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八岁那年,清明节中午吃过飯后,母亲喊我去放牛,她牵着牛和我一边走一边讲怎么牵牛,怎么赶牛,放牛要注意不能让牛吃人家的庄稼等。我们一边走一边讲,一会儿就到了山岗上。庄上的杨大皮和春林哥他们己经先到了,因为他们是十几岁的大孩子,一个是邻居,一个是本家兄弟。母亲关照他们带到我一起放牛。母亲关照完回去了,我就正式成了放牛娃。-</h3> <h3> 我们这里放牛每年从清明开始,到霜降结束。每天上午下午都要放,一般把牛牵到山岗上或观音沟去放,那里是我们庄上的地方,有时候也到乌家山、铁佛寺山上或杨家庄后边的回回坟去放,这些地方不属庄上的地界,一个人是不敢去的,我和他们一起也常去那里放牛,那里草好地方大,牛放在那里随便吃,我们就聚在一起玩耍,或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春风和熙,暖和的阳光晒的个个都是懒洋洋的,牛儿自由自在的吃草,傍晚牛吃饱了再飲过水,就骑着牛慢悠悠地回家了。</h3> <h3> 好天好日放牛並不难,遇到刮风下雨就不好过了,那时没有雨衣和胶鞋,只能穿簑衣(一种草编的雨衣)一淋雨又重又笨,赤脚走在烂泥路上。水牛生性好水,一到雨天,出了门就兴奋异常,一路小跑,拽都拽不住,昂起头高声嘶叫,呼唤它的同伴,如果听到其他牛的叫声,马上就狂奔过去,把我拽倒在地,常常跌得一身烂泥。我那时人小又矮,下雨天放牛真是难上难。</h3> <h3> 春季要把各种蔬菜种下去,耕田是第一步。也是牛最忙的季节,早上我把牛牵出去放,等父亲从城里挑粪回来就耕田,父亲耕田我就拎着小桶跟在他后面拾蛐蟮,因为菜地里蛐蟮多了会影响长菜,而且蛐蟮可以喂鸭子,家里养二、三只鸭子,过了清明就生蛋,鸭子吃了蛐蟮下蛋又多又大,有时还会生双黄蛋。</h3><h3> 父亲耕完田接着就耙田,耙田我就享受一下坐耙的乐趣,坐耙就是在耙上放一个耙拖子,可以装些泥垡子或坐个小孩子可增加耙的压力。刚开始坐耙有点害怕,一上一下的像过山车,随着泥土被耙碎,也就越来越平稳了。</h3><h3> 有一年春天我们几个在观音沟由北向南放牛,接近财神庙麦田时,我听到微弱的哇、哇声,我问他们这是什么叫?杨大皮入神听了一会说,是田鸡(青蛙)被蛇盘住了发出的叫声。我们決定去救田鸡,每人找了个砖头准备打蛇,顺着叫声我们走进一块麦田里,发现一个包袱包着一个婴儿。在沟西不远处有我们庄上的人在麦田拔草,杨大皮一边高声叫她们,一边招手叫她们过来看小孩。</h3><h3> 来了几个妇女,抱起小孩一看还是个男婴,七嘴八舌的议論一会,老蛮子说,前庄延和家有几个姑娘,没有小伙,问他家要不要?于是老蛮子和书呆家婆婆就把他抱到延和家,说了情况看了男婴,延和家很高兴接过了孩子。当天就点起香烛,敬祖宗拜菩萨,庆贺添人进口,並取名:“金福”。期望他带来财运和福气。</h3> <h3> 夏季放牛有讲究,早上天气凉快,牛爱吃露水草,必须起早放。早上还没有睡醒就被叫起来去放牛,先到牛汪把牛牵上来,(牛汪是人工挖的一个水瓢形汪塘,放满水晚上让牛睡在里面防蚊虫叮咬)。到河边把牛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再去放,放到牛吃飽了就回家吃早饭。牛回来要扣在树荫下,不能暴晒。高温季节中午牛要扣在塘边,,让牛汪在塘里避暑。下午放牛要晚一点,晚上回来把牛扣在牛汪就行了。</h3> <h3> 我们家的这条水牛是小牛买回来养大的,这牛通人性,认识家里人,能分清外人。家里大人小孩都能使唤它,很听话,很温顺,耕田耙地都很卖力,真是一头孺子牛。我放它三年,到十岁那年秋季开学就结束了放牛生涯。</h3><h3> 后来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走集体化道路,土地耕牛和大型农具都入社了。想起来还挺怀念那头牛。</h3> <h3>文: 加 宏</h3><h3>图: 网 络</h3><h3> </h3> <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