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再相聚 同学情更浓—— 昌黎镇中一连二排毕业48年后同学聚会纪实

刘淑芝

同学相见 <h1>  期待已久的全排同学聚会终将要实现了。<br>  自2019年2月建立微信群以来,同学们都在期盼这一天。<br>  2019年5月25日,天气晴好,昌黎东山公园等风来酒窖将敞开石门迎接它的特殊客人——昌黎镇中一连二排的同学们。<br>  毕业48年后的同学聚会今天将在这里举行。<br></h1><h5> (下图)东山公园</h5><h3></h3> <h5>  (下图)东山公园</h5> <h5>  (下图)等风来酒窖</h5> <h1>  上午8点钟左右,本次聚会聘请的摄影师刘子勋同学(外班)早早来到酒窖,为聚会的摄影摄像工作做好了一切准备。<br></h1><h5>  (下图)聚会现场</h5><h3></h3> <h5>  (下图)聚会现场</h5> <h1>  一连二排参加聚会的同学们也在此时陆续到来。<br>  大家见面后握手、拥抱、泪眼相迎,很多同学48年未曾相见,尽管大家已在微信中见过照片,但执手不敢相认的情景仍有发生,场面激动而热烈。昌黎本土同学更是以东道主的身份热烈欢迎外地同学。<br></h1><h5>  (下图)同学相见</h5><h3></h3> <h5>  (下图)同学相见</h5> <h5>  (下图)同学相见</h5> 述说人生 <h1>  上午9点聚会仪式正式开始。<br>  主持人刘建昌以充满感情、反映特点的主持词贯穿于整个聚会活动。<br>  原排长刘淑芝首先做了开场白发言,她首先对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聚会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接着说明了同学们对这次聚会的渴望和本次聚会的纪念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聚会的活动内容。<br>  之后, 同学们满怀激情地回顾了毕业48年来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作的贡献和成绩。<br></h1><h5> 详见聚会视频上集。</h5><h5> (下图)主持人刘建昌</h5><h3></h3> <h5>  聚会视频上集</h5><h3></h3> <h1>  我们是昌黎镇中首届学生,来自于各个小学戴帽初中班,就学于文革高潮刚刚消退的1970年。<br>  感谢镇中老师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为我们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为我们日后步入社会、开启自己的人生之旅打下了良好基础。<br></h1><h5> (下图)一连二排辅导员(班主任)张瑞兰老师</h5><h3></h3> <h1>  镇中初中毕业后,由于国家需要,我们这届同学曾有一批人先行参加工作——奔赴首钢迁安矿山成为一名矿山工人,我排有5名同学去首钢工作,他们是李星、高会祥、刘建昌、朱秀安和王世斌。<br>  矿山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十六、七岁的初中生,常年工作、生活在矿山工地,住的是四处漏风且基本无取暖设施的工棚,工作于荒无人烟的矿山之上,其工作生活之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很多同学日后留下了腰腿疼的疾病。同学们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健康。<br>  但他们无怨无悔!很多同学矿山工作一辈子,且做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br></h1><h5> <font color="#010101">(下图)70年代的</font>首钢迁安矿山</h5><h3></h3> <h5>  (下图)爆破前的首钢矿山工地</h5> <h1>  原副排长李星是我排首钢同学的优秀代表之一。李星在上学期间就以“内秀”闻名,并在小学初中班就入了团。去首钢后他的工作岗位是钻机维护管理,每日需行走近二十里山路对矿山运转的钻机巡回管理。但在繁重的工作中他不忘认真钻研维修技术,对一般的设备故障做到自己修理,并获得矿山技术能手称号。通过学习和实践,十几年中他在首钢内部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十篇,且获得国家专利1项。<br></h1><h5> (下图)李星</h5><h3></h3> <h3>  (<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李星获得国家专利证书</span><br></h3> <h1>  原班长朱秀安也是去首钢同学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同窗时的他不善言表、做事踏实。到首钢工作36年中,始终坚守在矿山电路线缆架设、电路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至退休,为保证矿山的安全供电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不愧为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br></h1><h5> (下图)朱秀安</h5><h3></h3> <h1>  李和业同学镇中毕业后升入县中读高中,高中时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且为学生干部。毕业后作了一名乡村教师。由于工作突出,后调入昌黎县三中担任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校级工会主席等职,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资格。从教四十年中,他坚持不懈努力,锐意进取的工作精神,先后荣获省、市、县级嘉奖、记功等十余次。以令人敬佩的工作业绩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生涯。</h1><h3></h3><h5> (下图)李和业</h5> <h1>  马奎同学热情、人缘好。但高中毕业后因身有残疾,直到1981年才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正式参加工作,他工作不久便承包了当时濒临倒闭的2个旅馆企业,凭借自己的得法经营和较强的社交能力,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并生意兴隆,为当时的城关镇商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br>  2008年马奎因病退休,但他不顾身体有病退而不休,至今仍活跃在法律服务行业,为调节纠纷提供帮助。<br></h1><h5> (下图)马奎</h5><h3></h3> <h1>  刘建昌为去首钢同学之一,上学时就爱好写作。到首钢后工作努力,积极进取,曾为汽车运输段副段长,共产党员。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记笔记和创作文学作品,这一爱好也使他的退休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他的小说、散文等作品常发表在QQ 空间。<br>  另外在首钢疗养院工作期间他还学会了跳交谊舞,并有“舞星”之称。退休后更是每日以优美的舞姿活跃在社区广场。本次聚会他夫妻二人向同学们展示了优美的舞蹈表演。<br></h1><h5> (下图)刘建昌夫妻舞蹈表演</h5><h3></h3> <h1>  李建平同学镇中毕业后参军,部队复员后到秦皇岛港务局做船员,1984年调昌黎县交通队工作,曾任职车管站长和驾校校长,2014年退休。退休后他实现了自己爱好旅游的愿望,参加了驴友登山队、车友会等,几年来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同时也强健了自己的体魄,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br></h1><h5> (下图)李建平</h5><h3></h3> <h1>  何翠华同学,镇中毕业后升入县中读高中,学生时代就是个文体爱好者,运动场上常能见到她活跃的身影。由昌黎果树研究所退休后参加了社区的广场舞表演队,也常去参加各种场合的表演,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本次聚会她的广场舞独舞为聚会增加了亮点。</h1><h5> (下图)何翠华及何翠华舞蹈表演</h5> <h1>  镇中一连二排同学在那个特殊年代虽然文化知识学的不多,但在日后的工作中,都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书写了自己的靓丽人生。<br>  全排25人中有半数以上同学为中共党员,很多同学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和初、中、高级职称,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人;也有同学曾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部队领导等;还有同学在国家经济转型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几位同学退休后仍在继续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br>  同学们在一生的工作中,均在不同行业和岗位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br></h1><h5>  (下图)参加聚会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 <h1>  原排长刘淑芝人生阅历较丰富。唐山一中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插队。1977年3月被推荐到唐山机械技校读书,毕业后做技工。1983年电大毕业后曾做车间技术员、工程师。1995年调陶瓷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工作至退休。工作中经努力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和注册咨询工程师资格。退休后返聘原单位至2018年。<br></h1><h5> (下图)刘淑芝在聚会发言</h5><h3></h3> <h1>  原班长李凤贤在校时阳光、热情,积极向上,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而中断学业参加工作,1974年由昌黎轴承厂抽调参加驻校工宣队,1976年调昌黎县工业局(1984年改为经贸委)工作,中共党员,曾任团委书记和团县委常委,1993年任县经贸委办公室主任至2009年退休。<br></h1><h5> (下图)李凤贤</h5><h3></h3> <h1>  原班长岂淑莲办事稳重、踏实,昌黎县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卢龙乡村小学任教,1980年调昌黎县计生委工作,中共党员、中级职称。曾任药具站站长,2008年退休。<br></h1><h5> (下图)岂淑莲</h5><h3></h3> <h1>  高会祥为去首钢同学之一,中共党员,1990年调昌黎秦皇岛第二医院工会工作至退休。<br></h1><h5>  (下图)高会祥</h5><h3></h3> <h1>  王世斌也为去首钢同学,1978年调秦皇岛船厂工作,2008年于秦市煤气公司退休。<br></h1><h5>  (下图)王世斌</h5><h3></h3><h1></h1><h3></h3><h5></h5><h5></h5> <h1>  赵新华同学,昌黎县中高中毕业后和许多同学一起下乡到昌黎果树研究所,1980年分配到唐山市妇幼药厂工作,2008年退休。<br></h1><h5>  (下图)赵新华</h5><h3></h3> <h1>  燕淑华同学昌黎县中高中毕业后,1974年参加工作,1994年由县供销社办理病退后下海经商。1997年与丈夫一起承包果树研究所土地,2003年又一起到农村承包土地至2011年,工作生涯中为昌黎农林业发展做出了较多贡献,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了奋斗和努力。<br></h1><h5> (下图)燕淑华</h5><h3></h3> <h1>  田淑清同学昌黎县中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6年参加工作,2009年由县木材公司退休。退休后与丈夫一起经营一副食品商店,使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br></h1><h5> (下图)田淑清</h5><h3></h3> <h1>  李如兰同学镇中毕业后到卢龙参加工作,1975年调昌黎五金交电公司工作至2002年退休。<br></h1><h5> (下图)李茹兰</h5><h3></h3> <h1>  刘小英同学昌黎县中高中毕业,1976年随丈夫一起到迁安首钢参加工作至退休。<br></h1><h5> (下图)刘小英</h5><h3></h3> <h1>  齐凤兰同学昌黎县中高中毕业后,1975年随丈夫一起到迁安化肥厂工作至退休。因几年前患脑血栓行动不便,目前通过治疗和积极锻炼正在康复。<br></h1><h5>  (下图)齐凤兰</h5><h3></h3> <h1>  李新民同学,镇中时因举家搬迁至滦县而退学,后到滦县巢丝厂工作,1972年底参军,部队服役6年中多次立功、受奖并光荣入党,2014年由铁路系统退休。<br></h1><h5> (下图)李新民</h5><h3></h3> 网络连接师生情 <h1>  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后,接通了原排辅导员张瑞兰老师的电话,老师早已在家中等候。看到手机屏幕中的张老师,同学们非常激动和兴奋,争相与老师对话,对话中有的同学还激动的流下了热泪。<br></h1><h5> 与老师视频交流情况详见聚会视频上集。</h5><h5> (下图)老师及与老师视频交流现场图片</h5><h3></h3> <h1>  我们的辅导员张老师在校期间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老师至今记得某同学曾帮她干家务,搬家时有谁来帮忙...。同学们形容老师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有时还像妈妈。因此,有同学在老师调往北京多年后仍和老师保有联系,如高会祥、刘建昌曾给老师寄去土特产,朱国明同学十几年与老师保持通信联系,后因老师家庭住址变迁而中断。<br></h1><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下图)朱国明</h5><h3></h3><h5></h5> <h1>  今年2月建立微信群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寻找张老师的愿望。3月重新与老师取得联系后,原排长刘淑芝及赵新华、朱秀安3人代表全排同学去北京看望了老师,令老师无比惊喜和激动,得知5月将举行同学聚会后,老师热情提出聚会时要和大家视频通话。 <br></h1><h5> 去北京看望张老师详见美篇</h5><h5> <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l82rz5?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四十九年师生情 </a> (下图)赵新华(左)和刘淑芝(右)</h5><h3></h3> 难忘同学情 <h1>  同学们不会忘记,1995年,在当时通讯不很发达的情况下,马奎、高会祥、李和业、李建平、燕淑华同学,为了难忘的同学情,费尽周折热心组织同学聚会;更不会忘记当年因身有残疾而略显自卑的马奎同学,因感恩师生学生时代对他的特殊关爱,在经营旅馆获得丰厚回报后,自己包揽了聚会的全部费用。<br>  同学们在感谢马奎的同时,更对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深表敬意!<br></h1><h5> (下图)95年同学聚会合影</h5><h3></h3> <h5>  (下图)95年同学聚会合影</h5> <h5>  (下图)95年同学聚会合影</h5> <h1>  时光荏苒,镇中毕业已近半个世纪,但当同学聚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镇中时,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学工学农劳动,一起做九二0实验...,许多趣闻轶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br>  刘建昌回忆说一次上山打松毛虫,某女同学被松毛虫吓哭了,在同学、老师的劝慰下又马上破涕为笑;刘建昌自己不顾纪律独自跑到山顶,颜校长很生气,追问是哪排学生,当他迅速跑到山下时,看到校长还在担心的朝山顶张望,参加工作后才明白那是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br>  还有在拉铁丝时运用杠杆原理把铁丝拉的又直又快...等等。<br>  刘建昌的回忆把大家又带回了那天真烂漫的学生时代,同学们又一次深刻体会了镇中时的师生情谊。<br></h1><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同学亲切交谈</h5><h3></h3> <h1>  李和业同学镇中学习期间,曾因故想中途退学,是两位排干部到他家做工作,最终说服他继续就学。近50年来他始终感恩这两位排干部,聚会中他向二人当面说出了珍藏快50年的感激之情,并由衷地表达了没有二人去他家做工作,就没有他后来的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及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和取得的诸多荣誉。<br>  两位排干部对那次家访已经淡忘,听了李和业的讲述后,为他几十年来始终珍藏的感恩之情所感动,更对他一生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深感敬佩。<br></h1><h5> (下图)李和业和同学在一起</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1>  师生网络对话后,同学们互相亲切交谈时,聚会小型联欢会开始。联欢会上同学们以唱歌、舞蹈、诗朗诵等形式,抒发着几十年来对师生的思念、人生的感悟和重新相聚的喜悦,自编自演的诗朗诵亲切描绘了同学当年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回顾了几十年来同学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由此使同学间的感情更加亲密。<br>  为了表达对本次聚会的祝贺,因故不能参加聚会的张辉同学发来了自己的聚会感言(因故未能现场宣读发表在了微信群),朱国明为聚会点播歌曲《感谢》表达自己的心情。</h1><h5> 详见聚会视频下集。</h5><h5> (下图)诗朗诵—镇中的记忆</h5> <h5>  (下图)聚会节目</h5> <h5>  (下图)聚会节目、献花</h5> <h3>  (<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张辉</span></h3><h3></h3> <h5>  聚会视频下集</h5> <h1>  联欢会后,同学们带着重逢的喜悦和激动共进午餐。<br>  本次聚会用餐,在摄影师和组委会的共同策划下,选择了比较新颖的西餐。会餐中同学们举杯庆贺近半个世纪后的同学聚会,共祝同学友谊长存,同时互相祝贺生活美满幸福,携手共度余生。<br>  席间同学们还热情地向摄影师刘子勋同学敬酒,感谢他为本次聚会做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br></h1><h5> 详见聚会视频下集。</h5><h5> (下图)举杯共祝友谊长存</h5><h3></h3> <h5>  (下图)同学举杯祝福</h5> <h5>  (下图)同学举杯祝福</h5> <h5>  (下图)李建平(左)向刘子勋(右)敬酒</h5><h3></h3> <h5>  (下图)李和业(右)向刘子勋(左)敬酒</h5> <h1>  午餐过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酒窖的红酒酒洞和东山公园的美丽风景,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全城风光尽收眼底,同学们由衷感叹家乡的快速发展和公园的壮观美丽。<br></h1><h5> 详见聚会视频下集。</h5><h5> (下图)东山公园风景</h5><h3></h3> <h5>  (下图)东山公园风景</h5><h3></h3> <h5>  (下图)酒洞入口</h5> <h5>  (下图)参观酒洞</h5><h3></h3> <h5>  (下图)参观酒洞</h5><h3></h3> 聚会结束 <h1>  48年后重聚,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br>  一天的时间实在太短,许多话还没来得及述说就要说再见。<br>  聚会宣布结束,同学们手牵手不愿离去。<br>  外地同学已在车上,车窗内外紧握的双手久久不愿放开。<br>  愿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再相见!<br></h1><h5> (下图)参加聚会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5>  (下图)部分同学合影</h5><h3></h3> <h1>  尾声<br>  参加本次聚会的同学共计19人,其中齐凤兰同学,不顾脑血栓后行动不便,特意要来看望大家,令人感动!<br>  因身体或家事等原因,有6位同学请假没能出席聚会,他们是苏小伟(连长)、朱国明、胖立强、张辉、李兵、郝爱娟。同学们非常想念你们,希望下次聚会能相见!<br>  同学们再见了!<br>  期待下次聚会见!</h1><h1> 谨以本篇献给分别48年的镇中一连二排全体同学及老师,以作纪念。</h1><h5> (下图)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的胖立强(左)和朱国明(右)</h5> <h5>  (下图)东山公园外景</h5> <h1> 总摄影:刘子勋<br> 部分摄影:李星、李建平、刘建昌等同学<br> 编辑及撰稿:刘淑芝<br>  修改:李星、刘建昌<br>  终稿时间:2019年7月10日<br>  聚会地点:昌黎东山公园等风来酒窖</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