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之——鱼鸟天堂 净土天峻

小洁

<h3>  素有“鱼鸟天堂,人间净土”之称的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之祁连山南麓,青海湖西北,为青海省主要牧业县之一。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42″~99°41′48″之间,北纬36°53′~48°39′12″之间。地形地貌可概括为六大水,五大山,丘陵沟谷间为平原,大小河四十余条,湖泊沼泽连冰川,中部高,两头低,东南宽西北窄形似楔,海拔高,气温低,降水时空不均匀。</h3> <h3>  天峻历史悠久,公元前2世纪时已有羌人驻牧。</h3> <h3>  天峻风景旖旎,名胜东有古老的岩画群,壮观的石经院,南有著名的的二郎洞,西有辉煌的喇嘛寺,北有奇妙的吉祥源(藏语称扎喜郡乃)。雄踞县城西南的天峻山,北侧壁立的岩峰,东眺茫茫西海水,北瞰涛涛布哈河。此外,还有天峻沟的麻柳,中龙沟,硫勒的山景和冰川。<br></h3> <h3>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湟水流域的羌人迁徙到包括今天峻东部地区在内的青海湖环湖地区驻牧。</h3> <h3>  东晋时期,原牧于我国北方的鲜卑契汗部落和乙弗部落分别徙居于天峻的北部和东南部,成为天峻地区的早期居民之一。</h3> <h3>  正德四年(1509),东蒙古亦不刺,阿尔秃斯等部从河套迁至环湖地区,原天峻地区藏民被迫逃往黄河以南。</h3> <h3>  咸丰八年(1858),清廷充许游牧于今黄南藏族自治州黄河以南地区的藏族部落回归今天峻等地区驻牧。<br></h3> <h3>  天峻地区古为羌地。西晋晚期,祖居辽东的鲜卑族吐谷浑部移居青海,后来建立地方政权。羌人成为吐谷浑属民,并与其逐渐融合。</h3><h3> </h3> <h3>  唐初,西藏吐蕃政权兴起,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国灭亡,吐蕃族成为青藏高原的统治者。明代中后期,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吐蕃人失其地,多远徙,其留者不能自保,沦为奴隶。原在环湖地区的吐蕃部落被迫迁到黄河南部,天峻地区遂成为蒙古族牧地。清代中后期,原迁到黄南的部分藏族,又陆续返回河北,天峻地区又成为藏族牧地。</h3> <h3>  黄蘑菇,学名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Aalb.et Schw:Fr.)Sacc.],又名“皇菇”,素有青海“十宝“之一的美称。神奇的青藏高原森林、草原资源丰富,无污染,海拔高,所产的黄蘑菇个大、肉厚、水分少,质地细密,是青藏高原上有名的山珍。</h3><h3> 相传雍正时期,年羹尧率清军平定青藏叛乱,青海当地土王臣服,向朝廷敬献的贡品当中就有黄蘑菇,故又称“皇菇”。</h3> <h3> 广袤无垠的天峻大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 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常称为土拨鼠,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与鼠类相似,体型粗大肥壮,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远看似兔子,憨态可掬,非常可爱。旱獭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草、浆果、地衣、苔藓、根和花。</h3> <h3>湟鱼洄游,见证生命溯源。</h3> <h3>鸟语花香,人间仙境……</h3> <h3>石林耸立,尽情释放着高原的雄伟与壮美!</h3> <h3>山花烂漫,秀丽的高原美的让人忘掉疲惫。</h3> <h1>大美青海欢迎您!</h1><h1>青海国投旅游公司期待您和我们一起感受鱼鸟天堂,人间净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