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

草原上的鹰

<h3>  两千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219年,一支庞大的皇家队伍,从咸阳出发,沿着皇家驿道,途径楚国旧地云梦,安陆和彭城,直奔琅琊台而来。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的第二次东巡。始皇帝统一中国后,他一直在考虑两件事,一是如何稳定打下来的江山,使其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二是如何使自己能生命永驻,长生不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秦始皇画像</h3> <h3>  琅琊台旧时隶属于齐国,是齐国的重要城邑,而齐国又是秦始皇最后征服的国家,为了保证齐国旧地的稳定,示威于天下,彰显皇恩的浩荡,是秦始皇来琅琊台的目的之一。</h3> <h3>  传说在山东琅琊台东海附近,有一蓬莱仙境,在蓬莱仙境中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使人长生不老。于是,始皇帝命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乘船远行,去寻找这种长生不老药。这是秦始皇来琅琊台的目的之二。然而,徐福他们一去就不复返了,传说他们漂流到了日本,现在的日本应是徐福的后代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路线</h3> <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说"物是人非"。由于未找到长生不老药,人肯定不是原来的人了,那"物"还是原来的"物"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周末,我们来到了琅琊台,去追寻古迹,去寻找原来的"物"。来了以后才知道,两千年前的"物"早已荡然无存,现在可以看到的景观,均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建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非"了。既然来了,就看看吧,看看能找到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栋仿秦汉的建筑,这是售票厅和服务中心。</p> <h3> 进了园区,首先看到的是"琅琊文化陈列厅",陈列厅前有一座秦始皇雕像,雕像基座上写着"千古一帝秦始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琅琊文化陈列厅前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列厅</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有“秦”字的红灯笼</h3></font></h3> <h3>  陈列厅内有琅琊地区大事年表和历史变迁图,陈列着从春秋至汉代,巡游琅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壁画及地图,还有琅琊台出土的文物。</h3> <h3>  在陈列厅的院子里陈列着一尊青铜鼎,是在琅琊台大珠山附近出土的,是国家二级文物,这里是仿制品,真品存放在胶南博物馆。</h3> <h3>  从陈列厅出来,经竹林小径,就来到了跺脚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竹林小径</h3> <h3>  跺脚沟是山中的一条小径,路两边种满了树木,郁郁葱葱,这是我们途径的一个小桥。</h3> <h3>  传说周朝的时候,姜太公把四时主祠放在了琅琊台,用于祭祀春夏秋冬四季。在跺脚沟行走的路上,看到了一块牌子,介绍琅琊台这个地方,说它四季分明,节气时间很准。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区分四季的?怎么找到琅琊台这个四季分明,节气时间很准的地方的?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这个地方,并把它做为四季祭祀的圣地,真是充满了智慧和显得伟大。由于琅琊台隶属于青岛,人称青岛是最宜居的城市,其中特点之一就是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吧?</h3> <h3>  沿着跺脚沟的小路一直前行,就到了徐福殿,它也是后建的一组仿秦汉的建筑。殿内有徐福像,并有文字记载了徐福的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福殿</h3> <h3>  徐福殿的门前有一块碑,上面刻有赵朴初的《徐福赞》。1993年,中国徐福会成立,赵朴初先生任名誉会长。1994年,中国徐福会在北京举行徐福国际研讨会,赵朴初因病未能出席,他特作《徐福赞》一诗,写成横幅,献给大会。这块碑文就是这篇《徐福赞》。</h3> <h3>  从徐福殿出来,就到了云梯石阶路,是94年重修的,传说是秦始皇登山的御道之一,共有336阶。虽说只有3百多阶,爬上来也是大汗淋漓,汗流浃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梯介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梯石阶登山路</h3> <h3>  登上了云梯的顶端,就来到了一片稍开阔的平地,在平地的背面有一排仿古建筑,那就是观龙阁,所谓的观龙阁就是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山间云海的变化,像龙一样,变化万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观龙阁</h3> <p class="ql-block">  从观龙阁处接着往山上行,不远处就会看到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刻石"。这是中国最早的石刻,刻于秦代,原作者应是秦相李斯,名为《颂诗》,歌颂秦始皇。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又在碑上刻了《诏书》。《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德意"。这块石碑就是秦始皇留下的那块石刻,不过这是仿品,原石刻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琅琊台唯一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说明了秦始皇确实来到这里巡视,历史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琅琊刻石</h3> <h3>  网上资料找到的"琅琊刻石"拓片,字体是秦时的小篆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琅琊刻石介绍</h3> <h3>  穿过了琅琊刻石就到了山顶,引入眼帘的是一组雕塑群,中间在华盖底下,手指向东方的人一定是秦始皇,而弯腰鞠躬接旨的人肯定就是徐福了,他领了圣旨,就要出海去找长生不老药了。其他人里肯定有秦二世胡亥和宰相李斯和赵高等人,但谁是谁就分不清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秦皇指向东海,徐福接旨。</h3> <h3>  离开雕像群,离开山顶继续向前,往山下行走,不远处会看到一个亭子,矗立在山崖边上,这个亭子叫《望越楼》。亭子里有一位将军的塑像,这是越王勾践的塑像。他身披铠甲,手按宝剑,远望故乡。这个楼台与秦始皇东巡毫无关系,是越国最强大的时候,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以后,在公元前472年,从会稽(绍兴)迁都琅琊,后召集各诸侯国于琅琊台,会各国君主,插血盟誓,共同辅佐周室。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东巡前250年,这件事也发生在琅琊,所以后人在琅琊台建楼纪念越王勾践。</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越楼介绍</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越楼</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越王勾践</h3></font></h3> <h3>  我在琅琊台看到的大概就这些,这里大部分景观都是后建的,所以我说这里是"物非人非"。不过,琅琊台这个地方的确发生过秦皇东巡和越王迁都于此这些事,地点是这里,事件也是这里,所以这里又是"地是事是"。</h3> <h3>  如果不想这些建筑是后建的,来到这里登高远望,回想两三千年前发生的故事,发思古之幽情,这里还是值得来看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