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勇气

江晓丽

<h3>——福建省第四届“明师之道”小学数学多版本教材深度学习观摩研讨活动有感<br></h3> <h3>  上午三节课,是不同版本教材的同一内容,分别是北师大版四上的《相交与垂直》、人教版四上的《平行与垂直》、苏教版四上的《认识垂线》。</h3><h3> 可以说是同课异构,而围观同课异构最容易激起吃瓜群众们的兴趣,因为对比鲜明,容易分出个高下来。也正因为此,执教教师和磨课团队的绞尽脑汁、焦头烂额是可以想见的:不断地生发出新的想法,又不断地推翻重建,在若干个构思里艰难地取舍,甚至是抉择……</h3><h3> 执教三节课的都是青年教师,最年轻的2017年才开始工作,这么年轻就能够走上这样的舞台,幸运的同时,个人素养可见一斑。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年轻老师常见的小问题,引发了观课老师的共同思考。</h3> <h3>  比如,在应变上,或者说有效引导上有些稚嫩,缺乏理解、挖掘和引领……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h3><h3> 判断两条通过延长可以相交的直线是否相交时,几个孩子都说不相交,这时一个孩子说“移一下”,老师立即笑着回答“不能移。”老师认为孩子说的“移一下”是指移动2根直线的位置。而直觉告诉我也有可能是指“延长”。</h3><h3> 孩子的的数学表达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基于生活经验的,不一定不对,只是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和说法而已。</h3><h3> 为什么不问问孩子“怎么移呢?”而一句“不能移”,尽管老师是笑着说的,态度比较友好,可实际上会不会还是关闭了学生空间想象和完善数学表达的大门?</h3><h3> 所幸,下一个孩子及时地救场了,要不然会不会一直等下去?</h3><h3> 教学的时间在等待中过去,学生倾听、补充、完善和发展的机会是不是也悄悄地溜走了?</h3> <h3>  想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也要拥有优秀的教学技能,更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格局。</h3><h3> 而这些恰恰是罗帅、王子吸引大批粉丝的秘籍……</h3><h3> 当然,要替他感到庆幸,有这样的平台,可以展示或者说敞开自己。因为只有敞开或者说暴露自己,才能让大家看得见最真实的你,才能给予你更有针对性地、更个性化的建议,所谓对症下药。</h3><h3> 更值得庆幸地是,他已经遇到了罗帅,今天之后还可能会遇到更多的贵人,有大师在前,有大师提点,奔跑的速度会更快一些!</h3><h3> 这就是平台和团队的意义……</h3> <h3>  其实看完三位老师的课,并没有什么高下立见,因为自身经历、角度和理解的不同,设计和实施上确实是各有千秋的。</h3><h3> 看客,也并不是我此行的目的,理智告诉我,在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更需要反观自己。自己敢不敢站在那样的舞台,有没有机会站在那样的舞台,有没有实力站在那样的舞台,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会怎么设计,如果自己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应变……</h3><h3> 反观自己,让我清醒!嗨,不要退缩,继续前进吧!因为,在那些绞尽脑汁、焦头烂额里会生长出自己的智慧,在那些批驳、重建里提升的是自己的认识,锻炼的是自己的韧性,而在一群人助力下登上舞台的高光时刻的巅峰体验,会给自己继续奔跑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影响的不仅仅是数学教学,还有整个人生……</h3><h3> 同样作为教学管理者,不仅要带头努力奔跑,让青年们看见奔跑者的成长和风采!也应向罗帅、王子们一样,有责任搭建平台,建立团队,有责任坐在路边为后来居上的人们加油助威!</h3><h3> 至此,对暖场的那首《奔跑》,不仅仅是喜欢,更多了一份理解,为选择这首歌的人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