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爷爷(族)汪道涵生平

汪龙俊

<h3>  汪道涵,原名汪导淮。1915年3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今明光市)明光镇。1932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物理系,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进步组织。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交通大学党支部宣传干事、反帝大同盟法南区党团书记等职,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h3><h3> 1934年1月,汪道涵回到家乡明光镇,组织“二三读书会”、“绥远抗敌后援会”、“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和“抗日救亡剧团”等进步组织,创办《抗日快报》,以各种方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8月,成立中共明光临时党支部。10月,毁家纾难,与父亲率领全家及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成员等28人历经艰难奔赴延安。</h3> <h3>  1937年底,汪道涵受组织派遣前往湖北黄安县,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团长。1939年5月,率战地服务团随新四军四支队进入津浦路东,参与皖东抗日根据地建设。7月,在嘉山县自来桥镇组建嘉山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自来桥支部。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任第一任县长。4月,任嘉山县县委委员兼县总队总队长。其间,参加著名的半塔集保卫战、白沙王阻击战。1941年4月,任嘉山县参议会第一任参议长,8月,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在领导嘉山工作期间,汪道涵始终坚持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建立健全县、区、乡各级政权,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伪“扫荡”,剿灭匪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发展生产,支援主力部队,为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h3> <h3>  1941年后,随着津浦路东地区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汪道涵相继担任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路东专员公署专员、淮南苏皖边区党委财经部部长等职,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为根据地的财经工作,为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h3><h3> 解放战争时期,汪道涵辗转苏皖边区和华中、华东地区,先后担任苏皖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建设厅副厅长,华中军区、华东军区军工部部长,胶东区党委委员、胶东区行政公署代理主任,安徽省委委员、省财办主任,浙江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兼财经部部长等职,为解放区的财经、军工、地方工作,为新接管城市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h3> <h3>  1949年8月,汪道涵来到上海,出任华东局财经委员会委员、工业部部长,1950年4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工业部部长,5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为接管国民政府华东地区官僚资本,为上海克服财经困难、恢复经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间,参与我国第一个对外科技合作协定——中捷科技合作协定的签署,创造了对外科技合作的工作模式。</h3><h3> 1952年8月,时年37岁的汪道涵奉命赴京,出任刚刚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委)副书记。到任后不久,即作为周恩来总理率领的访苏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参与苏联向我国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的谈判工作。在莫斯科,周总理曾自豪地向斯大林介绍汪道涵是我们“中国现在最年轻的部长”。</h3> <h3>  在一机部,汪道涵主要分管工业生产、对外合作和科研院所工作。其间,在历任部长领导下,着力推进机械工业老厂技术改造工作,新建骨干企业,参与我国发展机械工业的纲领性文件——《关于目前国营机械工业的情况及今后工作部署的指示》的起草工作,使我国机械工业实现了“由修配到正规制造、由仿造向自行设计”过渡。注重学习、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推进同苏联、东欧等国的技术合作与项目引进。围绕着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悉心调研,不断发展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成套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对机械工业的发展、新型管理体制建立,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民族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h3> <h3>  1964年8月,汪道涵结束了在一机部12年的工作,调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10月任党组副书记。在对外援助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我国对外经济援助八项原则,制定、组织实施中国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多国援助项目,并多次陪同中央领导出访亚、非、欧等国,增进了我国与受援国的相互了解与友谊。</h3><h3> “文化大革命”期间,汪道涵遭受迫害,被隔离审查两年。1969年下放河南罗山县“五七干校”。1972年回京后,在一机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重新获得工作机会的汪道涵,倾全部精力投身机械工业科技情报工作,参与主持的《机械工业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h3> <h3>  1978年8月,汪道涵恢复工作,继续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提出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双向合作方针,以援外工作带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积极开创对外经济合作的新局面。</h3><h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8月,汪道涵被认命为新成立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参与主持两委的对外开放事宜。当时,国门刚刚打开,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他协助古牧副总理,制定了《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条例》、《合资企业审批程序及对外经济活动若干问题试行规定》等一大批涉及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利用外资等规范性指导文件和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中外合资企业法》的实施,批准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积极推动者。他关心、支持经济特区建设,是经济特区建设的积极支持者。</h3> <h3>  1980年6月,在阔别上海将近30年后,年届65岁的汪道涵重返上海,出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10月,任代市长。1981年4月,在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上海市市长,成为上海解放后第五任市长。</h3><h3> 上海,是汪道涵的求学地、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上海,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为全国经济建设作贡献的重任,另一方面,这个曾经的计划经济典型地区和最大的老工业基地,自身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h3> <h3>  面对经济社会百业待兴的艰难局面,在市委的领导下,汪道涵注重研究,善于谋划,先后主持制定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等一系列事关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先行提出了开发浦东、申办世博会、建设航运中心等重要主张和意见。1981年,汪道涵首先提出了编制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1983年12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制定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草案)》。城市总体规划勾画了上海中长期发展蓝图,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1984年8月,汪道涵与陈国栋等一同向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上海经济工作,提出改造振兴上海的战略方案。1985年2月,国务院批转上海市政府、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两张蓝图,为上海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h3> <h3>  围绕改造振兴上海,汪道涵精心运筹,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大胆引进外资兴建基础设施。在他任市长期间,30万吨乙烯、浮法玻璃、大众汽车、MD——82飞机、光导纤维、核电站等重大工业专项相继上马。虹桥机场候机楼改扩建、国际客运码头改善、上海铁路新客站、延安东路越江隧道、沪嘉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联谊大厦、花园饭店等一批涉外办公楼、宾馆相继兴建。推动建立国内第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积极开办虹桥、闵行、漕河泾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组建第一家沪港合资项目——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组建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打开引进外资局面。汪道涵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上海市民的住房、交通、菜篮子、环境等实际问题。亲自担任上海市蔬菜领导小组组长,主抓全市蔬菜生产及供应工作。启动全市第一个旧区改造项目,着手规划黄浦江、苏州河环境污染政治等工作。汪道涵为实现上海的改造振兴,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h3> <h3>  1985年7月,汪道涵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汪道涵是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当选为中顾委委员。</h3><h3> 退居二线的汪道涵,仍关注着上海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他先后出任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市政府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总顾问等职,为上海发展不遗余力。他积极参与开发浦东前期准备工作,奔走呼吁,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晋京汇报,最终促成中央将浦东开发提上议事日程。他提出的以交通运输、商品流通、资金融通为重点,推动区域经济协作的思路,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索了宏观操作模式。</h3> <h3>  汪道涵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并为此奋斗终生。1991年12月,汪道涵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开启了人生又一华彩篇章。1992年起,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与中央对台工作的重大决策与部署。1993年4月,授权与台湾海峡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实现了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公开接触商谈,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进展,并推动了两岸事务性、经济性商谈。1998年10月,再次与海基会领导人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汪道涵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活动。关心和热爱台湾同胞,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他为推动两岸谈判进程、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h3> <h3>  汪道涵关心妇女儿童事业。1986年5月,任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主席,1990年12月,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他以个人的威望和感染力团结海内外诸多友人,凝聚起各方力量,以宋庆龄基金会为平台,关爱妇女,关心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为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h3><h3>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在上海逝世。汪道涵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奋斗了70多个春秋。汪道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忱。汪道涵党性强,大局意识强,创新意识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贵品质。他博览群书,思维敏捷,视野宽广,注重战略研究,具有学者风范。他作风民主,襟怀坦荡,平易近人,关心爱护青年干部,尊重爱惜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各界人士,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患病期间,他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情操。汪道涵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不朽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敬慕和弘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