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6月28日,吕梁英雄故里的教师们齐聚吕梁共赏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会。</h3><h3>以前,我对古诗词教学很排斥,总感觉枯燥无味讲不出深意,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才明白古诗词才是真正的经典文学,一个字词一句诗就是一篇深奥的哲理文章。</h3> <h3>小学段的老师在朝阳小学学习,会场内座无虚席,各位老师屏息凝神带着一颗好学的心来汲取古诗词的神韵魅力。</h3> <h3>这次请来的都是语文界的大咖,陈琴、罗才军、王崧舟、彭才华、戴建荣这六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别开生面的古诗词吟诵教学。</h3><h3>陈琴老师的《黍离》在吟唱中感知,吟诵中理解,唱词中升华,大家都沉浸在吟诵中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她的素读经典教学又是开启了古诗词教学的又一扇大门,迎接我们的闯入。</h3><h3>戴建荣老师的《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教学,引得人们哈哈大笑,他那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的吟诵教学风格,感染并传授给每一个人,会场内一句句的吟诵此起彼伏。<br></h3> <h3>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句句是思念,声声伴相思,山水风雪中都是纳兰性德对故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是心的呼唤这是思的迫切更是情的寄托,把我们带入了古诗词的另一种悲聊寂寞的境界。</h3><h3>彭才华老师的《清平乐•村居》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在每个人心间。他研究的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本首词彭老师抓住一个“溪”字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与想象,挖掘诗词中诗人所蕴含的思想感情。</h3> <h1><font color="#ed2308"><b>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学以致用,内化于心,看看我们组每个成员的心得体会真是百花齐放,大放异彩!</b></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 “读”占鳌头</font></b></h1><h3> ——中国诗词教学大会学习心得</h3><h3> 武家沟寄宿制小学张建龙 </h3><h3><br></h3><h3>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山西省吕梁市教育局于6月27日至6月29日在山西省吕梁市举办了“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活动。听了五位老师的讲课与讲座,让我获益匪浅。</h3><h3>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古典诗词,开始重视经典文化。</h3><h3>作为当代的教书人,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如何才能不负孩子的期待,家长的重托,时代的要求呢?为什么王崧舟老师要说“读”占鳌头呢? 下面我就本次学习的收获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h3><h3>“咏读”——通文得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如陈琴老师“素读”经典的方法——歌诀踏浪式。孩子们在课堂上,打着节拍,跟着节奏,有目的的重复自己不熟悉或者难以记忆的部分,反复咏读。让孩子们怀着欢快的心情,如春雨润物般把一首首诗词留在了学生的心里。</h3><h3>“吟读”——借韵得象陈老师认为:诗词必须要学会吟唱,“少讲解 ,多吟唱,诗歌是从吟诵中感悟的!”陈老师不是歌唱家胜似歌唱家,时高时低,时抑时扬,是快时慢的吟诵让台下的教师如痴如醉,掌声阵阵陈老师认为:诗词必须要学会吟唱,“少讲解 ,多吟唱,诗歌是从吟诵中感悟的!”陈老师不是歌唱家胜似歌唱家,时高时低,时抑时扬,是快时慢的吟诵让台下的教师如痴如醉,掌声阵阵!跟着她的《黍离》吟诵,和着她的《望大陆》节奏,我们来到了美好的吟诵境界,仿佛穿越到屈原、于右任的世界……戴建荣老师吟诵先秦民歌《击壤歌》,依据古诗词的声调及农人劳作的动作节奏吟诵,时缓时急,把农人劳作时的辛苦与心中的满足表现的淋漓尽致。</h3><h3> 正如陈琴老师所说“语言形式的最高级别就是诗歌,而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在我看来,两位老师的课已经不再是诗词教学课了,这更是这就是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呀!原来,古诗词教学也可以是一件这么令人陶醉的事啊!“悟读”——以象得意诗词教学在于把握整体的意境。是通过诗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诗人的内心。死搬教条的翻译只会使它失去诗性,诗魂。所以在诗词教学也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切身体验才能真实深刻。又如彭才华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先让学生演绎家中两老一小的对话,动作,神态,体会祥和安宁的气氛,忽而话锋一转,提到辛弃疾所处时代的悲剧。这种感情的冲击,使学生瞬间就有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无任何雕琢的痕迹。</h3><h3>两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两天的收获却格外的丰富。两天的学习不仅使我明白了自己过去的误区,更为我指明了将来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努力,回归诗歌本真,正在做到“读”占鳌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有感</b> </font></h1><h3></h3><h3> 玉坪九年制学校-------秦小艳</h3><h3>为期两天的《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朝阳小学已经落下帷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诗词的“文化盛宴”,聆听了诗词“文化大咖”的精彩演绎,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不停,精彩的课堂情景,细腻入心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这孤陋寡闻、不求进取还自以为是的农村小学教师惨愧万分,同时我也收获颇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他独特的教法,灵动的引领,巧妙的提问,以及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美,让课堂上的小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四溅,天才的思维迸发。真的,从学生们时而严肃的表情,时而会心的微笑,时而仰幕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原来在大师的课堂上,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幸福的体验啊!而回想一下,我的教学课堂,特别是诗词教学的课堂,经常是死气沉沉,学生面无表情,像木头人一样极不情愿的接受着我的灌输。整堂课我讲得喉咙沙哑,精疲力尽,学生们听得稀里糊涂,痛苦不堪。现在想起,原来我的课堂对他们来说真的是种煎熬啊!记得大师王崧舟老师讲完了,连说了三个“下课”,可学生们依然沉浸、回味在诗词里,一动不动,意犹未尽!</h3><h3>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知识的贫乏,极度贫乏。一直以来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凭自己的已有的文化知识足以轻松地驾驭课堂,从不知道学习、读书,提升自己。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知识的贫乏,极度贫乏。一直以来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凭自己的已有的文化知识足以轻松地驾驭课堂,从不知道学习、读书,提升自己。从现在起,从此刻起,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多读诗词,读优秀经典的诗词,让自己不仅成为有知识的老师,更要成为有文化的教师,做一位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老师,更要做一位教给学生文化的老师。</h3> <h3><font color="#39b54a"><b>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心得体会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交东坡寄宿制小学段丽红</font></h3><h3>2019年6月28日29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山西省吕梁市教育局在山西省吕梁市举办了“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五位顶级名师的优质课和讲座。他们分别是特级教师陈琴的《蜀黎》、特级教师罗才军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崧舟的《长相思》、戴建荣老师的吟诵课《泊船瓜洲》、彭才华的《清平乐村居》,听完我的最大感受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醍醐灌顶。</h3><h3>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吟诵的魅力及其价值。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大师们的博学、专精,尤其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给人强大的震撼。与大师面对面,收获的不仅仅是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精气神和一种生命的圆润感,以及那份独特的从容、通达、智慧。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这位“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他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世界中,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那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里,感受他的诗意,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诗意栖居。 </h3><h3>一、在情境诵读中入情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韵味、读的神。诗意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更是高扬“读”这面大旗。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王老师课堂一开始,他就用抑扬顿挫而有磁性的语言进行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 同学们,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一种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在这番导语过后,学生读出的《长相思》都别有一番风味。 </h3><h3> 接下来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其中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老师一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还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的一次次想象读,不仅读的形式多,量大,连读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最后读出“味道”与“感觉”,学生通过这一层层的读,读出了纳兰性德征程孤独、思念、期盼、伤感的画面,也读出了故园安宁祥和的情景,更读出了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在反反复复的读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在反反复复的读中,王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字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化文境为心境。这就是语文追求的诗意。 </h3><h3> 二、在想象体验中融情 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他没有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感悟“征途”时,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你的心和纳兰性德越走越近了,想更近些吗?好,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极富渲染力的朗读和背景音乐的播放,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在王老师营造的诗一般的境界中,学生想象的“涟漪”在不断地扩散,渐渐地,“征途”这个词丰盈了,活动了,成了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画面。当他们再读诗的上阕时,语调中充盈著作者的孤独与煎熬,浸透着思念与期盼。</h3><h3>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唐诗宋词,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把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教化成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养成人们的社会人格,甚至影响着整个人生的全部过程。这种教化力源远流长,沁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之中。诚如顾随先生所说,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只有去连结去唤醒,才能真正把诗词教到儿童心里去。</h3> <h1><b><font color="#167efb">聆听中华诗词盛宴 诗歌教学插翅起飞</font></b></h1><h3> ——听中国诗词教学之感悟</h3><h3> 临县大禹九年制学校任改林<br></h3><h3>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鉴于此,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委员会联合山西省吕梁市教育局于2019年6月27日至29日在山西省吕梁市举办“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为吕梁市各县的老师带来了一场诗歌文化盛宴,让诗歌教学从此插上时代的翅膀,带领学生遨游于古诗文经典的历史长河。</h3><h3>我有幸参加此次教学培训,认真聆听了一节节别开生面的诗歌公开课及相关的主题报告讲座。每位专家各具特色,让我如饥似渴,如沐春风,意犹未尽……陈琴老师的《诗经 · 王风 · 黍离》,采用歌诗陈琴老师的《诗经 · 王风 · 黍离》,采用歌诗之法,让一首悲哀之诗,硬是上成活泼、生动的欢快诗,整个授课过程始终以吟诵法贯穿,尤其教给学生的“平仄”吟诵法,让在座的每位老师及同学都耳目一新——原来诗歌可以这么学,唱着唱着就学会了,吟着吟着就入境了。回过神来——啊,不知不觉我怎么背下来了?忽然有了一种与诗人同样的感觉?可见,古诗文并不枯燥无味,可以这样“玩”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老师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体会到“得之以鱼,未若得之以渔”。让老师们明白怎样的诗歌教学,学生才能直抵诗情诗境。及时到位中肯幽默的点评,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微笑、温和的态度,让学生在快乐、安详中度过了精彩的一节课。出口《老子》、《离骚》的句子,更是让在座的每位同仁汗颜……唯有仰慕二字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声。</h3><h3>罗才军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老师们也是收获颇丰,整节课的设计精准到位,环环相扣,师生配合的如鱼得水,学生们在罗老师的指导下,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情景中,自然学生输出的也是合情合理,精彩纷呈。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导演”身份步步到位。幽默、“时髦”的点评鼓励话语,让课堂轻松、奔放,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课堂,一幕幕画面缓缓而来……特级教师及教授王崧舟执教的《长相思》,更是大放异彩。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进入诗的意境,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滔滔不绝诉说着自己的“长相思”,慢慢吟诵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王老师《古诗教学的文化立场与实施路径》主体报告,告诉我们古诗文教学文化立场应遵循以下三点:诗性——会心吟诵得其韵。意象——澄心直观得其象。文化——潜心涵咏得其意。这给我们今后的古诗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这摊“死水”“活”起来,与时俱进,与古同在。</h3><h3>彭才华老师讲的《清平乐 村居》让我想到自己的课堂——那么表象,那么直白。完全与作者所表达的意象脱离,羞愧的同时,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这次机会,让我亲眼目睹了诗歌教学所应呈现的中华文化魅力,诗歌教学的入口——意象,是每个语文老师所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戴建荣老师的《泊船瓜洲》,以“唱”的形式,让我们回到诗歌的源头——它是以歌唱的形式延续至今的,而我们的课堂竟把诗歌当白话文来上,这与诗歌源头背道而驰,与意象完全脱轨,难怪一看到古诗文,文言文,就觉得好难,听完戴老师的课,我明白学诗歌就要“唱”出来,诵诗歌,要“唱”出来,明白了上古诗文自己缺失的空白。</h3><h3>通过这次培训,我幡然悟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浅显易懂古诗文的能力,而且在意提高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深入骨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今后的古诗文教学,我将带领我的学生运用得到的“渔”徜徉在中华诗词中,让学生也真正“得之以渔”!让他们明白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为我们呈现出的将是怎样一幅晶莹洁白、宁静悠远的寒江独钓图。让孩子们浸润于古诗词,以情悟情,享受生命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滋养。最后感谢吕梁教育局、临县教体局及我校大禹九年制给予的这次机会,让我受益匪浅,满载干货而归。今后我将在教育的路上,不忘初心,勇往直前。</h3> <h3><b><i><font color="#ff8a00">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心得体会 </font></i></b></h3><h3> 前陡泉寄宿制小学薛林利</h3><h3><br></h3><h3>6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去时满怀向名师学习的期待,回来时,收获的喜悦、对名师教学风格的欣赏已装满行囊。</h3><h3>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一直就是教师一首一首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古诗课堂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乏味。我们都知道“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平常我们也很重视古诗的朗读指导。然而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法在吟诵中,师生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或悠闲自在,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就是诗人,用他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了经典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他的教学情节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教师沉浸,学生沉浸,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这样的教法让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情不自禁一起吟诵,怎会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素读”经典的创始人陈琴老师上了一堂声情并茂的《诗经·王风·黍离》的课,陈老师用她柔和磁美的声音唤起学生的精气神,又巧妙地在诗经后加上叠字,带着学生诵读,节奏十足,待学生熟练地掌握诵读技巧后,陈老师继续挖掘学生潜力,引领学生吟诵,像古人一般读书,犹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一遍又一遍萦绕耳旁,美不可言。王崧舟、彭才华、罗才军等名师通过精彩课例呈现出诗歌的多维内涵,展现诗词教学的无穷魅力。名师上课,看似随意,其实,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他们理解的教学思想。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的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为自己所用。仰望名师的课堂,再府视自己的教学,高低立见。但是我想如果把名师的教学设计搬到我的课堂,我也肯定上不出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效果。我们的课堂,肯定不是对名师课堂的东施效颦,也不是自以为是的自负,而应不断的学习、反思,摒弃模仿照搬,发挥自身特长,彰显独特个性,创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h3> <h1><b><font color="#ed2308"> 遇见你 ,遇见诗词 </font></b></h1><h3> —— “中国古诗词大会”培训心得</h3><h3> 三交实验小学 高芝梅 </h3><h3>小时候,我背诵过诗词;长大后,我学过诗词;当老师后,我教过诗词,但直到这次培训,我才遇见了真正的古诗词,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古诗词教学:它成了我心中的一粒种子,一团火焰,一片春天,自有一番“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欣喜。</h3><h3> 这次培训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整体深入认识的是王老师的讲座,他从诗性、意象、文化三个方面解读了古诗词的内涵,还原了古诗词的面貌,触摸到古诗词的灵魂,五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演绎出了古诗词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魅力。陈琴老师、戴建荣老师的课侧重于在吟诵中传达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彭才华老师、罗才军的课侧重于在意象的品味中呈现诗人的心灵与情志,王崧舟老师的课则均匀着力上出了诗的情味与内涵,但都折射了古诗词音韵美,意象美,内涵美。 </h3><h3> 中国古代诗词很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十分适合朗诵与吟诵,然而准确把握诗词的节奏与韵脚,是演绎诗词音韵美的关键。把握诗歌节奏,通常较容易做到,有一定的规律可以依循的,只要心中有节奏,口中出节奏,就能体会和欣赏其动感的音乐美,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戴建荣老师吟诵先秦民歌《击壤歌》,依据古诗词的声调及农人劳作的动作节奏吟诵,时缓时急,把农人劳作时的辛苦与心中的满足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他几位老师在教学时则引导学生找出韵脚,读出韵脚的味道,吟诵出的诗歌节奏感强烈,音调优美回旋,古诗的音韵美就流淌出来了,令人回味无穷。这一点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为我们的古诗词课堂增添美感。 委婉含蓄是中国古诗词表达上的一大特点,诗人多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明月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石灰吟》中于谦通过石灰表达自己的情志,《墨梅》中,王冕通过梅花表现自己的秉性……准确把握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才能让诗词的画面、意韵历历在目。就如彭才华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小溪”这一意象,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切入,深挖到词人的灵魂,品出了词人在这一意象中寄托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如何在众多的物象与事象中捕捉到最重要的那一个,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感知力与洞察力,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最妙的就是借西施写西湖的美,如果不能像样老师那样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研究,又怎么解读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h3><h3>我赞同王老师的话,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根本,音韵、意象、文化是古诗词的根本,作为古诗词的教学者,坚守根本是我们的使命,创新性地传承古诗词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我们可以像陈琴老师、戴建荣老师那样大声吟唱,在吟唱中展现古诗的音韵美,传递情感,也可以像彭才华老师那样找准意象,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情志,仿佛把一个真实的诗人立在了我们面前,又仿佛让学生回到了那个年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像做课的五位老师那样,把古诗词课演绎得像铺开一幅幅真实绵长的历史画卷,隽永、悠长,是需要功力的。我们必须先把古诗词装到自己的肚子里,用丰厚的知识储备支撑课堂教学,还得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时代意义,构建自己的课堂视野,更要提高自己设计教学流程的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十年磨一剑,理想就在前方,走下去,终能到达古诗词教学的彼岸。</h3> <h1><b><font color="#b04fbb"> 用真诚的心意实现对美的追求</font></b></h1><h3> “中国诗词教学大会”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临县湍水头寄宿制小学王祥如</h3><h3>2019年6月28日、29日,受学校委派,我参加了“中国诗词教学大会”培训活动,在两天的时间,我们聆听了五位教学专家的公开课的精彩讲解,期间,我领略着中华诗词的精妙绝伦,在先贤的文字引领下,感受着他们的博大心胸和深远意境。虽然我是一名美术老师,诗词方面是我比较薄弱的环节,而且在潜意识中,我也认为美术和诗词的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因为在西方文化看来,美术这样的专业能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还要取决于天赋大脑的艺术细胞,可经过两天的学习,我的思想也在慢慢转变当中。</h3><h3>中国汉语相对于世界大多数语言来讲,是学习难度较高层次境界最深的一种,但恰是这样的文字,通过巧妙的艺术组合,最能把人带入到幽远的意境当中。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普通的汉字,精彩的组合在一起,那一刻,在我的心里,已经不止是在欣赏诗词的文字本身。而是从脑海中,跃然而出了一位青年书生,对于故乡、中国汉语相对于世界大多数语言来讲,是学习难度较高层次境界最深的一种,但恰是这样的文字,通过巧妙的艺术组合,最能把人带入到幽远的意境当中。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普通的汉字,精彩的组合在一起,那一刻,在我的心里,已经不止是在欣赏诗词的文字本身。而是从脑海中,跃然而出了一位青年书生,对于故乡、对于亲人深深思念的一幅画。令人感到最神奇的地方,是文字那种清晰的指向,你能深刻明白其中的意境,却很难再用言语去表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用画的形式去表达,可能更为符合心中的所思所想。所以,我能体会出美术中的美,那是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它和文字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要求,完全是一致的。诗词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对于艺术细胞熏陶和培养的艺术,而对于美的表达,美术与语文,都是有着共通之处、如出一辙的。陈琴老师的《黍离》公开课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讲课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能将诗以自己的方式唱出来,节奏感特别强。画面感,节奏感,音律感完美的融合,特别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心意。</h3><h3>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所有的诗歌,都要体现出一个主要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人始终要有真诚的心意。其实,无论是学习工作、做人做事,哪一项的首要出发点,需要的不是人的真诚心意?短短的学习培训结束了,虽然我教授的课程是美术,但是通过本次培训对传统文化中诗词部分的了解和学习,我仿佛在“美”的教学方式和思路上,又找到了另一扇大门,豁然开朗。但我也知道,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当中“美”的追求与美术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实践过程,但本次培训和学到的东西,却是让我印象深刻而一生获益。</h3> <h1><b><i><font color="#39b54a"> 诗词教学大会之收获 </font></i></b></h1><h3> 钟底寄宿制小学——陈燕红</h3><h3>2019年6月28日。吕梁市教育局举办了"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专场讲座大会,大会坚持"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原则,由全国11名特级教师、名师为我们来自吕梁各地10县2市的中小学教师,展现他们诗词教学的创新方法,激发大家共鸣,引领大家走上了诗词教学的光明大道。今天就此来谈谈我的几点收获。 </h3><h3>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好诗词的基本功。诗词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文化魅力,也有着不同于世界任何文化的民族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重新拾起,擦亮。奉还于文化教育的神坛,让她的光辉照耀孩子们前进的道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如陈琴老师教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吟唱式,踏浪式,打着节拍,怀着欢快的心情,如春雨润物般把一首首诗词留在了学生的心里。这种方式有思想,有感情,有内涵,有温度,有情趣。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是满腹经纶。</h3><h3>其次,诗词教学要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h3><h3>1、要追根朔源,正确的把握思想内涵,如彭才华老师讲的清平乐村居,他也了解诗人生活时代背景和个人志向抱负为切入点,和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倾诉与对话,找出了他一生的所感,所忧,所悲,所喜。正是循着这个轨迹,陈老师才能抓住这这首诗教学的精髓。2、诗词教学也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切身体验才能真实深刻。又如彭才华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先让学生演绎家中两老一小的对话,动作,神态,体会祥和安宁的气氛,忽而话锋一转才能真实深刻。又如彭才华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先让学生演绎家中两老一小的对话,动作,神态,体会祥和安宁的气氛,忽而话锋一转,提到辛弃疾所处时代的悲剧。这种感情的冲击,使学生瞬间就有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无任何雕琢的痕迹。</h3><h3>3、诗不可解。诗词教学在于把握整体的意境。是通过诗中的景物,画面,意境的想象来观照诗人内心的志趣,情感。死搬教条的翻译只会使它失去诗性,诗魂。总之,我心里最终把诗词教学的思路归于彭才华老师的16字真言:字字落实,朗朗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诗词教学是一种时代的责任,文化的旅行,我们语文教师就是穿越时空的纽带,把稚嫩的灵魂和遥远的古圣先贤联结起来,让他们遥相呼应,产生心灵的共鸣,创造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h3> <h3><b><font color="#ff8a00"> 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英雄故里心得体会 </font></b></h3><h3> 后大禹寄宿制小学李欢欢</h3><h3><br></h3><h3>迎着6.28日的朝阳来到了离石区朝阳小学,我荣幸的参加了吕梁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的培训学习。学习的路上从不孤单,来参加本次学习的教师是来自吕梁地区各学校的老师们,而我正是吕梁地区临县教师团队的一员。在离市区朝阳小学,我们开启了充实的为期一天半的学习。为我们授课的五位老师都是来自全国的专家名师,听了他们的诗词课,心里除了佩服更多的是震撼,不愧是国家级名师!从他们的课堂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有很多的反思,下面谈谈我个人对这次中国诗词教学大会培训学习的体会!</h3><h3>一堂好的诗词课,来源于教书人渊博的知识。陈琴老师的《黍离》这课,在导入环节为我们系统讲解了平仄声的读法。而后,又示范两首《望庐山瀑布》和《渭城曲》的读法,让我们直观的明白如何读才能直抵诗情诗境,不同的诗有着不同的情感,读出来就是不同的味道。如果不是陈老师充足的知识量,怎会对诗以及诗人的心里有如此准确的把握?正课《黍离》更是讲解的细致入微,黍离之悲,国之大悲!真正深入诗人的心里,诵读时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课堂中陈老师倒背如流的经典更是征服所有到场的领导,老师,学生。无一人不为之鼓掌!同样,陈老师的“素读”经典教学模式,也是知识积累深入研究的结果,我将把这个方法教给我的学生。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同样也是渊博知识的写照,一首《长相思》,王老师讲到了很多有关相思的诗词,以及诗人的身世背景。更让我佩服的是,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王老师就能应景的来一句诗词对应,不得不佩服,才华横溢王师也!一堂好的诗词课,来源于教书人的诙谐幽默。罗才军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罗老师所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现场,在罗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们说出来很多很多想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罗老师总是能用幽默的语言给与学生相应的回应,逗得孩子们笑呵呵。文中八句话七个喜,可想而知诗人杜甫作诗时心情有多喜悦,同样整节课上完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也是喜悦的!彭才华老师的《清平乐.村居》也是幽默的课堂,在引导提问环节,相媚好,这三个字逗笑了所有的老师学生,由此让所有学生的心进入了这首诗,教学效果很好!一堂好的诗词课,源于教书人的音乐功底。</h3><h3>这次培训压轴课是由全国新生代名师戴建荣老师带来的《泊船瓜洲》,戴老师的教学法是“吟唱”这种教学方法是我第一次接触,戴老师把平仄声和四个声调,以及诗人写诗的场景心情完美的结合起来,每一首诗词诗经从戴老师的口里出来,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诗歌诗歌诗即是歌!在场所有的老师们都跟着戴老师的节奏,用自己的手跟着四个声调打的拍子,唱起来最美妙的诗歌!这样的诗词课堂是轻松的愉悦的,唱响诗歌是最美的诗歌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一节课在音乐功底深厚的戴老师的歌声中完美收官!直到此时此刻,我还在边写着这次学习的体会,边唱着戴老师教我们的《宛丘》,我仿佛看到了《宛丘》中美丽的女巫师正在山上作法的情景。歌!在场所有的老师们都跟着戴老师的节奏,用自己的手跟着四个声调打的拍子,唱起来最美妙的诗歌!这样的诗词课堂是轻松的愉悦的,唱响诗歌是最美的诗歌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一节课在音乐功底深厚的戴老师的歌声中完美收官!直到此时此刻,我还在边写着这次学习的体会,边唱着戴老师教我们的《宛丘》,我仿佛看到了《宛丘》中美丽的女巫师正在山上作法的情景。诗词是美的代表,声音是诗词最好的表达!我觉得一堂好的诗词课,离不开好的诗词老师,而好的诗词老师应该具备以上三点,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优美诗词更好的传承下去。诗词是传颂古今的歌唱,是感动天地的情怀,是创造末来的力量,中国诗词唤醒了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唤醒了我们每一个家庭最温暖的记忆,中国诗词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让我们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我将把这次的所学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同样也要继续向名师学习,博览群书充实自己,创造诙谐幽默的课堂,唱响诗词!</h3> <h1><b><font color="#b04fbb">今天播下安的种子 明天收获秋的喜悦 </font></b></h1><h3> 一一中国诗词教学大会心得体会 枣圪垯寄宿制小学 王建丽 </h3><h3> 6月28日,我有幸来到离石区朝阳小学参加了吕梁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国诗词盛会。为了本次教师培训,市教育局邀请了十几位主讲嘉宾,为我们吕梁的教师们做了几场异彩纷呈的公开课和讲座!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吟诵”如串珠,全文贯通 专家们不单是从理论上指导诗歌的吟诵,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声”垂范,做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譬如:陈琴老师对《黍离》的朗诵,读出了铿锵之韵,读出了黍离之悲,读出了家国情怀,让与会的教师耳目一新,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家”与“师”相比,我们自惭形秽,脑海里迸出的字眼是“浅薄”,与”渺小”。 </h3><h3>二、“意蕴”如淑女,姗姗来迟 千古传唱的名篇,让专家一解读,别有一番风味。譬如:王崧舟老师给我们讲 的《长相思》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好多知识都是书本上没见过的,也是我们“凡人”想不到的。经老师一指点,我们顿悟千秋,颔首称是,心生美感,,觉得古诗词原来这么美好! </h3><h3> 三、“储备”似“清泉”,汩汩而来 有话云: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岂止是“一桶水”,简直是“长流水”,不是吗?陈琴老师给我们背诵的诗歌奔涌而出, 有话云: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岂止是“一桶水”,简直是“长流水”,不是吗?陈琴老师给我们背诵的诗歌奔涌而出,源源不断,一气呵成!教师们的掌声是自发的,不约而同的,表达出了对陈老师的敬仰之情!再看看王崧舟老师讲的“西湖”与“西子”的关联性,牵扯出了一系列的“水文化”。他讲得深入浅出,左右逢源,“信口开河”,你能不为其折服吗? </h3><h3>总之,这两天短暂的培训,一定会在教师们的心中播下“安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巧合下,一定会灿然开放,惠及学生!</h3> <h3><b><i><font color="#167efb">“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培训心得体会 </font></i></b></h3><h3> 林家坪寄宿制小学 张芳芳</h3><h3>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h3><h3>通过参加这次“中国诗词教学大会走进吕梁英雄故里”的活动,欣赏全国优秀教师的诗词教学课堂,我在诗词教学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h3><h3>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歌诗之“渔”。如何读才可直抵诗情诗境?通过声音感受诗意,而非解读。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那么具体怎么读呢?“歌诀踏浪,熟知文句”。找出较难理解的词句,歌诀踏浪式吟诵,很快便可熟记于心。用此方法,学生可以快速记忆并理解更多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之美感。</h3><h3>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找意象。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理解诗时,不是简单地翻译出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叠加起来。而是通过找意象,析意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的意思和意境美。</h3><h3>三、古诗学习十六字。彭才华老师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学习古诗的方法“字字落实,朗朗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字字落实”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朗朗上口”即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历历在目”即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意境;“津津有味”即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美。</h3><h3>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教师要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堂,引导他们去发现诗词的美,欣赏诗词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h3><h3>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改进自己古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学古诗,快乐学古诗。</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b></h1><p> ---学习古诗词教学的心得体会</p><p> 三交实验小学 刘晓玲</p><p>人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学无止境,尤其是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更是需要我们一生来学习。从《诗经》到《离骚》发展到后来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先前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p><p>昨日我有幸走进朝阳小学和吕梁的优师们齐聚一堂,饱尝了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古诗词教学鉴赏大餐。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相当于山珍海味,对于我这个出生在黄土地上吃土豆长大的人来说,真有点大饱口福,可只能看不敢吃耶!因为我一时半会难以消化,还需要在欣赏中慢慢适应。陈老师悦耳动听的吟诵唱词,带领着会场内所有的老师陶醉在歌颂诗词的境界中,会场内歌声此起彼伏,全都用心感受着《黍离》中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诗意。</p><p>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就像红烧肉,让人听后回味无穷。王老师那浓厚的带有磁性的男中音像播音员一样讲述着吸引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无形中就把我们带入到纳兰性德的那种思乡思亲的心境中。王老师的课由浅入深,从字、词、句到句子的理解和词人的写作意境步步引入,环环相扣,直到下课都意犹未尽。</p><p>彭才华老师的《清平乐•村居》就像一碗八宝粥,把一粒一粒的果实找出来烹饪在一起熬煮成黏黏的甜甜的温润心肺的美食。学生们在彭老师的引导下解析了“溪”字的妙用,懂得了溪在全词中的作用。溪水的那种温柔悠闲、祥和安宁不正是一个家和一个国的象征吗?只有国泰才能民安啊!这也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目的与抒发的情感。彭老师的课适合我的胃口,润物细无声的渗入我的心中。我们还沉浸在学生的朗诵声中感受着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一口玉是国一首《国家》的播放结束了这节课。有位男同学已进入文本中被深深地感动,所有的想法都包含在这热泪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彭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真诚朴实,沁人心脾!</p><p>最后一位压轴的是戴建荣老师,他那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讲课风格就像一盘鱼,新鲜而又让人赏心悦目。他的《泊船瓜洲》从题目歌吟入手,引导学生和老师们举起手边打着节奏边吟诵每一句诗句,大家都随着他的指引学着如何吟诵诗句,感受着诗词歌赋带给我们的美的乐曲享受。</p><p>通过这一天半的学习,让我眼界大开,真正明白了诗词还可以这样教这样学,我只知道吟诵但不知道怎样吟诵,今日我懂了,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慢慢去揣摩各位名师的传授方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需要一缸水,每一位名师的课都体现了教学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相结合的展现。尤其是彭老师的十六字诗词教学法: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是最适合我们的方法。</p><p>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件事,只有不断学习你才能给自己的生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件事,只有不断学习你才能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活力,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就像陈琴老师所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受教育者成为“大人”,培养成性命与慧命相结合的人。</p><p>诗词教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老祖宗留下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需要我们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的吟诵学唱,不断地寻找规律,不断地传承下去。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诗词歌赋是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知识,要渗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字正腔圆地表达,顺手拈来的歌颂,让每一个汉字或每一句诗词像鲜活的生命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p><p>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去努力会看到吕梁英雄故里的儿女们的一片赤诚之心,会呈现出一代代文骚。我一个人走不会走出自己的眼界,只有一群人走才能走的更远,愿我们相伴而行共同努力到达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p> <h3>最后用戴老师的话结束,假如你喜欢吟诵那就尽情地诵吧!</h3> <h3>我们三组的团队属于年轻派,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是资本,有这样的后起之秀临县的教育将会展现曙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