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州(一)——五友同游姑苏城,人间天堂揽胜景。

老叟童心

<h1><font color="#ed2308"> 策划: 汪新华</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摄影: 夏祖生,吴体敏。</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创作: 郎中六八届初中同学群美篇小组</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执笔: 老叟童心</font></h1><h3><br></h3><h3>`</h3> <h1><font color="#39b54a"> 前言</font></h1><h1><font color="#39b54a">六月三日应汪新华同学盛情邀约,祖生、体敏、玉国和我分别从郎溪、湖州、杭州赶赴苏州,开启了五学友三夜四天的苏州之旅。</font></h1><h1><font color="#39b54a">新华兄两个儿子在苏州打拼多年,在苏州经营着一家和田玉公司。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与徽商底蕴的积淀,加之兄弟俩自身的努力,如今俩兄弟已在苏州安家落户,不仅家境殷实,而且事业有成,其名下的汪氏兄弟和田玉公司先后荣膺苏州市和上海市珠宝协会副会长单位,在珠宝业界已是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了。近日汪氏兄弟公司掌门人、新华兄的小儿子汪润先生还做客央视"一槌定音"节目,以特邀佳宾与玉雕大师的身份为获奖者颁发奖品。从中我们也不难窥见汪氏兄弟公司在业界的地位与影响了。</font></h1><h1><font color="#39b54a">新华兄从郎溪政府部门退休后,携夫人长期居住在苏州,辅佐儿子之余,尽享天伦之乐。此次,为尽地主之谊,新华兄邀请我们赴苏州游玩,可谓悉心尽力。不仅全程陪同,而且慷慨解囊,对我们一行的宿,食,行,游安排得细致入微,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暖暖的同学之情。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其他三位同学向新华兄及家人表达深切的谢意!</font></h1><h3><font color="#39b54a"><br></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r></font></h3> <h1>  我曾几次去过苏州,都是出差途经,虽有短暂停留,却无暇游览风景。尽管每次都是行色匆匆,但苏州之美依然铭刻在心。那悦耳动听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的烟雨江南,铺着石板的寻常巷陌,古色古香的繁华市井……,这些既朦胧又似乎很熟悉的场景,常勾起我神思与遐想……。</h1><h1>此番新华兄盛情邀请我与诸友同游苏州,自然让我喜不自胜,不仅了却了我心中多年的缺憾,而且与诸位学友携手同游,定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h1><h1> 有人说,苏州之美、美在园林,此话虽不尽然,但园林之美确实是苏州美的重要内涵之一,所以,此次游览苏州,我们将留园作为首站。三号中午,在新华兄家吃完中饭后,我们五位同学便乘公交兴致勃勃地来到留园。</h1><h1> 留园的黑漆大门极为普通,并不起眼。可穿过大门,却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个不大的园林可以让我们同时欣赏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的景观。园内景点颇多,且各具特色,"小蓬莱"、"冠云峰″、"得月菴”、"八角亭″、"揖峰轩"、"洞天一碧”等形态迥异的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也让祖生,体敏,玉国兄举起手中相机,不亦乐乎捕捉美妙瞬间。</h1><h1> 留园内亭、台、廊、阁与山、水、石布局精妙,错落有致;与枝繁叶茂的绿树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置身园中,让人感到一种飘飘欲仙境界。</h1><h1> "冠云峰″是留园内一处极具盛名的景点,被誉为留园三宝之首。"冠云峰”其实是一块硕大的太湖石,总高六点五米,重约五吨,相传是宋代花石纲遗物。它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是太湖中的极品。驻足在"冠云峰″前,我忽然想到去年十一月我们九位学友同游石林时看到的阿诗玛的石像,与之相比,"冠云峰″阿诗玛的形象更为逼真,她戴着民族头饰,一只手向我们挥手致意,另一只手拽起长裙,正缓步向我们走来。</h1><h1> 游览过程中,新华兄告诉我们,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同列中国四大名园。我感觉留园与众多的江南园林一样与北方的园林相比,是属于那种小家碧玉型的,她娟丽清新,娇小玲珑,淡妝素裹,让人产生一种亲近感,使游人不知不觉沉缅于她天生丽质的温柔乡中。而象颐和园等北方园林,大都是金碧辉煌,雕樑画栋,气势宏伟,散发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令人油然升起一种敬畏的情绪。这也许就是中国南北园林的历史文化差异吧!</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发出"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感叹,连大文豪都如此推崇的名胜,岂有不去之理?走出留园,在新华兄的引领下,我们一行直奔虎丘。</h1><h1> 虎丘原名海涌山,相传吴王阖闾葬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后易名虎丘。虎丘确如其名,仅是一三十多米高的小丘。但就是这座小丘,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虎丘不仅分布着"三绝九宜十八景″,还积淀着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典故与传说,让游人痴迷与遐想。</h1><h1> 购买门票后,我们五位同学穿过"吴中第一山″的园门,经断梁殿,沿山路向上,来到"试剑石",只见一块硕大的岩石从中间裂为两半,传说这是吴王试剑所为。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百日之内铸出绝世无双宝剑,干将夫妇受命后,在当时苏州的相门外昼夜炼剑,但历时三月铸剑未成,情急之下,妻子莫邪飞身入炉,化作一缕青烟,铸成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把雌剑献给吴王,吴王为确保此剑无双,挥剑欲斩干将。立时,干将怀中雄剑化为一条青龙,干将乘青龙升天,封为"剑神″。</h1><h1>看到如此传说,我们却颇为质疑。去年十一月,我们五人中除祖生兄外,其余四人同游了莫干山,莫干山中也有一釗池,剑池旁矗立着干将、莫邪的青铜塑像,据说这才是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之处。后来我翻阅了《搜神记》,得到了进一步的考证。而苏州人却把干将铸剑之地搬到了虎丘,难免有争抢名人效应之嫌疑,可见抢名人之事由来已久,而名人效应对促进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确实发挥着不小的作用。</h1><h1> 离开"试剑石",走过"别有洞天",便看到"虎丘剑池″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此字为颜体真传,是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而左边石壁上所刻的"剑池”二字则是大书法家王義之所书。剑池约有五六米深,池水清澈见底,水中可见红色锦鲤悠闲地游弋。池的四壁由岩石堆砌,壁上布满暗褐色的苔藓,传说吴王阖闾及他的三千爱剑皆葬于池底。目睹一代枭雄葬身之地,不禁让人心生感慨,想当年,吴王阖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挥师数万,气吞山河,使楚国险遭灭顶之灾,是何等威风!但终因其好战成性,横征暴敛,欺压百姓,最终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斩落马下。一代暴君,如此下场,着实让人为干将、莫邪长舒了一口恶气!历史是公正的,包括吴王阖闾在内的一切鱼肉百姓,凃炭生灵的权贵,不管他们曾经是多么强大,不可一世,终将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压,并寂寥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h1> <h1>  从对剑池奇思遐想中醒来,我与四位同学继续拾阶而上,走过"双井桥",来到虎丘塔下。</h1><h1> 虎丘塔始建于公元959年,公元961年建成,在虎丘十八景中,虎丘塔当属首屈一指。它是一座八角楼阁式七层砖塔,塔高约四十八米,塔顶轴心向北偏东约二点三米。为防止塔身进一步倾斜,一九五六年苏州政府邀请了诸多古建筑专家对其会诊,并采用了铁箍灌浆的方法,对虎丘塔进行了加固修整。据说在修整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越窑青瓷莲花碗等罕见的艺术品。现在,虎丘古塔依然在政府及有关部门严格的监控与保护之下,古塔周边观测地层沉降与塔身倾斜的监测没施随处可见。</h1><h1> 虎丘古塔素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称,但比比萨斜塔早建了二百多年,今年四月我恰好游览了比萨斜塔,与之相比,我以为: 虎丘古塔少了几分浮华,多了几分厚实;少了几许光鲜,多了几许沧桑。</h1><h1> 仰视着被高大绿树遮掩的古塔,塔身的倾斜依稀可辩,塔壁及门廊斑驳而陈旧。此时,我忽然觉得虎丘古塔更象一位慈祥的老人正腑视我们,向我们娓娓叙述着它久远的故事与历史的变迁。</h1><h3><br></h3> <h1>  出了虎丘,我们五人径直向山塘街方向前行,目的是观赏山塘街夜景。半个多小时后,抵达山塘街时,还不到下午六点,于是,我们决定先填饱肚子,待夜幕降临时再观赏夜景。在附近找了一家"二阿大小吃店",每人点了一碗大馄饨,一份生煎包。大馄饨汤浓味美,生煎包皮薄汁多,咬开外皮将浓浓的汤汁吸入口中,满口余香,感觉到一种妙不可言舌尖上的享受。大快朵颐吃完晚餐,不仅填饱了肚囊,而且又品尝苏州美食。此时,西边的天际依旧涂抹着大片橙色的晚霞,我们来到街口的山塘河边,索性在河边的石阶上坐下,一面聊天,一面静候夜幕的降临,相谈甚欢中不知不觉天完全黑下来了。</h1><h1> </h1> <h1>  华灯初放,山塘街霎时间变得流光溢彩了。临街的店面悬挂的大红灯笼闪烁着喜庆的光芒,门店内灯火通明,货架上,橱柜内,摊位旁摆放着各类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耳际边叫卖声,吆喝声,鼓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吟颂千年古街繁华市井的交响曲。</h1><h1> 我们五位同学时而穿行在游人如织的队伍中,时而在古香古色的门店前驻足观赏。祖生、体敏、玉国兄忙于拍照,摄影;我与新华兄则陶醉在绚丽的街景之中不能自拔,细细品味着曹雪芹笔下"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民俗风情。漫步街头,恍如步入"天上的街市”,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并时常让我们产生一种年代叠加的错觉。山塘古街将历史与现实,古朴与时尚,传统与流行,古代与现代等诸多元素极其完美地融于一体;置身其中,让我们忽然觉得不知今夕是何年,己身在何方?</h1> <h1>  我自知功力不足,底蕴浅薄;以自己的拙笔无法描绘出山塘古街的韵味与美景。所幸的是,同行的玉国兄苏州归来后,专门为山塘街撰文并制作了美篇,对山塘古街的由来,历史沿革,人文典故,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作了精彩而详尽的描述。更令人称道的是,玉国兄还精心制作了近乎专业水准的视频,视频将山塘街的美诠释得真真切切,完美无暇,打开视频,山塘街美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h1><h1> 为了弥补本文的缺憾,我奉行了拿来主义,征得玉国兄同意后,我将其制作的《山塘街》视频插入本文,希望视频能为拙文增光添彩。尽管如此,我知道,吾之拙文与玉国兄制作的山塘街美篇相比,不过是狗尾续貂。(玉国美篇号为22513149,对山塘街美景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美篇号阅读)</h1> <h1>  从山塘古街回到下榻的宾馆,洗完澡已近午夜时分,马不停蹄地游览了几个景区,虽然有些困倦,但依然意犹未尽,兴致盎然。躺在床上,与玉国兄喋喋不休比聊起新华兄的盛情及出游的情景,直至玉国兄发出微微的鼾声……</h1> <h1> (一)完,请欣赏裕谷先生创作的下篇(裕谷美篇号: 22531493。</h1><h3><br></h3><h1> 二0一九年七月一日</h1><h3><br></h3><h3> </h3><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