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手艺人”,通俗是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手头技艺为业的基层劳动人群,包括陶工、瓦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编工等等,当然也包括米开朗基罗等文化艺术巨匠。手艺人的作业对象有石材、竹滕、金属和陶瓷,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美术,为宗教、魔法服务,也有表现自身生活的用品、或为基层民众居家提供的服务;另一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宫廷美术,两类雕塑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装饰性,富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强。我这里所记录是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手工技艺为谋生手段的人。中国古语有“荒年不饿手艺人”之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群体的部分职业仅凭传统的技艺已难以为生,成为边缘化的小众职业,很难再找到传人,正逐步淡出大众的视线,频临消亡。其中的个别手艺,己演化为只是为了观赏、记录或旅游发展的项目了。(本集图像全部街头抓拍,没有类似旅游场馆的表演展示)。</p> <h3> 街头手艺人——既使在寒冬一天也要“守街”十小时,在冬天清冷、夏季炎热的城市街头,如果你留心,仍然会在角落中发现他们的身影:埋头织补的女工,卖手工鞋垫的老人,修鞋匠,糖人师傅……(马鞍山市华联门前)</h3> <h3> “磨剪子来戗菜刀”,过去,磨刀人真就是这样吆喝的。有的用一种直筒号,吹出“呜哇呜哇”的简单声调,用以招揽顾客。还有的使用一种响器,就是用六七块铁叶重叠串接在一起,用手颠摇,铁叶互相撞击,哗啦作响,以此唤出需磨刀剪的顾客。因为使用刀、剪的多是家庭主妇,闻声出来磨刀、磨剪子的也多是她们,因此,这种行业的“唤头”,有的地方称做“惊闺叶”或“报君知”,磨刀剪的行话却称它“抢镰”。 看似简单的磨刀行,过去叫“高庄行”,也有行规、行话,也有本行崇奉的祖师爷。磨刀人干活时总是骑在长凳上,这条长凳,行话叫“穿朝御马”,所以∩形铁锔叫“马鞍”。为什么一条长凳敢称“穿朝御马”?原来,本行的祖师爷称为“马上皇帝”。据说这位皇帝得帝之前,家道贫寒,全部家当只有一条长凳和一块磨刀石。只好靠给人磨刀来维持生活。后来,他联合众人举旗造反,居然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后来的磨刀人同行就供奉他为祖师爷,牌位上写“马上皇帝之神位”。逢年过节虔心供奉,人前谈起也颇自豪,可细问皇帝出自哪朝,姓甚名谁,却又都摇头说不清了。虽然,磨刀剪也算一门手艺,但因设备简单,手巧人一学即会。所以过去农闲或逢年过节,一些手巧的庄稼人也纷纷操就此业。和其他走江湖的受苦人一样,有一位各业共尊的祖师——范蠡。现在,还有极少磨刀剪的手艺人,但走街串巷几乎不见了,这种民间手艺随着经济的提高发展,磨刀剪还有诸如修伞、补锅、修钢笔手电茼、打综床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马鞍山市佳山市场)</h3> <h3> (马鞍山市人民社区)</h3> <h3> 赌石是珠宝业术语,是一种翡翠原石交易方式,流行在滇缅边境一带,带有赌博性质。翡翠在开采出来时,有一层风化皮包裹着,无法知道其内的好坏,须切割后才能知道翡翠的质量。赌石前期的名字并不叫赌石,而叫赌行,赌石师必备的:一是极大的挑战能力、二是冒险精神、三是丰富的经验。在赌石市场上见过一夜暴富的,当然也不排除一夜倾家荡产的。 赌石是滇缅边境一带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高档翡翠原石交易方式,它以其赌博色彩浓刺激性强风险大而吸引八方玉商参预下箸,可谓久盛不衰。卖家如果懂行会赌眼力好运气也好,购得上品,瞬间就能成暴发户,百万乃至千万富翁,相反如果看货走了眼时运不佳也会血本亏尽,倾家荡产。20世纪初腾冲出现了一批赌石行家发迹成名,毛应德因赌得“毛家大玉”而富甲一方,为炫耀其富贵,死后将上千对高档翡翠镯扎成棺材罩子作为陪葬品。改革开放以来昆华公司等也是因赌石而兴旺。 201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成投资新时尚的“赌石”也来到武汉市。“武汉市首届翡翠赌石文化节”在中国地质大学(汉口校区)图书馆大楼内隆重举行。所谓“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就是形容“赌石”的娱乐性与投资性。此类赌石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过数十场巡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其中不乏千元石头变十万的例子。有人欢喜有人忧,赌石自然也是有一定风险的。<br></h3> <h3> 玉雕艺人。(云南腾冲黄龙玉工艺美术厂)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br> 当代中国的玉雕工艺分布在很多省区市,代表性的有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的扬州和苏州,河南南阳,广东,云南,辽宁,陕西,青海等地,主要做成首饰,配饰,把玩件,摆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佩戴,玩赏玉雕近年来重新成为时尚,而且随着玉料价格的逐年上涨,精美的玉器更是价值连城。 玉入国便为国之重器,玉入家则为传世之宝,玉石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可见一斑。在5000年的玉石文化长河中,中国玉雕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品,数干年一直与时代同步,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发展。</h3> <h3>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推拉式风箱吹燃着红红的火焰,一个铁质的底座上,一把铁钳钳着一个烧得通红的铁棒,手里的铁锤轮流的上下翻飞,当当作响,火星四溅。 如今,代表着农耕文化的铁匠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有技术,也需要身体的行当慢慢的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湖西南路)</h3> <h3> 刻铜手艺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唐宋时期的金银器上就刻有精美的文字与图案作为一种辅助工艺而存在。刻铜是刻铜用钢刀在墨盒、镇尺等铜质平平面上镌刻书画的一种艺术。刻铜艺人以刀代笔,以铜面做纸绢,运用或老辣、或古拙、或奔放、或细腻的刀法,铜铁相搏,铿锵奏进,携刻出一幅幅具有浓烈金石韵味的书画作品。铜质生活用品的制作、使用、收藏一度很流行,但现在也比较少见了。(延安铜川县)</h3> <h3> (摩洛哥菲斯古城内)</h3> <h3> (摩洛哥菲斯古城内)</h3> <h3> 皮匠,一般是指用皮革制作物件的工人或者修理皮鞋的鞋匠,或其他皮制品,例如马鞍,皮质鼓面,等的手工艺人。这里主要是指修理皮鞋者的从业者,亦称“补鞋匠”。客观的说,在我国历史上,皮匠曾有过比较重要的地位,3000年前,皮匠叫“韦氏”,这是一种官名。据【周礼.考工记】载:“功皮之工,函,鲍,韗,韦,裘。”后人注释说:“功皮之工五,函人为甲,鲍人治皮,韗人为鼓,韦氏,裘为阕。”其实这是给皮匠分类的。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穿皮鞋是件很显派头的事情,那么给皮鞋钉上两只走起路来“叮叮”响的鞋掌更是时髦之举,完成这项工作的便是皮匠了。(马鞍山市军民路菜市场)</h3> <h3> 如今的修鞋已经机械化了。但是在街头巷尾,还依旧可见昔日被称作“皮匠”的师傅,一个简陋的工具箱,加上钻子、钉子、锤子和几把切刀,组成他们养家糊口的摊子。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段子: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汉口,花楼街。这是一个寻常的周末,狭窄的巷落,两位街坊在打着招呼。“吃了,吃了,你这赶赶忙忙的做莫事啊?”,“做莫事?你看哈子萨,我去找个皮匠给皮鞋钉掌子去的。”说罢,扬了扬手中的鞋子“哟呵,看不出来嘞,伙计,你还蛮闪(俏皮,玩味)唻,穿的还是“茂记”的鞋子嘞。”满是羡慕的口吻。“那是滴,像我这灵光(聪明)的人,眼水(眼光)当然是那个事嘞。”这番得意自不必多说。社会发展至今,己经没有人会以穿皮鞋修鞋为炫了。本以为社会富裕程度的增加,“勤俭节约”不在被提倡,“鞋匠”会消失,谁知由于贫富现象的依然存在和择业选择的更加多元化,“鞋匠”生意仍然很好,而且收入不低。</h3> <h3> 木匠是技术活,在古代即使再吝啬的主人家,对待木匠也要恭恭敬敬的,修宅造房打造家具哪一样都离不开木匠,所以古代的木匠地位不像今天不值一提(今天的工厂机械化已经代替木匠),他们仅次士农工商,排位第三。在古代有三种人不能得罪,其中就包括木匠,据说得罪木匠会招至家宅不宁,轻则招灾伤财,重则家破人亡。因为大多数老木匠不仅懂木活,阴阳风水和符咒都是他们的基本功。比如鲁班的徒子徒孙,他们不仅木匠手艺了得,玄学和符咒本领也令人称奇。木匠最重要的划线和校准工具是墨斗组合,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墨斗通常被用于测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其用途有三个方面:1、做长直线(在泥、石、瓦等行业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将濡墨后的墨线一端固定,拉出墨线牵直拉紧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弹下即可。2、墨仓蓄墨,配合墨签和拐尺用以画短直线或者做记号;3、画竖直线(当铅坠使用)。 墨签:用竹片做成的画笔,其下端做成扫帚状;弹直线时用它压线(使墨线濡墨),画短直线或记号时当笔使用;当下几人在用?(马鞍山市岱山村)</h3> <h3> 墨线:一般用蚕丝做成的细线,也可以用棉线,其特点是,它经过墨仓时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墨汁。墨线的末端有一个线锥,是用铁或铜制作的有尖锥'8'形,也称"替母",它可以插在木头表面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线')。</h3> <h3> 斧子的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很有节奏歆律。</h3> <h3> 锯子。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继承了埃及人的刀剑式锯子。罗马人还研制了一种“框锯”,一个长的金属刀身插在一个3面有框的木制。这类锯子一般用于粗加工。框锯可做成挺大的,常常是由两个人操作,木料的两边各站一个人。如今框锯仍然广泛地用于齐根锯断原木和贮木场的作业。现代形式的埃及锯子仍然被木匠用于较精细的活。针对不同的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锯子,主要区别在于锯齿的大小和齿数的多少。齿数较少的大齿适合做活,而细齿锯则应用于较为平滑和光洁的切割。(含山县运漕镇)</h3> <h3> 锤子是敲打物体使其移动或变形的工具。最常用来敲钉子,矫正或是将物件敲开。锤子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常见的形式是一柄把手以及顶部。顶部的一面是平坦的以便敲击,另一面则是锤头。锤子是主要的击打工具,由锤头和锤柄组成,锤子按照功能分为除锈、奶头锤、机械、羊角锤、检验锤、扁尾检验锤、八角锤、德式八角锤、起钉锤等。凿子使用凿子打眼时,一般左手握住凿把,右手持锤,在打眼时凿子需两边晃动,目的是为了不夹凿身,另外需把木屑从孔中剔出来。半榫眼在正面开凿,而透眼需从构件背面凿一半左右,反过来再凿正面,直至凿透。(马鞍山市银塘镇) 木工虽在,匠已不存,手工技艺难觅传人。<br></h3> <h3>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当代的手工木雕基本己被机器取代,而且几乎完全脱离了日用品的范畴,成了收藏投资的艺术品,当然,价格都不菲。(斯里兰卡)</h3> <h3> (斯里兰卡)</h3> <h3> 手工制梳: 一把成品梳都要经过:切盘、切板、煮、晒、上架、推头、开齿、磨平面、做齿、磨光、刷灰、抛蜡、检验、包装等14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很有讲究,除切盘、切板、推齿等借助一定的机械设备外,其余程序主要程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确保了木梳传统的工艺质量。选材木板厚度要合适,注意木纹走向,顺纹、截纹。 梳子背要足够宽、厚度合适,保证强度。梳齿厚度不要太薄.梳齿钢锯小心锯,锯完后用小整形锉(或砂纸棒)修整。抛光、刻花、完成。(含山县运漕)</h3> <h3>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农业用具。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 就开始了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竹编产品起初只局限于日用品后来也发展到工艺美术品,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儿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坡山村)</h3> <h3> (老挝北方某山村)</h3> <h3> 重庆,磁器口老街。</h3> <h3> 竹匠祖师泰山,十多岁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见他爱学手艺,就让他拜鲁班为师,学做木匠。但泰山做活不专心,而且,一有空就一个人钻到附近竹林去玩,一去就是大半天。鲁班最讨厌徒弟不上进,就让他下山回家了。泰山回家后,一门心思地钻研起了竹篾编织技术,做出来的竹制品,精巧玲珑,新颖美观,比木制品都精致。因其技艺精湛,逐渐成了成了竹匠的创始人。</h3> <h3> 面塑,又称手捏面人。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可惜这也是一项将要失传的传统民间手艺。捏面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面塑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面和各种颜料,小巧、精致、鲜艳,便于携带保管,是很好的旅游、馈赠纪念品。(马鞍山市姚家寨)</h3> <p class="ql-block"> 吹糖人(动物)是以饴糖为原料,通过剪、捏、吹、染等技法制作造型的传统手工技艺,该技艺需根据季节调整糖料含水量,作品以薄如蝉翼、色泽自然为美学标准。吹糖人技艺可追溯至明朝,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直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想来这是计划经济难得一见的好处之一,只可惜经济发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么紧缺了。</p><p class="ql-block">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人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当代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活儿了。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玩等东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够有人继承和发扬他们,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p> <h3>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 剪纸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br>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r>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安徽)<br></h3> <h3> 手工炒茶现在应该很少了,很多茶厂或茶作坊都已经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昆山阳澄湖)</h3> <h3>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人工炒制的茶叶一般都较完整、鲜亮,口感比较清纯,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机器炒制茶型不是很好,并且因为不能控制轻重度会产生断裂或过火。(江苏江宁黄龙岘)</h3> <h3> 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是中华传统工艺品。扇字按中国象形文字理解,最早的扇子是用禽羽制作,有门户之家才有权拥有。扇子起源于虞舜时期,用于障蔽日,也是权威的标志。古代皇帝用雉羽制作长柄羽扇作为出行仪仗,以显示王者的高贵权威,后历朝沿袭不衰,及至清代。在三国,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则被后人誉为智慧和才干的象征。羽毛扇乃是轻、巧之物,所扇出的徐徐微风,就连年老体弱者、孕妇、产后母子都很适宜使用羽毛扇。《唐书》: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江苏高淳县柒桥镇)</h3> <h3> 踢毽子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娱乐,可以拉上一些小伙伴一起玩。尤其是放学后,找个场地几个人互相PK,不但锻炼身体而且也增进了感情。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体育活动之一,毽子起源于汉代,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而现在传统毽子制作材料不易得会做的人也不多了.孩子们也很少进行这项娱乐了,大多都跑到各种收费的游乐场馆去了。</h3> <h3>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湖州南浔镇)</h3> <h3> 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笔蜚声四海始于元,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湖笔的产地在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 1929年,善琏制作的湖笔年产量值达到历史最高的48万元,全镇从事手艺的300多家,制笔工人多达1000余人。</h3> <h3> 湖笔的生产灾难源于. “文化大革命”,许多名牌产品以“复旧”为名而被强令停止生产,许多制笔技人失业转行,后继基本无传人了.</h3> <h3> 皮绣属于“青绣”范畴,已在湟水流域丹噶尔城流传千年。不同于一般的刺绣,皮绣是将马尾、马鬃等制作而成的丝线绣在改良后的牛、羊皮上,这样绣出来的作品更加服贴,也更能展现青藏高原上粗狂、无拘无束的独特文化艺术魅力。所以,在皮绣制作时不能用普通的顶针,戳针的角度也不同于普通刺绣,甚至如何选取容易渗入牛、羊皮的染料来制作过渡线也是一门学问。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丹噶尔皮绣这一精妙的手工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它鲜为人知。因此,挖掘、保护、继承和开发丹噶尔皮绣,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有积极意义。</h3> <h3> (青海省丹噶尔古城.湟源县东大街)</h3> <h3> 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诸多领域。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唐卡具有多重价值意义,在藏区和涉藏区经常可以见到。(丹葛尔古城</h3> <h3> 纺锤 ,指纺纱、线或细麻绳用的手工工具。由小骨棒或小木棒中间安竹钩或铁丝钩构成。把棉絮、棉纱或麻批儿固定在钩上,吊起纺锤,用于纺做鞋的麻绳居多。这种线锤捻线,己经很难见到了,过去老一代人都自己做布鞋,而那种纳鞋底的棉线也就是用这种方法一点点的搓转起来的。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失传真是有点可惜。年轻的一代也是不会对这种手工感兴趣的了。(川西布托县)</h3> <h3> 脚踏纺线。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脚踏纺车开始出现。脚踏纺车是利用偏心轮在纺车制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操作时,"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绩于李继,牵引渐长。右手均拈,俱成紧缕,就绕继上"。脚踏纺车较手摇纺车有了较大的进步,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效率更高的是大纺车。<br> 拍于 瑞士.楚格早市。拍摄时间:2024:10:19 14:28:48(北京时间。当地时间2024:10:19 08:28:48) 〖楚格(Zug),瑞士楚格州的首府及最大城市,位于瑞士中北部,是瑞士最富有的城市。 楚格在楚格湖东北岸、苏黎世—米兰铁路线上。人口2.1万,主要讲德语。楚格的人均GDP约为163000美元(2016年),它不仅是瑞士最富有的城市,也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区之一。〗<br> 脚踏纺车的最早发明时间还有待查考,现在能见到的是公元四到五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的脚踏三锭纺车。其较早记载也可见于宋代刻本《列女传》的鲁寡陶婴团。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元朝时期,关于脚踏纺车的记载更多。后来在公元1313年,王帧《农书》记载了两种纺车:木棉纺车专用于纺棉,而小纺车专用于加捻麻缕。证明了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徐光启《农政全书》也有类似的记载。<br> 纺车在棉纺织中应用最广,时间也比较长。在植棉和棉纺织中,我国少数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云南和海南岛的少数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一套棉花的纺织加工技术,就纺车来看,既使用大竹轮的纺车,一般直径在六十一厘米,也采用小直径的竹轮纺车,直径三十到四十厘米,以适应棉纤维比丝麻短的纺纱需要 <br> 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乌泥镇)童养媳出身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约1245—?),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和当地的织妇一起,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同时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她又总结提高了织布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br></h3> <h3> 江苏省周庄镇。 </h3> <h3> 民间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完全的绿色环保无污染,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绝佳产品,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老粗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与肌肤亲和力极强。又因其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自然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肤作用,对皮肤无刺激,防螨止痒,调节新陈代谢,改善睡眠,有效防御紫外线。(布托县)</h3> <h3> 老粗布的纺织全是手工,工序非常复杂,工作很辛苦.前期的轧花、弹花、纺线、络线、浆染、经线、刷线等工序不算,单是织布就要再经过作缯、闯杼、吊机、栓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因此,即便是男耕女织的时代,也不是所有妇女都是织布能手的,很多重要工序都要请能手来帮忙。织布时,机身要有一定的倾斜度,妇女们端坐在织布机这一端的布柱前,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只见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如弹钢琴 一般美妙。</h3> <h3> 传统织布机结构复杂,操作麻烦,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永远能够想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情景。传统织布机有一个传统木床类似的框架,一端是布满经线的机头(线柱子),机头两端有六个翅,可控可放机头转动。离机头不远处安装着竖立的框架,其作用是通过上方的横木棒向下引绳提拉两个缯,缯是与机头等宽、高约20厘米的长方形线刷,缯的下方通过引绳连接两个踏板,轮流踏下踏板,缯便分出高下,均匀穿过细细缯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织布梭子从两层经线中间穿过,带领纬线与经线交错,再通过机杼的挤压便形成了布匹。(老挝纺织村)</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告别了“老粗布”,而作为老粗布的“母亲”——传统织布机,也随之告别历史舞台。</h3> <h3> 在少数国家和国内极个别的地区,手工纺纱、捻线、织布仍然是妇女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h3> <h3> (泰国金三角湄宏顺村)</h3> <h3> 湄宏顺,也称夜丰颂。坐落在靠近缅甸边境的百河河谷中,隐藏在林中的村落,宛如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直到最近才被视为是泰国最神秘的遗世天堂。</h3> <h3> 这种以鲜花为原料制纸是很少见的,土布+植物完全的环保纸张【老挝琅勃拉邦纺织村】。</h3> <h3> 纳鞋底是中国农村一种布鞋的做法。它是把白布若干层重叠.中间抹上糨糊.然后用白线一针一脚细细的纳过去.针脚越细密鞋子的寿命越长。这种布鞋穿着通爽透气而且舒适,舒适、滋润足部、轻盈滑溜,冬天保暖,夏天透气和出汗,特别适合有脚气的朋友穿,而且经济也比较实惠,更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艺术精华.在过去的生活没有什么是舍得丢弃的东西。不能再穿的衣服,破碎的床单被打碎,所有的破布必须打包并做成鞋子。由于布鞋是家庭的手制,鞋底是由旧布堆叠而成的,故民间对传统布鞋优者有“千层底”之赞誉。随着时间的推移,千层鞋底成了布鞋的代名词。不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追求简约,今天穿千层底的人寥寥无几,中国几千年来的手艺成就不得不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h3> <h3> (老挝纺织村)</h3> <h3> 琅布拉邦郊区纺织村。</h3> <h3> (老挝纺织村)</h3> <h3> 棒槌和搓衣板是中国劳动人民洗衣中常用的工具,过去南方人洗衣与北方人洗衣大相径庭,北方人靠揉搓,南方人喜击打。所以北方人洗衣依赖于搓衣板,而南方人则使用棒槌。现在都很少见到了.(马鞍山市霍里)</h3> <h3> ( 江苏江宁佘村)</h3> <h3> 街头 埋头织补的女工。 在古代.纺织衣料损坏后,可用金属或木料加工成的纺针用具进行织补,随着丝纺手工业的发展,丝织品修补成为了一种行业。织补行业在20世纪十分吃香,工业进行改革后,精工织补从国营老店渐渐变成街头营生,到如今淡出人们视线,大中城市已难觅踪影。织补与缝补是截然不同的,织补是确认衣物本身的面料和纹路规律,利用手工连接衣物的破损处,需要的就是眼力和精力,看似重复单调的活,其实是运用技巧还原衣物本身的纹路。(马鞍山市华联商场门口)</h3> <h3> 虽然中华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再提倡,“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过时的生活方式,但这种街头修补仍有很大的市场,满足了多层次的居民需求。生意不错。</h3> <h3> 职业补锅人,一个正在消失的职业.补锅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了,现在,在街头上很少再出现补锅人的身影了,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磁炉等高科技产品,传统铝锅,铝盆之类的器具也不常见了,街头上再也不曾听到补锅人的吆喝声,职业补锅人渐渐的从大众视野中消失,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拉开距离。(含山县运漕镇)</h3> <h3> 叮叮噹噹,这个锅匠不容易。亳州市。</h3> <h3> 传统工艺,最能反映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最能彰显民族的气韵神采。但是,因为市场化程度低、学习周期长,传统工艺美术从业者年龄偏大,年轻人很少问津,导致很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陷入濒危状态。这种街头摆摊配钥匙修锁已很难生存了.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几家开锁公司,能够处理各种高技术含量工艺复杂的锁具, 为锁匠这一传统技艺补充了一股充满活力的血液,使锁匠得以后继有人。当然其收入也是指数级增加。(马鞍山市湖南中路)</h3> <h3> 修伞、补锅、配钥匙,过去是居民们的维修三部曲,现在都很少见了,偶见修伞的也是其它修理匠顺带做的。(马鞍山市湖东中路)</h3> <h3> 在重庆的商圈和批发市场门口,总有这样的一群人,手里握着一根拳头粗的楠木棒,上面两头挂着一根挽成结的尼龙绳,站在人群中,等业务。——这就是山城的棒棒!(重庆朝天门码头)</h3> <h3> 自行车长期以来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维修自行车的摊点也遍布城乡,成为很多人的谋生手段,当年也有不少国企职工节假日工闲时在街头巷尾支个小铺子挣点维修费以补贴家用。但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出现特别是共享单车的突然大面积推广,脚踏自行车逐步消失,而与之伴生的维修滩点在各个大中城市几乎绝迹。(马鞍山市湖北路)</h3> <h3> ( 马鞍山市红旗南路)</h3> <h3> 中国老式爆米花机是一种古老的爆米花机器,爆米花的那“嘭”的一声巨响,是许多中国人童年的有趣记忆,老式火炉、葫芦形压力锅、麻袋。这种老式爆米花机还登上了美国探索频道知名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了。(江苏江宁)</h3> <h3> (马钢便道)。</h3> <h3> 木榨榨油生产技艺通过选料、车籽、炒籽、磨粉、蒸粉、结草、铺粉、圈饼、踩饼、压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沉淀、缸醒等16道工序100多个流程,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靠师徒口传心授,心领神会,很难为现代技术所替代。相较于现代榨油,古法木榨油能最大程度保留油的原香和营养。(皖南宣城)</h3> <h3> 木榨榨油历史悠久,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截至2017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h3> <h3> 宣城木榨油,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 <h3> 罗盘,又叫罗经仪,是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罗盘上。 风水师则通过磁针的转动,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尽管风水学中没有提到“磁场”的概念,但是罗盘上各圈层之间所讲究的方向、方位、间隔的配合,却暗含了“磁场”的规律。(皖南休宁)<br></h3> <p class="ql-block"> 万安罗盘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作为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等中国古代四大罗盘中心之一,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万安罗盘在继承传统罗盘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选料、车圆成坯、分格、清盘、书写盘面、油货、安装磁针等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所制罗盘、日晷等产品多选用徽州银杏木、虎骨木等材料制作,规格全、品种多、精度高,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理标志。 </p><p class="ql-block"> 万安罗盘老字号有方秀水、胡茹易和吴鲁衡。其中的吴鲁衡罗盘,采用独有的祖传天然陨石进行指针磁化,具有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的优异性能。1915年,吴鲁衡老店产品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6年5月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开馆。这里展示了古罗盘、日晷、制作工具等文物400多件,免费供游人参观,为人们研究中国科技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民间工艺史等提供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h3> 吴氏嫡传罗经老店第八代传人。休宁县万安吴氏嫡传罗经老店第七代传人吴水森是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曾经享誉世界的罗经大师吴鲁衡的脉系,吴鲁衡(1702-1760)于清雍正年间在万安镇创办吴鲁衡罗经店,至今有近三百年历史。</h3> <h3> ”豆浆豆脑”是大多数国人的早餐必备。但这里是有讲究的,据一位做早点的朋友讲,点豆脑是个辛苦有技术失败率也大的活,现在不少早点店不做这个了,只单卖豆浆,而点豆脑的黄豆汁水是可以做豆浆的,但若不是现埸展示现磨豆浆却卖豆浆,就有可能是用“豆浆粉”冲调,而“豆浆粉”是什么东东做的,国人可以充分想像了,反正现在化学工业很发达了。(马鞍山市军民路)<br></h3> <h3> 马鞍山薛镇村。</h3> <h3> ( 兰州中山桥附近)</h3> <h3> 利用旧汽油桶改造后烤地瓜(山芋),可是一门看似简单其实了不起的生意。我的一个隔房表弟,在80年代初去江苏某地谋生,工作没找到回家的路费也花光了吃饭都成了问题,托人捎信给家里的大哥,他大哥就从地里挖了一麻袋山芋带过去让他在街头烤地瓜谋生,这位老表以此为基础在城市立下脚跟,随后又兼烤烧饼,逐渐做实,最后回到家乡成立了一个土方公司,拥有十几辆工程车,当然,这是后话了,但他经常讲,是一桶烤山芋救了他并改变了命运。</h3> <h3>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h3> <h3> 球内作画是内画的一种。內画的材质有玻璃、水晶、琥珀等。</h3> <h3> 丝棉作画:以独创的高超手工技艺,用平凡的丝绵为媒,将传统原始的手工劳作通过搓、拉、捻、剪的万般变化,集梳棉工艺、染色技术、绘画艺术、装帧艺术及手工技艺融为一体,凭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和自然的附着力,将材料肌理的自然美、浅浮雕的层次美以及对造型与色彩的控制与表现,创造出自身独具特色魅力的形式和语言,与人耳目一新,温润而又神奇,赏心悦目,可读可品;将古丝路文化艺术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巅峰。(马鞍山洪滨丝院)</h3> <h3> 织网</h3> <h3> 铜川耀州,陈炉独有的传统青花瓷,当地人叫做兰花,是名不虚传的“兰花大老碗”。 大花碗的制作从泥塑成型到表面图案的描绘都是人工操作的,尤其是描绘,要有相当的耐心沉得住气,所以都是中老年妇女在工作,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手艺,现在也没有年轻人想学习了,未来后继乏人。</h3> <h3> 荥经砂器,是四川省荥经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烧制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是以本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荥经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盛装食物能保鲜和留香除异味的特点是由荥经所独有的两种原料所决定的,一种是荥经古城坪特有的白善泥,另一种是荥经所特有的独联碳。独联碳具有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灰分少的特点,而荥经古城坪所特有的白善泥尤为神奇。 2009年,荥经被誉为“中国黑砂之乡”,有了“东有紫砂,西有黑砂”的说法,开始与宜兴齐名天下。荥经砂锅在当地非常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口荥经砂锅,用于炖煮食物,这种砂锅经过复杂的制作工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br></h3> <h3> (宁夏中卫沙坡头)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据《后汉书》记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缝革囊为船”领兵士渡黄河;《水经注·叶榆水篇》记载:“汉建武23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皮筏)南下”。以上文献证明,羊皮筏子在古代黄河两岸至少已存在了1500多年。</h3> <h3> 制作羊皮筏子的工艺不复杂但有技巧,最好选用3年以上、无伤疤的公山羊,首先从羊颈部开刀,把整张皮囫囵个儿剥下来,待其发酵腐败后将羊毛拔除干净,然后涂抹胡麻油,置于高温环境使其松软,待表面全部呈现金黄色后,用线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给羊皮充气。 随着八十年代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羊皮筏子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曾一度消失不见,制作羊皮气囊的手艺人与驾驶的“筏子客”也越来越少、越来越老,这门手艺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地步。</h3> <h3> (西河古镇)芜湖铁画 原名“铁花”,安徽省芜湖地区特产,为中国传统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创始人物是汤鹏,字天池。清顺、熙(1644~1722)间铁画艺人,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时为避兵荒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定居。他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从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不断影响着铁画质量,加上兼备国画和文学修养的铁画艺人出现断代,芜湖铁画和中国大多数二民间手艺一样,面临技艺变形、失传的困境。</h3> <h3>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因用蜂蜡作防染剂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蜡染制品的花样饱满、层次丰富, 蜡染纹样多以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主,兼有适量的虫鱼鸟兽。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因此“冰纹”也是蜡染手工艺的独有特征,“冰纹”被誉为蜡染的“灵魂”(湖南凤凰县老街)</h3> <h3> 摄影最 有意义之处便是记录、发现、肯定,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生态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珍贵。而哗众取宠、夺人眼球的景象终将湮灭在浩如烟海的图片海洋中。</h3> <h3> 银匠艺人。(贵州镇远古城内)约960℃的高温熔炼,千万次的锻打,加上拉丝、搓丝、錾刻等30余道工序的制作,才能成就一件传统银器。如此复杂的工艺,是相当考验技术与耐心的体力活儿,要付出的精力不言而喻。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者不感兴趣,或者吃不了苦,终无法体验从原始银块到精美银器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br><br></h3> <h3>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br> 宜兴紫砂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技艺流程、器物造型、装饰、使用及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一种东方民族工艺的智慧。 <br> 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在众多频临失传的中华传统工艺中实属难得。</h3>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只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我们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安塞尓、亚当斯。 【我所有的街拍图片,都是最真实的当时现场景象,没有任何像素移动和色彩改变,只有明暗调整和大小裁剪。】 </p><p class="ql-block">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拍摄既将消失的街头人文景观,通过相机定格历史的瞬间,还原真实的世界,这是相机赋予摄影师的使命之一。对于人文、街拍的理解是:做为摄影师对拍摄的题材和对象要充满关怀,只有心中有意识镜头才能有方向。 着重于对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注。从一个旁观者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责任的参与者,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思考,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去忠实记录社会发生的一切,定格即将消失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