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塘古镇记忆与遐想

医中壶痴

<h3>  高中时的同桌颜伟新同学看到我写了几篇游记后微信与我说“家乡祝塘也有很多可写的东西啊!”所以有想法,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游记。今天正值周末,早晨五点不到就醒了,一看天气尚可,就起床驱车前往镇北路上的世纪公园和环东路上的古镇记忆公园,现在要了解祝塘的历史,也只能从这里开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儿时记忆中的人字街,中街口,南石桥,景阳岗,古窑,古银杏树,现在除了大宅里的古银杏仍在外,其余己寻找不到。九百年的历史只能从几块石头中寻找一点记忆。&nbsp;</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祝塘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江阴"四大古镇"之一,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年。境内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祖居、承先桥、千年银杏古树等历史遗迹,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曾长期隐居于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其中"武松打虎"等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正诞生于此。</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祝塘,古称筑塘,九百年历史的古镇,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回忆。自古江阴就有:一青阳二华士三周庄四祝塘之说。古镇原有的街道中间为青石板,两边用小青砖铺成一排排人字型。非常有特色,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后全都破坏掉了,只剩下东街一小段。希望镇政府能把这一小段保护起来成为历史街区。古镇原来有东西南北中五条街,东街最短,南街最长,中街是全镇最繁华的地段,所有的商店、饭店、银行、理发店、照相馆及旅馆都集中在这里,西街上的供销合作社和茶馆店也紧邻着中街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青祝河将小镇分成南北两部分,河上的南石桥将小镇相连,桥南为南街的起始部,桥北为中街的末段。古桥为花岗岩石拱桥,与通往小学的石板桥组成的双桥远比周庄的双桥宏伟气魄得多。南石桥为拱型石桥,桥两侧的河道较宽,造成桥下河道変窄后水流湍急,过往船只在过桥洞时险情频发,那时候的大船还有拉纤的纤夫,过桥洞时,纤夫们一个个从桥洞边的石沿上爬过桥洞,再绕上岸,大船上的船员们拿着大竹杆两边来回撑着控制着船头。小时候上一二年级时下课时最喜欢跑到学校门口的板桥上,看纤夫们拉船过桥洞的场面,惊心动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就是因为石桥下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当时的人民公社决定拆石桥造可通车的大桥。原本古镇最有代表性的双桥一景从此不再,这可能是古镇发展史中最为遗憾的一件事情了。</h3> <h3>  世纪公园的位置就是当年古窑址所在地,从环北路向北直到大宅里的一大片土地原来是桑树林,记得小时候去树林采桑椹果吃是放学后最开心的事,把书包里的书都放在家里,背着空书包,和小伙伴们一起钻进这无边无际的桑树林采摘桑椹果吃,边吃边摘,吃饱了再装满了一书包,把书包搞得全部都是紫色,回家再被母亲一顿骂。</h3><h3> 记得当时的树林中有一条很长很宽的神道,神道两侧有许多石马、石狮、石人俑等,估计这一片树林应该是墓地,因为小时候的夏天夜晚经常可以看到后阳岗上有鬼火(磷火)飘动。相传朱元章的女儿女婿曾在祝塘生活过,死后就葬在祝塘,女儿葬在金鹅墩。可惜这些古迹随着小镇的发展全部消失殆尽,留下这五十多件古迹,政府收集在一起放置于世纪公园内,尚可让人记忆一下祝塘曾经的历史。</h3> <h3>  环东路上的古镇记忆公园,<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位于祝塘镇东池家巷、邱家巷路之间的直塘河北岸。以镇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设才绘、能绘、技绘三个庭院,以图文碑刻展示,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祝塘的文化底蕴,这里是全面深入了解祝塘较好的地方。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如果不能带动和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发展肯定是短视的,不会有持续性的,只有注重文化的发展才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如古徽商和山西晋商对家乡文化的发展一样,千年过去,留下了古徽州文化和山西大院文化的留存。文化发展就体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上。</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公园入园处设置一荷塘,夏日满塘的荷叶,抬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还有那莲花摇曳,带来阵阵的清香。</h3> <h3>  三个小庭园独立而建,分才荟、技荟和能荟,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一一展示并作较为详细的介绍。</h3> <h3>  才荟园里着重介绍了祝塘镇里的各种才艺人,如潘氏针灸、陆氏风科、华氏蛇药、挑惊、磨剪刀、弹棉花和雕花等。各怀绝技,希望能发扬光大,传承下去。</h3> <h3>  其中的陆氏风科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从小在祝塘医院生活,医院里面的一帮医生中对陆氏风科的第五代传人陆健康印象最深,因为说话时有些结巴,说话前会先来几个“哈、哈、哈”才能把话说出来,当时大人们就给他起一个绰号叫“陆哈哈”,陆哈哈人很好很善良,记得很喜欢喝酒,印象中每天晚饭都会喝得脸红红的。但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每天诊室外面等候看病的人排着长长的队,外镇外县的慕名而来的占绝大多数。那时候风湿病西医没有太多的治疗方法,陆哈哈的祖传中医确实治好了不少病人。第六传人我的印象就不深了,因为我考大学离开祝塘时陆哈哈才将儿子陆锦章带着出诊。</h3> <h3>  看到一幅磨剪刀,耳边就响起 “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以前的手艺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一听到“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声音远远传来,各家各户需要磨剪刀、菜刀的人就会拿着要磨的剪刀菜刀冲出门去,磨刀师傅见那边人多就在那边就地放下担子,把开阵势,需要磨刀的人就在他面前排着小队,等候师傅一个接一个地磨。</h3><h3> 现在镇上及农村再也见不到这样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了,剪刀菜刀钝了也没人磨了,富裕了,重新买一把新的。</h3> <h3>  小时候觉得所有手艺人中弹棉花的是最有艺术气息的,背上背着有弦的弓,手里拿着木锤,富有节奏地敲击着弓弦,弓弦轻触在棉花上,弓弦的振动让棉花弹得欢快的飞跃起来,使棉花的纤维越来越柔软和松蓬。那时候家里都不富余,弹棉花被时总会将旧的棉被重新弹一遍,再加些新棉花进去,弹完后跟新的一样。</h3> <h3>  技荟园里主要展示如灰塑、泥塑、翻石膏像、剪纸、木雕、耥稻山歌等技艺。灰塑和泥塑是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h3> <h3>  能荟园里展示的非遗项目倒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如做酒药、酿米酒、烧饼、竹篾、钉秤、铜器、铁器、炮炒米等。</h3> <h3>  其中,对竹篾的印象最深,小时候,竹篾匠人已经被集中到公社农具厂统一上班,小伙伴的父亲颜叔叔就是镇上非常有名的篾匠,一根根毛竹在他手上经过断料、劈料、起皮、抽丝等工序,将毛竹变成了粗细不一的竹编材料,然后再做成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h3> 西街上的铁器店铺里打铁匠叫着号子打铁的情景还映在脑海里,小时候放学回家时路过铁器店总喜欢驻足观赏一下。<h3><br></h3> <h3>  印象最深的是祝塘烧饼,小时候能吃上一块供销社做的荠菜馅的祝塘烧饼那是奢侈得不得了了。祝塘烧饼一般都是在冬春季节,野荠菜开采的时候才有做。烍饼的面皮里加了许多的油酥,面皮里包着一勺荠菜馅、一勺猪油、一勺白糖,然后把面皮包裹起来成面团,再将面团压扁成饼,放入烤炉内烤制。出炉时那一股浓浓的香味已让站在炉旁的人们不停地咽着口水。烧饼两面成金黄色,手拿着热饼,一口咬下去,一股荠菜的鲜香和猪油的肉香拌和在一起带着甜甜的浓绸汤汁顿时充满了整个口腔,鲜香味刺激着味蕾,每一个味蕾都被这热热的香甜味刺激得在口中跳跃。外面的饼皮一层层松松的带着油酥香,因此,祝塘烧饼必须趁热吃,买回家冷了味道就差了,因为馅里有糖和猪油,冷后会凝固。</h3><h3> 出来上大学和工作后就很少回老家了,每到冬季时还会时常想起祝塘烧饼的味道来,朋友和同学有时来上海偶尔也会带一箩来,但回家加热后怎么吃也吃不出儿时在炉旁吃的味道来了。近些年回祝塘的次数多了,遇到做烧饼的还是会停下来,买上一个刚出炉的尝尝。</h3><h3> 说起祝塘烧饼,最早是大宅里徐霞客祖先徐真、徐麒家招待客人的点心,因此有老话“先有大宅里,后有祝塘镇”之说。元末明初施耐庵旅居在大宅里教书,尝到烧饼后念念不忘,后来在水浒传中专设一个卖烧饼的武大人物来,可想而知,施老爷子对祝塘徐家烧饼的留恋程度。</h3><h3> 其实,说起吃的,祝塘的羊肉及羊汤也是非常的不错,它不同于璜塘、长寿和山观的羊肉,祝塘的清水羊肉完全可以申遗,吃过祝塘羊肉的朋友没有一个说不好吃的。每年十月初开始宰羊卖羊肉、羊汤,到来年的元宵节过后就息业了。记忆中最正宗的祝塘羊肉是位于中街的祝塘饭店烧的,那时候一到冬天,北风呼啸大雪飘飘的日子,饭店北北的一个门面的大柜台前排满了大碗,每个大碗里都放着少许大蒜叶末,柜台后面是一个直经有二米左右的大灶台,灶台上一口巨大的铁锅,铁锅上罩着一个高一米多的大木桶,几头整羊就放在大锅里煮,满满的一大木桶锅的羊汤在里面沸腾,冒着热腾腾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羊肉味,打汤师傅站在灶台上,用一长柄大勺,从锅里勺起一大勺羊汤,分装在柜台上的一只只大碗里,二分钱一碗。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饭店,冷得流着鼻涕的小伙伴们一人买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冰冷的双手捂着大碗,一口羊汤喝下去顿感浑身发热。冻得发紫的脸颊上顿时冒出了汗珠。</h3> <h3>  炮炒米花在江南地区很常见,也是属于走街串巷挑着担子讨生活的。见到炮炒米的师傅来了,小伙伴们就会从家里拿着米出来排队炮炒米。师傅将米粒放入似炮筒一样的圆形铁罐中,加上少许糖精。盖上盖子,拧紧。将铁罐架于炉灶上,一手拉风箱,一手转铁罐,待数分钟之后,将铁罐离移炉灶,将一大麻袋套入罐口,一手扶着铁罐,一手抓着罐口盖的把手,口中喊着“开啦”,此刻,小朋友们都用双手将耳朵捂着,只听得“嘭”的一声,一股白色烟雾冲入麻袋中,一锅炒米花好了。看着白白大大的米花,儿时觉得很神奇,问大人怎么回事,大人说:“这是大米放大机”。</h3> <h3>  酿米酒也是祝塘的一绝,虽然每年冬天江南地区都有酿米酒的习惯,但米酒酿得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是一个技术活,同样的大米,同样的水,同样的酒药,不同的人酿出的米酒有天壤之别。如何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推广出去变成一个产业是值得当政者思考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参观完三个庭园后,沿着开満荷花的荷塘边走寻思考着祝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过小桥来到了泽沽禅寺。</h3> <h3>  听说泽沽禅寺每年的灯会搞得也蛮有味道,禅寺后面有一大片梅花树林,每年春天梅花盛开时市内外来赏花观灯的人很多。</h3> <h3>  每年的祝塘集场是三月廿七、廿八。祝塘镇政府完全可以利用集场这一江阴特色风俗文化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一股脑地禁止。</h3><h3> 说起江阴集场,我觉得是一个颇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习俗。集场又称庙会、节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城乡庙会集场由来已久,昔时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降福,择定传说中某个菩萨的生日,在庙会演戏酬神。更有迎神赛会,烧香念佛,民间杂耍纷呈,于是商贩云集,买卖兴隆,沿袭成俗。庙会之日,家家户户备菜做饭,接待外地来的客人。如山观的香山,有大小庙宇8座,从清咸丰年间起,农历三月十五为庙会节场,各路菩萨被抬出,更换新袍,接受祭祀,然后按古时官场,全副执事仪仗,掮旗打伞,浩浩荡荡"出会"。其中夹着民间文艺"荡荡船"、"茶酒担"、"踩高跷"、台阁"仙牛打水"等。整座香山连同周围仓廪桥、占文桥、三甲里、王家埭4个小集镇热闹非凡,农民们趁此一年一度节场,买回自己所需农具和日用品。江阴君山和祝塘农历三月廿七、廿八庙会节场,盛行拜香会。各乡善男信女,结队成群,手捧香凳,顶礼膜拜,称为"文香";更有"吊肉香"者,用多枚钢针勾在臂膀上,下挂铜锣、香炉,最重达50余公斤,称为"武香"。全城路之为塞,是日物资交流兴旺,店家莫不利市数倍。</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江阴集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庙会不禁自绝。从1953年起,江阴县人民政府为了活跃农村经济,积极提倡利用各地庙会之日,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人们习惯仍称为"节场"。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备受人民群众欢迎。</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每年元宵节一过,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h3> <h3>  记得小时候也经常去游节场,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江阴境内也没有亲戚,外镇节场时也没法走亲戚游节场,祝塘节场时家里也没有亲戚来。就跟着同学一起游节场走亲戚,去过文林节场、陆桥节场、门村节场和长寿节场。</h3> <h3>  祝塘节场是每年阴历三月廿七,廿八二天,现在的节场,政府一刀切也不让搞集市了,只是亲戚朋友之间走走吃顿饭,没有以前那种热闹劲了。其实,这样一种民俗风情习俗政府应该加以保护和引导,祝塘节场时正值梅花盛开之际,利用古镇记忆公园、泽沽禅寺灯会和梅花园在环东路段上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文化节场,让其成为祝塘乡村文化旅游的特色,成为文化祝塘的一张名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