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抗战纪念广场

霍利钊

<h1><b>导语</b></h1><h1>&nbsp; &nbsp; &nbsp; &nbsp;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1937年7月7日,然而对于上海来说,却经历了两次淞沪抗战,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于1932年1月28日,历时约1个月。虽是局部抗战,却是全面抗战的一次预演。张庙这片土地,更是这次抗战中的热土,诞生了著名的庙行大捷,建起了祭祀牺牲者的无名英雄墓,辟筑了一二八纪念路(原称一二八忠烈墓前纪念路、无名英雄墓路),为战后无家可归者建起了庙行纪念村,这一切均发生于这片热土——过去的庙行,今日的张庙。追溯历史,缅怀先烈,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br>&nbsp; &nbsp; &nbsp; &nbsp;今日,我们放眼望去,无名英雄墓遗址已成为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地和宝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泗塘二中校园内矗立着无名英雄墓纪念碑;庙行纪念村牌坊默默伫立于通河七村锦辉绿园南大门东侧,是张庙街道辖区内唯一现存的第一次淞沪抗战带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一二八纪念路今非昔比,成倍拓宽,这一路名,也将永远承载着第一次淞沪抗战的光荣印记,陪伴在我们身边。</h1><h1>&nbsp; &nbsp; &nbsp; &nbsp; 为铭记历史,张庙街道于2016年在一二八纪念路西侧(近共和新路)昌鑫协和园外的绿化地辟建一二八抗战纪念广场,2017年初建成,以志纪念。</h1><h3><br></h3> 名称:一二八抗战纪念广场;<br>地点:宝山区一二八纪念路北边(万达广场斜对面);<br>建设单位:宝山区张庙街道办事处;<br>设计单位:上海明华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br> <h3>  在一二八抗战纪念广场上,矗立着三座并不巍峨但很坚实的纪念性钢塔,错落地分布在广场的绿地上。钢塔均用一厘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其形态以不等边三角型呈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坚不可摧的钢铁意志!图为A座纪念塔正面(高度1.8米)</h3> <h3><font color="#010101">纪念广场改建前是昌鑫协和园外的一片绿地</font></h3> <h3>A座纪念塔</h3> <h3>A座纪念塔一侧</h3> <h3>A座纪念塔另一侧</h3> <h3>A座纪念塔背面二侧</h3> <h3>A座纪念塔局部</h3> <h3><font color="#010101">庙行激战地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九路军在庙行(现属张庙街道范围)奋勇杀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五军在庙行前线向日军发起冲锋</font></h3> <h3>A座纪念塔局部</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座C座纪念塔相邻</font></h3> <h3>B座纪念塔(高度1.5米)</h3> <h3>B座纪念塔局部</h3> <h3><font color="#010101">勿忘国耻</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二八纪念广场铭文</b></div><br>&nbsp; &nbsp; &nbsp; &nbsp;廿世纪初,风雨板荡,战火频仍,生灵涂炭。<br>&nbsp; &nbsp; &nbsp; &nbsp;1932年1月28日,日寇猖獗,犯我淞沪,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是为第一次淞沪抗战拉开序幕,战争历时月余,此乃全民抗战之预演。期间以2月21-22日发生的庙行之战(现张庙街道境域)最为惨烈,也最为辉煌,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被当时中外一致认为沪战中国军战绩的最高峰。<br>&nbsp; &nbsp; &nbsp; &nbsp;战后因庙行地区村宅遭兵燹毁坏严重,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拟在附近(现锦辉绿园南大门处)捐建纪念村,当年6月开工,9月庙行纪念村竣工,分配给70户灾民入住,让无家可归者有了归宿。现仅存的庙行纪念村牌坊(上海教育家沈恩孚题字),位于一二八纪念路上的锦辉绿园南大门东侧。<br>&nbsp; &nbsp; &nbsp; &nbsp;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庙行之战中阵亡的3千忠烈将士,上海人民集资24万余银元,在庙行建墓树碑,名曰无名英雄墓,1932年11月14日始建,1936年2月16日竣工。英雄墓墓堂内中置石椁一具,为瘗藏阵亡无名英雄将士之处,墓堂上刻有“义薄云天”4字,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墓地被日军毁坏。<br>&nbsp; &nbsp; &nbsp; &nbsp;为建无名英雄墓,辟建一二八纪念路(原称一二八忠烈墓前纪念路、无名英雄墓路)。时一二八纪念路自花园路至无名英雄墓,长2.84公里,路基宽7.5米;现一二八纪念路从共和新路至江杨南路,长2174米,路面宽24米。<br>&nbsp; &nbsp; &nbsp; &nbsp;1984年,无名英雄墓遗址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地;1998年1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泗塘二中校园内无名英雄墓遗址处建造一座纪念碑;2003年,一·二八无名英雄墓遗址被宝山区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nbsp; &nbsp; &nbsp; &nbsp;今天,以第一次淞沪抗战历史事件命名的一二八纪念路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道路两侧一片片住宅楼拔地而起,以万达广场为主的城市综合体等设施构成了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圈,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和平景象。<br>&nbsp; &nbsp; &nbsp; &nbsp;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二八热血荐轩辕,中华民族树脊梁,英雄风范山高水长。<br>&nbsp; &nbsp; &nbsp; &nbsp;当此时也,宝山区张庙街道,辟此广场,不忘历史,树碑铭记。<br> <p style="text-align: left;">是国家柱石,是民族先锋,气吞倭寇,神勇远震全世界;</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为正义牺牲,为和平奋斗,血溅沪野,忠魂长绕大江南。</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十九路军156旅6团团长张君嵩)图为B座纪念塔局部</span></h3> <p style="text-align: left;">回忆尸填蕴藻、血染江湾凄恻战区,涕泪横流愧后死;</h3><p style="text-align: left;">遥睇叛据白山、敌侵黑水凌夷祖国,戴天不共是斯仇。</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张治中)图为B座纪念塔局部。</h3> <h3><font color="#010101">纪念广场的西侧为好家园小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C座纪念塔(高度为1.8米)</font></h3> <h3>C座纪念塔局部</h3> <h3><font color="#010101">华夏龙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1936年竣工落成的无名英雄墓毁于第二次中日淞沪战争后,残存的墓园门卫室和桥梁在1996年锦辉绿园开发后湮没。图为原无名英雄墓纪念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无名英雄墓墓园占地约50亩,全部轮廓成宝剑形,以主要部分之墓堂,处剑柄之首端,中间林荫大道,为剑匕部份,横叉大道之旗杆道,平行于墓堂之前者,适为剑档之象形。墓堂乃一略带长方之立体建筑。墓堂内设有半圆形地坑,中置石椁一具,为瘗藏阵亡无名英雄将士之处,后部竖立石碑一方,悬有“一二八阵亡将士之灵”红色大旗。墓堂上首缀:“义薄云天”四字,系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堂内竖碑上有“无名英雄之墓”六个大字。图为董大酉的无名英雄墓全景设计图(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5年3卷3期《无名英雄墓墓堂建筑及园景布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义薄云天,图为C座纪念塔局部。</font></h3> <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堪劫后过吴淞,新冢累累夕照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有花圈酬战骨,更无名字识英雄。</div><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受)图为C座纪念塔局部。</p><p><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泗塘二中校园内的无名英雄墓遗址纪念地及纪念碑。</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1998年1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泗塘二中校园内无名英雄墓遗址附近建造“一·二八”无名英雄墓遗址纪念碑。图为无名英雄墓遗址纪念碑(正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无名英雄墓遗址纪念碑碑文:“一二八战役,爱国将士团结御侮、浴血抗战、捐躯疆场之民族精神,义薄云天,浩气长存。为安忠魂,铭记历史,毋忘国耻,镌石纪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无名英雄墓遗址纪念碑(背面)上书“义薄云天”4个大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纪念广场上的庙行纪念村牌坊(仿制品),真品在锦辉绿园南大门东侧。</font></h3> <h3>  纪念广场的后面是昌鑫协和园,西面是好家园。</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庙行纪念村牌坊原位于庙行纪念村村前正中,现位于一二八纪念路通河七村锦辉绿园南大门东侧。“庙行纪念邨”牌坊建造于1932年,为钢筋水泥构造,三间四柱,祥云浮雕。中间牌匾上书写“庙行纪念邨”“沈恩孚”和印章(注:沈恩孚,教育家,同济大学第四任校长,曾担任上海市议会议长),左柱上书“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捐建”,右柱上书“中华民国二十有一年壬申”。锦辉绿园商品房小区开发时,牌坊在原址完整保留。“庙行纪念邨”牌坊现为张庙地区仅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纪念广场斜对面不远处就是万达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纪念广场一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纪念广场上的凉亭</font></h3> <h3>纪念广场上的绿化</h3> &nbsp; &nbsp; &nbsp; &nbsp;《一二八庙行战迹图》由军旅画家梁鼎铭(1898~~1959)于1933年创作,其标题由时任上海市市长吴铁城所题。图下方有蒋介石、王世杰、张治中、邵元冲、李杲(李岳阳)和孙元良等题字。该图背景上的房屋为泗漕庙,该庙遗址现为张庙街道通河七村锦辉绿园内的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办公楼。<br> <b>走在一二八紀念路上</b><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于鸿宾<br>走在一二八纪念路上,<br>历史在心里起伏荡漾。<br>一片片高楼群,迈着城市化脚步,<br>一次次地、一块块地湮没了<br>——江南美丽的水乡。<br>香火缭绕的泗漕庙址如今还在哪里?<br>臭名昭著的三勇鬼魂早已飞回东洋。<br> <br>你或许可看到——<br>纪念村牌坊深深地矗立在锦辉绿园小区门口,<br>模糊的字迹却牢牢刻着中华民族当年的创伤!<br>劫难、惨烈、无家可归,<br>纪念村曾有七十间救济难民栖身的住房。<br> <br>你再也见不到——<br>雄伟的无名英雄墓,<br>如今只留下了图纸和照片的辉煌!<br>八一三日寇蓄意爆破,<br>瞬间拆毁、夷平,只剩下凄凉!<br>她的遗址蜗居在泗塘二中校园,<br>长眠地下的英雄你们睡得可香?<br>当时因为不是军官就属「无名」,<br>你们的尸骨就成了我们最珍贵的地下宝藏!<br> <br>你可知道?<br>中国的第一份现代卫国战争捷报,<br>中国的第一座无名英雄墓,<br>就诞生在这曾经杀敌雪耻的庙行!<br>当年墓台上响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br>如今的国歌多么的嘹亮。<br>你可知道?<br>她的第一次广泛传播就在这里,<br>——泗塘二中校园的中央!<br> <br>你可知道?<br>日本靖国神社的肉弹三勇士,<br>就编造在这地方;<br>为了鼓励日本青年作法西斯的牺牲品,<br>倭寇撒下了弥天大谎开动机器宣扬!<br> <br>你或许看见,<br>在公园的花丛,<br>居民小区的楼旁。<br>碉堡早已是多馀的摆设,<br>但愿知道的人们告诉未来,<br>这里曾经是战场!<br>是无名英雄的墓场!<br> <br>走在一二八纪念路上,<br>钓鱼岛的新闻<br>——让我们永远保持紧张!<br>落后就要挨打,<br>团结就是力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