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绍兴路那点事(下)

LM

<h3> -- 一周一路(2)</h3><h3> 上海市的绍兴路又称文化出版路、出版一条街。到实地来回走一趟发现,还真与出版与图书有关,果然名不虚传。上篇介绍了市出版局,下篇将聊聊其它几家出版社。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查看一下路南和路北的3家大型出版单位……</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上海滩绍兴路40至50号。路南的这几个双号,感觉是这条历史路段居中的位置。估计差不多是走访了一半……</span></h3> <h3>  40号-50号院落原来建筑只有三层。如果是2层或平房,上海解放后,因住房紧张,也许就扒掉重建了。绍兴路地区周边是历史建筑街区,属于重点保护建筑,可能文革时期就在这几幢历史老建筑上加盖了一层。40-50号相邻建筑也有几幢效仿加盖了一层。50号是两幢并排的3层建筑,动乱年代仍保持了原建筑未改建。其院门有收发室,远远望去,透过窗口里晃动的人影,感觉不大象是普通住宅,不知是什么单位在此。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上海三众华纳传媒?</span></h3> <h3><b>绍兴路52弄</b></h3><h3> 52号就是一家一户,52弄就是一座楼一个院,一个<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里弄住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户人家。</span></h3> <h3><b>绍兴路15号</b></h3><h3> 路南侧的建筑,因装饰玻璃外墙反光,我修了图片颜色,才勉强能看清竖写的"上海音像出版社"。</h3> <h3>梧桐树旁的绍兴路15号,音像出版社的车辆和人员都从这个门洞进出……</h3> <h3>音像出版最红火的时期,应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之初。从西北风刮到东北风的打榜歌单录音带销量,都干不过那一年《红太阳》系列。如今,一首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的现象不再,一盘影视光盘炒成天价的历史也成为往事回忆,音像出版业也在新行业冲击的痛苦中,挣扎着转型……</h3> <h3><b>绍兴路54号</b></h3><h3> 算这次路过,从上海人民出版社门前来来回回走四次了。总是那三位保安,总在大门前遛达。院门里面2台车辆堵门,5-6个垃圾桶封门……这出版单位还能正常办公吗?</h3> <h3>  还是不允许入内。人民出版社地块和房子到底拍卖成功否?网上报道估值高达6个亿不是小数目。院内什么情况呢?我手真欠随手拍了一张照片。</h3><h3> 撰写《绍兴路那点事》(下)查看我拍的照片,发现院内汽车玻璃上有二行大字:"<b>国企霸道,流氓当道老百姓求的是公道……</b>"啥情况?肯定是与地块拍卖有关……</h3><h3> 面包车怎么不停在大门外?因下雨导致罩玻璃的白布滑落……多好的新闻线索……</h3><h3> 你脑子有病啊?!对面是老洋房不知道?这两处房产的旧主,都是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不是我吓唬你,你摊上事了!</h3> <h3>绍兴路54号</h3><h3> 绍兴路54号是一幢混合式的三层建筑,解放后经过加固增建为四层。《老上海花园洋房》记载,为报答杜月笙母亲之恩,某人建造了中西混搭的三层花园洋房,让老太太颐养天年;也有文献称旧时绍兴路54号,原為美國驻上海领事馆兴建的侨民俱乐部,奇怪的是俱乐部于1939年落成后,还未曾使用就因故出售了。历史资料对因何故而出售,含糊其辞。似有难言之隐。那时正是日本军队全面占领上海之际。绍兴路属法租界,应该日本人不会对租界美国人有威胁。美国人从不讲住宅风水也不相信迷信。文献称后由章济塘祖父以4000两黄金购得,直至1952年由国家收购,将54号辟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社址。<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另有资料称54号原为"笙馆",与杜月笙没毛钱关系。"笙馆"令世人误读。久之以讹传讹。据章荣初先生后代章济塘介绍,54号乃章家的旧居。<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住宅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图片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楼为古典风格(网上资料图片)。</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我徘徊在人民出版社院墙外,特别感慨:人活一世,草木一生……即便帮会大佬的公馆再多,末了一间也帶不走。</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生前地位显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生前属于一代名流,也许可能留下个“历史旧居"铭牌,建筑被保护起来。或许还有史料记载"曾在此居住";而那些不知名的普通人,也只有自家子孙从祖上遗留的回忆录或家族记事中也许能找到记载“旧居为绍兴路xx弄xx号"。,却不为世人所知。所以民间推崇"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人都希冀青史流名!</span></h3> <h3></h3><h3><b>绍兴路56弄胜利公寓</b></h3><h3><b></b> 建筑年代为1935。胜利公寓共有11 幢楼,总面积为 2710平米。旧时公寓周边的环境不佳。相邻的空地临时搭建了许多棚户简易房,穷苦市民,车夫和<span style="line-height: 1.8;">流动小贩混杂聚居。</span></h3><h3><b>绍兴公园 </b>(56号)</h3><h3> 原来这片是上海著名出版街的一处不和谐之处。最早是绿地,旧社会这里地块还没动拆,帮会大佬还未买下来建洋房,于是一些穷苦百姓就聚居于此,左拼右凑搭建了一些简易棚子……1950年春,经上海人民政府批准拆除棚户危建,设计改造为小型街道公园。一年后,1951年5月28日,上海解放二周年之际公园正式开放。落成时称"绍兴路儿童公园"。1969年改名绍兴公园。面积为1400平米。</h3> <h3>  1998年,经卢湾区政府再次改造,目前绍兴公园主要以老年人健身活动为主。市盆景协会设会于公园。公园长年有假山假石和盆景供游人欣赏。<span style="line-height: 1.8;">周边相邻出版社和别墅区,地处文化街区,花园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小,景致情趣则大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廊亭台江南园林之要素都有一点意思,</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正可谓"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径通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花木繁茂。</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b>梅屋庄吉</b>(18608-1934)长崎生人。实业家。1905在香港结识孙中山。成为知己。此后矢志不移地支持其民主革命事业。1928年其曾在上海现瑞金二路144号居住过。为纪念两人超越国度的友谊,上海市在绍兴公园为其修建了雕像。</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幢三层楼原是张群公馆,曾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的旧址。这幢外观较现代的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建于1947年,张群使用不到两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旧时此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门廊名气非同小可。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被文化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称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文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客厅”的读者俱乐部在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读者俱乐部”创办于1986年,是上海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文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名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文学社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品牌。</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旧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兴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文化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就是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74</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号而言。尽管只存在了两年。解放后,上海几家出版单位在绍兴路昔时帮会大佬的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后进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70年的文化出版事业,在业内名声鹊起,早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形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出版一条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3><b>绍兴路74号</b></h3><h3> 门洞标有《故事会文化传媒》。现建筑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大楼。总社下属文艺、文化和音乐三个出版社。建筑内也有这些出版社的创办的N家杂志社。挂牌的有《故事会》、《小说界》、《旅游天地》等。总社己改制,建筑上标有小字"上海文艺出版集团"。</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左侧为74号建筑〈由西向东拍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国民党元老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华阳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保定陆军学校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遂回国任沪军都督府科长并参加了上海光复战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29年出任上海市第三任市长,三年后辞职,同期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兼任过同济大学校长;后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任中央、中国、交通等四大银行办事处副主席。 其于1949年随蒋去台湾, 1990年底在台湾病逝。亨年101岁。</span></h3> <h3>1912年10月,张群在上海与同岁马育英结婚。育有二子二女。长女幼年夭折。张群任职上海,曾与太太二子一女在74号公馆居住2年。即便张群群履职四川,太太子女仍留居上海,直到张群从昆明飞抵香港……</h3> <h3>英雄不问出身</h3><h3> 资料记载:张群父亲早年跟随四川长宁县太爷邓某。邓收的一房侍女因遭邓太排挤,后不得己嫁张群父亲。但此时侍女己怀邓的孩子,婚后不久即生张群。邓知孩子为其骨血,就聘教师教子女时,让张群一赶读书。取名群。后张群改名岳军。以后其上学,和在保定陆军学校费用均由邓资助。张群任湖北省主席,曾给邓的儿子封过官以报恩。张群对自己身世却守口如瓶。</h3><h3> 张群因在陆军学校不安分,令校监头疼,于是被保送去日本留学。于是,其在日本振武学堂与蒋介石同学,并同年加入同盟会。曾参与辛亥,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参加过上海光复战役等。1939年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张群任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40年11月,张群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任职6年其联络各党派,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国共内战,蒋败走台湾,1949年12月,被卢汉扣留云南又释放,张群从香港乘轮船去台湾。并没当寓公,而是继续充当蒋的政治附庸,出任总统府秘书长。</h3> <h3>历史疑云</h3><h3> 1949年,12月9日晚,卢汉通电全国率部起义。同时扣押了肖刚到的张群等8名政府要员,八人中有抗战常德保卫战守军的程万余(现26军军长)保密局云南站长沈醉,第8军军长李弥。张群对对他弃暗投明工作的杨文清表示,起义我同情。但我一生都是国民党员。我与蒋的关系你们也知道,我不能参加起义。希望放我到海外,去香港做寓公。卢汉释放了张群去香港。张群在港稍作休息就去了台湾。</h3><h3>周恩来曾对千家驹说,"卢汉没与我们商量,如果不放张群,我们可以用其交换张学良"。出于何种考虑,卢汉为何释放国民党元老张群?</h3><h3> 张群在台湾高层中,是唯一敢和蒋介石在饭桌上讲"黄<span style="line-height: 1.8;">段子"的人。张群利用与蒋的私交,为张学良奔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公开指责张群对日妥协,两人疏远。少帅被软禁,二人一直未谋面。退居台湾后,二人再次见面,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成为好友。张群参加了张学良赵一荻小姐婚礼。蒋70大寿张群转送少帅贺礼,蒋召见张学良也是由张群安排。蒋经国当政时,张群以国民党的元老身份不断施压……</span></h3> <h3><b>绍兴路27号杜月笙公馆</b></h3><h3> 杜的四姨太姚玉兰的别墅。现今老洋房花园饭店。1936年建成后姚玉兰搬进入驻,后迎来孟小冬与杜三人同居。直至1949年四姨太全家和孟小冬随杜月笙去香港。</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jnkv04?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上海·老洋房与杜月笙公馆</a><br></h3> <h3>老洋房外墙处解放后曾改为汉源书屋。每天来此阅读的读者为这条路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不知重修杜公馆出于何考虑,建成了老洋房花园餐馆,却冷落了书生和文化人,后来汉源书屋是迁址还是关闭不详。纸质书卷干不过网络传媒也是不争的事实。手机快餐文化把这条绍兴路出版商通通横扫,灯下品茗,书香满庭己成过往……</h3><h3> 现在汉源书屋的橱窗己封闭,看似恢复了杜公馆的原墙。书屋不再,没了书香的老洋房飘溢出来的本帮菜香,令老读者每每经过都感到那么陌生……</h3> <h3><b>绍兴路82弄惠安坊</b></h3><h3> 绍兴路82号惠安坊1934年建造。弄里共有 21 幢建筑,总面积为2956平米。临街为2层砖混结构建筑。里弄里几层不详。因为惠安坊斜对门是老洋房-杜公馆,杜身边的保镖打手等一行管家,司机等手下,旧时也曾有一些租房在惠安坊。</h3><h3></h3> <h3><b>爱麦新邨</b></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绍兴路102弄爱麦新邨1~12号。距</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绍兴路的西口很近。为多层砖混结构建筑。这条路临街开了一些水果、餐饮店铺。虽为住户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人们感觉店铺与这条绍兴路的格调不搭界。</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旧时高档住宅,如今普通人家,侬还端什么架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开门七件事就是融不进绍兴路的风格。不食人间烟火?怕得罪店铺,我未敢比划拍摄临街小店……</span></h3> <h3><b>绍兴路96弄</b></h3><h3><b> </b>文元坊。新里弄石库门。是上海保有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之一。弄内共有建筑34幢。1929-1934年,闻兰亭(海上三老之一)曾在10号居住过6年之久。其搬来不长时间,“九一八"事件和"一二八"淞沪会战相继爆发。他在此居每日为慰问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张罗筹款奔走接待访客。</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绍兴路的弄堂也是和文化沾了边的。96弄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老上海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喜欢到这里来取外景,常有人扛着摄像机在弄堂里窜来窜去,绍兴路似乎是注定为影视拍片修建的。其成为上海旧时里弄最佳外景拍摄地。横店影视基地建成后,除了记录片剧组之外,影视剧组考虑制作成本,也不到文元坊拍里弄外景戏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剧组不来,不等于游人不造访;扛摄影机的不再窜来窜去,不等于拿手机的不往里弄钻。两张照片同一个拍摄机位,不同角度取景。青砖砌出的部分感觉不是原建筑,其结构很不搭。住户后接砌的吧?</h3> <h3>3层砖混结构建筑。红砖砌的墙房角有些突兀,青砖还不与红砖接缝拼整齐,与建筑整体风格很不搭配。再拍外景也不合适了。老房子外墙上全是空调外挂机……</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侬做啥事体?不要乱拍照好不啦!</span></h3> <h3>绍兴路41号</h3><h3> 是绍兴路南侧路边东西朝向的一幢建筑。房山临街。37、39、41门牌从房山外向巷内排列。<span style="line-height: 1.8;">41号为中国农工党中央机关旧址。1930年由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宣告成立。也是农工民主党的前身。其中央秘密机关就建在绍兴路41号。此处也是邓演达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span></h3> <h3>邓演达(1895-1931)又名策成,字择生,广东惠州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保定陆校毕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左派。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当选国民党二大候补中央执委,同年任国昆革命军总政主任,随军北伐,指挥攻克武昌。</h3> <h3>“4·12"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主力东征讨蒋。民国16年,因蒋汪相继背叛革命,邓流亡欧洲。1930年5月邓回国,8月将原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自任中央总干事,企图建立第三方政治势力,11月成立黄埔革命同学会,联系黄埔各期同学,策动反蒋。</h3><h3>图为1911年16岁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合影</h3> <h3>坚定支持孙中山的农工三大政策。其广为宣传的《土地政策》,并成立农工民主党。</h3><h3> 1920年,孙中山回广州重建军政府,下令整编1、2两军。<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25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邓</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演达升任1军1师参谋兼独立营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乱,1师内部拥陈者众,邓不为所动。前往上海晋见孙中山。接受任务返粤讨陈。逼退陈炯明于惠州。孙中山返广州设大元帅府并整编粤军。1师扩为第4军,邓被任命3团长。1924年1月在广州,孙中山持召开国民党一大,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统一战线形成。同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庆典,孙中山亲身到场发表演说,邓演达任军校团长一职,在校长之下。8月因受蒋校长亲信排挤,邓只好离开黄埔前往上海。1925年初,30岁的邓演达抵达德国柏林深造。3月孙中山病逝。邓悲痛万分。即启程返回中国……</span></h3> <h3>1931年8月19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1月29日被蒋秘密杀害于南京沙子岗。12月19日,宋庆龄抗议杀害邓演达而在《申报》上发表《宋庆龄之宣言》。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h3> <h3><b>绍兴路47弄安宁邨</b></h3><h3> 资料记载是上世纪1912年以后的建筑。里弄有三幢新式建筑。砖木结构。<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这个位置距绍兴路西T字路口较近。大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相邻的一排临绍兴路开窗的整体建筑,是驻社区的健身娱乐活动中心。</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绍兴路西口</h3><h3> 路南是街道社区活动中心。</h3> <h3>拐角旧时门顶镶嵌有“黄浦区瑞金二路活动中心"字样。建筑里L型。L建筑一半在绍兴路,一半在陕西南路。拐角处的门封闭。走陕西南路门洞(向南行10多米)。</h3> <h3>  现为陕西南路245号。因<span style="line-height: 1.8;">此建筑门洞开在陕西南路一侧。据工作人员说,此处原来是卢湾区陕西中学,2003年合并给卢湾中学。那中学以前呢?不清楚。朋友有空可查一下民国时期资料,看着这个建筑原来是法租界的什么公共部门?建筑格局举架不是住宅。是教会学校吗?</span></h3> <h3>临绍兴路北侧的一楼是运动健身房。</h3> <h3>社区老年人在上音乐课。一楼有4小间钢琴房和1间音乐大教室。</h3> <h3><b>绍兴路108号</b></h3><h3> 中国民主促进会旧址,原卢湾区图书馆南门。<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简称中国民进。其宗旨是“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span></h3> <h3>绍兴路口</h3><h3> 左为陕西南路。绍兴路西口院墙内为图书馆(中国民主促进会旧址)。</h3><h3></h3> <h3><b>会心楼</b>一<b>中国科学社旧址</b>(北侧)</h3><h3> 图书馆追本溯源,可追溯到1915年前后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一批顶尖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在康奈尔大学。其中胡明复、赵元任等都是清政府“庚款"留美学生,另一批人任鸿隽、杨杏佛则县辛亥成功后前往深造。当年校园见证了这两批学生的思想碰撞,科学救国是其共同理想。1915年他们在异国成立了以推进科学发达为宗旨的学会性质的中国科学社。设计以创办杂志,图书馆唤起民众爱科学,以<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实现科学和教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救国梦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18年,科学社创始人编辑部主要成员陆续回国,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也从美国转移到南京上海等地。1927年科学社成员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规模很小,不久毁于兵乱战火。1928年社员们决定在上海置地建社和图书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会心楼。原中国科学社总办事处旧址。陕西南路237号(现绍兴路口)。即当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购置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房产和三亩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地作为总社场所。并于1930年在此地建造图书馆。</span></h3> <h3><b>会心楼-民进成立大会旧址</b>(南侧)</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王绍鳌、雷洁琼、赵朴初、周建人、刘大杰、柯灵等人在这座小楼,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大会。在现代中国民主进程历史留下重大影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56年科学社成员将此建筑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谁都不曾料到,科学社旧址竟然在其移交之后的数十年间却成为7户人家民宅。直到2004年,卢湾区政府斥巨资动迁居民。从居民手里买回国家产权的"民宅",重新恢复原貌。"科学"和"民主"之历史又重新回归原始之起点……</span> </h3> <h3><b>黄浦区明复图书馆</b></h3><h3> 国家一级图书馆,由明复楼、会心楼及乐乐楼三栋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明复楼的前身为中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馆藏书达42万册, 大都为明清、民国时期的古籍资料。</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因6月开始内部整修,图书馆停止对外开放。经与安保协商,允许我到院内拍了2张外景照片。</span></h3> <h3>  明复图书馆历史记载:由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胡明复,杨杏佛等人发起,为筹建中国科学社上海图书馆,施工时任会计的胡明复先生,兼做建设资料保管搜集,因身兼数职,是名符其实的建筑工地大管家。胡明复不幸溺水而亡。年仅36岁。因其发起并募集资金,监理图书馆施工,作出巨大贡献,落成时<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由蔡元培先生提议,纪念英年早逝的胡明复先生,命名为明复图书馆。</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31年图书馆落成典礼。蔡元培、马相伯,吴稚辉等重要人物,比德两国共200嘉宾出席。</span></h3> <h3>  守在里弄出口,里弄颜色渐变泛黄。我仿佛看到旧时上海滩的小老板,出版社小职员,华人小巡捕,搞推销的小商人等从里弄鱼贯而出。早起买早点的、倒马桶的上海男人,过夜生活回家的太太和小姐,个个不是西装革履,就是旗袍长衫……</h3><h3></h3> <h3 style="line-height: 30.6px;">我拍摄的临陕西南路的支弄口。</h3><h3> 或在绍兴路出口行走匆匆,或在陕西南路弄口与街坊邻居偶尔擦肩而过,人们或者打个招呼,或者摘下礼帽哈下腰,或彼此点点头。里弄邻居均为上海租界里各行各业讨生活的小人物。当然也少不了住阁楼间的赵丹式小号手,周璇式歌女,舞女们,每天被包租婆追着要房租…</h3> <h3>  480米长的绍兴路筑路已近百年,并己跨越了两个世纪。历经民国租界时期,日军侵华占领,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绍兴路上的公馆公寓、里弄里的住户、租客们<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经风雨,几代人与路两侧的梧桐树共同见证了这条路的风云变幻、国运沧桑。也目睹了上海滩法租界带来的耻辱,日军侵略占领的创伤,政治运动的疯狂……</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 一条路,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有多少幢历史建筑,就有多少个历史故事。百年辛酸历史令人唏嘘,但两个世纪以来绍兴路上发生的历史巨变,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执著追求的民族复兴信念,执政后为这座城市的变迁付出的艰辛,几代人摸索发展包括试错所付出的代价,无不震撼人们的心灵!</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 雨中徜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梧桐树叶漏下的雨滴敲打着雨伞。我屏息聆听,好奇怪!我分明听出梧桐树叶漏下的雨滴是点点划划似一组组电码,莫非梧桐婆娑低吟,在向我传递信息?向我讲述绍兴路之历史沧桑……</span></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80989h0?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上海滩绍兴路那点事(上)</a><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br></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