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闻名的国立中正大学——延伸】

延伸

&nbsp; &nbsp; &nbsp; 曾经的中正大学是现代江西省高等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是中正大学建校79周年,他的短暂历史值得回忆。 <h3>一、校名由来。</h3><h3>&nbsp; &nbsp; &nbsp; 1、熊式辉建议,蒋介石欣然接受。1926年,北伐军占领南昌,成立的临时政权江西省委员会,就有委员提出建立“江西中山大学”的构想。<br>&nbsp; &nbsp; &nbsp; 1933年7月18日,蒋介石参加设在庐山南麓的庐山军官训练团开学典礼。蒋见此处山青水秀风光秀丽,遂认定“此处最宜讲学,大学设于此处乃佳”。随行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借机向蒋建议,由江西省创办一所理想的大学,当即收到蒋“嘉纳,并饬着手筹划”。</h3> &nbsp; &nbsp; &nbsp; 1936年5月,蒋介石召开10省高级行政会议,熊式辉再次向蒋建议江西创办大学并以“中正”命名,蒋欣然接受并拨款100万法币作为支持。后因围剿战事繁忙而停止筹备。<br>&nbsp; &nbsp; &nbsp; 1939年,熊式辉在重庆开会之时,又再次提出在江西设立中正大学,“立刻得到蒋的支持”,且又批拨100万元。<br>&nbsp; &nbsp; &nbsp; 国立中正大学的筹备,从1939年8月遂川会议开始,1940年8月招生,1940年10月31日在泰和举行开学典礼。同日,熊式辉撰书“中正大学奠基石”。 2、典出(汉)王逸撰。<br>&nbsp; &nbsp; &nbsp; 大中至正:中,与中国之中同义,意为中央、核心;大中至正释义为: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典出(汉)王逸撰:《楚辞章句》卷一,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皇舆冝安行於大中至正之道,而当幽昧险隘之地则败绩矣。”后有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学生徐爱引言部分,意指先生经过三年静思、专研,豁然(粹然)明白博大、本质的正统学问。<br>二、校史沿革。<br>&nbsp; &nbsp; &nbsp;1939年8月遂川建校筹备会议。<br>1939年8月至1940年5月办学由省政府主导,6月1日以后由教育部主导;<br>&nbsp; &nbsp; &nbsp;1940年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村成立国立中正大学。 <p>&nbsp; &nbsp; &nbsp; 1940年10月31日开学典礼。<br>&nbsp; &nbsp; &nbsp; 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会战,为防不测,学校在赣县设立分校。<br>&nbsp; &nbsp; &nbsp; 1945年初受战事影响,学校先后迁往兴国、长胜,与当初在赣县设立的分校合并。<br>&nbsp; &nbsp; &nbsp;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原国民党军政部营房作为临时校址。<br>&nbsp; &nbsp; &nbsp; 1949年5月解放军接管中正大学。<br>&nbsp; &nbsp; &nbsp; 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br>&nbsp; &nbsp; &nbsp; 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直称南昌大学。<br>&nbsp; &nbsp; &nbsp; 不久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决定以南昌大学、江西八一革命大学为基础,并先后并入江西工专、农专、体专和水(利)专,合并为南昌大学。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br>&nbsp; &nbsp; &nbsp;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1953年10月南昌大学取消校名基本解体,大部分院系被调整至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中南体育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华中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十四所高校。<br>&nbsp; &nbsp; &nbsp; 保留了中文、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和艺术七科的部分专业和教师,学校改设更名为为江西师范学院。农学院,直接迁出,组建成立江西农学院。<br>&nbsp; &nbsp; &nbsp; 1986年台湾地区宣布在嘉义市复校国立中正大学。<br>&nbsp; &nbsp; &nbsp; 1989年,国立中正大学在嘉义市正式复校。</p><p>三、首任校长。<br></p> &nbsp; &nbsp; &nbsp; 胡先啸,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治坪洲人,1894年5月24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天灯下祖屋。1968年含冤逝世。191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学士学位。192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中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中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植物分类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庐山植物园创始人。<br>&nbsp; &nbsp; &nbsp; 1940年,胡先骕赴江西泰和就任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职务。<br>&nbsp; &nbsp; &nbsp; 1944年教育部撤换胡先骕校长。<br>&nbsp; &nbsp; &nbsp; 1946年,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骕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骕赴庐山参加江西暑期学术讲习会。年末,胡先骕辞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之职,移居北平,主持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工作。<br>&nbsp; &nbsp; &nbsp;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名师荟萃。<br>&nbsp; &nbsp; &nbsp; 中正大学创办时间虽短仅有九年,在“名人名校”构想下,名师荟萃,盛极一时。1944年4月胡先骕校长辞职离任时,校本部有专任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占35%;副教授39人,占19.2%。他们中有从本省调入的雷洁琼、王修采、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姚名达、俞调梅等教授,有从西南大后方来的蔡方荫、戴良漠、周拾禄等教授,有从美国罗斯福大学归来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 &nbsp; &nbsp; &nbsp; 1945年时中正大学在全国25所综合国立大学中有教授78人、排列在第13位,有副教授45人,排第3位。 在中正大学任教或求学的俊杰中还脱颖而出八位院士(学部委员),他们是胡先骕、蔡方荫、张肇骞、杨惟义、盛彤笙、邓从豪、黄克智、曾庆元。<br>五、院系设置。<br>&nbsp; &nbsp; &nbsp; 创办之初,正大设文法学院(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土木、化工、机电)、农学院(森林、农艺、畜牧兽医)五个学院。以及教务、总务、训导三处和研究部、专修班、训练班。<br>&nbsp; &nbsp; &nbsp;1941年8月,文法学院增设文史系,农学院增设生物系。<br>&nbsp; &nbsp; &nbsp;1948年6月,学校调整为五个学院18个系。<br>六、桃李芬芳。<br>&nbsp; &nbsp; &nbsp;第一届毕业生319人,其中文法学院147人、工、农学院141人;在校生1386人。<br>&nbsp; &nbsp; &nbsp;第二届文法学院毕业生145人、工、农学院121人。<br>&nbsp; &nbsp; &nbsp;1940年至1949年办学10年,中正大学共培养六届毕业生2000人。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少人在教育、科研、工程技术、农林畜牧行业成绩卓著。 &nbsp; &nbsp; &nbsp; 学生在校时,20多个社团活动丰富多彩;1940至1944年学校非常重视军训:每周三小时操练;全年野外演习至少四次,每次两小时以上;全年实弹射击三次,每次两小时以上;军训取得可观的成绩。1941年校庆日,熊式辉检阅会操后十分满意,认为在军事学校成绩也不过如此。<br>&nbsp; &nbsp; &nbsp; 1942年夏季抗日战事紧张时,中正大学师生们自发成立了战地救护团,团长姚名达教授带领团员38人奔赴抗日前线,开展为受伤士兵包扎换药、送去医药用品、代伤兵书写家信等战地救护活动。7月7日夜,救护团遭遇日本兵,姚教授带领团员们与鬼子兵殊死搏斗,不幸中弹,为国捐躯,时年37岁。7月28日学校召开追悼大会,胡先骕校长含泪亲自撰写挽联:“盛年积学,识古贯今,黉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篇,早有鸿文垂宇宙;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正气壮山河。”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姚名达是“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nbsp; &nbsp; &nbsp; 1947年以来中正大学的同学们纷纷加入反对南京政府的行列中。<br>七、中正大学校歌。<br>&nbsp; &nbsp; &nbsp; 作词:王易 作曲:程懋筠<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澄江一碧天四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郁葱佳气迎朝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巍巍吾校启宏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弦歌既倡风俗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六艺,张四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励志节,戒荒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求知力行期有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已安人奠国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继往开来兮,责在期!</div>附:台湾嘉义中正大学校歌歌词:巍巍的高山,浩浩的海洋,放眼四望,一片绿畴拥平岗。言先行,行中正,我们意气多昂扬!言先行,行中正,我们意气多昂扬!研究、教学、服务、实践理想;伦理、民主、科学,把握方向。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以圣贤为榜样,以圣贤为榜样 &nbsp; &nbsp; &nbsp; &nbsp;结束语。中正大学从1940年建校至1949年,十年办学经历了抗战艰辛和内战爆发,在战火硝烟不平静的日子里,中正大学师生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跻身民国一流高等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國立综合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民国时期学界之翘楚。 注:本美篇在编辑过程中,参阅了网上的部分资料与图片,谨向原创作者致谢!由于缺乏正大发展历史的了解,加之手头资料有限,文字上难免有遗漏及欠妥之处,敬请诸位贤达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