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父辈的足迹

赋闲人

<h3>“抗大青年纵队路线考察团”(简称”抗大青纵”)的考察活动,是八路军研究会抗大分会会长牛皖平精心策划,倾心打造。目的是在抗大挺进敌后办学80周年之际,以追随父辈足迹的方式,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怀念先辈,继往开来。</h3><h3>来自广州、武汉、黑龙江的大部分团员会同北京团员,6月28日集结于北京。29日晨,20余人分乘四辆车,准时向大同方向出发(同日,另有一车从武汉启程,在西安接从豫前往的”随团医生”,至延安汇合大队)。</h3><h3>我有幸参加这一活动,一路走来获益良多。</h3> <h3>开进中</h3> <h3>途中集结</h3> <h3>绥德,是当年抗大从晋察冀根据地返回陕甘宁边区的驻地。也是抗战胜利后,抗大总校挺进东北的出发地。</h3><h3>我们的父辈在这里工作生活近三年。参加了延安整风、大生产……;生活虽然艰苦,但比敌后安全很多。</h3><h3>这次来,知道有两样东西是绥德著名特产——石狮子和炒南瓜子。</h3> <h3>这是一对世界最大的石狮子(图中小汽车做参照)。</h3> <h3>刻在岩壁上的石狮。</h3> <h3>醒狮!</h3> <h3>绥德历史博物馆里的石雕群。铭牌上介绍:绥德的匠人大都目不识丁,也没见过真狮子。是凭借着他们的心灵和想象创作……。</h3><h3>在群里看到的“笑”狮和“哭”狮。</h3> <h3>西山寺是抗大总校政治部驻地。</h3> <h3>西山寺的藏经楼,是唯一尚存的寺中建筑。</h3> <h3>原359旅司令部旧址保存完好,现在是绥德革命纪念馆,《抗大总校在绥德》是纪念馆中三大主题之一。</h3> <h3>《抗大总校在绥德》展区。在这里,我们看到许多有关父辈们的介绍和记载。</h3> <h3>和绥德县党史办、纪念馆等单位座谈。</h3> <h3>向父辈敬礼!</h3> <h3>抗大青纵全体和绥德当地领导、专家合影。</h3> <h3>这天是北雁大哥的生日(从身份证上得知),团里给他一个惊喜。他说:这是他最难忘的一个生日!</h3> <h3>延安会师后(缺四位联络员)</h3> <h3>全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h3> <h3>部分男团员</h3> <h3>部分女团员</h3> <h3>我们团里的大哥——梁汉平,大姐——刘松柏。</h3><h3>大哥,77岁,1942年出生于延安;</h3><h3>大姐,74岁,1945年出生于延安。</h3><h3>他们夫妇俩幼童时,在延安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无忧无虑,苦中有乐。</h3><h3>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延安。他们随保育院撤离。从此,他们开始了“马背摇篮”的危险历程。敌机轰炸,男女保育员伏在他们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们的安全,都是他们的亲历。3年中历尽艰辛,辗转数千里最后到达北京。这期间的传奇经历,我将转发刘大姐的文章。</h3><h3>大哥大姐是我们大家最尊敬的人。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严格的纪律观念,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h3><h3>大哥大姐一路上都坐我的车,听他们讲了许多:</h3><h3>梁大哥是烈士子弟,父亲梁金生,1946年牺牲于越南,至今仍没有解密。梁大哥说不知有生之年是否能得知父亲牺牲情况。说到这些,可以听出大哥声音中的伤感和无奈。前几天,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访问我国,还在大使馆接见了梁大哥夫妇。</h3><h3>刘大姐的父亲是黄埔六期。1927年“4.12”事变后,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之时,加入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都是有故事的人。</h3><h3>大哥大姐的文章都由本团做成美篇,我将转发。</h3> <h3>延安杨家坪中央大礼堂</h3> <h3>这是我们的保育院——第二保育院</h3> <h3>梁大哥的父亲曾当过延安保小的校长。一位“中管”干部去当小学校长!?真的是能上能下啊!在父亲题词的匾额旁留个影。这字真叫一个棒!</h3> <h3>延安——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心脏,无数热血青年向往的圣地。我们的父辈为民族解放事业,千里迢迢不畏艰险,奔向延安。又从这里开赴抗日前线。</h3> <h3>到延安去!</h3> <h3>到延安去!!到抗大去!!!</h3><h3>黄河之滨,</h3><h3>集合着一群,</h3><h3>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h3><h3>……</h3> <h3>从宝塔山下来,漫步在延河边,一排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在夕阳下分外醒目。原来宝塔山的学名叫“嘉岭山”,范仲淹提。</h3><h3>看到范仲淹,自然就想到著名的《岳阳楼记》和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a href="http://baike.baidu.com/l/k2sHxuDs?bk_share=copy"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岳阳楼记》</a></h3> <h3>紧随其后的石刻应该是后人所书。我猜测:“先忧后乐”是赞赏范仲淹;能“先忧后乐”即为“出将入相”之才。</h3><h3>“先忧后乐”不就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吗!?</h3> <h3>1939年夏,抗大总校5000余人,代号“青年纵队”,在副校长罗瑞卿率领下,挺进敌后。我们将追随你们的足迹……。</h3> <h3>高举着父辈们的旗帜,向前,向前!</h3> <h3>抗大青纵 牛小平 2019.7</h3><h3> 四野后代东北军大联谊会</h3><h3> 八路军研究会 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