代万变不离其宗的原苏式公寓楼。日落后蓝调时光登上城市新地标扭,塔上俯瞰古城新史。可惜这里当然不是童话仙境,她是世界东西方交汇之处,是巴尔干火药桶的导火索,千年历史始终不乏屈辱与战争,的确如耶路撒冷一样充满美丽交织哀伤爱恨相随情仇的独特韵味。因为自然景观优美历史风情浓郁,但与邻国克罗地亚相比游人不多物价低廉,近年曾被《孤独星球》评选为“最物有所值旅行地”第一名。让我们走进她。城区内随处可见往日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荣华风韵的遗迹。河边奥匈帝国时期兴建的富丽堂皇市政大厦及曾经的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在夜色慢门镜头中展示独特的魅力。华丽细腻别致的内部装饰令人惊叹。这座建筑二战中曾为德军总部;90年代内战中遭炮火严重毁损烧去珍藏的两万多册书籍。近年修复原来的华贵重为市政厅。拉丁桥的蓝调夜景油画般平和静好。可就在此普通的桥边,100多年前的两颗行刺子弹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七千至一万波斯尼亚士兵战死,全世界约近3000万人死亡。</h3><h3>海滨城市布德瓦在远古时代是一座小岛。随着岁月的推移,小岛逐渐与陆地相连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布德瓦建城有2500年的历史。长期受西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奥匈帝国影响。在威尼斯人统治期间,布德瓦的商贸和航海事业已相当发达,有了自己的造船厂和商船队。</h3><h3>科托尔,依山面水,位于科托尔湾的最深之处。是南欧地区最深的海港,是建于公元7世纪贸易和航海海滨城市。科托尔市曾是伊利亚人聚居地,后被希腊、罗马、拜占庭和威尼斯相继统治。市内拥有地中海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是从9世纪至18世纪不断修建的古城墙(长4.5公里、宽15米、高20米)。1979年科托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长达4公里的城墙内,有六座12-13世纪的罗马教堂,还有圣特里大教堂(建于1166年)这座中世纪的聖堂是为了记念此城的守护者St Tryphon,在公元809年有一个Kotor的公民将聖人的遗体由君士坦丁帶回,此后于十一世紀在这地加建教堂。还有一座建于6世纪的钟楼。海洋博物馆介绍了科托尔自有海军以来的航海史。当我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位于科托尔山上的防御要塞,看到整个科托尔港的迷人景色时,真是兴奋不已。街上古典的色彩仿似意大利的街角,老城内砖石铺就的像迷宫一样小路,高耸的楼房狭窄的街道,忽而又霍然开阔的各色城市广场,古老的教堂,悠远的钟声,琳琅满目的商铺橱窗。熙熙攘攘的游客,南腔北调各国语言。在这里漫步宛如置身中世纪威尼斯的都市。</h3><h3>了解了波黑,黑山的人文历史来旅游,就能够放松自己的心情。这里是欧洲的“火药桶”。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尽管战争对这里的人民带来灾难,他们将一如既往地进行战后重建自己的家园,使我们深受感动。</h3><h3>实践证明,旅游是锻炼身体,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游览风光,广交朋友,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最好时机,不出来旅游,这么会知道这么多的故事呢?因此来巴尔干半岛旅游是很有必要,而且值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