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蓉城- -成都五一假日休闲游(中篇)

琴姐(谢绝私聊)

<p>5月3日,成都之行第三天。</p><p>打卡之三星堆博物馆。夜游安顺廊桥,九眼桥。</p> <p>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遗址分布范围达12平方公里,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p><p><br></p><p>三星堆遗址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经考古发掘证实,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至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该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廷续发展至商末周初,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其影响之大、价值之高,堪称世界文化遗产。</p><p><br></p><p>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揭开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国的面纱,将蜀国的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p><p><br></p><p>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我国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p><p><br></p><p>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三星伴月- -灿烂的古蜀文明》【综合馆】,《三星永耀- -神秘的青铜王国》【青铜器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全面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一、二号大型商代祭祀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铜器等上千件珍贵文物。同时,三星博物馆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融原始意味和现代为一体。</p> <p>第一展馆</p><p>综合馆:陈列金、铜、玉、石、陶等类文物,以类设题,因题见意,纵向贯通,横向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古蜀历史及三星堆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p><p><br></p> <p>进门处的蜀字屏,甲古文、金文里蜀字的不同写法,蜀字是象形字,指桑蚕、蚕丛,也寓意整个展馆是围绕古蜀文明展开陈列。</p> <p>化土成器:陶器的创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取材容易、可塑性强,制作简便,故陶器产生后既扩展到生产生活诸领域。</p> <p>陶鸟头形把勺,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器物。</p> <p>精美的铜怪兽、虎牙、铜贝、铜挂件。</p> <p>玉器</p> <p>商金箔虎形饰:用金箔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金虎呈半圆形。</p> <p>金杖: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p> <p>一号青铜神树,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p><p><br></p><p>青铜神树通高3.96米,树干残高3.84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神树分三层,每层分延伸3个树枝,共九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上面挂滿了“果实”,上面立有九只金乌神鸟。是古蜀人根据“十日传说”制造的一件青铜器。神树上还有一条龙,从树顶上蜿蜓而下,夭矫多姿。</p><p>&nbsp;</p><p>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p> <p>二号通天神树:二号通天神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青铜神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青铜神树。</p> <p>出综合馆,前往第二展馆- -青铜馆。</p><p> </p> <p>第二展馆:青铜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三星堆阵势雄浑,威赫森严的青铜雕像群及一批造型神秘诡谲的古蜀青铜神品重器。</p> <p>进入大厅,以青铜人首鸟身像为主体的标志性雕塑,辅以大型铜质浮雕背屏。旨在揭示陈列之内容- -“人与神”,表征古蜀先民的精神追求。</p> <p>青铜大面具:高72厘米,宽132厘米,重100公斤,是三里堆出土所有面具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面具厚重沉稳,端庄谨严,硕大无比,充分显现出神像的无穷威力及古蜀人高深的艺术造诣。</p> <p>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p><p>&nbsp;&nbsp;&nbsp;&nbsp;</p> <p>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此凸目面具应是蜀王蚕丛的神像。</p> <p>青铜纵目面具:三星堆国宝之一。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系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拄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p><p><br></p><p>此面具的眼镜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纵目”之记载,很可能即是古蜀先民置于神庙之中顶礼膜拜的祖先神- -蚕丛。</p> <p>眼形器:眼睛崇拜两河流域也有,但在中国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是独一无二的,眼睛崇拜就是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p> <p>戴金面罩铜人头像,被称为金面使者。分平顶、圆顶两种。金面罩是由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合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p><p><br></p><p>三星堆共出土戴金面罩人头像4件,大小形状与普通人头像相当,但由于戴了金面罩,使这几件人头像在数十件人头像中颇显尊贵。</p><p><br></p><p>早在商代,蜀人就知道以黄金为尊,并将其用于祭祀活动了。</p> <p>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p> <p>青铜大立人,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p><p><br></p><p>大立人像高172厘米,通高262厘米,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头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配方格纹带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壁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型怪兽座上。</p><p><br></p><p>学术界普遍倾向认为,它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为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p> <p>国之重器- -青铜神坛。</p><p><br></p><p>模仿古蜀国祭祀场面。</p> <p>青铜兽首冠人像:兽首冠人像残高40厘米,出土时仅存上半身。人像头戴兽首状冠,冠饰颇似大象之鼻,仪态端庄,表情威严。</p><p><br></p><p>此人像与青铜大立人像的造型大体相同,而极夸张呈抱握状的双手亦于大立人十分类似,从此点分析,其身份当与大立人一样,同属巫师一类社会上层人物。</p> <p>青铜尊、罍: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上层统治集团陈设于宗庙的重器,用于祭祀、宴飨、征伐等重大礼仪活动。</p> <p>青铜鸟脚人像:鸟脚人像通高81.4厘米,其中人像残高30厘米,鸟高51.4厘米,系以嵌铸法将人体和鸟头铸造在一起。人像上半身,与鸟的尾端残断无存,出土时器身涂有朱砂。人像下半身穿紧身短裙,两腿健壮,上适目纹,双足为鸟爪,紧抓下面的鸟头,当是象征某位天神。被考古专家戏称为东方的“维纳斯”。</p> <p>青铜太阳轮:状若汽车方向盘,专家认为这是古蜀人塑造的太阳。</p><p><br></p><p>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p> <p>青铜跪坐人像:高14.8厘米,高8.2厘米。它的头发先从前往后梳,再向上卷到前面挽成高髻。怒目圆睁、牙关紧咬,双手抚膝,呈跪坐状,好像正在做什么紧急、重要的事情。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祝”(古代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人)的形象。</p> <p>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分铜喇叭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人像上身裸露,乳头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双手上举捧护圈足尊腹部。表现了巫师跪在神山顶上顶尊献祭神天的情景。从人像的造型特征看,可能表现的是古蜀国的女巫形象。</p><p><br></p><p><br></p> <p>青铜大鸟头:雄浑壮伟,反应了古蜀人对鸟的崇拜,实质是对太阳和太阳神崇拜。</p><p><br></p><p>青铜蛇:残长55厘米,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三角形的脑袋微微上昂,长着一双勾云纹的眼睛,身上有菱形纹和鳞甲,背部有残断的羽翅,可能表现其飞行功能。蛇颈部和腹部有环纽,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p><p><br></p><p>青铜鸡:昂首引颈,尾羽丰满。造型生动,写实性强,铸造工艺精美。它可能即是古代神话中呼唤日出的“天鸡”的象征物。</p> <p>青铜龙柱形器:龙柱形器下部中空,当是某器物附件。龙身细长如蜥蜴,龙头大耳犄角,下巴有胡须,颇似羊头。</p> <p>考古挖掘现场图。</p> <p>三星堆:展示了古蜀文明社会的面貌及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以及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让人感觉这片土地的神秘。</p><p><br></p><p>古蜀人来自何方?如何进入成都平原?何时建都立国?它的宗教崇拜是什么?它有文字吗?它与四邻关系如何?为何突然消亡……?一串串历史文化之谜,如同直上天际、云遮雾绕的古蜀道一样,神异莫测。</p> <p>历史悠久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府南河交汇口南河上游135米外,横跨南河。于1996年在原古安顺桥旧址基础上重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商贸、餐饮、行人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桥,取“天上鹊桥,地下廊桥”之意命名。</p> <p>安顺廓桥全长81米宽23.6米,有着明清风格。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代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高度浓缩了中国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p> <p>站在安顺廊桥遥望梦幻迷离的九眼桥。</p><p><br></p><p>九眼桥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挢,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桥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䃼修时,改名为九眼桥。</p> <p>九眼桥- -成都夜生活的聚集地之一,这里酒吧一条街也是成都夜文化的标志,看到这座桥,就代表光怪陆离,灯红酒绿!</p> <p>锦江南岸一条街上的酒吧可达上百家,大多数酒吧有露天座,但每家酒吧都不大,小小的最多可容纳几桌。夜幕降临,河边灯火辉煌。游客可以选择一家自己喜欢且酒水价格合适的小店,边喝美酒,边欣赏河边的景色。</p> <p>沿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渲染出中国传统的暧昧色彩,散发出浓浓的诱惑和勾引。</p><p><br></p><p>大大小小的酒吧,大大小小的夜啤酒,挤满了形形色色的酒客……。</p> <p>蓝白色交织灯光下的九眼桥,虽没有廊桥那么炫丽,却给人一种深邃的美。</p> <p>站在九眼桥上回望夜景下的安顺廊桥。灯火璀璨的它倒影在迷人的府南河上,十分靓丽。桥下的府南河在霓虹灯照耀下显得更加虚幻迷离。</p> <p>5月4日,成都之行第四天。</p><p><br></p><p>成都双流县彭镇- -观音阁茶馆。探寻神秘古蜀王国- -金沙遗址博物馆。</p> <p>观音阁老茶馆:坐落在成都双流县彭镇扬柳河畔,一个保存完好却土得掉渣的明清时代的老茶铺。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再现了川西坝子的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p> <p>简陋的老茶馆匾额,</p><p>有趣的生意经。</p> <p>踏进老茶馆,穿斗房建筑风格,青瓦盖顶,木柱木梁,空间很高,然光线昏暗,斑驳的竹篱土墙之上,遗留的上世纪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像、语录、标语口号,色彩虽已暗淡,光彩却依旧。</p><p><br></p><p>一束阳光从茶馆顶部一侧的老窗倾洒下来,让宽敞的老堂子亮了许多。烧水仍沿用老方式- -老虎灶,蜂窝煤。灶台上泛黑的水壶吱吱冒着热气,氤氲袅袅。地面上凹凸不平厚厚的“千脚泥”,暗黄色的竹椅和破旧的老茶桌都凝结了时间的影子。</p><p><br></p><p>茶馆内人声嘈杂,烟雾缭绕,刺鼻的老叶子烟味与淡淡的茶香交织在一起,感觉味道怪怪的......慕名而来的游客,摄影爱好者们穿梭其间,猎奇自己心仪的景像。当然,主角还是生活在镇中的老爷子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来茶馆喝茶,除了中午回家吃饭以外,整天都泡在茶馆里,抽烟、打牌、悬龙门阵以及给摄影师当模特。</p><p>&nbsp;&nbsp;&nbsp;&nbsp;</p><p>如果说,观音阁老茶馆网红的因素是因为百年历史沉淀的结果,那么,彭镇的老茶客们便是聚集人气老茶馆生存不可或缺的财富。怪不得,老板李强为了留住老茶客,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为他们提供一元一杯的花茶,老板的精明让人佩服。</p> <p>百态茶客,独领风骚。</p> <p>茶老板李强,延续母亲的事业,20多年执掌老茶馆,坚持保留其传统与原貌。</p> <p>李强的妻子,夫妻共同经营着自己的初心。</p> <p>大胡子茶伙计。</p> <p>掏耳朵- -人生的销魂时光。</p> <p>斑驳的泥巴墙上保留的红色印记: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总能勾起人们更多的回忆与沉思。</p> <p>一杯清茶,怡然自得。</p><p>一锅老烟,赛过神仙。</p><p>&nbsp;&nbsp;&nbsp;&nbsp;</p><p>钟大爷90来岁了,70年前就在这里儿喝茶了,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p> <p>红衣银须,精神矍铄,颇有“模特”风范。据说,老人家已知名大江南北,甚至国外。不得不说网络平台的神力无限。</p> <p>百年历史的老茶馆,每天吸引了无数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摄影爱好者的“长枪短炮”。一张张照片,让老茶馆声名远播。</p> <p>“彭镇老茶馆儿</p><p>穿越成都的“时光隧道”</p><p>一盏清茶,香飘百年</p><p>时代,造就了千脚泥,斑驳了老墙</p><p>岁月,伴随着虎头灶,泛黄了茶壶</p><p>历史,红色记忆痕迹,厚重了文化</p><p>而这百年如一日的坚守</p><p>却分明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p> <p>女儿从茶馆木板门上的小洞洞拍摄的照片,超喜欢😘💕</p> <p>出了观音阁茶馆,前往彭镇老街。</p> <p>茶馆西门口简陋的剃头铺。师傅依然沿用传统的手艺给街邻四方剪头、刮脸、掏耳。</p><p><br></p> <p>茶馆隔壁的铁匠铺子。</p> <p>彭镇老街,</p><p>灰瓦白墙砖木结构建筑。</p><p>几条巷子,保存完好。</p><p>木板排排的老铺林立,</p><p>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p><p>老杂货铺,老面坊、老字号小吃,老手艺店以及老居民区.......。</p><p>如今的老街,</p><p>已没有了以往的兴盛、热闹,</p><p>但依然是当地百姓生活、经济的主要场所。</p><p> </p><p> </p><p><br></p><p> </p><p> </p> <p>老屋门口打盹的阿婆。</p> <p>彭镇的小学生,在老街上写生课。</p><p><br></p><p>多少年后,他们能否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沿续下去?不得而知……</p><p> </p><p><br></p><p><br></p> <p>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p><p><br></p><p>金沙遗址博物馆由遗迹馆与陈列馆两大主体建筑组成,在建筑外形上采用斜坡的方式,象征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p><p>&nbsp;&nbsp;&nbsp;&nbsp;&nbsp;</p> <p>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陈列馆。位于摸底河北岸,是一座斜坡状方形全钢架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它与遗迹馆一方一圆,彰显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p><p><br></p><p>陈列馆的【走进金沙】主题展由“远古家园”“王都结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5个展厅的展示内容组成。展览通过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生态环境、建设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金沙文明的灿烂辉煌。</p> <p>第一展厅- -“远古家园”,一幅巨大的半景画再现了3000年前金沙先民的生活环境。</p> <p>金沙遗址出土了众多的野猪犬齿、鹿角、犀牛骨、马骨及大量的乌木和植物遗存。以此证明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一派森林密布,河流纵横,动物繁多的景象。</p> <p>第二展厅- -“王都剪影”,将碎片化的考古发掘成果巧妙拼贴,呈现出一幅幅金沙生民生产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一个规模宏大,规划严密、社会组织结构清晰的商周时期古蜀王国都城图景浮现在世人眼前。</p> <p>农耕之祖“木耜”,这件长142厘米的木耜,2003年1月24日出土于“芙蓉园”北地点的一个水塘中。其形状很像现在的一个铲子,通体由一块整木制成。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一件农具,可以说它是我们农耕之祖,也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p><p><br></p><p>距传说是神农氏发明的,在古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p> <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三展厅- -天地不绝,此厅主旨是突出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内容主题。分门别类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祭祀遗物,包括大量的象牙、金器、铜器、玉器、石器、卜甲等文物。</p><p><br></p><p>三星堆遗址发掘出的象牙不以根计算,而以吨计,如此庞大的数量全世界罕见。</p> <p>博物馆顶层的天花设计- -太阳神鸟图案。</p> <p>青铜立人“沟通天地”的使者。</p> <h3>  </h3><h3><br></h3> <p>在金沙遗址祭祀区的西部出土了19片卜甲,其中最大的一件卜甲长46.4厘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之一。</p> <p>第四展厅- -千载遗珍,是整个展览的精华部分,集中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3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玉圭、玉戈、玉璋、玉壁、玉琮等玉器,太阳神鸟、黄金面具、蛙型金箔等金器,此外还有石跪坐人、石虎等石器和青铜立人,带柄有领铜壁等青铜器。</p> <p>  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玉璋为平行四边形,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画出两组对称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文、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短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扛一物。</p><p> </p><p>玉璋上刻画的人,其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此人肩头所扛前尖后宽的柱状物,专家判断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肩扛象牙人形纹展示了金沙遗址的巫师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向我们揭示了家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p> <p>商周兽面纹玉钺:玉质灰白色玉,器表夹杂有酱黄色、灰黑色、深褐色、暗褐色等多色沁斑。外形像一件扁平的石斧,上部纹饰以兽面纹为主,下部纹饰装饰在器身的两侧,由五组对称的卷云纹组成。</p><p><br></p><p>类似的玉钺在全国也少见,是古蜀国玉工的一种自我创造。</p> <p>商周玉圭:玉质为墨绿色玉,器上不均匀分布数条灰白色筋条状斑。平面呈长方形,平刃。器身较长,阑部有五组齿装饰。整器制作规整,器表打磨光滑。</p> <p>国宝- -青色十节玉琮。</p> <p>金沙遗址的“镇馆之宝”- -太阳神鸟金箔。外径12.5厘米,内经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鸟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p><p><br></p><p>有研究认为其外层4鸟代表四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p><p> </p><p>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许当时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p><p>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p><p><br></p><p>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之化遗产标志。</p> <p>  &nbsp;国宝- -黄金面具,这是一件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的黄金面具,面具近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鼻子高挺,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耳朵外展,上宽下窄,耳垂各有一孔,下颌齐平略向内折。面具造型立体丰满,表情威严,闪耀夺目。 </p><p><br></p><p>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此前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从未发现过类似的金面具。该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故证明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p> <p>石跪坐人像:是金沙遗址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目前已出土12尊,造型大大致相似。表现的基本都是被捆绑的裸体男性跪像。</p><p><br></p><p>这些石跪坐人像大多雕刻细腻,表情也非常丰富,它们有的与石蛇一起埋藏,有的与石虎、石蛇、石壁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特别是石跪坐人像与石虎出土时并置一处,虎口正对着人的胸膛,其特殊的摆放形式具有强烈的宗教含义,充分说明了人像、石虎、石蛇都应被作为特殊的祭祀用品。</p><p><br></p><p>石跪坐人像怪异的发式,被反绑的双手以及赤裸的形象,一切的一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p> <p>&nbsp;石虎- -商周时期石刻圆雕艺术精品。&nbsp;</p><p>&nbsp;三星堆遗址共出土10件立体圆雕石虎,都是3000年前富于狞厉之美的艺术品。</p> <p>玉凿</p> <p>有领玉壁</p> <p>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遗迹馆,位于博物馆东部,摸底河南岸。馆内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也是金沙遗址最早发现文物的地方。</p><p><br></p><p>据悉,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 -2600年),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生活居住区等。其中,祭祀区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活动有关的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6000余件,还有成吨的象牙和数以千计的野猪撩牙、鹿角等,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p><p><br></p><p>遗迹馆为近圆形的全钢架建筑,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19米,跨度63米。由于发掘现场的泥土中还埋藏着金沙遗址90%的文物,因此,由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古发掘现场。</p><p><br></p> <p>遗迹馆以发掘现场的原生态保护展示为主,依据当时出土的遗物种类划分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展示牌,介绍这里的发掘情况。</p> <p>无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遗址,当你站在它们面前,就会感受到:“有这样一个曾经的存在,它异常辉煌灿烂,即便几千年后,生命体不复存在,但它们仍然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令人震撼的回响”。</p><p><br></p><p>目前这两个遗址都只挖掘了很小的部分,未来还会有更多尘封的故事被揭开,期待、向往......</p><p><br></p><p>古蜀中的明珠,</p><p>中华大地瑰宝。</p><p>三星金沙奇迹</p><p>灿烂摄人心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