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龙溪印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和摄影:燃</h1><p><br></p> <h1>  几天前我家先生和我陪远道而来的姐姐和嫂嫂去了一趟黄龙溪古镇,她们是慕名而去,因黄龙溪名气较大,到了成都就要去看看。记得我是在十多年前去过一次黄龙溪古镇,在我的印象里,那里就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子,沿街多是民居。有几家卖豆花饭的,有几家卖本地土特产的,游人不多。这次我想看看投资6.75亿元打造的黄龙溪古镇二期是什么模样(下面我称它为新黄龙溪)。</h1><h1> 首先是去黄龙溪的路变宽阔了,不再是以前的小土路。从曾经景区的大门前路过绕到后面,出现一个偌大的景区停车场,车位多得让我惊讶,而且路面是崭新的。</h1> <h1>  进入景区,商业化就展现在眼前。</h1><h1> 西洋镜,老板长声吆吆的招揽生意。我还是童孩时见过的玩意儿,眼睛凑近那个像小房子上面的红蓝色小洞洞,可以看到里面的活动画片。只不过已变得现代化,更洋气了。</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销售祈福的竹简摊。那些竹简围着大树层层叠叠,堆积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点。</h1> <h1>  右边那位手拿扇子的“铜人”是招揽游客收费拍照的,他吆喝着路过的游人坐在那把竹椅上扮作小姐,少爷,老爷,太太,他当你的收租先生。</h1> <h1>  前行就会看见一个水池,水池中央塑造了一个大鼎,一股水喷洒出来,散开成水花飞向大鼎,好似一条黄龙奔出来,这种古镇开场的景象还是比较独特的。</h1> <h1>  绕过水池顺着小路继续往前,进入新古镇的主道,这景似曾相识,大脑快速的回放这般景在哪里见过。对了,我去过本地和省外的好些古镇,格调大同小异。新黄龙溪也没摆脱这种格调:一条潺潺溪流时而笔直、时而弯曲贯穿整个古镇主道。</h1> <h1>  跨过溪流到对岸的“桥”多为石墩,石墩的造型有龟等吉祥物,也有象棋子,还有水泥做的“树”……桥墩也是龟造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来的老县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溪流边的水碾</h1><h3></h3> <h1>  溪流两边是一家接一家的商业店铺,冷饮、甜品、各种成都传统小食品、成都特色小菜、不同味道的腐乳、豆豉。还有杂货店,服装店,以及小玩意儿店和工艺品店,茶馆……</h1> <h1>  溪流和商铺之间是人行道,那路面是故意弄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或红砂石条铺就的,途中的石梯也是少不了,好像要让游人感觉在山丘上行走似的,别的古镇差不多也这样。对我这个喜欢一路用手机拍照的人来说,走这样的路得随时留意着脚下。还不时提醒自己:观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h1> <h1>  整个主道上最吸引游客的是“黄龙一根面”,这可是上过电视的店铺。甩面条的妖娆哥一动手,店铺前立刻引来一堆人围观,抢占最佳位置举着手机或相机,又是拍照片又是录像。现在的妖娆哥甩面动作少了网红时的妖娆,眼神也没了网红时的媚态,多了男性的粗犷。</h1> <h1>  不管你要一两,二两或三两面,碗里只有一根面条。当然,是根据份量决定这根面条的长短。我们一行有三人各点了二两“一根面”。我们几人共同的感觉是太一般般了,就是吃个名气而已。吃了后悔,不吃遗憾。</h1> <h1>  新黄龙溪古镇主道倒是很凉爽,可以遮天避日的参天大乔木植物很多,比如黄桷树,溪边有青青垂柳,几乎让你不用防晒工具走一大圈也不会被太阳晒曝皮。</h1> <h1>  主道上多为仿古建筑,青砖墙瓦,雕花房梁,门槛,门柱,水车,飞檐。</h1> <h1>  虽然不是节假日,还有三天小学生和幼儿园才放暑假,可到这里游玩的人也不少,特别是溪流水浅的地方,就会看见小孩和大人在里面戏水。</h1> <h1>  沿着主道一直往前走,到了流溪尽头,眼前出现一条大河。问了当地人,说那条河叫鹿溪河。顺着这条大河走了一段,右转踏上石阶后,与刚才新黄龙溪古镇主道上的喧嚣相比,这里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怎么这么悠静?</h1> <h1>  上了台阶后往右看,是一座庙宇,门榄上方悬挂着的牌子上写着“镇江寺”,左边是一条笔直而窄的小巷。先生和我此时都想起来了,以前到过这里,走的就是这条小巷,当时的黄龙溪古镇原来在这里。没看见卖豆花饭的了,关门闭户为多。用商业的眼光看,现在这里已萧条了。</h1><h1>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这种世外桃园般宁静、古朴、悠长的小巷。如果遇到雨天,买一把停车场边上这家店中的伞举在手中,漫步在这古巷的石条小路上,会让你想起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诗《雨巷》。</h1> <h1>  姐姐和嫂嫂累了,我们没有再去走这条千年古镇老巷,否则从这里穿出去后取车要绕好多路。原路返回到鹿溪河河边的凉棚里,喝茶、小息、聊天。</h1> <h1>  我家先生,姐姐和嫂嫂都闭眼休息时,我在手机上看百度词条:</h1><h1><font color="#ed2308"> 黄龙溪古镇建镇至今已17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又名永兴场。原址在府河东岸的回水境内,明末清初毁于一场大火,故又名"火烧场",后有贺、乔、唐三姓人家迁到现址建场,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规模。</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华阳国志》载录了此地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大自然奇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汉朝时黄龙溪属武阳管,武阳所辖范围大概在今天的新津、彭山沿牧马山一带。</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赤水河,就是今天与府河交会的鹿溪河。每遇洪水季节,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龙泉山,流下来的多为山涧溪水,水中裹挟着大量泥沙,水色赤黄;而来自府河的锦江水,源于岷江,清澈透明。当两条江水在今黄龙溪会合时,清、浊二水,泾渭分明。山水借着俯冲之势窜入府河,呈暗流涌动之景象,远看似是一条巨龙潜江泅渡,当地百姓形象地把它描绘为“黄龙渡清江”。久而久之,在代代神话传说的作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把这引来“黄龙” 现身的宝地,称之为黄龙溪。</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查百度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查不到的。至于资料是否真实,我也不知道。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自己去考证。仅供参考而已。</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鹿溪河浑黄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给我们带来阵阵清凉的风。</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黄龙溪一日游在我们悠闲漫步中结束,满满的愉悦——跟对的人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开心的;也有点遗憾——新黄龙溪的商业气息太浓。</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本篇配曲《槐花几时开》</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