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屯中学,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道法自然

<h3><br></h3><h1><b> 一 </b></h1><h1> 2017年夏秋之际,已退休多年的赵淑珍老师从沈阳市出发,行程150余公里,风尘仆仆地来到北镇市赵屯镇。她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重访她40多年前工作的地方——赵屯中学。</h1><h1> 赵淑珍老师是沈阳市人,上世纪60年代末从辽宁师范学院(现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赵屯中学任教。那时候的她身材高挑、长辫及腰、容貌端庄、仪态娴雅,鼻子上一架近视眼镜更增添了许多书卷气。70年代初,赵老师调离了赵屯中学。这次,她以古稀之年重访故地,人们知道,在她心中一定有一个情结,这个情结就是对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h1> <h1>  今年6月末,在当年同事的邀请下,原赵屯中学体育教师,现居锦州市的丛剑平回到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丛老师从少年时期起就接受了系统的篮球训练,体育素质过硬,为人低调和气,在师生中极具魅力。他同时是学校教师篮球队和县教育局篮球队的主力,曾带领赵屯公社教师队夺取了1975年北镇县教育系统男篮比赛冠军。因为突出的身高和优秀的球技被锦州铁路局篮球队选中调走。43年后,他回到了曾冲破层层关卡最终胜利逃离的地方,此时,人们分明从他眼中看到了闪亮的东西。</h1> <h1>  当然,身居北镇市范围内的原赵屯中学的老同志更是借各种机会多次重访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这里面有已经仙逝的张喜权老师、年届垂暮的赵广臣老师、崔宝荣老师、年长且不良于行的王桂芝老师以及年逾花甲的杨雨春、于生波、孙中会、赵承德、张士祥老师,还有曾在赵屯中学读书后又在这里工作过的谭帮惠、陆素玲、张希贵、李桂云老师等等。</h1> <h1>  不过,从重访的规模来说,还是以赵屯中学毕业生为大。近年来,每当赵屯中学毕业生举办同学聚会,都以重访母校为首要程序。届时,同学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带着寻根的热望、感恩的情怀,团聚在梦想开启的地方,寻找当年的影像。同学们向母校赠送礼品,在母校栽植树木,庄严的仪式表达了对母校的无限敬意。</h1><h1>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多老师和同学们络绎不绝地回到曾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细思起来,这答案也很简单,就是:赵屯中学,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h1> <h1><b> 二</b></h1><h1> 赵屯中学始建于1968年,最初名称为“赵屯公社五七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停课,学生就地参加文革,1968年大中学生一律下乡或还乡,同时中小学校恢复招生。因为已停课两年,新生成倍增加,因此,当时兴起了大建学校之风,赵屯中学就是此时应运而生的新学校。新学校学制4年,前两年学习初中课程,后两年学习高中课程,这就是学校之所以叫作“中学”而不是叫“初中”和“高中”的原因。而在“中学”前面冠以“五七”二字,是源于毛主席1966年5月7日发出的一段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要学文、学工、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回顾起来,赵屯中学最初几年的办学过程也确实践行了毛主席的这一思想。</h1><h1> 办学的首要条件是校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社把赵西大队西部偏北的地块划给了学校。当时,这块地远离村落,罕有人踪。狂风起时,黄沙蔽日;严霜降后,衰草连天。暮色合而磷火微,人声寂而枭啼厉。但就是在这荒凉、偏僻的土地上,师生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硬是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校舍。</h1><h1> 办学的另一个条件是教师。记得当年教师的来源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来自赵屯公社各小学的优秀教师,二是来自“家乡化”政策实行后由外地回乡的教师,三是来自下乡青年中的大学毕业生,四是来自原本是教师的下放户和“五七大军”,五是来自新毕业的中等师范学生。笔者正是在这个时候以初中一年级、师范十个月的学历混迹其间,至今思之,犹觉侥幸。</h1><h3> </h3> <h1>  1968年秋季,随着一纸通知,第一届新生潮水般涌入了学校。重新获得的读书机会的他们学习十分刻苦,象初遇乳汁的婴儿,象才逢甘霖的花朵,象漫漫长夜里刚见灯火的夜行者,他们徜徉在知识的天地,流连忘返,不知疲倦。他们爱学校、敬师长、守纪律,给当年任教的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同学毕业时国家还未恢复高考,所以升入上级院校的人很少,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努力,大都成了有用人材、各界精英。</h1><h1> 赵屯中学首届学生于1971年毕业,到现在已过去了48年,毕业生也有了48届。限于条件,笔者很难统计出准确人数,但“桃李满天下”一语,应该不虚。</h1> <h1><b> 三</b></h1><h1> 按照学制标准,赵屯中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五七中学”阶段,第二阶段可称之为“初级中学”阶段。</h1><h1> 第一阶段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除了开展教学活动,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和学农、学工、学军活动。这些活动自然影响了教学工作,但从另外一面看,也使同学们接触了社会,开拓了眼界,增长了实际工作经验。毕业后,很多同学进入了镇办企业,有的并当了企业领导,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h1><h1> 随着70年代末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赵屯中学撤销了高中部,变成初级中学。此后,各种法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制度不断健全,办学行为愈发规范,学校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h1><h1> 这一阶段,老师们秉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理念,发扬“宁可燃烧自已,也要照亮学生”的蜡烛精神,心无旁骛,埋头苦干,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斐然。教学工作在全县历次中考和统考中名列上游,为上级学校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曾创造出升入重点高中学生百分之百考入本科院校的佳绩。其他工作也成绩不俗:学校曾被评为“实验室建设先进校”、“辽宁省篮球网点校”、“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等。由于业绩突出,80年代末,学校被授予“北镇县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对校舍进行了彻底改造,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赵屯大地上。</h1><h3> </h3> <h1><b> 四</b></h1><h1> 话题回到精神家园。</h1><h1> 什么是精神家园?准确地说,精神家园就是灵魂的寄托地。肉体累了、病了,需要一间房子、一张床休养,灵魂累了、病了也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休养。这些年来,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世风浇漓、道德伦丧,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撞击着眼球,搅扰着思想、拷问着良心。问苍茫大地,可有灵魂安顿的场所?答曰,有,就在当年的赵屯中学。</h1><h1> —— 这里有青春的梦想。莘萃学子带着对前途的憧憬来到学校,在这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基础知识,然后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冲刺。</h1><h1> ——这里有纯真的感情。青少年的感情最单纯,同学间可以有矛盾,但绝不会有阴谋,今日拔拳相向,明日即和好如初。未被污染的师生感情最真挚,老师对学生可以严厉,但更有爱心,恨不得把自己全部知识倾注给学生,让他们早日成材。</h1><h1> ——这里有无私的奉献。老师们给学生补课,但决不会收费,把视力不好的学生调到前排座位决不会要钱,想当班主任也不必给领导“上炮”,节日前也不会暗示学生送礼。一句话,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以教谋私”现象,前所未闻。</h1><h1> 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归休之人,不可以再图也不可能再有显达的时日,“兼济”更二字无从谈起,最好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与愉悦。然而,置身充满诱惑的世界,此事也不易做到。正是因此,才一次次亲身或梦里回到当年的那片净土,那座精神家园,一次次清洗蒙在心灵上的尘垢。</h1><h1> 赵屯中学,愿你永存于我们的记忆当中。</h1><h3><br></h3><h1> 附记:1、笔者从1971年初至1986年末在赵屯中学工作,所记皆为那时史实,时间久远,难免差错,敬希识者指正,以便修改。 2、文内照片除有关丛剑平老师外皆为原赵屯中学校长崔宝荣先生提供。</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