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7月1日,一早驱车出发到阜平县辽道背村,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高山平台上非常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工作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缘了解到了辽道背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地处国有驼梁山林场深处,从省道定龙公路到村距离15公里左右,不通路,没有电,只能顺河道走过去的,他拥有河北省唯一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也有几次去探访,终于未成行。2016年夏天来过一次,因为道路还是很窄的砂石路,只走到瓦窑村。今天宽阔的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村里,我和儿子还是步行到了辽道背村。</h3> <h3>通往村子的水泥路,标准不低,有护栏。</h3> <h3>两侧山峰陡峭,植被很好。</h3> <h3>儿子背着10多斤的背包行走在宽敞的进山的路上,坚持行走了一天,也不让我替换。</h3> <h3>我和儿子在路边捡到了两根木棍权当拐杖。</h3> <h3>路还是很崎岖的,本来是想开车上山的,开了一段觉得路太陡了,为了安全还是放弃了。</h3> <h3>走到第一个观景平台,休息一下。</h3> <h3>天气不错,蓝天白云。</h3> <h3>回头看看,已经走了好几公里了。</h3> <h3>远望处,仿佛到了山顶。</h3> <h3>远眺,看到了辽道背村,比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h3> <h3>远远望去,是一片森林和草甸交汇的山顶。</h3> <h3>进村第一个建筑,龙王庙。据介绍是坐落较高的龙王庙之一,是当地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冒着风险重修建的,仿古建筑保存还算不错。</h3> <h3>现在村子是人去房空,询问村里摆摊的卖矿泉水和土特产的大嫂说,全村30多户村民都搬迁到了县城和龙泉关镇了。满眼看去村里的房屋都是破败不堪,只有一家客栈,一家看上去像住人的院子,两家据说是外地买的重新翻新的房子,以及被拆掉的房子的地基。</h3> <h3>具有当地特色的瓦房,依然能看得出当年兴盛时期的风貌。</h3> <h3>石头砌墙,整根落叶松树干做成的椽木,依稀可见。</h3> <h3>破败景象,不堪回首,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这个村庄将不复存在。感叹,这是被文明遗忘的角落,还是自然恢复了本来的原始模样?</h3> <h3>房子的主人走了,是否回来过?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进了繁华的现代文明社会生活,是否怀念曾经的宁静和安逸?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会被他曾经的主人慢慢遗忘,但却一定会被更多的外面的人记起和留恋!也许这里曾经的主人和他们的后人会慢慢的记起这里,回来寻根访祖的。也许吧!</h3> <h3>也许是吧,这家曾经人丁兴旺,家庭富足,现在去了远方。开枝散叶</h3> <h3>曾经的豪宅,随着主人的离去,将逐步淹没在大自然的怀抱中。</h3> <h3>玫瑰花依然盛开,栽花的人已远去。你落寞吗?</h3> <h3>是主人走得匆忙,还是对这些旧东西已经不屑?他们静静地躺在这里,是不是还在为曾经的主人留守?</h3> <h3>真不知道你还能坚持多久?但愿你会有一个好的归宿。其实在大自然中默默地逝去,就是最好的归宿吧,再也不要被打扰最好。</h3> <h3>还有寂寞的石磨。</h3> <h3>换个角度,沉寂之美,荒凉之光。</h3> <h3>石板路</h3> <h3>两根电线,记忆中的历史。</h3> <h3>石板路,隔开的是历史,一边是过去,一边是现在。</h3> <h3>依旧住家的小院,还是那么宁静,那么有生气,那么亲切!</h3> <h3>通村庄的小路还在,只是走的人变了。</h3> <h3>村民们的饮用水源,还在那里。</h3> <h3>一个有历史感的地方,处处有文化。</h3> <h3>辽道背村全貌</h3> <h3>山花怒放</h3> <h3>森林在、生态美</h3> <h3>走进落叶松天然次生林</h3> <h3>这才是原生态,纯生态环境。</h3> <h3>外面骄阳似火,林内清爽宜人。</h3> <h3>仰视一张</h3> <h3>野花正艳</h3> <h3>小花也学牡丹盛开。</h3> <h3>林荫小道</h3> <h3>红桦林</h3> <h3>走在通往百草坨的路上</h3> <h3>高山之上,天气顺变。</h3> <h3>标识牌</h3> <h3>高山草甸</h3> <h3>正东,天生桥景区</h3> <h3>下雨了,在百草坨山顶留影</h3> <h3>远眺辽道背村,空中花园。</h3> <h3>百草坨标识牌,海拔2144米。</h3> <h3>下午3点左右下山时偶遇采药人,采药的老哥介绍:家住龙泉关镇,每天上山,山上中药材很多,主要药材有柴胡每斤20多元,红景天每斤10多元,一天收入200元左右,回家要10多公里路,很辛苦的。</h3> <h3>今天的收获。</h3> <h3>返回的路上,本来计划住一天的,多看看,多转转,尽管有点不舍,还是回家吧,连续走了6小时,有点吃不消了。,希望下次再来吧,再见,辽道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