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桃子

<h3><font color="#ff8a00">第十八讲</font></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h3> <h3><font color="#b04fbb">  1、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含义。</font></h3><h3> 获得感主要表现在人民能够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业居住出行等情况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h3><h3> 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比如工作与生活体验,享有尊严与自豪等。</h3><h3> 安全感,则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没有后顾之忧和具有稳定预期,是保有安全感的基本前提,稳定而有质量的就业,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得到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则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h3> <h3><font color="#ff8a00">  2、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相互关系。</font></h3><h3>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关联性,也有独立性。人民获得感的增进是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的基础,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从改革发展中获得实惠,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可能提升,没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成果不能惠及全体人民,经济发展不能增进人民福祉,必然会消解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也要认识到,与获得感不同,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多的受到人们主观感受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获得感的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它只是为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可能,而不是绝对保障。但从宏观层面来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都有赖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