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老炮》原来在这里

虹虹

<h3><b>何谓“老炮”?就是进过局子的人!</b></h3><h3><b>何谓“局子”?局子就是指监狱呗!</b></h3><h3><b>所以俗话说的老炮儿就是老是进监狱的人。</b></h3> <h3><b>冯小刚电影《老炮》想必大家都看过。</b><b>他的电影我虽然不是每一部都看,但是经典的几部还是有浏览过的。冯导的拍摄风格很难把握,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部会是什么样的剧情。但是与此同时又是很容易把握的,因为冯小刚导演一贯的拍摄风格都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b></h3> <h3></h3><h3><b>于2015-12-24公映,入围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大热影片《老炮》,是导演管虎与演员冯小刚的超实力合作。国内影迷们更是因为冯小刚导演的再度变身演员,饰演一位跟自己个性相仿的北京顽主,而从对该片是又敬又爱。</b></h3> <h3><b>《老炮》这部电影虽不是冯小刚的导演,但却是冯小刚的主场,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着实令人折服,也是观众呼声最高的一部。在这部电影中,纯北京爷们六爷就是个老炮儿!他是北京后海胡同里的普通百姓,1994年犯事儿蹲过监狱,出狱后生活清贫,靠一套房子养老,再开一个小卖部,平时遛遛鸟,好打抱不平 …… 冯小刚的演技将老北京的这种京味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b></h3> <p class="ql-block"><b>今天评论冯小刚电影《老炮》并不是本意,而是前不久偶然听说了北京有条炮局胡同,听说胡同里从前有座监狱,后来渐渐变成了北市公安局下属的治安处,专管小偷、流氓、打架斗殴这些违犯治安条例的。虽然文革后这里变成北京公交公司所属,但它在人世间的神密感仍然没有消失。</b></p> <h3></h3><h3><b>于是炮局就成了公安局、拘留所的代名词。</b></h3><h3><b>其实炮局胡同是清政府造大炮的地方,到了清末才改成了监狱,老炮儿的含义之一就是总进出监狱的意思。其实</b><b>老炮儿们也是江湖人的一种,冯小刚电影《老炮》,倒是让人们知道了社会底层中还有着这么一个群体。</b></h3> <h3><b>今天得闲儿来逛逛炮局胡同,那就先说说炮局胡同的由来吧!</b></h3><h3><b>炮局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年代此地为炮局,是为制造大炮的地方。所以这条胡同就叫作炮局胡同了。后炮局被废,遂成为大炮、军械及废炮的储存所。清末时期又改为炮局监狱。</b></h3> <h3><b>炮局监狱</b><b>在炮局胡同21号。</b><b>20世纪30年代的</b><b>官方名称为“北平陆军监狱”,那时的炮局监狱是国民党当局囚禁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魔窟。</b></h3> <h3><b>抗日战争期间,此地成为日本侵略者关押中国“要犯”的监狱。监狱戒备森严,四周围墙中修筑了七座碉堡。</b></h3> <h3><b>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爱国将领吉鸿昌在平津一带活动,不幸在天津被捕,被押往北京,监禁在炮局监狱,并在此英勇就义。</b></h3> <h3><b>国民党统治时期,安子文、薄一波等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先关押在此地,然后才押到西城草岚子监狱。解放后,此地一度成为劳改局,文革后成为北京市公共交通分局。</b></h3> <h3><b>炮局监狱关押过的汉奸中,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川岛芳子本名爱新觉罗 · 显玗,是清王室肃亲王善耆的第14个女儿。</b></h3> <h3><b>民国初年,王善耆将爱新觉罗 · 显玗送给好友,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做了养女,取了个东洋名字——川岛芳子。图中左为女扮男装的川岛芳子,右为其养父川岛浪速。</b></h3> <h3><b>川岛芳子接受了政治、军事、情报等多方面的专门训练,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被日本人称为“帝国谍报之花”。</b></h3> <h3><b>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10日,川岛芳子作为第一号女汉奸,在北平九条胡同34号公寓被捕,曾经关押在炮局监狱,不久又转到宣武门外第一监狱女监三号。1948年3月25日,川岛芳子被处决,遗体交给住在北京的日本长老古川大航,运往朝阳门外的日本人墓地火化。</b></h3> <p class="ql-block"><b>炮局胡同的监狱是有历史渊源的,不论是在清末、北洋政府、日伪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都是监狱。北京有句俗话:“你小子再不老实,就送炮局”,指的就是炮局监狱啦!中国建造监狱的宗旨之一就是给犯人以极大的恐惧感和威摄力,故而都是十分阴森恐怖的。高墙、电网、巡警,令人不寒而栗。</b></p> <h3><b>胡同内设炮楼岗楼,除了宣武区半步桥监狱外,大概城区里也只有炮局胡同了。</b></h3> <h3><b>炮局胡同,这似乎是一条已经被人遗忘的胡同,但近些年来却变成了一条提起来就会引人注目的胡同。炮局胡同之所以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就是因为冯小刚的电影《老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了,就会赶来探索一番,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噢!</b></h3><h3></h3> <h3><b>其实炮局胡同离我的住处不远,但我家门口的这一处小景儿,却被我忽略了那么多年。直至今天,当我走近它的时候 ……</b></h3><h3><b>当我出现在炮局胡同炮楼前的时候,是不是既富沧桑感又有点儿文艺范儿?</b></h3> <h3><b>边走边逛!</b></h3><h3><b>从炮局胡同出来我又走进了方家胡同!</b></h3><h3><b>与周边的雍和宫、国子监、南锣鼓巷等知名景点相比,方家胡同实在是太普通了,以至于如果不是专门去逛逛,也很少有人会走进这条胡同。殊不知,正是因为走的人少,才能够令这条低调的胡同远离喧嚣,闹市中还保留着一丝难得的静谧。</b></h3> <h3><b>方家胡同的西侧路口,有一块灰色的石牌在墙上,上面简短介绍着方家胡同的历史。方家胡同为元朝建立元大都时所辟,其源起已经无从考证,据说是因明代万历年间戎政尚书方逢在此居住而得名。</b></h3> <h3><b>位于方家胡同中段的46号院曾经是中国机床总公司旧址,时代的变迁,2008年这里被改造成艺术创意基地。而今,一座用“跨界艺术、分享未来”为定位的"方家胡同46号艺术区"在这里落成。</b></h3> <h3><b>原来的老厂房、旧礼堂,锅炉房早已变身为LOFT结构的文创产业基地,里面的咖啡馆、餐厅、酒店和小剧场,为胡同增添了一丝青春、时尚元素。</b></h3> <h3><b>说到方家胡同46的文化创意基地,就不能不说到艺巷文化。“艺巷”指的是2003年悄然崛起的,以北京胡同驻扎文艺产业为特征,所进行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实践活动。</b></h3> <h3><b>先锋艺术与市井生活的融合与对话,近些年早已成为北京的一种特异的文化景观。</b></h3> <h3><b>方家胡同位于京城文化核心地带,北临国子监、孔庙,东有雍和宫、保利剧院,南有著名的首都剧场,西有南锣鼓巷文化街区、中戏、国家话剧院、钟鼓楼等等,在丰厚文化积淀的沃土中,被传统文化环抱。它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深巷景观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大使命。</b></h3> <h3><b>园区内还有艺术酒店和主题文化餐饮等配套设施,与周边的旅游景点、人文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b></h3> <h3><b>这里集合了以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主体的创造功能,以娱乐和文化艺术交流为主体的体验功能,还有以独具风格的艺术呈现和卓越的想象力、创造力相互依附的艺术综合实践功能,艺术将在这里告别单身,与跨界艺术共享未来。</b></h3> <h3><b>隐匿在红墙碧瓦之间、幽深胡同尽头的这个时代感十足的“LOFT”,聚集了很多不同艺术领域的实体,有小剧场、表演艺术团体、文化沙龙空间、建筑艺术、视觉设计、新媒体艺术、现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各自具备不同的创新理念,呈现独特的艺术成果。</b></h3> <p class="ql-block"><b>我很喜欢方家胡同的这个46号院,虽不同于798大规模的创意文化园区,但是又非常符合喜欢艺术和有创意的年轻人聚集。46号院的文创园,还有各种咖啡馆,小馆子,以及胡同角落的涂鸦和涉及,是摄影者的天堂。</b></p> <h3><b>在百年林荫下回游,进入老舍曾经住过的古巷,充斥着市井文化的狭长胡同,清雍府邸近300年的故事渗入探索者的想象空间。穿越深巷,一片古朴的院落,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创作者的未来理想,为逐步形成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养料和源泉。</b></h3> <h3><b>走走看看,不经意间,透过胡同两旁历经百年的一门一窗,一砖一瓦,就会揭开其背后一段段隐含着的钩沉故事,会令人有种仿佛寻到宝贝一般的惊喜。</b></h3> <h3><b>方家胡同东西向,清雍正九年(1731年)开始设南学于方家胡同东部路北,有房舍190间。清朝内火器营马队也在此巷中。</b></h3> <h3><b>在这条街上行走,会看到很多精美的砖雕、门墩和各式各样的大门。过去,老北京的大门是很有讲究的,通过大门的大小、门钉、颜色等形制,就能知道主人家的身份。比如只有皇家宗亲才可以用带金色门钉的王府门,高品级的官员可以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而一般老百姓只能用蛮子门、如意门等。在这条街上,当然是蛮子门、如意门多一些,不过,也有恢弘气派的王府门。</b></h3> <h3><b>这座王府门位于方家胡同东北侧的15号,正门三间,朱漆大门上有 7 行 5 列金色的门钉,门口除了有精美的门墩外,还有两只威严的石狮,对面是一面宽大的影壁,在这条细长的胡同中显得格外显眼。</b></h3> <h3><b>气派的大门代表着显赫的身份,大门的门楣上面写着“循郡王府”四个烫金大字。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的第三子,曾居住于此。永璋早逝,由贝勒追封循郡王。此府形制,是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的。</b></h3> <h3><b>在这座府邸的大门上,还有一块牌匾,写的是“方家胡同小学”六个大字,下面落款是“絜青”。众所周知,胡絜青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说起来,方家胡同小学和老舍先生还有着一段渊源。</b></h3> <h3><b>这段渊源要追溯到100年前。方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北平国民第十七小学,是当时京城为数不多的公办小学之一。当时这所学校就坐落于方家胡同15号、17号两大院落,其中的15号院,是循郡王府西部正院。1918年9月,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的校长,即现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时年19岁。长篇小说《赵子曰》中,有一个“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就是写的方家胡同。</b></h3> <h3><b>老舍就在这里住了两年,并经常去隔壁的京师图书馆读书,但京师图书馆现在已经没有了踪迹。据史料记载,京师图书馆由1906年清政府重臣张之洞建立,于1909年落成,1917年1月第二次开馆,地址迁到安定门内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b></h3> <h3><b>虽然史料中有记载,但京师图书馆位于方家胡同一直未有实物考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家胡同小学在改建校园环境过程中,意外地在校园北侧挖出了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经过专家多方查证,证明学校确为京师图书馆旧址,国子监南学就是方家胡同小学的前身。</b></h3> <h3><b>国子监南学是雍正九年,经雍正皇帝同意,将国子监南的方家胡同辟为学舍,俗称南学。自此,南学为国子监学生学习的场所,路北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北学。如今南学早已不在,但方家胡同小学却在这里延续,每天清晨,都能从这里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b></h3> <h3><b>就像这段历史一样,发生在方家胡同的故事还有很多,但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隐匿了。比如据传闻,清末状元洪钧曾携名妓赛金花在循郡王府居住过;这条胡同还曾是末代王妃文绣的祖宅所在地;著名书法家启功也曾随祖父、母亲和姑姑在方家胡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b></h3> <h3><b>总而言之,方家胡同是有故事的地方,到里面去转转,不仅转的是风景,还有历史。</b></h3> <h3><b>今天胡同串子串过胡同,再进一家西安特色小吃初尝腊汁肉夹馍和秦镇米皮!先不说秦镇米皮如何好吃,只说说腊汁肉夹馍!真的超好吃!😋😋😋</b></h3> <h3><b>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传统的陕西腊汁肉夹馍的制作方法包括卤汁腊肉的制作(选料与刀工、腌渍风干、卤肉)和白吉馍的制作。主要选用的是五花猪肉、面粉、高汤等原料加入各种香料和调味料加工而成。</b></h3> <h3><b>腊汁肉夹馍在2012年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口感肉香、馍脆、瓤松软。</b></h3> <h3><b>这种西安风味小吃,以前也只有在西安才是最正宗的,不过我今天吃到的也是最正宗的噢,因为它是西安的传承嘛!😎😎😎</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b>照片拍摄于<br></b><b>北京炮局胡同和方家胡同<br></b><b>2019-06-18</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