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元凶:骨髓形态学检查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一例

木蓝 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血液室

<h3>2019年3月2日,照例一个繁忙的周末,邢台市人民医院血液室接到小儿血液科医生的电话,儿科门诊1位一岁的患儿,已发热1周,无法查出原因,家长的情绪很焦虑,准备给患者送检一份骨髓穿刺涂片,希望骨髓室能尽快出具诊断报告,检查发热的原因。</h3> <h3>大约10:40左右,血液室收到该患者的骨髓标本,第一时间染色,镜下观查,白血病、淋巴瘤,传单,疟原虫感染等发热相关血液学疾病都一一排除。患儿发热会是什么原因呢?</h3> <h3>简要病史如下:患儿,女,1岁4个月,主因间断咳嗽,发热1月余于2019年2月29日入我院。病例特点:患者系1岁4个月幼儿,病史迁延,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体温最高40摄氏度,热峰2-3次/日,不伴寒战,大汗;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皮肤黏膜无黄染及皮疹,双肺呼吸音粗,腹平软,肝肋下未及,脾脏触诊不满意。</h3> <h3><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191919">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4.79^109/L、HB 79.2g/L、PLT 72^109/L。生化:GST47.0U/L,LDH 420.0U/L,铁蛋白:1320.00ng/L;EB病毒抗体、流感病毒抗体、合胞病毒抗体均阴性。</font></span></h3> <h3>骨髓象:患儿吞噬细胞中可见大量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该原虫无鞭毛体胞质淡蓝色,内有1个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紫红色。见下图</h3> <h3>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骨髓象</h3> <h3>患儿骨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诊断明确,及时与小儿血液科电话联系,后续随访病人转入北京友谊医院黑热病研究所,血清抗体检测阳性,药物治疗痊愈。</h3> <h3>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已基本消灭。该原虫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目前临床罕见,极易误诊。</h3><h3> 这是一例检验科和小儿血液科互相沟通、精确、快速诊断的病例之一。</h3> <h3>邢台市人民医院骨髓、血液室成立于1983年,目前有主任检验师及副主任检验师各1位,主管检验师3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和在研课题4项。目前开展的骨髓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术的检测受到业界好评。</h3> <h3>  流式细胞术在我院开展的项目:</h3><h3> 白血病免疫分型</h3><h3> 淋巴瘤免疫分型</h3><h3> 骨髓瘤免疫分型</h3><h3> MDS或MDS/MPN检测</h3><h3> 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检测</h3><h3> </h3> <h3>临床通用项目:</h3><h3> 免疫功能检测</h3><h3> 强直性脊柱炎(HLA-B27)检测</h3><h3> TH1/TH2细胞因子检测</h3><h3> CD55/CD59检测</h3> <h3>血液室地址:第三住院部,体检中心西邻,检验科入口处。 电话:0319-3286933</h3>

骨髓

原虫

杜氏利

什曼

检测

发热

患儿

血液科

鞭毛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