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遗迹一一南阳诸葛庐

人品如玉

<h3>南阳市博物馆:刘红玉</h3> <h3>每当吟咏“从客细看平沙处,可有先生旧马蹄”这首诗时,尘封的记忆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金戈铁马、万花纷呈、文韬武略、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遥想当年刘备顶着北风,冒着鹅毛大雪,风尘仆仆来到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的历史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h3><h3><br></h3><h3>在那个时代,诸葛亮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智慧的化身,谋略的代言人,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有关他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历史故事。</h3> <h3>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占地面积为230亩,在苍柏绿树掩映下的这一组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群——南阳武侯祠,就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祠堂所在地,历史上最有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h3> <h3>诸葛亮在《出师表》陈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踏上阶阶抬高的青石梯,步入悬挂着由明末清初南阳守道戴明说书写的“卧龙岗”匾额正大门,穿过三道石牌坊,绕过大拜殿,就进入一处静谧优雅的两进四合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古朴典雅的茅屋,就是闻名于世的南阳诸葛草庐,历史上有名的“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招纳俊秀”的故事就是由此流传下来。&nbsp; </h3><h3><br></h3><h3>南阳诸葛庐以茅草覆盖、八角挑起,以八卦的形式修建而成。整个外形高约4米,为八角攒尖式,草庐挑起的每个角都悬挂有一只风铃,每当清风徐来时便会叮当作响,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曾发生在这里的千古佳话——“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nbsp;</h3><h3><br></h3><h3>南阳诸葛庐,始建于魏晋时期,是蜀国故将黄权在诸葛亮十年躬耕的旧址卧龙岗上修葺而成的。晋朝以后,南阳一直战乱频繁,草庐也遭到了严重的兵燹,不复存在。唐初,又重建草庐,到了唐代中期,南阳诸葛草庐已经名扬天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得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号称“诗仙”的李白在《南都行》中写道:“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也写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此时,南阳诸葛草庐,在当时已经名扬天下了。&nbsp;</h3><h3><br></h3><h3>宋金对峙时期,南阳武侯祠、诸葛草庐遭到严重的破坏,草庐几乎一度不复存在。诗人陈与义《次南阳》云:“卧龙今何之,有冢已丰摧。空余乔木地,薄暮鸦徘徊”等。宋末元初,南阳诸葛草庐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重建。</h3> <h3></h3><h3>到了元、明、清三代,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加丰满、多姿多彩,并又通过文学、戏曲的形式,更加为广泛的流传,吸引了无数的朝野名流、文人墨客前来南阳卧龙岗瞻拜诸葛草庐。</h3><h3><br></h3><h3>元代顺帝年间曾任监察御史的周伯琦,明代宰相“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唐伯虎等等都在南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这一时期,地方官府对草庐均有修葺,元大德二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诸葛草庐,割地200余亩作为祭田,明嘉靖七年(1528年)世宗赐门额及春秋祭祀;其中以康熙五十一(公元1712年)的修葺规模最大,在南阳知府罗景的主持下,不仅对草庐进行了整修,还在左侧修建了“三顾堂”、“关张殿”,并遍植竹木,使这里松柏苍翠,绿竹幽雅魅人,尤其是在雨后天晴,微风吹来,松竹飒飒,满眼是翠绿的竹林松柏,扑面而来的是袭人的花香和袅袅青烟,使人仿佛置身仙境,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进古代历史的画卷。</h3><h3><br></h3> <h3>诸葛草庐的大门上悬挂着南阳知府顾嘉蘅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为:“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下联:“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甫,可有遗音”。上联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垄亩,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他走出草庐,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后来出将入相,置身富贵于成都,并非他本来的意愿。</h3><h3><br></h3><h3>诸葛亮在《上后主表》中曾写到:“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在他死时,家中仅有桑田十五顷,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不图荣华富贵,不谋私利,为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下联的设问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像诸葛亮那样的后来者是没有的,诸葛亮吟唱着梁甫曲,在南阳卧龙岗立行修身以及他那高尚的品质,诸葛亮是独步古今,是万古莫及的,这副对联充分表达了后人对智圣贤相诸葛亮的敬佩之情。</h3><h3><br></h3> <h3>在草庐外的门楣上悬挂着一方匾额,上书“诸葛草庐”四个大字,它是我国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近代文学家、史学泰斗、考古专家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4月题写的。草庐内的门楣上,也悬挂着一方匾额,是国民党元老、行草大师于右任先生于1940年拜谒卧龙岗诸葛草庐时留下的墨宝,上书“诸葛庐”三字,他的字,洒脱自如,翰逸神飞。草庐正中,有一通碑,立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面为楷书:“汉诸葛孔明旧庐,”背阴为小篆:“书指道碑阴。”上面用小篆记载:“诸葛先生旧庐,距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官路之南二百三十步……”。进一步详实、具体地说明了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垄亩时所居草庐的具体方位。</h3> <h3>站在草庐内,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刘备、诸葛亮当年在这里进行的那场“秘密会谈”。</h3> <h3>草庐门前的这四通碑刻,上面镌刻的文字给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会谈的内容: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逐鹿,争战不已。曹操、孙权在这场豪强争战中各得天时、地利,雄踞一方,势力单薄的刘备,寄居在新野,难展大志,后来在徐元直的推荐下,刘备于公元207年,顶风冒雪,亲往南阳,敦请诸葛亮,连去三次,才见到诸葛亮。</h3><h3>这段历史,在《三国志》中记载:“先帝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也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h3><h3>诸葛亮深感刘备求贤若渴,态度诚恳,又有“欲报伸大义于天下”的志向,在简陋的草庐之中会见刘备,并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对当时的国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就是在这普普通通的草庐内诸葛亮侃侃而谈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h3><h3>建议刘备在政治上号召兴复汉室争取人心;在外交上争取盟友,联弱抗强;在军事上,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在经济上,积蓄力量,站稳脚跟。最后,他提出了一整套忠君救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主张。一个充满现实进取精神的施政纲领“草庐对”就这样在卧龙岗的草庐内诞生了。</h3><h3>草庐门前的这四通碑刻上的文字,就是他们这次谈话的内容记录,即千古名篇《草庐对》。一番《草庐对》,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干,成为他走上政治生涯的起点,这场谈话对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nbsp;</h3> <h3>今天的诸葛草庐已经成为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1939年著名作家老舍同志畅游卧龙岗时曾写下这样的诗词:“卧龙岗下万顷桑麻,卧龙岗上林光如画,忙里偷暇,到了南阳怎能不瞻拜那草庐对话”……&nbsp; </h3><h3><br></h3><h3>南阳,是诸葛亮17岁到27岁十年躬耕之地;是孕育他成才的摇篮,是培养他"三观"形成的地方;也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起点。草庐,是诸葛亮当年居住的旧址,更是刘备、诸葛亮君臣三顾而合,如鱼得水的场所。它虽没有色彩缤纷的雕梁画栋,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壁画浮雕。然而,就是在这简陋的草屋里却造就了一代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这样的伟人。正可谓是:“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草庐一对,拉开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序幕。南阳诸葛草庐,因“三顾”闻名于世,“草庐一对”彪炳史册,流芳千古!正如古人云:“地何以名,以诸葛而名?何以胜,以诸葛而胜,无此名此胜,谁复知有诸葛武侯?” </h3><h3><br></h3><h3>南阳诸葛草庐虽然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然而,时至今日依然震古烁今,那是因为故人虽已去,精神却永存。今天的南阳诸葛草庐是南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南阳三国历史遗迹的标志性建筑;是三分天下的策源地;是楚风汉韵的发祥地,更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源头。</h3><h1></h1><h3></h3><h5></h5><h1></h1> <h3>南阳是一本香飘四溢的历史书籍;南阳是一首气势雄浑的壮丽诗篇;南阳是一幅钟灵毓秀、春和景明的山水画卷;朋友,您读了吗?看了吗?您来了吗?</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