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记忆

许涿

<h3>李飙油画作品选</h3> <h3>作为艺术家,李飙老师的一生是他不断塑造个性的产物,是他不断与外界妥协的结果。作品成为他自己艺术生涯的座右铭,也看出他对生活的挚爱、困感、脆弱和温存。</h3><h3><br></h3><h3>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h3> <h3>李飙,又名李小表。</h3><h3>1939年一2010年,河北省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h3><h3>原《中国版画》副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h3><h3>1956年-1959年在天津市耀华中学读高中,并加入美术组,师从李文珍先生学习美术。</h3><h3>1959年-196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选修黄水玉工作室。</h3><h3>1964年-1999年,先后在农业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设计工作,并进行版画、彩墨画创作。</h3><h3>他的作品总是浸透了单纯、质朴的乡村的审美情怀,欢乐的节日、健康的美和爱情、困苦的哀愁和忍耐、怅惘和单纯的幻想、以及由自然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h3><h3><br></h3> <h3>逛庙会 2005年5月7日66岁生日</h3><div><br></div><div>画中左一是广军,右一是李小表。</div> <h3><br></h3><h3><br></h3><h3>李小表其人其画</h3><h3><br></h3><h3> </h3><h3>广军</h3><h3><br></h3><h3>  </h3><h3>我和李小表相识,是在中央美院版画系上学的时候,我们在同一个班。他来自天津,其实,他老家在河北,后来搬到天津,考试前在天津的第十六中读书。这十六中里有位美术老师,叫李文珍,善画油画,男的。李老师可不是一般的教员,因为他曾培养出过一批有成就的画家来。他的才智、他对艺术的敬畏以及独到的、透彻的见解、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等等,无一不对他的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李小表就是李文珍先生美术班里的学生,是一个在先生看来很有潜质的学生。</h3><h3><br></h3><h3>从1959年到1964年,我和他同学了5年,而且同在一间寝室里住,自然情谊深厚。特别是一起经历挨饿、经历不公平的所谓“艺术思想混乱”的批判、“发配式”的工作分配……我俩更是患难与共了。几十年过去了,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有些人永远都正确?年前,他又问我,艺术怎么了,疯了?我说,哦,我也不知道呀,大概他们真地会“见风使舵”的吧?难得我们的不变,从前不坏,现在也未变坏,更不坏人,挺好;至于艺术呢,本无新旧的,不要以为自己“过气”了,像为人一样,时间会告诉我们哪个更好。</h3><h3><br></h3><h3>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干过很多年,当编辑,当到编审,后来就退休了。以前的《中国版画》就是他负责编辑的。</h3><h3><br></h3><h3>在单位,多数编辑都画中国画,时间长了,他对这一种绘画形式的美,便也产生了兴趣。于是,也画起来。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得和别人一样,毋宁说他是不想和别人一样。他用心地研究中国画画论,吸收了该吸收的“营养”,又把西画色彩的经验结合进去,结果,画出来的画就很不一样。而最不一样的地方还不在这里,那是他的个性特点。</h3><h3><br></h3><h3>他的童年、少年时期的梦是从农村生活里生发出来的,他的审美情趣浸透了单纯、质朴,挥不掉的是专属于农村人的那种情怀,节庆的欢乐、收获的喜悦、健康的美和爱情、困苦的哀愁和忍耐、怅惘和单纯的幻想、由自然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他想把泥土的气息、麦香味、青草的芳馨、乃至灶烟的辛辣、庄稼人的汗气等等那些激动过你和我的所有,再传达给你和我。这一切,都是他创作中表现的基础。人也好,物也好,经他去画,就充满了稚趣,充满着拙朴。我一直关注他的表现,发现他至今都处在寻梦中,哪怕是在另一个地域的农村,都会让他留连,都能把共性的元素引进到他的理想境界里去。因此,他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面貌。</h3><h3><br></h3><h3>最近这些年,他把叙述心愿的语言形式只付诸于油画,是出于要把话说尽的意愿。但是,他表现的内容在早期木版画里已经确立。那张毕业创作《卧虎山下庙会》,在那个年代(1963——1964)几乎就是版画的《清明上河图》。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他记忆中的和眼里的现实的趣味点,以及生活的一种逻辑,而那多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或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工作以后,他也做过一些木版画,是转移题材的一种尝试:把关注点转移到城市。《千里共婵娟》,浓缩了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于一楼,大胆地运用舞台布景式的处理方法(像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把不同空间里的人物活动展现出来,形成一曲生活的交响。<br></h3><h3><br></h3><h3>不离不弃的,抑或是永远的追求还是他的农村的情愫。</h3><h3><br></h3><h3>他未曾在意油画语言是外国人的专有的事;他未曾操心过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更是未曾为市场问题伤脑筋,可是,他会为中国艺术家在完成着外国人的“课题”而焦虑。</h3><h3><br></h3><h3>我信李文珍先生的话,李小表的潜质很好。</h3><div><br></div><h3> </h3> <h3>无题 2004年12月2日</h3> <h3>运肥 2004年4月10日作</h3> <h3>山道弯弯 2006年1月23日</h3> <h3>无题 2004年7月15日</h3> <h3>收玉米 2005年11月22日</h3> <h3>农闲时节 2004年6月13日作</h3> <h3>仲夏夜 2006年5月28日作</h3> <h3>掰玉米 2006年2月12日作</h3> <h3>硕果满枝头 2004年10月23日作</h3> <h3>母与子 2004年11月15日作</h3> <h3>家在深山密林中 2004年3月23日作</h3> <h3>老人与毛驴 2004年3月8日作</h3> <h3>倒影 2003年2月3日作</h3> <h3>画者在密林中 2003年7月12日作</h3> <h3>芳草青溪 2004年5月26日作</h3> <h3>又是好天 2004年4月20日作</h3> <h3>修坝 2004年2月25日作</h3> <h3>无题 2003年8月22日作</h3> <h3>出山 2004年6月25日作</h3> <h3>春华秋实 2007年7月5日作</h3> <h3>无题 2006年1月9日作</h3> <h3>无题 2006年10月3日作</h3> <h3>邂逅 2006年3月21日作</h3> <h3>山羊 2004年10月8日作</h3> <h3>深秋之谷 2003年11月6日作</h3> <h3>无题 2007年5月1日作</h3> <h3>无题 2003年12月作</h3> <h3>山上的古石雕 2006年6月6日作</h3> <h3>无题 2002年10月3日作</h3> <h3>无题 2005年2月20日作</h3> <h3>无题 2005年6月10日作</h3> <h3>无题 2005年8月28日作</h3> <h3>马骡驹 2005年5月29日作</h3> <h3>雪天 2005年6月20日作</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绚烂的记忆一李飙作品展<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期:2019年6月22日一29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点:北京798艺术区《玫瑰之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办单位: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承办单位:朝阳区文化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阳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以上是在2019年《绚烂的记忆一李飙作品展》时我做的展览介绍。<div><br></div><div>正像广军说的“我信李文珍先生的话,李小表的潜质很好。”</div><div><br></div><div>李小表画好人好,为人厚道,同学中有很好的口碑。可惜11年前,脑子里的想法还没画完,过早离开了我们。<div><br></div><div>那些年,每年年底挂历印出来,要不是我到他东大桥的家送去,要不他来我办公室取,不寄为的是能见见面聊聊天。如今音容笑貌还在眼前,很想他……<div><br></div><div>我加上几幅图,再看看李小表的画。</div></div></div><div><br></div> 当年美术组在天津16中操场写生(左起为郭伟华、汲成、李小表)摄于1958年 画家李文珍先生 (木刻) 李小表 1979年作 早市 (木刻) 李小表 1979年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观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涿 编辑制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11-2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