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期,我们就生活在博尔塔拉河两岸,在这里游牧射猎,繁衍生息。</h3>  <h3>我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采集为辅,没有阶级,没有剝削,也没有剩余价值,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h3>  <h3>猎物为食,不足部分再采集些植物种子;织罽为衣,以御寒遮羞。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生活情形。</h3>  <h3>我们的生活、生产工具是石器和骨器,石器制作主要采用“砸击法”和“摔击法”,间或采用“锤击法”。</h3>  <h3>我是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差不多有一万岁了,主要用于砍劈、砸击和挖掘,如砸坚果,砍树,挖植物根茎等。</h3>  <h3>我也是砍砸器,年龄和作用与上面说的相同。</h3>  <h3>我是石器中的石页,或称我石片,我比较薄且锋利,我的作用是对主人猎物的宰杀、剥皮和切割,兼有剃毛的功能。<br></h3>  <h3>我是刮削器,其用途与石片石器大致相同,只不过对我进行了二次加工。</h3>  <h3>我是石核,是打制石片、石页等较锋利的器具后,再无法打制工具的剩余部分,看我身上有明显的剥离痕迹。</h3>  <h3>远古时期,我们的主人就是用我们这些原始石质器物作为生产工具。虽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在当时也可维持生息,凝聚着主人的智慧和创造力!</h3>  <h3>我是细石器,我大约有五千岁了。一般用石髓、玛瑙、燧石打制而成。考古学家把我定在中石器时代,甚至把我定在铜石并用时代,我是跨“双时代”的器物了,我牛吧!</h3>  <h3>我是石镞,或称石箭头。我的主人主要用我射猎或征战,我的搭档是弓和箭杆,中石器时代的标志就是弓箭的出现,瞧瞧我多有本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物。</h3>  <h3>我是石锄。是农业生产经济的标志,看起来我很拙笨,但在远古时期我还是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h3>  <h3>我是石锤。用于敲、砸、击,坚硬的东西见了我都害怕,最怕的是我的主人拿着我高高举起!</h3>  <h3>我是石祖,就是男人的生殖器,形象吧!我出生在生殖崇拜时期,我的主人制作我的原意是多生孩子,也是为了家族繁殖和人类的延续。</h3>  <h3>我的形象更逼真,反映着我主人的生殖崇拜意识,寄托着自身多多繁殖的愿望。</h3>  <h3>我是鹿石。是公元前7世纪左右,一般置于主人墓侧,上镌刻鹿、大角羊等动物形象以及项链、耳环、腰带等物什。反映着主人某种文化崇拜信息。</h3>  <h3>我是竖式陶窑,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标志性器物一陶器,就是在我体内经过高温孕育的。</h3>  <h3>我是红陶杯,是以粘土为胚,经过主人泥条盘筑、手捏、轮制或模塑,再放入陶窑内经过800度左右的高温焙烧而成。</h3>  <h3>我是灰陶杯,制作和焙烧的方法与上述相类。</h3>  <h3>铜器的出现在生产力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在博尔塔拉地域,阿通确鲁遗址(约公元前1900年,相当夏代)、呼斯塔遗址(约公元前1680年,相当于商代),都发现了铜刀(匕首)。</h3>  <h3>我是铜铲,我生出生于青铜时代。是博尔塔拉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700年青铜时代的产物,当时是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h3>  <h3>我是铜剑,我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博尔塔拉地区。</h3>  <h3>我是铜鍑,我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博尔塔拉地区。</h3>  <h3>我是岩画《狩猎图》。我的主人可能是塞种人。塞种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游牧于博尔塔拉。</h3>  <h3>我是土墩墓,我的主人是乌孙人。乌孙原居河西走廊,公元前161年(汉文帝后元3年)西迁至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流域及赛里木湖周围的草原。</h3>  <h3>我是乌孙茧型红陶壶。为了提高视觉冲击力,我的主人在我的两肩上饰有附加堆纹,使我骄傲地耸起两肩膀!</h3>  <h3>我是金饰件,我的主人是乌孙人。我很漂亮,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有编织工艺,有焊接工艺,有镶嵌工艺,有钻孔工艺,还有套接工艺。制作我的材料有玉石,有绿松石,还有红玛瑙。</h3>  <h3>我是五铢钱,是汉晋时期流通的货币,我能证明在汉晋时期,也就是两千多年前博尔塔拉与中原存在着贸易往来。丝绸之路,茶瓷之路,皮毛之路,我们博尔塔拉老早就是。</h3>  <h3>公元657(唐显庆二年),唐王朝在博尔塔拉建立双河都督府,统辖博尔塔拉的军政事务。</h3>  <h3>我俩是“开元通宝”,是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一742年)制造的货币,并在博尔塔拉流通。</h3>  <h3>当时在博尔塔拉从事畜牧业和货物贸易活动的有柔然、突厥、恹哒、突骑施和葛逻禄等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h3>  <h3>我是宋代钱币“政和通宝”、“宋元通宝”、“皇宋元宝”、“太平通宝”。“宋元通宝”是宋代的开国钱币,制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非常珍贵。我们在博尔塔拉流通,足证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往来。</h3>  <h3>我是“大定通宝”,出生于1161年的金代世宗(完颜雍)时期。我与宋代货币在博尔塔拉地区一并流通。</h3>  <h3>我俩是碗和碟,是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在宋代专供皇家使用,我精贵着哩,有句话说“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件。”我也被商人输送到博尔塔拉。</h3>  <h3>我俩是铜镜,产于宋代的长安和湖州。我们背上铭文分别标记有“长安王家清铜照子”和“湖州二叔照子”。为什么我们叫“照子”而不叫铜镜呢?因为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爷爷叫赵敬,为了避讳,所以改称我们为“照子”。</h3>  <h3>我身上铸有“南剑州”三个字,是产于南剑州的银铤。南剑州是宋代的一个州治,就是现在的福建南平市,宋代以盛产白银著称。</h3>  <h3>我俩是宋代银铤,因为商业贸易来到博尔塔拉,或是为了适应本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需要而制造货币准备的原材料。</h3>  <h3>蒙元时期,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博尔塔拉“金、银、铜为钱”,开始用打压法自制货币。</h3>  <h3>我是在13世纪上半叶在博尔塔拉制造和流通的货币中的金币。与我一起制造和流通的货币还有银币及铜币。</h3>  <h3>我们仨是银币,钱币上部清楚地记明制造地点是“布拉特”字样。“布拉特”又译作普剌、不剌、普剌特、卜罗、孛罗,都是博罗脱儿、博尔塔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译法。遗址就是今达勒特古城遗址。下两行字译文为:公正,最大的,是对察合台汗国斡尔朵(宫殿)的颂词。</h3>  <h3>上面那堆和我是铜币,币的铭文为“布拉特制造”。另一面铭文译成汉文也是“公正最大的”字样。博尔塔拉在历史上制造货币,正好与1259年刘郁随侍常德西使经过孛罗城时“金、银、铜为钱,有文而无孔方”的记载相印证。</h3>  <h3>我是冶炼钢铁的炼渣。</h3>  <h3>我是条状锻钢。在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勒特古城遗址出土。遗址中散布烧成琉璃状的炉壁、炼渣和钢铁窖藏,我可证明:历史上博尔塔拉冶炼业也比较发达。我出生地“普剌特”本义就是波斯语“钢”。</h3>  <h3>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博尔塔拉人使用的灰色、红色陶器和各种色彩的釉陶器都是自己制造。</h3>  <h3>我是烧制陶器的支钉,也可叫我底托。我能证明孛罗城的陶和釉陶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本地烧制的。</h3>  <h3>我是陶罐。</h3>  <h3>我们是灰陶灯和绿釉陶灯。</h3>  <h3>我是与上两位不同型制的绿色釉陶灯。看我的样子有点象阿拉丁神灯吧!</h3>  <h3>我是写于不剌城(孛罗城)的通官文牒。是公元1343年10月8日写的,拿着我可以畅通无阻,我作用大吧!</h3>  <h3>我是上面文书的汉译文。</h3>  <h3>我是玻璃原料,旧时称我为琉璃。我出生于13世纪中叶的孛罗城,利用我可以制作玻璃瓶、 玻璃杯等玻璃器皿。还可制作平板玻璃。1259年刘郁《西使记》说的孛罗城“土屋窗户皆琉璃”中的“琉璃”就是用我作原料制作的平板玻璃。</h3>  <h3>我是玻璃器皿残片,是当时的博乐人在日常生活使用中不小心摔碎的器皿残片。</h3>  <h3>我是玻璃瓶子。13世纪中上叶,博尔塔拉除制陶业、制币业、冶炼业、水晶加工业、骨器加工业外,玻璃制造业也比较发达。</h3>  <h3>我是灰陶砚台(残)。砚心镌有“堂砚”二字。</h3>  <h3>我也是灰陶砚台(残)。我的中面镌刻似“杨”字,我能证明在蒙元时期,有大量汉人聚居于博尔塔拉的孛罗城。</h3>  <h3>我是道教徒用的石印。我的铭文是“道经师三宝印”,道教的三宝是指道宝、太上经宝、大法师宝。对我的解读证明当时在博尔塔拉也盛行道教。</h3>  <h3>我们是明代货币,分别是洪化、洪武、万历不同年间的钱币,我们作为流通手段联通着祖国与边疆的经济关系。</h3>  <h3>18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解决边防空虚,土地荒芜的问题,清王朝派遣察哈尔蒙古西迁至博尔塔拉地区屯垦戌边。</h3>  <h3>我是卡伦遗址。当时在博尔塔拉重要的关隘山口,共设立21个卡伦,都由察哈尔蒙古守卫。</h3>  <h3>我是第四军台遗址,设立于清代。当时在博尔塔拉地域共设3个军台,承担着军情、政情、社情及信函的互联互通等相关功能。</h3>  <h3>博尔塔拉的今天是她前天和昨天的继续,博尔塔拉历史沿袭和历史文化遗产充分证明:这里历史上就是祖国与边疆互联互通和中华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今天依然是这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