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故事——三角戳

老铁

<h3>  在平板床上美美的睡了一宿,军号声把我们从梦中唤醒。第一天,因为还有一批兵没到,就没让菜鸟出操。在班长教我们叠被子(部队叫做整理内务)。软绵绵的杯子,要叠成方块捏出棱角,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着班长那洗的发白经驯服的被子,三两下就整成一个四方块,而我们的被子,不听训导,要叠,要压,要用夹板夹,要用手捏。终还是像它们的主人一样是菜鸟一个。班长要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来。</h3> <h3>  吃完早饭,班长带着我们步行出了坦克团大门,又倒了两次车,来到一个叫做军人服务社的大商店。在哪里,我买了一个红色的塑料脸盆、一块力士香皂和一个白底兰花的搪瓷小饭盆(早饭时看见好多老兵都用)一个不锈钢叉子和一双筷子,香皂盒、牙膏、牙刷都是细心的妹妹在家给我准备好的不用再花钱了,还买了两本信纸二十个信封,总共好像花了不到5块钱。</h3> <h3>小饭盆</h3> <h3> 这次进城,基本上没有看到城市影子,下了车就进了军人服务社,出了服务社就是公交车站,服务社的两个门都有班长排长分别看着,他们怕把我们那个走丢了,如果真的走丢了,我们不光找不到回家的路,连部队名都说不清。</h3> <p class="ql-block">红山商场</p> <h3>  回到部队时刚赶上吃中饭,用我那搪瓷小饭盆美美吃了一盆米饭,八个人四盘菜吃个精光,部队伙食真好,有两个菜里都有肉。</h3> <h3> 我们心里想的啥,班长都知道。一回到班上,班长就告诉我们:要写信得赶快,部队落款: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36027部队70分队,邮政编码:830017,先给重要的人写,下午要开会,四点以前要把信交给我。36027,这一组数字从此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力,2013年买了新车,挂牌时毫不犹豫地选了这5个数字,让它继续陪伴我。</h3> <h3>  如今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那时候的通讯是多么的落后。</h3><h3> 每次看到关于30、40年代描写战争的电视剧,那里面的描写的电话太普及了,不光是大城市,就连偏远县城、小镇都电话都是随处可见,竟然一拨号就打通了南京。我真的想用一句网络评论流行语说:来来来,编剧,我不打你,咋俩谈谈,能不能长点心。1991年我刚到单位接触第一件事工作是我们县摆脱老式摇把子改装自动电话,就是拨号电话。那还是从香港退伍的二手机械式纵横制交换机,但长途还要经人工转接,要先挂号在等待将近一天时间,县城1000门的交换机用了4年都没装满,后来工作的支局100门交换机4年多占用率没过50%。就算我们这里落后,但也不至于赶不上30年代的沙坡头吧?因为有部电视剧里,地处沙漠的小酒馆老板娘竟然知道用电话报警。关于通信的发展史,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如果真的像电视里那样公用电话满地开花,我们何必写信呢。现在的这些编剧导演胡编乱造,不负责任,误导了多少孩子的历史观。</h3> <h3> 在哪个年代,是最重要的通信手段就是写信。</h3><h3> 最重要的当然是爸妈了,自从上了班车那一刻起,父母就在惴惴不安中度过,天天等着信件,挂心从未离开自己的儿子到了部队冷不冷,部队时个什么样的环境,能不能吃饱,会不会受到欺负…….,所以给家里的第一封信大概是这样写的:</h3> <h3>亲爱的爸爸、妈妈:</h3><h3>&nbsp; &nbsp;&nbsp;&nbsp; 儿子平安到达部队,部队首长、班长都对我们很好。宿舍里有火墙,很暖和。部队的伙食也很好,早上是白馍,中午是米饭,顿顿吃饭都有肉菜,也能吃饱。今天班长还带我们进了城,我们部队里乌鲁木齐很近,早上出去中午吃饭前就回来来了。&nbsp; </h3><h3>………</h3><h3> 下来就是问哥哥好,问弟弟妹妹好。</h3><h3> 最后,就是给爸妈表态,一定在部队好好干,不给家里丢人。</h3><h3> 第一封信写的很短,主要是赶在今天能把信送到邮局。</h3> <h3> 班长把写好的信收齐,交给连队那个秀气的通信员,再送到营部,营部通信员在每封信上盖上一个三角戳,等到水磨沟邮局的小三轮来把信拉走送到邮政总局送上火车运到西安,再转邮车送到县上,交给爸妈的手上。新兵的一年时间里,每天下午大家都在眼巴巴的等着这个小三轮的到来,等待着远方亲人的回信。</h3> <h3>  1984年6月27日,总参谋部、邮电部联台发出通知:“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或明信片),一律采用由所在军事单位加盖义务兵免费信件戳记集中向当地邮政(电)局、所窗口交寄的办法。”10月1日正式启用,中断了15年的现役士兵免费通信,又以三角形“义务兵免费信件”戳记的使用而得以恢复,并沿用至今。</h3> <h3>  离开家已经第4天了,信发回去最快也要6、7天,乡下的还要多等3天。也就是说爸妈最快要在10天后才能得到自己那远走的儿子平安的消息。此后几天一边盘算着父母收到信和回信的时间,一边陆续给需要问候的人写信。</h3> <h3>  父亲就在邮局上班,我离开家第三天开始,就天天下午到分发室瞅瞅看有信来了么,明知道没有那么快,但还是去瞅瞅。哪天,还没等到他来到分发室,分信的叔叔就在院子喊他:老杨,你铁蛋来信啦!难以想象,当时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也许是用颤抖的手撕开信封的,也许含着泪水读完我那歪瓜裂枣的两张文字,也许没等到把信交给母亲就给我写了回信。因为,在下午封邮包之前把信写好,第二天邮车返回时回信就能运到西安。在其他人的信还没有送到父母手上时,我的回信已经上了火车。</h3> <h3> 大约过了10多天,我是第一个收到家里回信的。当时我的表现异常激动,也是颤颤的撕开信封,含着泪默默的欣赏父亲那两张漂亮的行书(父亲写的一手好字在单位是数一数二的)。父亲的回信大概是这样写的:</h3> <h3>铁蛋吾儿:</h3><h3> 来信收悉!知我儿平安抵疆,就放心了。到了部队,就不要挂念家里。好好训练,在部队不要怕吃苦,不要落后,不要让人笑话。你妈叮咛你晚上睡觉把被子盖严,担心你吃饭慢怕吃不饱(在哪年月可怜的妈妈总是担心儿子在外边吃不饱),吃饭时要不要和别人抢,免得别人下看(既怕吃不饱,又怕试了尊严)。</h3><h3>记着在部队和首长同志们搞好关系,说话不要伤人,不要和人闹矛盾。听回来的小李(武装部送兵干部)说,你们在火车上打架了,你没参加吧?没啥事吧?</h3><h3>………</h3><h3> 之后就是告诉我哥哥快要结婚,弟弟妹妹上学都好。</h3><h3> </h3> <h3>  慢慢的家里回信陆陆续续都到了,新兵们又开始一一回信,把新兵连的新鲜事、高兴事传回老家。新兵排长是个细心人,不时的到各班转转看看,看谁的新建多,谁的信件少,也许是从这方面了解新兵的思想动态吧。通过家里同学们的相互传递,在同一个城市当兵其他同学的地址也传到我们手里,我们开始相互联系,接着相互走动。</h3><h3> 新兵班,一般家书是要分享的。班会时,新兵分别把自己家里来的信给大家念念,相互间也都了解各自的家庭情况😄。倒是那些嘠势早的,谈了女朋友或是定了娃娃亲的战友尴尬了,在信中告诫女朋友或小媳妇不要再信中出现太激情的言辞。可是对方并不是很听话,惹得这些早熟的愣娃信念到一般就已经脸红口吃了。</h3> <h3> 那几年,写信和等待来信是我们在空闲时间驱赶寂寞的重要方式。</h3> <h3> 这刻有“义务兵免费邮件”和八一标识的三角戳或是盖在信封上或是盖在明信片上,带着我们的问候、思念、报喜、忧虑、惆怅等各种情感从通信员手上走到老家和各地,走到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手里。这三角戳也带着好多甜言蜜语维系着幼稚的感情或是哪原始纯朴的婚姻承诺,也带着真挚的祝福维系着世间少有的兄弟般的友情。感谢三角戳,感谢通信员,感谢邮递员。</h3><h3>(平凡的故事,平淡的叙述。谢谢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