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智书作随想

海军

<h3>  近日、文犮间传言:丁智出书了、出了一本《鹅湖回响》的散文专集。我说丁主席出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出书、反而是不正常、是令人遗憾的和一种有浪费感觉的事。爱写之人出书、正如旧时四喜一样、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现代人则是认为:文人出书、老狗脱单、剩女出嫁、穷人拆迁。都是一桩令人高兴心喜之亊。抚摸丁智送来的印刷精美的专集、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犹如五粮液的醇香,如乳孩口中的奶香、如大姑娘的体香、如母亲灶间锅台上飘来的菜香。读着读着、往事如烟,一幕幕如现眼前、回忆是甜甜的、又有几分酸涩。<br>(丁智与文联作协会员在乡村采风)</h3> <h3>丁智,我可以说是看着其长大、成熟的,当年、我与其父铭兆兄、都下放在福惠公社,只不过不在一个大队而已。我曾随公社文艺宣传队到玉石大队巡演、那时的丁智,约模不到七八岁,胖呼呼,墩墩扎扎、活泼可爱。丁家也应是书香门第, 有着国学生称谓、曾担任过河口商务会长的丁智高祖父逝于1944年,曾祖父逝于1947年。其爷爷是个性情温和处事专注的手艺人,除了做粉皮,不治它技。别人一斤红薯只能做30张粉皮,他能掀出32张来,且每张厚薄均匀。他向往读书做个文化人,但他没有像自己的大哥翰墨相伴毕业于号称为江南四大书院的鹅湖书院。他也有侠义豪情的梦想,但他又学不会做堡长二哥的手段。除却粉皮粉丝,且喜欢戏曲,丁家的长辈我自然无法谋面,但这种遗风、潜移默化影响了铭兆兄,现在他还经常操琴弄弦,同二中的一些老同亊们、演唱赣剧京剧。丁䝷的奶奶,据说是个命带好八字之人,这个新安埠走马村里农家女孩,福旺夫家、一度中兴,虽说读书不多,但识大体、知礼义、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在丁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人之本的源泉。丁智的母亲、我也熟,印象也很深刻、形象于我心中、还是确实髙大感人的。铭兆兄一人领薪水,负担五口之家、可能还要赡养老母,以每月三四十元的微薄薪水,显然当时是压力山大、捉襟见肘。三个男孩,呈楼梯齿状、半大儿郎、吃穷爹娘,因此,丁智童年和少年、正如他几篇文章所表述的那样,有奶奶的开荒种瓜种菜、捡拾禾穗、更有他妈妈那双粗糙的双手,撑起大半个家。他母亲据介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一个,但她知晓为丈夫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她用一双劳动妇女的大手、焕韭菜饼、做油圆、以汗水和辛劳,赚取蝇头小利,居然也能补贴家用,为三个孩子换来学费、书本、及营养品。她的韭菜饼摊、就在二中大门边,有时支一副案板,有时就一个火炉一口铁锅、一个塑料桶,一个大油壷,桶里装满夜晚磨好的米浆、还有一个盆里有切得细细的萝卜丝、碎碎的韭菜,油壶则是从乡下油坊买回来的菜油。一个小勺子将米浆舀入白铁皮焊制的小圆杓,盖满盒底、再铺上萝卜丝韭菜、又浇上一层米浆,徐徐地放下冒烟的油锅炸,成型后轻轻叩出,任油再炸得金黄,用长长的竹筷夹出放入锅边的铁丝小网,一是沥油二是晾凉,这时,学生们蜂拥而至,你买一个、我买两个,好像记得当时是五分钱一个、后来是一角、两角一个了。在母亲的一锅一锅的韭菜饼中,丁智和他两个弟弟就像雨后春笋,沬浴着阳光雨露茁壮生长。他母亲焕得韭菜饼、其中滋味,我很有发言权,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吃、那时,我在年级组还是在校长办公室,忘了,铭兆兄在总务处。陈校长、黄校长和我们几个都是相棋迷,快放学时,便摆开阵势,淘汏赛,输者便拿出5元或10元钱,派人去丁师母的摊子上、一买就是一大摞韭菜饼、嘎崩嘎嘣地、一咬还一嘴油、既有米香、又有萝卜丝脆、还有韭菜清香、刚开始抢着吃,到后来不敢吃了,油炸之物、火气太大,吃得牙龈肿痛、嗓子发炎,没过多久,待炎症消退,这些不长记性的人、又用报纸一包一包地买回来。值得一提的是、陈校长还是充满侧隐同情之心,对丁师母在校门口摆摊设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温暖了许多人的心。因为、明文规定、是不能在校园摆摊设点的。<br>(丁智书法作品一迁善思过、素心远尘)</h3> <h3>(可惜当年未能留有丁智母亲劳作的图片。这个是街头上焕韭菜饼的黄家婶子,唯有汗水同样是咸的、勤劳是一样艰辛的,炸出的韭菜饼也一样金黄酥脆爽口。)</h3> <h3>丁师母的韭菜饼的贡献,母爱的力量与温馨、丁智在他的散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小石磨,磨出不绝如缕的希望,一勺勺,舀出了孩子们的远方。那篇饱含泪水的散文、忘了发在哪个报纸上,当时、我看了眼前一亮、鼻头一酸、击节叫好、差点流下眼泪,我剪下这篇文章、夹在了笔记本里,时间一长、居然找不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温室里自然培育不出傲雪凌霜的兰花。丁智初中毕业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直接报了小中专、进了上饶师范学校,假如不是家境现状、以他的智力悟性和学习能力态度、几年后考入大学、是完全有可能的,以至老师们也啧啧惋惜、能考上小中专的绝对是应届中出类拔萃的一批,不能不说是人才的埋没与浪费。后来有识之士看到问题的不良影响,慢慢地改变了。丁智上师范、可能有父亲的主意、也有他自己对家庭、对人生的感悟和责任。换言之,贫穷和苦难,也是人生的催化剂、也是一种厉练和财富。进了师范学校的丁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师范生有光荣的传统,一专多能、琴棋书画、文学艺朮、各显神通。吕锡炎这个文坛十"喇"当年不也是从师范走出来的?他参加了由文学发烧友组成的文学社团和书法协会、一头扎进了文学海洋、我想、文学理论与专业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这下有了操刀实践的机会和舞台、丁智肯定写了许多练笔的处女作品、嫩芽也肯定新鲜生动。他的同学却依然记忆犹新。那次、我到白沙一游在村小、遇到他的胡同学、说到丁智的文笔、充满了满满的羡慕与赞美,还有着以自己是丁主席的同学而引之为自豪。可见、师范时的丁智已斩露头角,也有很多粉丝,自然、也俘获了一个弋阳漕溪美女的芳心,毕业季抱得美人归。弋阳漕溪是个有名的地方,出过许多名人志士。前不久、丁智参加母校一一上饶师范组织的征文活动,还甜蜜地回忆和描述了他与妻子当年的恋爱故事。令人好生羡慕与感动。谁说聪明才智不值钱,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砂砾中的金子是有别于砂砾的,是会发出光芒的。<br>(丁智新书一一巜鹅湖回响》封面)</h3> <h3>(弋阳漕溪夜景)</h3> <h3>(丁智师范同班同学、白沙村小的胡老师。丁智的粉丝、说起丁智如数家珍、充满自豪和骄傲。)</h3> <h3><br></h3><h3><br></h3><h3>看过电影巜凤凰琴》的都知道,遍布各地有许多袖珍的乡村小学、三五个老师,四五间房子,百来个学生、一个略大于晒谷场的操场。丁智工作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村小一一福惠乡洋田村小学。一轮前、我也在离洋田六里远的虹桥中学做过代课老师、代过初中所有的课程。每月区区21元,要等放假时打领条一并领出,日子过着很是困难,天天豆腐乳腌菜、还吃过红锅炒的笋片。那年那月、社教工作,我在村里驻了半年、与丁智打了一个学期的交道。村委会与小学紧挨一起、还有一个小诊所、一个小商店,自然、这里是洋田村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村里的民兵营、有个小图书室、小得两只木箱能装下所有室藏图书、而且很奇怪的是只有两类书、估计是上级配发的、估计主管采购的人、要么是酷爱金庸和琼瑶的作品、要么是文化水平不高、要么就是敷衍了事、匆匆忙忙、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篮里就是菜了。一类是金庸的小说、一类是琼瑶的作品、金戈铁马、武侠豪爽,温柔婉约、卿卿我我,一文一武、风格迥异。中午又无床、只好读书打发时间,所以六个半月,我读完了金庸十五部小说,每一部都是经典,它们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还有一部是《越女剑》,即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也读完了琼瑶的窗外 、幸运草 、六个梦 、烟雨蒙蒙 、菟丝花 、几度夕阳红 、潮声 、船 、紫贝壳 、寒烟翠 、月满西楼 、翦翦风 、彩云飞 、庭院深深 、星河 、水灵 、白狐 、海鸥飞处 、心有千千结 、一帘幽梦 、月朦胧鸟朦胧 ……说是读、其实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由于没学到他们的精髓,以至于后来写作中、两种风格串并一起,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有时看到眼睛发涩,便会去村小走一走,这个小学校里、还有几个是我教师進修学校的学生,同他们聊聊天、谈谈在教校的往事,也聊乡村小学的甜酸苦辣,百味人生,有时中午过去,他们的饭还未熟,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便围着一块,打一种五六副扑克牌的游戏,是不是叫窝龙,忘记了,反正我也不会。丁䝷每打一张牌出去,都细想、都斟酌,稳扎稳打、非常缜密。这很符合丁智的性格,估计他随娘,不善言辞,讷言慎行,他父亲倒是个粗线条、大大咧咧、爽快开朗之人。可能是内向的性格、导致他能冷眼向洋看世界,能冷静地观察思考人生,能从于无深处听惊雷,能得出不一样的见解与感悟。在洋田小学的几年中,应该是丁智厚积不发或薄发的时期,但他没有在闲适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沉沦,而是埋头于书山古帖里、像海绵汲水一样,充电充实自己,志存高远者、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果然、几年过去、破土的春苗茁壮,丁智的名字随着他的文章在县内文坛流传开来、渐渐小有名气。成大器者、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得益于自带的三分运气。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凯书记主政于纪委、他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拓宽强化宣传教肓工作,选调了一批青年才俊进机关,不知是哪位伯乐推荐了这匹千里马,经过考察审核,丁智离开了洋田小学,走上了从政之路。丁智在人生这个节点上的转换,固然有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领导不拘一格选人才,给他提供了人生更大的舞台。</h3><h3><br></h3><h3>(丁智与市、县作协的作家们在汪二农家拔秧、体验生活)</h3><h3><br></h3><h3><br></h3> <h3>人的视野、决定作品的高度,人的眼界、又决定作品的深度广度,经历又给作品带来更多的素材。进了机关的丁智,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了对社会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人生、人性、人情有了更为透彻的剖析,除完成工作任务,撰写理论研究文章和宣传报道稿件外、更有太多的文学作品见诸报端,2014年他被任命县文联主席,还兼县书协主席,此时的丁智、依然是憨态可鞠,平易近人,继承发扬文联的传统和作风,培养带领团结广大文学艺术人士,不孚众望,推陈出新。文联虽是个淸水衙门,每年的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但他能广泛依靠社会力量,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得到一致好评。看来,事在人为,只要秉持初心、坚守使命、平凡的岗位也是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做文人难、做文化人的领导更难,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枯寂、挡得住诱惑,甘怡于清贫。丁䝷的人品、操守、愈来愈被大家认可赏识。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德要配位。丁智在繁忙的行政亊务缠身的情况下,还躬耕不辍,见缝插针,进入了他创作的黄金期和井喷期,几年来,数以百篇文章见诸于报刊和平台公众号,他自己的美篇、也是粉丝众多、好评如潮。这次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专集《鹅湖回响》,就是一本撷英,全书分仰望鹅湖、瓢泉共酌、峰顶禅音、仙山云影、古镇风情、追慕先贤、秀美家园、逍遥田园八大专题,收入他58篇散文,凡210千字。立足本地丶展望千年、探古思幽、缅怀历史、传承记忆,弘扬文明,为先贤而歌,为美景而诗、为正义而论。一经推出,无论方家学者、还是莘莘学子,无一不拍手称好。我有个文友是这样评价丁智的作品:丁主席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充满满满的正能量。有人说丁智的文章存史教化、弥补史料空白、挖掘历史文化的遗产,对许多面临湮灭的史料起到还原发扬的作用。有人说读丁智的书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基础。还有人说丁先生引经据典、句句皆词、语句优雅,引人入胜。断开是诗、展开成文。还有一个中学生周记里写道:丁智爷爷的文章、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厚重深沉。能够得到交口称赞、我细细地分析一下,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古文古代诗词基础深厚。谋篇布局高屋建瓴。具有丁氏风味的语言风格。平实温柔的叙议方式。丁智才四十多岁的人、正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期、也是人生觉悟和对生命理解的涅槃期,照此走下去、前景不可估量,说不定、江西文坛、全国文坛、会冉冉升起一颗新星、丁智的名字、定会有耀眼的那个时刻。<br>(丁智所赠巜鹅湖回响》散文专集)</h3> <h3>丁智为人憨厚,虚怀若谷,在专家面前、不卑不亢,虚心学习,在文学爱好者的眼里,不骄不傲、毫不张扬,在文友之间,话不多、语不狂,总是静听默想。对朋友的要求尽最大的热情支持满足。前不久,我整理近期的一些文稿,考虑到电脑毕竟是虚拟世界,一旦中了病毒就无从找回,听朋友的劝、也想打印成册,便想要做、就做出个像模像样,中规中矩,抱着试试的心态,打电话给丁智,请他为我的小辑作序,没想到他不见一丝迟疑,立马答应,三天后,洋洋几千言的序言就发过来了,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清样印好,丁智和汪彩萍两人的序言、居然抢尽了风头,引起大家好评、我那二十多篇小说散文倒黯然失色。足见丁智的文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h3> <h3>  丁智善饮、如同文联历任领导都是酒仙。丁智酒品如人品、只要敬酒、来者不拒、且不拖泥带水、杯杯见底,只是越喝脸越发青,但从不显醉态、更不失态。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有內功、像呼延潮一样、能把酒从脚底逼出、好几次、我不由自主地弯腰伏下头去看、也不见地上有水、也沒闻到酒味……<br>(丁智书法一一一书能醒酒。朱大江友念道:酒醒能书、他说酒醒后、文思泉涌更好写作、更能挥毫泼墨、振振有词、言之凿凿、听听也是醉了。他说笑什么,他说茶壶上、不是刻有"也可以清心”,你随便从哪个字读起都行、想想也是道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