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县政府往南依次叫解放街、中山街、钟楼街。它是过去老县城的正街和中轴线,将老县城自然地分成了东、西两片。</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天清晨开始,附近的一些农户会拉着自产的瓜果蔬菜来这里叫卖,炸油条的、做锅贴的、打馍的、卖豆腐的也开始了自己的营生,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要到中午方才逐渐散去。</font></h3> <h3> 临街的商铺大多已破败不堪,有的已垮塌,为防止出现危险,周围还拉上了警示标语。</h3> <h3> </h3> <h3> 以前每年春节过后县上召开春训会,包括一些大型演出都在工人俱乐部举行,由于室内没有取暖设施,常常冻的人手脚冰冷、鼻涕直流。现在这里已经基本上被废弃不用了。</h3> <h3> 一个老人正从解放街社区门口走过,其对面就是上察院巷。</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上察院巷</font></b></h3> <h3> 一直以为“上察院”、“下察院”是过去封建社会中政府设立的某种机构,但未找到这方面的资料,无从考证。</h3> <h3> 上察院1号和2号,还保留了古朴的建筑风格。</h3> <h3> 看得出这是一个上下两层的阁楼,东西两块木匾上分别刻有“毓秀发祥”和“富有日新”的题字。</h3> <h3> 城关印刷厂旧址</h3> <h3> 从巷子的西头看向东头。</h3> <h3> 从上察院巷出来继续向南走,街东面是城隍庙,逢日子这里的香火还挺旺的。</h3> <h3> 相较那些低矮、破败的民居,这两间刻有五星、雕着纹饰的门脸就显得气派多了。尽管门前堆放着各类杂物,屋顶好像都不复存在了,但也难掩它昔日曾有过的辉煌。</h3><h3> 这就是城固县饮食服务公司合作食堂甜食店,起初卖甜酒和圆霄,后来还卖过饺子和馄饨。我查阅了1949年老城区地图,这个区域曾是“饮食集”,所以有这么一处建筑存在是有历史渊源的。</h3><h3> 这带有时代印记的老食堂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如簧学食堂、合作饭馆一样就永远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了……</h3> <h3> 老新华书店旧址,小时候最喜欢来这里蹭书看,因为没有钱,只能看而买不起。</h3> <h3> 以前师范的正门是开在老街这边的。上小学时最喜欢的就是师范的实习老师到学校来给我们上课,实习结束后我们还偶尔偷跑来找他们玩,这时实习老师会从灶上打一份饭,装在铁饭盒里端回宿舍让我们吃,那可能是我们吃的最香的饭,感觉最快乐的时光!</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下察院巷</font></b></h3> <h3> 下察院巷内已经没有什么老民居了,但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子与上察院巷连通。</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b>新绣巷</b></font></h3> <h3> 下察院巷斜对面就是新绣巷,这条巷道走到头右拐便与与前面的“丰乐巷”相通,这个名字的由来我猜测与该区域在过去是个“土布土线集”有关。</h3> <h3> 墙上用红笔写着的“拆”意味着这处老房子不久也将消失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丰乐巷</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也许是因为过去“土布土线集”的存在,沿袭到后来,在丰乐巷巷口便有了城固县服装厂,其对面是城关缝纫厂。当然现在都已经没有了,而历史上,在七十年代末期,“丰乐桥”却被城固酒厂用来注册做为地产酒的商标,曾经火爆全省,邻近省份均有销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收藏的两瓶“丰乐”酒,喝掉了一瓶,但连空瓶子也舍不得扔,看着瓶子上那过去的标签,感觉很是亲切。</font></h3> <h3> 武商购物广场的前身是电影院,《少林寺》、《神秘的大佛》、《陈焕生上城》、《赛虎》、《妈妈在爱我一次》等等电影都是在这个电影院看的,童年时代多少欢乐的笑声和伤心的泪水都留在了这里……</h3> <h3><font color="#010101"> 还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大众理发店”几个字,小时候理发、洗澡都在这里。记的里面空间很大,摆有几十张老式的理发椅子。随时去理发的人都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那场面还是比较壮观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苗家巷口的这个二层小楼我不记得以前是卖什么的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皂刺巷</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条巷子我也是第一次进去,走到头才发现竟然是一条死胡同,斑驳的岁月,全都停留在了倒塌的土墙和吱呀作响的木门上。</font></h3> <h3> 从皂刺巷返回,继续朝钟楼方向走约50米,在正街东面的这幢大楼是过去的“振兴副食店”,卖过一些糕点之类的东西。</h3> <h3> 副食店对面两个小孩玩耍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县文化馆。小时候经常光顾,主要是来看嵌在玻璃阅报栏里面的画报。老文化馆进门左手边曾有一茶馆,老年人在这里喝茶、聊天、打纸页牌。茶馆门外的地面上放置着一门大炮,炮身长约两米,估计是清朝时期的遗存。再往里走有一座古戏台,如今全都看不见了,这里己经建起了好几幢商品楼,成了居民小区了。</h3> <h3> 桂花巷口的这家“1988老字号”小吃店经营多种地方特色饮食,它的麻辣粉、馄饨、粉皮的味道都很正宗,可以唤起老城固的记忆。</h3> <h3><font color="#010101"> 钟楼,是城固地标性建筑,也是少有的能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物。我小的时候,钟楼一带还非常繁华热闹,到了晚上,出来溜弯的、卖腊汁肉的、卖瓜果的全都聚集于此,我和哥哥在寒暑假为了凑齐下一学期的学费,批发来变蛋,装在两个竹筐内,蹲在钟楼下叫卖,一晚上可以卖近十元钱,由此练得一手隔皮识蛋的真功夫,变蛋只需上手一掂,根据手感便可辨出其好坏,甚而成熟了有多久,至今受益!</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