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的圆

德信

<h3> 月,是故乡的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德&nbsp; 信</h3><h3>&nbsp;&nbsp;&nbsp;&nbsp; 有人说,月亮是外国的圆,而我认为月亮则是故乡的圆。&nbsp; </h3><h3> 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有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村庄面积不大,方圆只有五里,地形北高南低,住有二百多户人家,大部分都姓靳。当村有一条八九丈深南北向的沟,自然把村落分割成东西两半,人们称之为"东梁""西梁"。这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一古老的靳家窑村。</h3> <h3>村中央的深沟</h3> <h3>沟里的红高粱</h3> <h3>这一带没有秀美的山峦,没有清澈的溪水,也没有奇花异草,没有名贵特产,而是土地贫脊,十年九旱,有史以来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但广大村民生在穷窝不嫌贫,在黄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他们勤劳质朴,吃苦耐劳,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带的靳姓家族是大明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由山西岚县小西沟迁到现在的靳娘城村,后来一部分人又搬到离靳娘城村五里现在的靳家窑村居住。可见600多年前靳娘城就有了靳姓了,靳家窑村的成立至少也有三百年的历史。</h3> <h3>村里的老农民拔草</h3> <h3>村里的老农民摘豆角</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朝咸丰年间,村里相继产生了许多财主,享誉十里八乡。接着又有很多名人出现。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靳伟,绰号“没毛狼"。他幼时学于私塾,少年习武,十八岁中武秀才,长大后外出经商,清未民初成为晋商十大财东之一,在晋蒙冀三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h3> <h3>没毛狼墓地在靳家窑村东梁东面,每年清明节后人前来扫墓祭祖。(左靳伟墓碑,右其父靳天理墓碑。)</h3> <h3>靳伟(没毛狼)墓碑。</h3> <h3>没毛狼之父靳天理墓碑</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早在约150年前,靳家窑村里的一家有钱人与邻村几个大户人家合资,在村北二里处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庙宇一一大梁老爷庙。庙里的亭台楼阁,各种造型设计,气魄雄伟,别具匠心,所有的设施可与现在大同的华严寺媲美。自己小的时候与同龄伙伴到此地游玩过两次,因此庙里的一切景物,印象至深,历历在目。该庙建成后,年年有庙会,前来赶会的,游览的,敬香拜神的人们络绎不绝,真可为一处风水宝地。可惜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保存下来,在六十年代中期全被毁掉了。</h3> <h3>大梁老爷庙庙门(模拟)</h3> <h3>老爷庙的大殿(模拟)</h3> <h3>殿里的关老爷(模拟)</h3> <h3>老爷庙旧址,现神丰公路北行左边,在其西边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养猪场</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建国前期,又有一些名人出现。一代名医靳文清就是其中一人。他小学在阳高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就读,初中在太原新民中学就读,高中就读于北平著名的潞河中学,大学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靳老生前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其中《五十年临证得失录》一书两次出版,发行海内外,颇受好评。</h3> <h3>一代名医靳文清墓碑,墓地在西梁西面。</h3> <h3>碑文</h3> <h3>&nbsp;&nbsp;&nbsp;&nbsp; 解放初期,村里开有四家车马大店,常年营业,生意兴隆。桑干河畔、六棱山下以北的人们赶马车进阳城,靳家窑村是必经之地,当村的大马路不分白天黑夜骡马车辆川流不息。因此车马店每天都有不少车辆打街过夜,店主收入颇丰。</h3> <h3>模拟</h3> <h3>模拟</h3> <h3>进阳高城的马车(百度图片)</h3> <h3>过去有几家老财的院落房屋都十分宽敞讲究,随着土改运动,财主的财产都被没收充公。上级政府利用一处豪宅改建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粮站,周围十几里几十里的人们都来粮站买粮卖粮。</h3> <h3>靳家窑粮站买粮卖粮的人们(模拟)</h3> <h3>粮站粮食堆积如山(模拟)</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十九世纪中期,东梁当村建起了一座龙王庙。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利用这个庙院成立了一所最早的完全小学(1一6年级)。院里东西北三面有十五六间做过庙的瓦房,供教室,办公室,宿舍使用富富有余。庙院南面是一座古色古朴的大戏台,每年都要在这里演好几回大戏。那些年周围七八个村的孩子们都来这所学校上学,而本村的孩子们念书就方便多了。</h3> <h3>五六十年代用庙院做成校园(模拟)</h3> <h3>校院南的大戏台(模拟)</h3> <h3>由于有钱财的人和有名望的人层出不穷,又有远近闻名的老爷庙,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十年前的靳家窑村十分红火热闹,街市繁华,显得很有生气,邻村的人们都说靳家窑是个好地方。</h3> <h3>靳家窑是个好地方</h3> <h3>模范人家</h3> <h3>到了七八十年代,村里的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县团级干部也不乏其人。中小学老师人数之多,靳家窑村在古城镇各村排第一位,且大都教学有方,受人尊敬。</h3> <h3>高级工程师(模拟)</h3> <h3>老师教学有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模拟)</h3> <h3>言传身教,爱生如子(模拟)</h3> <h3>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考住一流大学的也大有人在。学历最高的是一位教师子弟,巧合的是名字也叫靳伟。1980年阳高一中毕业,高考分数全县第一名,进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后又留学英国,取得博士后学位。现年五十六岁,早已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继靳伟之后,又有多名考生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还有的出国留学后定居国外。由此可见,从古到今靳家窑村既有名人又有文人,所以外地人称之为“人才村"、"文化村"。</h3> <h3>现年56岁的靳伟(同学聚会照),香港理工大学教授</h3> <h3>2005届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合影 前排左8(女)是靳家窑村的</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改革开放以来,靳家窑村的村民们物质生活有所改善,经济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跃上新台阶。但几年来人们的思想还有点保守,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各方面和邻村相比有一定差距。自去年以来,随着全国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村官袁晋峰任第一书记入住村庄。他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两个班子甩开膀子,大刀阔斧,村民齐心协力,步步紧跟。有关单位部门献爱心,极力扶助,一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h3> <h3>年轻有为的驻村第一书记袁晋峰</h3> <h3>村官办公处</h3> <h3>&nbsp;&nbsp; 首先把当村的大马路拓宽,重新硬化,并在大路两旁栽了杨柳树,每隔五十米远放置一个垃圾箱,街道干净整洁,走在路上再也没有碰头苍蝇了。百年的老窑破房全部推倒,盖起了一排排一座座新式砖瓦房近百间,村民们告别了陈旧的破房,搬进了现代化的新居,重新购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广大村民乐在脸上,喜在心上。</h3> <h3>拓宽硬化后的马路</h3> <h3>盖起的一排排新房</h3> <h3>新居窗明几净</h3> <h3>&nbsp;&nbsp; 更为可喜的是在袁书记的努力下,有关单位慷慨解囊,给村里送来了很多物资,有村委会办公用品,锣鼓钹,彩衣彩服,彩绸彩扇等娱乐用具。每到晚饭过后,村南的小广场就活跃起来。上有七旬老妪,下有二八少女,他们全副武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老当益壮,生龙活虎,好一派欢腾景象。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村民们兴奋她说:这和城里人有啥区别?</h3> <h3>靳家窑村舞蹈队</h3> <h3>舞蹈队在小广场跳舞</h3> <h3>锣鼓队</h3> <h3>&nbsp;&nbsp;&nbsp;&nbsp; 多少年来,全村耕种面积共3800亩,其中800亩已退耕还林。为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袁书记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指导村民实施种学种田,引进新品种,推荐新农具,找寻多种渠道,农牧副全面发展,尽快脱贫致富。现在人们耕种土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牛犋全部下马,彻底告别了“驴拉车,牛耕地"的原始耕作方式。在仲夏农忙之季,往年人们都"面向黄土背朝天",现在则是"消闲自在坐大街"。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种的地多了,却比过去轻闲多了,科学种田真不累,收入增加好几倍。"</h3> <h3>退耕还林草木茂盛</h3> <h3>大路两旁的玉米</h3> <h3>高产谷子831</h3> <h3>黄黄的油菜花</h3> <h3>粮农在田间地头喜不自胜</h3> <h3>是啊,过去的靳家窑享有盛名,是因为当时各个村庄普遍落后,现在靳家窑的名声不及过去,是因为周围的村庄普遍都有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质量,经济收入以及村里的人文环境普遍比过去高出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正如村里的一位村民说:"托共产党的福,我们现在跌进了福圪洞,生活在蜜罐里。"</h3> <h3>去年栽的树已成荫</h3> <h3>&nbsp;&nbsp;&nbsp;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赞叹:</h3><h3>天,是故乡的蓝,</h3><h3>月,是故乡的圆。</h3><h3>山,是故乡的绵,</h3><h3>水,是故乡的甜。</h3><h3>街,是故乡的净,</h3><h3>路,是故乡的宽。</h3><h3>树,是故乡的绿,</h3><h3>花,是故乡的艳。</h3><h3>人,是故乡的杰,</h3><h3>才,是故乡的全。</h3><h3>可谓:物宝天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杰地灵。</h3><h3>我爱你,</h3><h3>故乡一一靳家窑。</h3><h3>&nbsp;&nbsp;&nbsp;&nbsp;作于2019.6.30</h3> <h3>靳德信,男,1953年出生,阳高县古城镇人。1977年毕业于朔县师范,从教四十余年,于2013年退休。从小酷爱文学、喜欢书画等,任教期间一直代中小学语文课兼音美课。</h3> <h3>为使读者对本文有整体阅读效果,故又把所有文字连起来。文学爱好者请重新阅读。</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月,是故乡的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德&nbsp; 信</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人说,月亮是外国的圆,而在我看来,月亮则是故乡的圆。&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有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村庄面积不大,方圆只有五里,地形北高南低,住有二百多户人家,大部分都姓靳。当村有一条八九丈深南北向的沟,自然把村落分割成东西两半,人们称之为"东梁""西梁"。这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一古老的靳家窑村。</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一带没有秀美的山峦,没有清澈的溪水,也没有奇花异草,没有名贵特产,而是土地贫脊,十年九旱,有史以来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但广大村民生在穷窝不嫌贫,在黄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他们勤劳质朴,吃苦耐劳,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带的靳姓家族是大明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由山西岚县小西沟迁到现在的靳娘城村,后来一部分人又搬到离靳娘城村五里现在的靳家窑村居住。可见600多年前靳娘城就有了靳姓了,靳家窑村的成立至少也有三百年的历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朝咸丰年间,村里相继产生了许多财主,享誉十里八乡。接着又有很多名人出现。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靳伟,绰号“没毛狼"。他幼时学于私塾,少年习武,十八岁中武秀才,长大后外出经商,清未民初成为晋商十大财东之一,在晋蒙冀三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早在约150年前,靳家窑村里的一家有钱人与邻村几个大户人家合资,在村北二里处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庙宇一一大梁老爷庙。庙里的亭台楼阁,各种造型设计,气魄雄伟,别具匠心,所有的设施可与现在大同的华严寺媲美。自己小的时候,与同龄伙伴在此地游玩过两次,因此庙里的一切都印象至深。该庙建成后,年年有庙会,前来赶会的,游览的,敬香拜神的人们络绎不绝,真可为一处风水宝地。可惜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保存下来,在六十年代中期全被毁掉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建国前期,又有一些名人出现。一代名医靳文清就是其中一人。他小学在阳高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就读,初中在太原新民中学就读,高中就读于北平著名的潞河中学,大学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靳老生前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其中《五十年临证得失录》一书两次出版,发行海内外,颇受好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解放初期,村里开有四家车马大店,常年营业,生意兴隆。桑干河畔、六棱山下以北的人们赶马车进阳高城,靳家窑村是必经之地,当村的大马路不分白天黑夜骡马车辆川流不息。因此车马店每天都有不少车辆打街过夜,店主收入颇丰。</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过去有几家老财的院落房屋都十分宽敞讲究,随着土改运动,财主的财产都被没收充公。上级政府利用一处豪宅改建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粮站,周围十几里几十里的人们都来粮站买粮卖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东梁成立了一所最早的完全小学(1一6年级),校院也是利用过去一家财主的院落,东西北三面有十五六间宽敞的瓦房,供教室,办公室,宿舍使用富富有余。南面是一座古色古朴的大戏台,每年都要在这里演好几回大戏。那些年周围七八个村的孩子们都来这所学校上学,而本村的孩子们念书就方便多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有钱财的人和有名望的人层出不穷,又有远近闻名的老爷庙,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十年前的靳家窑村十分红火热闹,街市繁华,显得很有生气,邻村的人们都说靳家窑是个好地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七八十年代,村里的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县团级干部也不乏其人。中小学老师人数之多,靳家窑村在古城镇各村排第一位,且大都教学有方,受人尊敬。</h3><h3>&nbsp;&nbsp;&nbsp;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考住一流大学的也大有人在。学历最高的是一位教师子弟,巧合的是名字也叫靳伟。1980年阳高一中毕业,高考分数全县第一名,进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后又留学英国,取得博士后学位。现年五十六岁,早已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继靳伟之后,又有多名考生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还有的出国留学后定居国外。由此可见,从古到今靳家窑村既有名人又有文人,所以外地人称之为“人才村"、"文化村"。</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改革开放以来,靳家窑村的村民们物质生活有所改善,经济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跃上新台阶。但几年来人们的思想还有点保守,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各方面和邻村相比有一定差距。自去年以来,随着全国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村官袁晋峰任第一书记入驻村庄。他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两个班子甩开膀子,大刀阔斧,村民齐心协力,步步紧跟。有关单位部门献爱心,极力扶助,一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把当村的大马路拓宽,重新硬化,并在大路两旁栽了杨柳树,每隔五十米远放置一个垃圾箱,街道干净整洁。环境改善了,脏乱差现象消除了,走在路上再也没有碰头苍蝇了。百年的老窑破房全部推倒,盖起了一排排一座座新式砖瓦房近百间,村民们告别了陈旧的破房,搬进了现代化的新居,重新购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广大村民乐在脸上,喜在心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更为可喜的是在袁书记的努力下,有关单位慷慨解囊,给村里送来了很多物资,有村委会办公用品,锣鼓钹,彩衣彩服,彩绸彩扇等娱乐用具。每到晚饭过后,村南的小广场就活跃起来。上有七旬老妪,下有二八少女,他们全副武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老当益壮,生龙活虎,好一派欢腾景象。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村民们兴奋她说:这和城里人有啥区别?</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少年来,全村耕种面积共3800亩,其中800亩已退耕还林。为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袁书记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指导村民实施种学种田,引进新品种,推荐新农具,找寻多种渠道,农牧副全面发展,尽快脱贫致富。现在人们耕种土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牛犋全部下马,彻底告别了“驴拉车,牛耕地"的原始耕作方式。在仲夏农忙之季,往年人们都"面向黄土背朝天",现在则是"消闲自在坐大街"。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种的地多了,却比过去轻闲多了,科学种田真不累,收入增加好几倍。"</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是啊,过去的靳家窑享有盛名,是因为当时各个村庄普遍落后,现在靳家窑的名声不及过去,是因为周围的村庄普遍都有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质量,经济收入以及村里的人文环境普遍比过去高出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正如村里的一位村民说:"托共产党的福,我们现在跌进了福圪洞,生活在蜜罐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赞叹:</h3><h3>天,是故乡的蓝,</h3><h3>月,是故乡的圆。</h3><h3>山,是故乡的绵,</h3><h3>水,是故乡的甜。</h3><h3>街,是故乡的净,</h3><h3>路,是故乡的宽。</h3><h3>树,是故乡的绿,</h3><h3>花,是故乡的艳。</h3><h3>人,是故乡的杰,</h3><h3>才,是故乡的全。</h3><h3>可谓:物宝天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杰地灵。</h3><h3>我爱你,</h3><h3>故乡一一靳家窑。</h3><h3>&nbsp;&nbsp;&nbsp;&nbsp;作于2019.6.3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