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足球梦一一作者:吴志民

吴志民wzm

<h1>无男孩不足球,在中国,是个男孩就爱踢足球,这么说也许有些过分。但是在我那个年代,生活过的大连和北京,的确如此。</h1> <h1>在北京红山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可能踢过,但印象不深。只记得,在红山口高等军事学院大院南面就住着八一足球队,吴皖湘初中毕业就到八一少年队踢球。学习之余,时常到足球场看他们训练。</h1> <h1>到了旅大八一,体育课里就有足球。也许由于奔跑速度和技术都还说得过去,一下子就在班里凸显出来,很快就选到校队。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就拉到区里踢比赛,我踢后卫。我们抵挡不住对方的凌厉进攻,结果只赛了一场就败下阵来。上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突发奇想,让男同学与女同学比赛,男生们摩拳擦掌,个个奋勇当先。全班22名女生不甘示弱,把大门前围成铁桶一般。11名男生左突右挡,找不到射门机会,居然没有赢。至今仍被传为笑谈。1963年小学毕业之前,学校组织学生与教职员工比赛,我踢右边锋,有一次把球带到对方大门面前,抬头看见于校长在守后卫,不好意思过他,又把球带回中场,错失良机,结果没有赢。</h1> <h1>进入辽宁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之后,足球才正式成为一门课程。课堂上讲理论、讲战例,操场上教技术、组织联赛。辽师附中足球队是旅大地区中学的一支强队,队员的百米速度都在12秒左右。我只能算班里的队员,每天的课外活动都泡在足球场上。这时候,对国际比赛毫无所知,只知道国内强队,关注八一队、上海队、辽宁队、体院队和火车头队。</h1> <h1>1965年转到北京八一学校后,踢足球的氛围又上了个台阶。八一学校初中队这一年拿到北京市中学生冠军,全国中学生第四。因为是住宿生,同学们业余时间主要就是踢足球。我因为刚来,胆怯,年级比赛时,班里让我踢后卫,我却提出当替补,结果一场比赛也没有上。只是在课外活动时,在操场上瞎踢。文化革命中,在学校,在军区大院礼堂前,在16楼、19楼前,也着实踢过一阵子。</h1> <h1>当兵头几年,净是支左、下乡、野外住训,没有机会踢球。1972年底,部队准备实兵实弹营进攻演习,看见团里新成立的运动队在营房踢足球,脚痒得不行,但没有踢的份儿。1973年夏天,化工厂有人在营房里赛球,我跑上去踢了几脚,居然进了一个,回来身上疼了好几天。</h1> <h1>前半生真正踢足球是七十年代中期和后期。1973年9月,我到河北大学上学,踢足球成了我体育锻炼和业余消遣的主要内容。先是在班里踢,后来和中文系高一年级的踢,和电子系的同学踢。因为这两个系部队的学员多,大家上学前就熟悉,又多少会一些。后来又被他们推荐到学校足球队当替补队员,时常与保定的学校、单位踢。记得有一次,与八一校友、前69军足球队主力王军勇他们学校队比赛,我上场踢右后卫。王军勇不拿球时,就与他聊天,拿球时,就上去抢断。1975年学校足球比赛,中文系队由72届和73届共同组成,前锋都是72届的,前卫、后卫是73届的。第一场与数学系比赛,开场没多久,对方一名前锋在中场抢断球,一溜烟带了过来,没想到他速度极快,守前卫的郝军和守后卫的我站位有些靠前,拦截时没有他的速度那么快,人一过去,再想追就追不上了,让他一脚踢了个一比零。我方的一名叫李林的前锋,气得当场甩手而去,不踢了。我们及时调整位置,在大举进攻的同时,注意对重点人物的盯防,很快将比分扳了回来。李林一看赢了,又回到场上。最后我们以四比一赢了对方。在对外文系的比赛时,我们吸取了对数学系比赛的教训,一开场就压着他们踢,对重点人物死盯不放,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终于拿下了比赛。当年,中文系赢得冠军。</h1> <h1>1976年大学毕业回到老部队334团后,午饭后总要上场踢上几脚。1978年由连队指导员先调到政治处组织股任青年干事,1979年又调到司令部直政股任股长。这时候利用工作之便,经常组织连与连的比赛,组织各地区的战士比赛,还组织全团比赛。只要部队在营房,每天中午,运动场上总是有足球赛。平常是由我们组成一个队,以北京籍的干部子弟为主。对手或是一个连队,或是一个地区,如万县队、北京队。我们团1976年征来几百名万县兵,其中不少是下乡知青,还会踢足球。部队从北京东高地七机部一院征的十几人中,多数踢得不错。这些人都成了足球场上的常客。我们干部队由高佩璞任队长,骆小曼、吴胜平、张铁军、张忠泽、宋宇宁、肖敬民、李继军、刘东、刘元、刘新生、苗伟等是队员,几乎都是部队首长的孩子。为此,团政委几次告诫我,要注意影响。可是我们已经形成习惯,每天工作之余,白天踢足球,晚上打桥牌。</h1> <h1>印象较深的有三次。一次是1979年初,部队临战训练前,我们干部队与万县籍队比赛,开场不久,球传到我脚下,我用飞脚将球踢出,腾空的身子还没落地,对方一名前锋冲了上来,将我冲倒在地,崴了右脚,只好换人下场。洪江当时正好在部队,亲眼看见我的狼狈状。以后好一段时间一瘸一拐的。高佩璞告诉我,比赛前必须用绷带将脚踝裹紧,这样才能防止扭伤。以后玩足球、篮球时,我都特别注意了。</h1> <h1>还有一次是组织万县籍的战士与北京东高地的战士比赛。前面说过,万县籍的战士较多,身体较壮,动作也粗野一些。东高地的只有十几人,身体单薄,技术细腻一些。比赛一开始,双方都显出志在必得的样子。他们双方都让我当裁判,其实我不会,只是因为经常踢,懂得一般的规则。没有边裁,是否越位就无法判断。一来二去,双方身体接触也多了,动作也大了,口角也渐渐有了。万县籍的一次带球突破,被东高地的后卫拦了下来,有犯规嫌疑,万县籍的队员就上去理论,引起争执。双方队员和场外观众都围了上来。因为万县籍的战士是东高地的几十倍,眼看一方要动手,万一控制不住,就会酿成大患。我马上把在场外看球的干部高佩璞、张铁军、杨致远等招呼到场上,先把双方队员分开,然后让各连干部或骨干将人员带回,再分别进行教育。一场冲突被制止在萌芽状态,但也给我敲响警钟,以后再没有组织万县籍的战士踢足球了。</h1> <h1>再就是组织全团比赛时,吹特务连与通信连的那一场。因为我是从通信连出来的干部,通信连有不少是干部队和东高地队的队员,比较熟悉,因此打心眼里想让通信连代表团直属队参加全团比赛。谁知特务连作风硬朗,在副指导员苗伟的带领下,不断发起一次次进攻,踢得通信连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在特务连一次罚角球时,前锋在通信连门前接球后,凌空一脚,眼看守门员扑救不及,皮球要过球门线,我的哨声响了,一比零。通信连的队员围了过来,说球没过线时,不能算进。我心想,反正你们也没有守住,干脆饶你们一次,再给个机会。于是改吹特务连越位在先,进球不算。特务连的队员倒是很给面子,本来发角球哪来的越位。他们又重新组织进攻,还是把通信连踢输了。好在特务连赢了,不然事后不好收场。</h1> <h1>通过两次吹裁判,我接受了教训。裁判是个专业,也是分等级的,不是谁都能吹。在日后欣赏世界杯和国内比赛时,更加了解裁判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再不懂装懂,吹足球裁判了。</h1> <h1>1979年底,我调到北京铁路局军代处,告别了老部队,也暂时告别了足球。脚再痒,也只是在1983年军区总医院住院时,跟小孩子们在空地上踢上几脚。</h1> <h1>1985年春节,战友们在新桥饭店聚会,说起回团里的事时,有人建议跟团里赛排球,有人说赛篮球。我说,排球团里没人打,篮球在以前就不容易赢,还容易伤人,干脆踢足球,我们技术好,上场人也多。大家同意,还让平时都活动活动。三月份,战友们回到松林店,与团里的战士们踢了一场。也没有弄清对方上了多少人,反正皖平和佩璞的快攻没有奏效,球没有赢,身体倒是疼了很长时间。皖平说,真没有想到你还能踢足球。我说,你们调走后,我们正经在团里玩了好几年呢。</h1> <h1>一晃过了十年,在我担任北京铁路局军代处管理处长的时候,有一次军区后勤部开党委扩大会,单位的领导几乎都走了,临走时再三关照我稳定好机关的干部战士。我在组织了战士的篮球队后,又组织了足球队,一人一双鞋,在篮球场上比赛,有的战士也许只在电视上看过比赛,没有真正踢过,所以赛场上十分热闹,有时乱成一团糟,玩得别说多高兴了。干部们看见战士玩,也组成一个队,跟战士队比赛。我算干部队的。虽然干部们有些技术,无奈战士体力好,拼抢积极,球一带到门前,人就挤得水泄不通,别想射门。好容易得到一个发点球的机会,吴东一脚射去,被战士队守门员用身体挡了回来,我瞅准机会,一脚补射,守门员不知道罚点球还能补射,注意力不集中,一比零,干部队赢了。战士们不服气,说赛场上没有见过罚球不进还能补射,经过解释,才知道是因为缺乏知识而输掉了比赛。我把比赛的收获举一反三,使同志们受到了教育。领导们回来听说我们在这一期间既稳定又活跃,还促进了工作的完成,十分满意,专门拨钱,给篮球队、足球队又增加了装备。</h1> <h1>1996年我调到北京市石景山区武装部任政委,又没有踢球的条件了,岁数也渐渐大了起来,也没有踢球的欲望了。</h1> <h1>谁想在接近五十五的时候,又踢起球来,而且还比过去专业了。2005年夏天,陈力刚同学找过我几次,动员我参加由八一学校65、66、67届足球队老队员组成的八一学校足球元老队。他说,有人证明你当年在学校、在军区大院踢过球;有人证明你在上大学时是球队的;有人证明你在部队经常参加和组织踢球。元老队不仅能经常锻练,还能与北京女队的退役队员和业余体校的队员踢。参加足球队,能重温过去的友谊,能结识新的朋友,还能提高技术,在新的平台上展示</h1> <h1>自己。我既感到盛情难却,也觉得非常新鲜,于是提了个要求:让我当替补可以,但要创造上场机会。陈力刚满口答应下来。当年10月7日,我穿着篮球队的队衣,套上护踝护膝,到福特宝俱乐部球场上,参加八一学校元老队踢了一场球。虽然初来乍到,一看,人基本认识,不少还很熟悉,怨不得对我各个时期的情况都那么了解。因为队员们不少都身体不好,相比起来,我还凑活,队员们也认可,于是我就成为一名正式队员。</h1> <h1>19日陈力刚带我到天坛体育用品小店购置行头,什么运动衣、足球鞋、球袜等。10月30日、11月12日足球队又训练了两次。经过磨合,在场上渐渐与队员们能合作起来。</h1> <h1>11月26日,迎来了我入队后的第一场比赛,对手是西城区业余体校的女队,场地在阜成门110中。因为我方队员较多,分三节比赛。第一节由65届同学为主,第二节由66届为主,第三节把65、66两届合起来。我在第二节出场,担当左后卫。因为对方只有十几岁,速度有,但身体单薄,在身体接触时不占便宜。这样,心里就有底,踢起来也就自然了。在一次阻挡对方进攻时,裁判判我犯规,罚点球。我十分诧异,因为我在禁区外,犯规动作不严重。但考虑到裁判是我们校友,大家就是为了玩,没有那么认真。赛后,队员们在阜成门内的饭馆就餐,对一年的训练和比赛进行了小结。这次参加比赛的有几人不是八一学校的,像黄刚刚、尹斌、田力、李维淼等。我认识前三人的亲属,后者是名人,也听说过。这样,我也算融了进来。</h1> <h1>2006年1月14日下午,我参加了在光彩体育馆室内场地与北京女足的一场比赛。因为和亲家吃饭,我晚到了一会儿。一进门,就马上换装做准备活动,替补上场踢了20分钟。一上场,感到有点紧张,脚一触球,心情就放松了,奔跑起来也就自如了。没有什么明显建树,也没有失误,自我感觉良好。这次比赛,在北京电视台7频道元元说事中播出。陈力刚与夫人小赵及时把消息告诉队员们,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就了解情况。并让杨南征把实况录了下来,刻成盘,发给队员们,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使我这名新兵感到自豪。洪江在现场观看了比赛,又看了电视和光盘,她是个足球迷,时常鼓励我,珍惜参加八一足球元老队的机会,锻练身体,结交朋友,提高技能,不辜负亲人和同学们的期望。我在朋友圈里讲起此事,人们都半信半疑。哪里知道,这才是荣誉的开始。</h1> <h1>一转眼,春天到了。八一元老队又在4月6日方庄中学足球场与天坛医院业余足球队比赛。一接触,才知道,他们平均30多岁,最大的39岁,是个医生。我们平均56岁,最大的67岁。赛场上,太阳高照,微风劲吹,你来我往,拼抢十分激烈。谢五零上场几分钟就换了下来,由我替补上场,踢右后卫。对方前锋个子大,岁数小,速度快,脚头硬,对我们威胁很大。他们看出我们岁数大,速度慢的弱点,经常采取长传冲吊的战术。孔教练让我们密集防守,一次次化解对方的进攻。虽然由于体力不支,一比三输了,但大家斗志昂扬,经受了一次锻练。新闻媒体来了不少,赛后纷纷对我们进行采访,把足球队的事迹刊登在《法制晚报》等多家报纸上。</h1> <h1>4月22日,我们又到北京101中学足球场与101足球队元老队进行了友谊比赛。虽然我们比对方大了十岁,活动也没有他们多,但打个平手。赛后陈力刚对我说,你现在已经不是替补队员了,可以进入主力阵容了。虽然只是一句鼓励的话,我还是觉得是对我努力的认可,心里感到暖烘烘的。</h1> <h1>接下来,5月7日、5月20日、6月17日、9月10日,我们连续在福特宝练球,感觉世界杯的气氛。十一期间,足球队又到延庆武警的一个单位赛球,我因为回天津,没有参加。10月23日,我们再次到延庆武警部队,与部队培训的大学生比赛。双方气氛热烈,态度友好,让张宝光进了几个。大学生们技术一般,主力队员又被我们抽调了一名,拼抢不凶狠,我们踢得也很轻松。利用喘息的机会,我也和对方及对方的观众聊了聊,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岁数和身体情况,减少身体碰撞,以免发生非战斗减员。</h1> <h1>回来后稍事休息,在11月4日又在101足球场与101足球元老队比赛。我因为赛前准备活动不足,上场不久就右腿拉伤,无法坚持,只好下场休息。这一次对方死盯李维淼,不断在他身上犯规,使得平时很和气的他,也大动肝火,干脆下场。引起双方不快。以后就没有再跟他们赛球。</h1> <h1>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我逐渐从预备队员到替补队员,再到一线队员。相互也都十分熟悉了。孔教练还和当年在八一学校执教一样,热情,负责,认真,非常有经验。</h1> <h1>高一届的张宝光、萧凯源、刘兴源、叶二平、尹爱军、王军勇,王新星;我们一届的杨南征、陈力刚、吴里江、张新生、白建中、谢五零;下一届的杨中朝、王援朝、刘二民。加上我,十七人。军区足球队的老杨,以及李维淼、黄刚刚、田力、尹斌等,全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人。</h1> <h1>2007年3月1日,是北京八一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在八一学校踢一场足球,一直是元老队的愿望。在我的联系下,3月30日,我们与在校生一一班比赛。那天下着小雨,天气比较凉。我们先是参加一一班和66届三一班(也就是我们班)结对子活动,然后冒雨来到足球场。队员们都穿着长队服上场。虽然我们技术好,但毕竟年纪大,体力差,又是07年第一场球,谁也不敢太玩命踢。双方打成平手。下了场,大家觉得连一个初一的班都赢不了,就没有再和母校踢的意思了</h1> <h1>6月20日,我们又到福特宝练球,像往常一样,49年出生的一拨,50年出生的一拨。过去我总守后卫,要防着张宝光、萧凯源、孔教练三人。平时防一个人都难,何况要防三人。我干脆改踢前锋,也体会体会。虽然技术差,速度、体力还有,往往一拿球,就快速飞奔,和</h1> <h1>左前锋杨中朝作个配合,居然踢进号称神门陈力刚把守的大门两次。在三十多年的踢球史中,因为总是踢后卫,很少有进门的记录。今天破天荒的进了两个,让我高兴得够呛。心想,下一场我还踢前锋,压力小,还有成就感。</h1> <h1>可惜的是,07年连续发烧几次,失去了再次展现的机会。一年中,也就踢了两场。那些老队员也因为身体原因,逐渐退出了训练和比赛。踢足球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个梦!</h1> <h3>2017年北京八一学校庆祝建校七十周年。</h3> <h3>2019年7月5日,北京八一学校足球⚽️元老队聚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