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9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由学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br> <br>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09.92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设有27个学院1个部。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药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等12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0.77亿元。图书馆面积4.6万余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1080万余册,中外期刊53768种。<br> <br>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48人,其中专任教师2118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2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入选者13人、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8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入选者40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截至2017年底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19159人;在读各类研究生9663人(博士研究生78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52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63人);成人教育学生15600余人;留学生1706人。<br> <br> <br>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建校63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br> <br> <br><br>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br>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变更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br>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1个直属教学部门。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br>学校现有教职工185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1人,"万人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5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br>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13人,其中,本科生15401人,硕士研究生2594人,博士研究生297人,留学生221人;在校函授生3152人。现有6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73个。2001年和2007年在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br>学校占地135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公顷,教学、科研基地1034公顷,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85万册。学校与5A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校园规划别致,景色怡人,素有“花园学校”之美誉。<br>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0余万优秀学子。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 <br><br>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位于,学校办学理念先进,育人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精干,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成果显著,社会声誉良好。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经过多年的磨砺,学校已拥有一支思想先进、业务水平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整体结构合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br>根据浙江大学-舟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以海洋教学与科研为特色的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依托舟山得天独厚的海洋区位优势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携手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教基地和海洋人才高地。<br>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定位为专业型、研究型学院,以本科生培养为基础,以涉海专业研究生培养为重点,同时积极打造高层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br>浙江大学将负责海洋学院的运行与管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设置学科专业,舟山市负责校园基本建设。它将与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全面合作,并谋求与国外海洋研究机构在师资、技术上进行合作。<br>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br>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校名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1959年1月更名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1995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br>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48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担任学院名誉院长,国内外20多位知名教授包括6位两院院士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4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32人,正教授58人(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90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杰出贡献人物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7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br>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设有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药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园艺学院、水产科技学院、农商管理学院、农业信息学院、农业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等12个二级学院和3个部。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40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品牌(骨干)特色专业11个、省重点专业群建设点4个。<br>学校占地面积4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40个高职专业,有专任教师648人,有在校生14800多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现代农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r>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展望“十三五”发展,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三农”工作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聚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的牧院精神,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农业类卓越高职院而努力奋斗!<br><br> 泰州学院 泰州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有近80年办学底蕴。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优秀人才。<br><br>学科专业体系协调发展。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体部等12个院部,29个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有3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高校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br><br>师资队伍持续优化。现有教职工641人,其中高级职称260人,博士105人;硕博士生导师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各类人才6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br><br>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数量稳定增长,成功获批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6项,市厅级项目200余项。科研成果省级获奖10余项,市级获奖1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等近70项。发表SCI、EI等数据库收录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30余部。<br><br>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获省教学成果奖2项。开展“学在泰院”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制度。500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项竞赛中获奖。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93项;获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奖7项、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6项。全力推进就创业工作,年终就业率96%以上,连续十多年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考核优秀单位。<br><br><br>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和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br><br>学校依托名城、名校,滋养于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与弘扬南京师范大学厚生精神,遵循“蕴德论道、励学力行”的校训,形成了“明德、尚学、创新、和谐”的校风,建成了泰州历史上第一座万人本科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围绕“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开放融合战略,坚定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生为本,突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办好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满意的大学。<br><br>学校位于泰州市高教园区,占地面积1035亩,培养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等门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建有13个二级学院(部),有经教育部备案的48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10763人。<br><br><br><br>学校历年录取分数稳定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在江苏省同类院校招生排名跃升至文科第3、理科第4,理科录取线首次超越省内4所公办本科高校,三个师范专业(理科)录取线超过一本线。<br><br><br> 衢州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85年的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12月获批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18年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br><br>学校坐落于素有“南孔圣地”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校园占地70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2.23万平方米,办学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设备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确立了“立足衢州,面向浙江,服务地方,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br><br>学校设有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二级学院7个,开设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36个,其中本科专业26个。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7800余人,其中本科生5900余人。拥有“十三五”省级一流学科4个、省级本科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0余万册。设有附属学校教育集团(筹)1个,内含4所学校(校区)。<br><br>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目前拥有教职员工629人,专任教师45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4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74人。拥有国家****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20人次,市级以上人才共计130人次。<br><br>学校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2019届考研上线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2.5%。<br><br><br>学校秉承“立心力行”校训,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南孔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相关成果“儒风雅韵:衢州学院南孔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br><br><br>未来几年,学校将继续实施“固基础,明特色、强应用、重协同”的发展战略,以应用新技术为手段,以产教融合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坚持立足衢州、立足学生、立足教学、立足学科,夯实办学基础;坚持打造人才培养、研发服务、产教融合、文化传播四大“高地”,彰显办学特色;坚持打好“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组合拳,强化应用内涵;坚持构建培养层次、培养过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双创教育、资源整合六个“一体化”体系,突出协同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力争成为四省边际城市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领跑者,打造学校改革发展立足衢州、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升级版。<br> 景德镇学院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所公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确定了把学院建成一所“合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br> 景德镇学院前身为景德镇教育学院,创建于1977年。学院占地面积1006.2亩,校舍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8.6万平方米。<br> 学院开设10个系、14个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0300余人,教职工622人,其中专任教师46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28人(其中教授7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257人(其中博士23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艺术大师、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46人。<br> 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了以文学、理学为基础,以工学为主干,以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了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个、省级高校首届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提升项目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近几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163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屡创佳绩。<br> 学院依托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为平台,开展陶瓷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br> 办学40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6万余人,成为景德镇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景德镇市中小学中,80%以上的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由学校培养。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其中国家级大师20余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90余名。<br> 学院坚持 “科学发展,和谐兴校”的指导思想,本着“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围绕建设一所合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目标,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共图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br><br> 丽水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处州师范学堂。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丽水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10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6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10月,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十三五”硕士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1月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br>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08.16亩,校舍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6.79万册,电子图书64.33万册,电子期刊4.43万种,电子资源数据库37个。学校现有民族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工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商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华侨学院、创业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47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691人。现有教职工 1117人,其中教授97人,博士200人,拥有国家“****”和“青年****”****各1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9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4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3人。学校现有浙江省一流学科5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2016年《龙泉青瓷工艺》入选浙江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获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还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和浙江省“5A”级平安校园。<br>“十二五”期间,学校确立了“教学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科学定位、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勤俭办学、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特色办学、创新兴校”行动计划,大刀阔斧地重组二级学院,全面实施全校范围内自主转专业制度,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基本实现了办学层次由本专科相当向本科为主转变,专业结构由师范为主型向综合应用型转变,办学功能由单一向多功能转变,办学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发展方式由较为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完善的本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br>近3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1项。《浙江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统计分析报告》称:“丽水学院连续三年表现抢眼,在立项数、立项率等指标上成为同类院校的佼佼者,并在重点项目上实现了突破。”学校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等奖项,在畲族研究、中草药、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br>学校立足地方本科院校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紧密对接行业和产业需求,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br>学校将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承“明德笃行”校训,弘扬“乐山乐水,至善至美”校风、“乐教至真”教风和“乐学至远”学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两山”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和助推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大学。<br>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景德镇市区。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国唯一一所主要从事陶瓷材料与工艺美术类教育教学的公办全日制省示范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江西省教育厅。<br> 学校占地面积3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有一流的艺术教学大楼和实验实训中心,高规格图书馆,标准化运动场所,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和空调、热水器、卫生间、盥洗间一应俱全的学生寝室,学院坚持“人文、艺术、生态”的建设理念,校园环境清幽,花香流溢,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融为一体,科教精神与艺术氛围相得益彰,校园文化和职业文化相互映衬,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也是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及创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br> 学校秉承“厚德树人、强技立身”的校训和“德育为先、能力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始终坚持以增强内涵、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大批年轻人打开通向职业成功成才的大门。<br> 学校设有陶瓷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和成教学院,开设涵盖美术与设计、材料与机械、经济与管理等门类领域的全日制专业32个。学院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7000余人。<br> 学校现有教职工450人,现有教师380人,教授2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75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5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人,江西省陶瓷美术家3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5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校还聘请了50多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院校名师、大型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br>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25门;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江西省高校特色与示范专业9个。<br> <br> 学校始终把学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与论坛、职业测评与咨询、大学生创业园、模拟招聘与职业规划、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就业推荐与创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开通就业工作绿色通道,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优质就业网络,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每年举办各类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百余场,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和行业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毕业生因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精湛、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多次荣获全省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br>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育人环境优越、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增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当前,学校正在按照“学校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建设思路和“打造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学生,铸就一流的质量,建设一流的设施,创新一流的管理”的建设目标,坚持特色办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特色鲜明的工艺美术类高等职业示范性院校。<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