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15)大英博物馆

<h1><b>  英国国家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博物馆,其历史要追溯到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去世后,将其79000多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当年,国会批准建立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b></h1><h1><b>&nbsp;&nbsp;&nbsp;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献了王室图书馆”(Old Royal Library)的藏书。1759年,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馆址最初位于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1824年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开始建造一座新馆,1857年新馆建成后将蒙塔古大楼拆除,这就是现在的大英博物馆所在地。</b></h1><h1><b> 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目前,随着英国的发展,收藏品不断增加,数量大约有800万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参观大英博物馆团队从后面的小门进入,门前有两只石狮子。</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进入参观</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博物馆中庭是重建的圆形阅览室。</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张是网上下载的照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根细长的木柱,上面刻有图腾图案,这是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文物,体现的印第安文化。</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座骑马大理石雕像,来自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中庭的一个雕塑,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头像,出土于西底比斯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约公元前1350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入馆,就可以看到一个所谓的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块其貌不扬的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从上而下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两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亚述文明”则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古代巴比伦齐名的重要文明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持续2000余年,于公元前8-7世纪时达到鼎盛,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了一个横跨西亚的大帝国,被称为“亚述帝国”,但之后被巴比伦等所灭。</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起“军事帝国”的国家,&nbsp;帝国的历代君王几乎都是在不断扩张征伐中度过,&nbsp;力量强大的表达是必须的.&nbsp;&nbsp;&nbsp;然而其兴也勃,其败也勃,距离它的全盛期不到50年的公元前612年,亚述就被新巴比伦王国灭国。</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长期以来,亚述文明一直罕为人知。到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考古学家开始根据零星的历史记载到两河流域进行调查和发掘,其中以英国人亨利·莱亚德1845年至1855年之间的发掘最为重要。他发掘了尼尼微、尼姆鲁德等亚述古代都城遗址,获得大量珍贵的亚述文物,包括石刻、楔形文字泥版文书、象牙、青铜、陶器、印章等等,尤其以大量摄人心魄的大型宫殿石刻浮雕最为引人注目。而雷亚德发掘所得的这些珍贵文物现在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亚述馆,不但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古亚述文物收藏。</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首先我们进入</b><b>亚述馆,亚述馆入口两边分别摆放了一对张着大翅膀的人面公牛拉玛苏巨型石像,都是亚述王城城门的守护神,象征王权威严神圣。有意思的是,这些雕刻于公元前883-859年的巨型石像都有五条腿,这是为了让人们从侧面和后面看都是四条腿。进到亚述馆里面,是一个长廊,两侧是一块块浮雕板组成的巨型浮雕墙。</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亚述浮雕壁画</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亚述雕塑主要由镶嵌在那些巨大王宫的墙壁上的石板组成,雕刻于公元前&nbsp;870—620年之间,是古代亚述文明留下的最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出土于现在位于土耳其西北部利西亚的桑索斯,是为一座陵墓所建的纪念建筑,建于公元前380年。因园柱间站立的是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所以被称为涅瑞伊得斯纪念碑。</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利西亚在古希腊时期和特洛伊类似是个希腊移民城邦小国,约公元前540年被波斯帝国吞并,马其顿灭波斯后,又归马其顿希腊统治。</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墓主人是大约死于公元前370年的利西亚的统治者Arbinas,虽然当时是属于波斯帝国,但墓葬的形式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受雅典卫城爱奥尼克神庙的影响,雕塑也具有希腊风格。这座建筑很早就倒塌了,直到1840年英国考古学者查尔斯.费洛斯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些遗迹,将残存的建筑构件和雕塑运回英国,复原展出在大英博物馆。</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海神尼罗斯的三个女儿</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国王)拉美西斯(太阳之子的意思)二世(公元前1279年—1212年在位)的石雕像,他在西元前13世纪统治埃及达67年之久,其执政时期是古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他是古代世界中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他活了90岁,在当时大多数人都活不过30-40岁时,他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雕塑迄今为止已经有3200多年历史了,重7.25吨,是博物馆中最大的埃及雕塑之一。拿破仑也曾想搬走这尊雕像,但没有成功。直到1818年,英国的乔瓦尼采用三千年前这尊雕像被搬运到神殿的方法,即用木质滚轮与绳索移走了这尊雕像,由船运到伦敦。</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卫城的帕德嫩神庙历经战乱已经变成废墟,英国大使额尔金勋爵不失时机的从土耳其奥斯曼皇帝那儿取得了帕德嫩神庙石雕的收购许可,他除了通过收集购买当地人手中的神庙塑像外,同时雇佣当地人从建筑物上拆下残存的石雕。额尔金将这些石雕运回英国,最后卖给大英博物馆,故此大英博物馆内帕德嫩神庙雕塑通常也被称作额尔金大理石,额尔金大理石雕是帕德嫩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大英博物馆最珍贵的馆藏,其占据了整个18号展厅。</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帕德嫩神庙(Parthenon)是公元前447年(伯利克里时代)为献给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而建,所以上面雕刻的是每隔四年一次的雅典娜节上雅典人民游行的场面。据信这些石刻大多出自希腊最伟大的著名雕刻家、建筑师菲狄亚斯(Phidias,480-430 BC)和他的助手们,这里有三种不同的雕刻术装饰神殿,这些雕像代表的是古希腊雕刻全盛时期的水准。(注:此照片是网上下载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 &nbsp;著名的《命运三女神》。这件雕塑原位于神殿入口的上面,是菲狄亚斯在神殿创作中的第一种,以“三角墙”形式展示,大部分现存的三角墙雕刻,都在大英博物馆展示。上面雕着希腊神衹以人类的形象呈现,并以完美的写实手法描摹。希腊人认为至高无上的美在于人体的形态,希腊雕刻家企图忠实地临摹人们的神态,视之为理想的美,额尔金大理石就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艺术品。</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 爱佛荻德女神在罗马时代也称为维纳斯,是美的女神,这件作品将女神千姿百媚,云裳飘拂的动感,临摹的唯妙唯肖,这样的表达方式,营造一种美感,好似一位身披罗纱的女子,亭亭玉立在眼前。马儿正拉着月亮女神的马车即将起跑。</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种雕刻术为“柱间壁”雕刻。石板被固定在横梁的上面,大英博物馆保存了92片雕刻,原作中最好的15片石板,在帕德嫩神殿的雕刻品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石板中刻着希腊神话故事,是连贯的。这是一场人类与人首马身怪物作战争的情景,传说中人首马身怪物住在遥远的希腊城市中,一群人首马身怪物应邀参加一个婚礼,他们是如此的粗野,竟然想要抢劫新娘,一个喜气洋洋的场面,突然转变成一片屠杀的景象,人们最后赢得了胜利。然而,在浮雕中还隐含着一层意义,这就是指决定希腊命运的波西战争胜利,向兽性挑战的人,就是一个希腊人,一个为人类自由与独立而战的文明人,人首马身怪物,则代表在专制暴君统治下的野蛮波斯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视频是第三种雕刻术,为著名的“饰带”雕刻,通用以装饰柱廊天花板的下缘,它的主题是连续的,包括建筑物四个角落,绵延163公尺长,大英博物馆藏有的饰带雕板加起来长约75公尺,相当于原作全长的一半。</b></h1><p class="ql-block"><b> </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雅典娜女神是雅典城的保护神,帕德嫩神殿这幅饰带雕刻描绘着泛雅典节游行的情景,游行行列以骑师为首,后面跟随着人群,牵着当祭品的母牛,最后出现政治家及年轻女子。</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希腊政府自1829年以来曾无数次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的浮雕,至今未能如愿。英国在98和99年有过两次全民投票,大多数人赞成归还。另外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两国也做过大量协商。虽然这些精美的浮雕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但它们却是英国与希腊外交上的无法愈合伤痕...不知英国绅士们看到这些掠夺来的藏品会不会脸红?!</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维纳斯蹲像。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因为她掌管美与爱情,通常被人们想象成高雅美丽的少女。这尊维纳斯像描述的是女神在沐浴时突然被陌生人窥视时羞涩的情景,距今也是有2000多年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展厅通道右侧,看见了貝斯特女神的化身铜像—盖尔安德森猫,这只猫大约制作于公元前600年,即中国的春秋时期。其头上、胸前都佩戴圣甲虫凯普里,象征着重生;它的双眼凹进,应该曾镶嵌有美丽的宝石,脖颈上挂着传统的大埃及项圈与荷鲁斯之眼,象征着驱散邪恶;头部佩戴着鼻环和耳环。</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种猫神造像在古埃及非常流行,古埃及人相信诸神会化作猫形现身凡世,特别是Bastet女神,这种猫神崇拜据说从公元前2000年就在尼罗河三角洲开始了。</b></p><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 军医盖尔安德森少校深深着迷于古埃及文化,在随军驻守埃及期间成为著名的收藏家与文物修复者。后获埃及政府特批留驻埃及,协助埃及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并创建了盖尔安德森博物馆。当貝斯特女神化身猫送到安德森手中时,整尊塑像已经生锈,身体近乎破碎,头也将掉下来。少校使用特殊的粘合剂将塑像从内部粘合,并将头部固定,修复完成后,安德森把这尊塑像捐赠予大英博物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猫神雕像旁边,还有一件动物雕像,是一个巨大的石雕圣甲虫。百度后才知道,圣甲虫是古埃及的“图腾之物”,是象征生命繁衍的吉祥物,当法老死去时,他的心脏就会被切出来,换上一块缀满圣甲虫的石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位列33号厅的中国馆是参观大英博物馆必到之地。</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陶瓷——China china</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最不能错过的是瓷器,上自汉唐,下至明清,青花、钧瓷、唐三彩、景泰蓝按年代与产地排列,应有尽有,大概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展厅内有超过1700件陶瓷器物,既有实用器,也有供人赏玩之物,它们的美丽令人惊叹。</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奁式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明朝永乐玉壶春瓶 1403-1424</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组中,除了中间的甜白釉僧帽壶为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其余为宣德年间(1426-1435),都是景德镇官窑出品。江西景德镇,1403-1435。</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青花如意耳抱月瓶》(英语:Blue-and-white moon flask)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产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可能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盘龙瓷器物,其顶部附近的铭文表明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351年。1935年,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令这对花瓶重聚。</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nbsp;明代成化斗彩(公元1465-1487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b></h1><h1><b>&nbsp;&nbsp;&nbsp;</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明 宣德 青花绶带抱月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如意耳抱月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黄地青花四果石榴花盘】右侧黄色盘子</b></h1><h1><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明宣德 高5.5厘米 口径29.5厘米</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央为缠枝石榴花,四周分别为柿子、桃子、荔枝及樱桃四种果实的花枝。宣德在位的十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达数百万件,产量之多、质量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span></b></h1><h1><b>&nbsp; &nbsp; &nbsp; 这组都是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江西景德镇,1426-1435。</b></h1> <h1><b>龙泉瓷器</b></h1> <h1><b>  大维德爵士藏 元 龙泉窑粉青釉开光露胎贴塑八仙纹八角瓶(右侧的)</b></h1><h1><b> 元龙泉窑飞青玉壶春瓶(后排左侧的)</b></h1> <h1><b>《大维德花瓶》(David Vases)是1351年在景德镇生产的一对青花象耳龙纹大花瓶,因其对元代青花瓷研究的重要意义,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这对青花瓷大花瓶也是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的100件代表世界历史的标志物之一。</b></h1><h1><b>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大瓶的名气在青花瓷中可以说天下第一,什么原因支撑这个说法呢?首先是它有确切纪年,直接书写在瓶颈上,一丝不苟,说得清清楚楚。全文如下:“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这段文字以青花书写于瓷器之上,不可更改且信息量大,地点、人物、事由、目的、时间,所有有价值的要素齐全,不疏漏一点。加之内容丰富,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件元青花大瓶作为标准器当为魁首。实际上,当年美国人波普博士就是以此为标准,研究出元青花的,距今也就半个世纪。换言之,没有这对大瓶,元青花之谜揭开还会推迟若干年。</span></b></h1> <h1><b>  隋朝时期的汉白玉阿弥陀佛像,有三层楼那么高。</b></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nbsp; &nbsp; &nbsp; 这尊佛像来自河北韩翠村崇光寺,被卢芹斋在1935年“赠予”给大英博物馆。佛像重20吨,大佛本是1935年参加伦敦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的展品,而展览结束后卢芹斋以政府名义的赠予给了博物馆。</b></span></h1> <h1><b>  青铜壶(举行仪式的酒器)东周公元前5世纪,出自中国山西。</b></h1> <h1><b>  展馆中有许多青铜器,其中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康侯簋”堪称弥足珍贵,这件制作于公元前1100年-1000年的青铜器簋底铭文证明,康氏始祖康叔是武王克殷后先封在康城,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又徙封卫国的,其也是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b></h1> <h1><b>  唐墓三彩陶俑 唐朝,约公元728 年</b></h1><h1><b>约一米高,它们是唐朝(公元618-906 年)最高的著名墓葬雕塑之一。它们都来自一位重要的官员刘廷荀的墓穴。</b></h1><h1><b> 该塑像群由两只巨兽(其中一只长着人脸)、两个凶猛的守护神以及中间的两名官员(一文一武)组成。武官身着绿色制服,制服上披着一件盔甲,他的帽子上有一只猛兽。</b></h1><h1><b> 出自同一墓群的马、骆驼和马夫塑像也在大英博物馆中展出。它们都因出自刘廷荀的墓穴而出名。刘廷荀是一名重要的军事指挥官,死于公元728 年。</b></h1><h1><b> 与这些塑像一同发现的牌位上记载了他的军事技巧和政治才能,他去世时享年72 岁。有趣的是,为了让它们更加真实、逼真,所有的人头和有着冲天须发的巨兽的头部包括须发都没有上釉。除此之外,塑像表面完全覆盖着一层三彩釉。</b></h1> <h1><b>  这尊辽三彩罗汉塑像来自河北易县八佛洼睒子洞,洞中原有罗汉像16尊,被当地村民偷运下山时打碎了3尊。德国收藏家、交易商弗里德里希.佩奇因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在他撰写的《中国的众神》一书中,曾对这些辽三彩罗汉像的发现,偷盗和贩卖都有详细记录,对村民的贪婪,商人的狡诈,官府监守自盗,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目前,存世可查的10尊易县罗汉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据说其中8尊都是经佩奇因斯基之手运到海外的。</b></h1> <h1><b>遗失的“明珠”——敦煌壁画</b></h1><h1><b>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b></h1><h1><b> 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b></h1> <h1><b>  释迦牟尼镀金青铜像</b> <b>明永乐时期</b></h1><h1><b> 公元8世纪,西藏王邀请佛教僧侣修建寺院,并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传播佛教。最终,佛教掌握了很强的势力。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联系由来已久,公元9世纪,中原和西藏佛教僧侣谈判达成和平条约。从那以后,很多中国皇帝,尤其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受到佛教僧侣神赐能力的鼓舞,成为藏传佛教忠实的支持者。</b></h1><h1><b> 这尊历史著名的释迦牟尼佛像,其复杂的设计和金属铸造工艺,彰显了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融合。它是现存的15世纪早期最大、最华丽的中藏佛教风格的青铜器之一。这尊青铜像分三部分铸造:佛像和双层莲花座、矩形阶梯式基座,以及图案为火焰和缠枝花纹的椭圆光轮背景。佛像的姿势表示释迦牟尼抵挡住诱惑,获得了安宁和真理。</b></h1> <h1><b>  参观结束了,我们从大英博物馆的正门出来。</b></h1><h1><b> 参观时间太短,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主要的展馆,意犹未尽呐。</b></h1><h3><b>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