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我兄弟

汤邦明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共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这亲切的称呼,一生的情意,在彼此心间永恒,无论时光过去多少年,从未抹去我们的相互思念。曾经的日子闪亮又明媚,你我一起分享了青春的美味;曾经的日子伤感又苦涩,你我一起承受了身心的疲惫。”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闭上眼睛,就仿佛回到了那充满绿色和激情的地方,回到战友、兄弟的身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七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来到河北省玉田县,与老战友相聚联谊。屈指算来,我和战友们一别有整整43年,杳无音信,不曾谋面,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生疏。只有彼此互报家门,才能回忆起青春的容颜。握手、问候、拥抱,纵有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三年五载的战友,却成为我一生兄弟情长的惦记,真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这些战友都已年过花甲,千里之行不为所图,仅为在有生之年能够再见一面,是心中最大的期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年少的青春,我们无畏无悔选择了部队,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下,我们走在了一起,成了战友、成了兄弟。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正是我们人生最美好、最灿烂、最骄傲的时候,而我们却参军到了部队,来到了炮兵630团,来到了二营,来到了五连。眨眼间,我们成为人民子弟兵,成为祖国的儿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名战士、一名充满杀气的战士、一名具有狼一般意志的战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记得那时连队生活简单枯燥。部队为了培养锻炼,1973年组织上把我从团司令部军务股下到五连一排一班。那时排长是赵开文,班长是薛文海,来时我当副班长、四炮手。不久,薛文海调军区炮兵,我便担起了班长。每天除了政治学习、操炮训练,就是下地种菜。我入伍后就在团司令部,从来没有受过那么多的超负荷训练,经常还会因操作不规范挨受批评。连队的生活和我想象的都不一样,这里没有花前月下,只有严格的军纪约束自己的言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三年多的五连生活,时间过得好快啊,那时我们连队就是个革命的熔炉。我们连长是高家镏,指导员吴成华,副连长唐传星,副指导员郑洪友。我们连队的领导班子很团结,战斗力也很强,当时在全团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连队的战士,个个能吃苦;我们连队的班长们,个个有特长;我们连队为团里输送了十多名优秀基层干部, 后来这些人多数成为630团连队建设的骨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还记得,那时部队重政治教育,轻军事训练。但我们连队的“天天练”,搞得很有特色,计划周全,内容全面,练法灵活,练得当真,练得刻苦,练得热气腾腾。每天连长、副连长亲自上阵,指导员、副指导员背后鼓动起劲,值班排长精心组织。当时的薛文海、刘茂英、赵福华、张志永、郑云尚、张德权、周卷迈等班长们组织起训练来,真是生龙活虎般,各有其长。跟着这些班长们训练,又有哪个战士愿意掉队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还记得,那时在501电台这片空旷的土地上,我们连队有一块面积很大的包谷地,每当连队组织去那里劳动时,指导员吴成华就会来到我班与大家一起劳动,原因是我劳动时会讲些历史故事。在那个年代,我曾给班里的战友讲过《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故事。那时,我的记忆特好,过目不忘,给战友们讲起来也是绘声绘色,虽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并带有浓重的永新口音,但大家还是能听懂。我的故事也能起催化作用,大家干起活来也特别起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还记得,&nbsp; 1974年我们连队主要任务是搞营房改造,我们班的任务派去离连队远处一座山上打石头,搭起帐篷,吃住都在那里。这是一项很苦很累又很危险的任务,打眼放炮,安全是头等大事,时刻挂在心头。还好,我们全班团结协力,均超额完成了连队下达的石方任务。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是陈三民和费桂林两位战友,他们总是埋头苦干,吃苦在先,负责打炮眼和点火放炮的艰巨任务。还有我的同乡战友彭佐芳,他负责全班的后勤事务。陈三民是河南洛阳人, 630团调兰州后提任了连长,现在转业回到了家乡。费桂林是上海知青,超期服役后复员回了上海,彭佐芳在1976年初,就退伍回乡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是1975年初离开五连的,调七连二排任排长。同年底,我们七连又脱离了630团建制,调拨到云南省军区独立师,从此后,我就离开了630团五连,离开了与我亲密无间的战友,唇齿相依的弟兄。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我们师划归陆军第11军执行作战任务,后改编为陆军第33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43年过去了,我真的好想你们,我的战友,我弟兄。也许,现在你们是老父亲、是爷爷,是姥爷、是人民教师,是退了休的公务员或工人,是农民或城镇市民,但不管地位高低,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是我最好的战友,最亲的兄弟。我只望你们健康、长寿、快乐和幸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43年,对浩荡的历史不过浪花一朵,人生的道路却弹指一挥间,如此短暂。大家朝如青丝暮发如雪,时光飞逝,岁月沧桑。只能在回忆的时空隧道里,找回了戎装的英俊,回味和体会,当年那离别的动人场面。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风雨兼程,并肩前行。今朝夕阳美好,风光无限。到那时,我们定把酒言欢,共叙战友情谊,亲切畅谈难以忘怀的边疆情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谁都有过青春的岁月,谁都有过青春的故事。阔别了43年的今天,我们尽管流逝的岁月增添了几许沧桑,但是,我们依然保留着军人的风采,军人的气质,相见不只是热泪盈眶,双手紧握,双臂拥抱,还会像当年一样,大声地呼唤着各自在部队的雅号,熟悉的声音、亲切的面孔、军旅的记事,一一重现在眼前,无论是当年朝阳伴着军歌,还是严酷的军事训练,以及每年寒冬的野营拉练,风雨高扬着军旗的情景,都让战友们思绪万千。</font></h3> &nbsp; &nbsp; &nbsp; 人到老年,有许多事早已忘记了,但战斗经历,我始终铭记。1973年8月27日上午,我来到五连报到,正是从那天起,我成为五连的一个兵,我们成为战友,结为了兄弟。<br>  人到老年,有许多人早已忘记,但有一群人我始终铭记,那就是你们,那就是我的战友,我兄弟。我就是闭着双眼,也能说得出你的长相,即使再长久的分离,仍能感知到你们的气息,因为我们的心,始终还在一起。<br>   <h3>  人到老年,有许多情早已忘记,但有一种情我始终铭记,那就是战友情,兄弟谊。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无论尊卑与贵贱,只要喊一声战友,喊一声兄弟,我的眼里就会溢满着幸福的热泪。</h3><h3>  人到老年,看过多少潮起与潮落,看过多少生死与别离,尽管我们的人生,还有许多的缺憾,但我们仍然感到庆幸,因为我们没有错过军营,没有错过你我的战友,你我的兄弟。</h3><h3> </h3> &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时间可轮回,如果时空可穿梭,我定会倍加珍爱这种难以割舍的战友情,更加珍惜终生受益的军旅梦。在人生最美丽、最灿烂的绿色军营中,听着军号出发,同一战壕流汗,让自己的军旅岁月不再留下遗憾……。(图片多数由向公提供)<br>&nbsp; &nbsp; &nbsp; &nbsp;写于2019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