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816地下核工程

lyq

<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23日下午,我们一行5人来到了距重庆主城约200公里的涪陵白涛镇,来到了充满神密色彩的816地下核工程。</p> <p class="ql-block">这个工程毗邻蜿蜒的乌江,背靠巍峨的武陵山,山高林密。从外貌看,除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只有苍翠欲滴的山脉。</p> <p class="ql-block">连绵不断的山脉中,只能看到这根排风烟囱。</p><p class="ql-block">路过洞口,若不是洞口上方的“816地下核工程”几个大字,一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洞口,平平常常。</p><p class="ql-block">一走进山洞,我们立刻被震撼了:进入眼帘的哪里是什么山洞,简直就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高大宽阔,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816地下核工程里面有原子能反应堆和化学后处理工程以及与之配套的的核电站,其主要产品是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钚239核燃料。</p><p class="ql-block">这个工程有大小19个洞口,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与洞由导洞相连,洞全长20余公里,宛若迷宫。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原属整个工程的后处理区,称为8号环道,是主洞室,高79.6米,拱顶跨高31.2米,长400余米。</p> <p class="ql-block">刚进洞时,尚有一丝寒意,但不久后便觉浑身舒服,因为洞内温度始终维持在16至20度左右,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登上6楼,我们来到104核发电厂。</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有两台8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系统,一旦建成将是中国第一座利用核余热发电的核发电厂。</p> <p class="ql-block">3D特效技术还原了汽轮发电机组的工作场景。</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下午2时59分40秒,在新疆罗布泊,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磨菇云成功升上了戈壁荒漠的上空,原子弹试爆成功。厂房里,竖立着一座1:34的铁塔,真塔高102米。</p> <p class="ql-block">当时,原子弹就是安放在该塔的塔顶上引爆的,称为定点引爆。这座曾经是中国最高的铁塔,仅仅矗立了110天,便在原子弹爆炸后,绝大多数化为了乌有。但它虽亡犹存,我们在这里目睹了它生前的勃勃英姿。</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14日,我国空军飞行员驾驶机号50671的苏制TU—16轰炸机,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空投核武器试验。这次空投的原子弹的编号为A2923。</p> <p class="ql-block">以1:1比例制作的这颗原子弹的模型现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光荣的前世。</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的试验,核弹头在预定目标上空精确实现了核爆炸,这次试验成功,使我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p> <p class="ql-block">816地下核工程的核心部分是核反应堆,共有9层,高69米。第8层是主反应堆大厅,高21米,这里有9号引水洞。</p> <p class="ql-block">这个洞长3公里,是整个工程的供水系统,输水管道长2862.2米,直径3.5米,储水量为2.7万立方米,采用8台源江48—15型水泵从乌江直接取水,提水高度可达60米,主要作为冷却用水,供给反应堆三回路使用。这个引水洞由工程兵一个加强团施工,整整挖了4年,可见工程之浩大和艰巨。它犹如一条暗河,奔流不息地为即将完工的整个816地下核工程服务。</p><p class="ql-block">在主反应堆(101工号)的6楼,有一个816地下核工程展览厅,通过陈列的大量与816地下核工程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生动展示了816地下核工程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千古丰碑八一六》、《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马上三线》、《世界第一大人工巨洞 十八年峥嵘岁月》、《深埋大山数十年 一朝解密天下闻》、《江山如此多娇 核军工精神永留存》等5部分,令人流连、令人忘返、令人感慨、令人振奋。</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长70米、宽6.7米、高6.7米的26号支洞和长177.6米、宽20米、高32.5米的堆工热工回路厂房,来到位于3楼的101工号反应堆锅底。这锅底上方管廊林立、管网密布。</p> <p class="ql-block">景区为了方便游客游览,搭建了玻璃廊桥,让我们有了绝佳的体验方式:站在玻璃廊桥上,透过玻璃,俯瞰锅底的幽幽核光,仿佛看到核反应堆正在工作。这里是整个工程辐射最强烈的地方,工程投产后,这里将完全封闭,只留有特殊情况下使用的紧急逃生门。</p> <p class="ql-block">紧急逃生门用实心的钢材打造,厚约6公分。锅底出现故障后,会有敢死队员从逃生门进入锅底来人工换料。一次换料时间大约30秒,换料完成后,敢死认员会立刻被安排到疗养院疗养,然后退休。</p><p class="ql-block">锅底上方有2001个圆孔,是安装燃烧棒的插槽,与8楼反应堆芯的2001个圆孔相对应。反应堆经过中子的碰撞与能量交换后会产生三种物质:沒有燃尽的铀238、钚239和杂质。这三种物质通过工艺管进入锅底,输送到后处理车间,经过一年以上的冷却和消核处理,就能变成成品钚239。用于核反应堆冷却后的水,经处理达标后直接排入乌江。</p><p class="ql-block">从生产工艺上讲,与3楼紧密相联的是8楼的核反应堆(101工号)大厅。这里是主反应堆的堆芯部分,是反应堆核心,是核能交换之处,高21米,有2001个圆孔,里面安装的燃烧棒与3楼的锅底相连接。</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去往9楼的中央控制室。</p><p class="ql-block">在楼梯的拐角处,当年的标语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其他各个楼梯拐角处和一些墙面,大都有类似的标语,让我们回忆起那个特殊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主控制室内,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着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分序号标注了2001个小孔,这些小孔一边同主控室内的计算机相连,一边同核反应堆内的2001核反应孔相连。</p> <p class="ql-block">仪表室位于主反应堆(101工号)的7楼。尘封洞内40余年的自动电位差计依旧锃亮如新。该仪表由上海光华仪表厂生产,主要用来测量工艺棒流量,与反应堆大厅内的2001根工艺管相连,目前还完整保存了1034个。</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103堆工排风中心、102元件储存池、202—1铀净化机镎提取厂房等。</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5号导洞。</p> <p class="ql-block">这个洞长339.7米、宽4.5米、高3.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是景区出口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洞内左右两旁各遗留了37个石墩,在确保原貌的基础上,右方37个石墩设置为主题展示区。目前,该展示区主题为“永远的工程兵“。</p> <p class="ql-block">主要展示的是当年无数工程兵参军打洞、退伍转业、故地重游等不同时期的工作、生活、学习用品。这些珍贵的物品,真实地展现出了为816地下核工程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工程兵们,并以此纪念每一位参与816工程建设的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军用电话。</p> <p class="ql-block">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镐。</p> <p class="ql-block">藤式安全帽。</p> <h3>马灯。</h3> <p class="ql-block">战士们用于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马扎(凳子)。</p> <h3>枕头。</h3> <h3>喜报。</h3> <h3>军功章。</h3> <p class="ql-block">参建人员调动证明。</p><p class="ql-block">工程建设伊始,816工程作为国家高度保密的军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参建人员各施其职,平时不准串岗,不准互相打听,对外写信不能透露这里的一切,通讯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p><p class="ql-block">战士们掘洞时艰辛异常,上下左右和前方5个方向都是坚硬的岩石,可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凿开坚硬的花岗石。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从未间断。业余时间里,战士们还自觉学习。下面这本书,是当时许多战士的学习读本。</p> <p class="ql-block">2002年巳经解密的资料表明,国家组织的专家选厂小组很早就从祁连山出发,一路向南,经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新疆等省区,踏勘了90多个地址,提出了17个方案,经过比较和综合考虑,最后将816地下核工程定址白涛,白涛地名便从地图上消失了,直到1984年该工程停建,白涛地名才又重现地图。</p><p class="ql-block">从1966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54师首先开始洞体开挖,作为60年代地下生产核燃料的工厂实体,在国内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打山洞用了8年,安装设备用了9年,既具有靠山、分散和隐蔽进洞的布局,又具有神奇、神秘和神圣的三大特点。</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和发展成为了两大主题,1982年6月,816工程缓建,1984年,工程停建。停建时,己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p><p class="ql-block">停建后接收了816地下核工程的816厂,从此走上了艰难的企业军转民之路。该厂发扬核军工坚韧不拔的传统,经过艰苦努力,如浴火凤凰般涅槃重生,成为了中国三线企业军转民的一面旗帜。仅管后来816厂几经更名后成为了现在的重庆建峰化工集团,但816地下核工程的精神一直在传递着。</p><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往事如烟,但国家沒有忘记这个工程,2014年4日,该工程101工号主体部分作为旅游产品首次对外开放,2015年7月1日,816地下核工程景区实施升级改造,2016年9月25日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近来,再次对景区进行了提档升级,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对工程的宏大赞不绝口,都认为工程具有极高的国防军事和历史文化价值,是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p><p class="ql-block">离816地下核工程洞体3公里处的“一碗水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在施工中牺牲的76名指战员,他们平均年龄21岁,其中最年轻的不到19岁。每到清明,建峰集团领导都会来到这里敬献花圈;每个月,团员青年都会轮流来此祭扫;每个新员工,入职培训必有一课:参观816地下核工程洞体,瞻仰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一碗水烈士陵园里的烈士陵墓。</p> <p class="ql-block">“816地下核工程”,既是个历史名词,又是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p><p class="ql-block">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p><p class="ql-block">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千里乌江逶迤而去,汇入滔滔万里长江,两岸峰峦叠嶂,连绵不绝,816地下核工程建设者们的血水、汗水、泪水、豪情和激情,已深深地融入在了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30日于重庆市九坡区陈家坪南方花园E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