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保安,这个陌生的名字最初大概是从历史课本里见到过。没想到,我却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那段日子成为一生难忘的记忆。</h3><h3> 新保安是怀来县一所小镇, 是我们大学毕业前实习的地方。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高的塔楼,据说是解放新保安的指挥所旧址。记得班里三十多人,只有我们四个女生被分到了那个实习点,其它大部分人都分到县城沙城。</h3> <h3> 我们一行四人和同专业另外一个班十几名同学一起坐上了大巴车,穿行在颠簸的公路上。一路上心情忐忑而复杂,四个弱女生不知会面临怎样的困难。</h3><h3> 到了目的地,首先是把行李搬到宿舍,此时另外班的男生就成了我们的救星。怀着感激和不安的心情,我们入住到学校唯一的宿舍楼,学校把条件最好的房间安排给了我们。</h3><h3> 住到一起的女生们,虽然我们不是一个班,平时也并无来往,但那时却分外团结,大家一起打饭,早晨一起锻炼,黄昏一起出去遛弯。困难大家互相帮忙解决。陌生的地方,一群女学生,我们早就被叮嘱,人少了不要出去。</h3> <h3> 印象最深的是去城郊的河边,那里水并不多,似乎有些苇草,夕阳西下时笼在朦胧的光里,静谧美好。</h3><h3> 我们几个人还一起去了一个理发店,都烫了头发帘,当时说要留个纪念,美其名曰“保安头”。虽然并不好看,但当时的心情却极美。</h3><h3> 那个中学不大,但干干净净,一切井井有条,宿舍楼梯转角处有一面大镜子,每次下楼上课前,我们都习惯了对镜一瞥,看看衣着头发面目有无不妥,然后精神饱满走下楼去。</h3> <h3>这里是初中,二轨制。教师也不多,而且大多为年轻人。我们实习生二人一组,我和同伴分到初二小李老师的班。他个子高高,皮肤微黑,眼睛不大,一圈小黑胡子,但说话和气,爱笑,尤其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个老成持重的班主任竟然和我们同龄,中师毕业就参加了工作了。因为一说话,便有一种亲切感,我和同伴便称他“小李子”,他也乐呵呵地接受了,但却很尊敬地称我俩“李老师”“王老师”,对我俩态度极好,总是说班里有啥事就告诉他,有啥需要帮忙的就开口。一时间,让人倍感温暖,感觉就像我俩的兄弟一般。</h3> <h3>但一到小李的班里,似乎有些奇怪。这个班学生分外活跃,个个机灵鬼,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远远超越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什么涉及政治的、历史的、生物的……简直无所不有,其实有些问题是历来存在争议的。一节课下来,我们好像回答了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h3><h3> 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幸亏看了不少书,还好,没有卡壳。</h3><h3> 心里想着,这小李子,莫非是故意给我们挖坑?</h3> <h3> 我们的指导老师姓刘,是早年师院的高材生,当时五十来岁。刘老师看上去温柔敦厚,说话和善,笑容可掬。每次听他讲课,都是一种享受。他对知识严谨,一丝一毫不马虎。但一口地方话,讲起课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敦实的身子在教室穿梭自如。师生互动火热,气氛融洽热烈。《鲁人执竿入城》,这篇简单的小文言,竟被他演绎得有声有色。至今脑海里依然浮现出他模拟手拿竹竿横竖无法入城的滑稽样子。我们实习生上的每一节课,他都认真去听、去记,然后细致点评,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讲课的语调。他的严谨态度和优良作风令人由衷敬佩,并深深影响了我。</h3><h3> 在我们相处的短短一个月里,无论是小李老师、刘老师,还是他的学生们,都那么让人感动。</h3> <h3> 实习结束前,我们两个班由小李老师牵头,组织了一次野炊。目的地是二十多里外的鸣沙梁。学生们骑自行车带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米菜挂面方便面等等,小李子骑自行车带队。至于我俩,他专门指定班里身体强壮且骑车技术好的男生带着。记得骑车带我的小伙子是短跑冠军,骑车又稳有快。路上,大家说笑,唱歌,快乐无比。每到道路不平或上坡处,我要下来步行,小伙子有时还不让,总是尽力坚持着。</h3><h3> 来到小沙漠,师生一行都脱了鞋子,到沙海畅游,甚至坐到高处 ,一下滑到底部。还有的同学腾跃而起,表演“轻功”。我们还围坐一圈玩扑克牌。当时活动的照片,是小李用相机拍的,我至今仍然保存着。</h3><h3> 玩的兴致高昂,到中午也饿得厉害。于是大家找到一处小树林,准备做饭。这些孩子大都来自农村,劳动生活能力超强,他们很快用石头支好锅,又跑出去一段路找来了水,平时看来毛手毛脚的小伙子,拾来小树枝点着火,有的蒸米饭,有的煮方便面,有的炖菜。我俩只帮着捡了小树枝,要烧火就被孩子们拦住了,他们还一直让我们多休息。</h3><h3> 饭熟了,学生们首先给我们盛上,让我们先吃。记得他们做的饭菜好香!</h3> <h3>难忘的时光如流水一般,转眼一个月过去,这些孩子已经和我们无话不谈了。那位五十多岁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的实习表上郑重的签下了“优”字,并鼓励我们以后好好工作,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h3><h3> 临行前一天晚上,举办了师生联欢会。大家依依不舍。第二天,我们上了大巴车,学校没有让孩子们来送我们。大巴车缓缓开动的那一刻,我们回头望着那校园,望着那高高的塔楼,忍不住哭了……对于我这外地人来说,这真的可能是永别……</h3> <h3>人生如梦。很快三十年了,新保安,那高高的塔楼,干净整洁的校园,老成持重的班主任,严谨诙谐的语文老师,朴实聪明的孩子们,温馨相伴的场景,一一清晰的刻在脑海中。</h3><h3> 那是一段影响一生永不磨灭的青春记忆。新保安中学,那个朴素的校园,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永远留在记忆中。永远的新保安,永远的温暖和感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