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 9月20日 星期四</h3><h3> 乌日策——弹孔纪念碑——巴伊纳巴什塔(河中小屋)——拉查修道院——塔拉国家公园——木头城</h3> <h3> 离开乌日策前往巴伊纳巴什塔看河中小屋,那里是前中国男足外籍主教练米卢的家乡。</h3><h3> 未来十几天,都在山区行。大山里面出美景应该是共识。</h3> <h3> 途中,野外山坡上,前南斯拉夫二战纪念碑群——弹孔纪念碑。</h3> <h3> 二战时,铁托的游击队员与德军在这一带战斗,众多游击队战士牺牲了,为此建立了这个宏大的纪念碑群。</h3><h3> “弹孔”纪念碑,得名于它最高的一个建筑体,中间就像是被子弹击穿的情景一般。</h3> <h3> 这一排排建筑体,形象的代表了中枪后即将倒下的游击队战士。</h3><h3> 山谷里隐隐传来一首歌:</h3><h3> 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h3><h3> 这首歌是阿尔巴尼亚的,离这里不远。</h3><h3>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h3> <h3> 路不错,精神好,不到中午就到了巴伊纳巴什塔。</h3><h3> 河中小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过。</h3><h3> 那是当地两名少年玩耍时突发奇想,在德里纳河中一块高出水面数米的礁石上搭建了一间小木屋,作为在河中游戏的根据地。</h3><h3> 这一搭成名。</h3> <h3> 这里的确是个网红景点,先后好几波国人自驾来此,大都匆匆忙忙拍照离去,赶往下一个景点。</h3> <h3> 岸边一饭店。</h3><h3> 点杯咖啡,简餐填肚,美景环绕,乐在其中。</h3> <h3> 离开小屋,前往湿壁画保存最完好的拉查修道院。</h3><h3> 塞国行最惊险的一幕。</h3><h3> 修道院在大山深处,有正规公路沿小溪直达。导航却引我们上山,盘山公路到半山腰,指示我们拐进山中,沿碎石野路下山。</h3><h3> 犹豫过,导航信誓旦旦。</h3><h3> 道路狭窄,碎石满地、一侧深沟、曲径通幽。</h3> <h3> 一路惊心胆破,虚汗连连,强装镇静,谨慎驾驶。</h3><h3> 急转弯妻得下车指挥,路太窄太滑,一侧山体另一侧是深山沟。</h3><h3> 导航显示只有五公里,让我们走了两小时。</h3><h3> 骗纸!!</h3><h3> 想到爆胎问题,但都没说出口,担心郑州地斜在塞国也应验。</h3><h3> 郑州地斜就是怕什么一旦说出来就应验,不说没事。</h3><h3> 我们没说。</h3><h3> 打死都不说。😀</h3> <h3> 历经两个小时磨难,拐过一道弯进入长长的下坡道,老远看到静卧在山谷中的拉查修道院,好亲切,美得很。</h3><h3> 打听到不用原路返回,长出一口气。</h3><h3> 两人就此达成共识,以后不再冒险。<br></h3> <h3> 拉查修道院(Rača Monastery)建于1275年,由尼曼雅王朝当时的统治者斯特凡·德拉古丁主持兴建。</h3> <h3> 修道院不大,湿壁画保存相对完好。可能是经历了艰难险阻才来到这里,感官觉得拉查修道院是去过的最为秀美的一个,里外都美。<br></h3> <h3> 湿壁画色泽鲜艳,人物刻画逼真,教堂内庄重肃穆,走路喘气不敢大声。</h3> <h3> 除了夫妻俩再无其它游人</h3> <h3> 参观完修道院,走正路,顺利走出山坳。</h3><h3> 盘山公路上山,环游塔拉国家公园。</h3><h3> 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原型塔拉大桥就在附近波黑山中。<br></h3><h3> 傍晚,来到网红景点——木头城。</h3> <h3> 木头城,四面环山,风景优美。人造景观,一部电影的外景地,剧情需要,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从地面到房屋全部用木头建成的小镇,都是塞尔维亚早期民居的仿制品。</h3> <h3> 木头城,网红景点,塞国为数不多的收费景点。</h3><h3> 浪漫休闲之地,国人来此很多。遇到几个深圳的年轻人,一路公共交通,跋山涉水到此。</h3><h3> 夕阳下静静的坐着,一幅画。</h3> <h3> 木头城还因为一条观光铁路Sargan 8而著名,车站坐落在木头城不远的山脚下。</h3><h3> 今晚就在附近下榻。</h3> <h3> 火车站不大,有几家饭店,环境很好,饭菜不错。 </h3><h3> 深圳那几位年轻人向我们推荐了几个菜,味道好极了,好的标准是——要无限接近中餐味儿。😀</h3> <h3> 观光火车每天上午开行一趟,盘山转悠,偶尔停停。因要赶往萨拉热窝,没尝试。</h3> <h3> 售票处。火车票含早餐,车站饭店就餐。</h3> <h3> 我们的小木屋,上下两层,很舒适。</h3><h3> 楼下客厅厨房卫生间,楼上卧室,一大床俩小床,适合一大家人。</h3><h3> 晚上起夜不方便,卫生间在楼下,上下楼梯,木制的,啪啦啪啦响,动静大。</h3><h3> 睡前喝了不少茶,天凉,还不出汗。😀</h3> <h3> 这里是有名的避暑之地,山区夜寒,屋外平台喝点茶观观景,一会儿就给冻回去了。</h3><h3> 游人不多,夜特别静。</h3> <h3> 2018年 9月21日 星期五</h3><h3> 木头城——波黑小镇维舍格勒——萨拉热窝</h3> <h3> 起的晚,早餐后暂别塞尔维亚,目的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h3> <h3> 出发不久来到两国国界,通关处像个普通收费站。</h3><h3> 过关手续非常简单,护照加车行证件及少量通关费。</h3><h3> </h3> <h3> 路不错,风景好。</h3> <h3> 途中停留波黑小镇维舍格勒,是个山水小镇。</h3><h3> 此镇有名源自于前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写过一本书——《德里纳河上的桥》,为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里纳河上的桥”就在这座小镇。</h3> <h3> 安德里奇塑像</h3> <h3> 镇中以小说中的场景建造有安德里奇小城。</h3><h3> 人造景观,匆匆而过。</h3> <h3> 沿河岸前往德里纳河桥,途中一幼儿园,孩子们看到我们很好奇。😎</h3> <h3> 安德里奇因写古桥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古桥因他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维舍格勒小镇又因安德里奇和古桥而声名鹊起成为旅游胜地。</h3><h3> 这因果关系像绕口令。</h3> <h3> 这座古桥,是1571年由奥斯曼帝国高官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下令建造并用其名字命名。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 <h3> 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h3> <h3> 桥上走走</h3> <h3> 铺展宣传画不知有什么活动</h3> <h3> 卖纪念币的小女孩儿</h3> <h3> 没明白这是什么装扮</h3> <h3> 短暂停留小镇,继续前行,目标——萨拉热窝。</h3><h3> 一路山水美景,目不暇接。</h3><h3> 偶有修路单车道限行,排队依次通过,次序井然,没有一个加队的。</h3><h3> 秩序好通过的快,几乎没耽搁时间。</h3> <h3> 旅途顺利,早早就到了萨拉热窝。</h3><h3> 没进城,左拐来到山坡上一个叫黄堡的地方,奥斯曼帝国时期曾经是一个防御工事,目前作为一个公园是日落时分俯瞰全城的最佳地点。</h3><h3>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最后党卫军军官冯·迪特里施有一段经典台词。</h3><h3> 他站在黄堡,手指前方,对盖世太保说道:</h3><h3>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h3> <h3> </h3> <h3> 站在黄堡,俯瞰这座城市,浮想联翩,五味杂陈。有历史,有当今,更有儿时的记忆。</h3><h3> 当把在黄堡拍摄的视频配上音乐播放时,画面鲜活了,像电影。那段熟悉的旋律和场景交织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h3><h3>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h3><div> “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div><div> “肖特呼叫康德尔,肖特呼叫康德尔”</div><h3>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h3><div>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div><h3> 这些经典台词,那年代的人没有不记得的。如今身临其境,看着脚下这座城市,如同身处电影院中,幻想着电影结束后还去追打嬉闹。</h3><h3> 老了,浮想太联翩。 </h3><h3>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h3><div> 瓦尔特,萨拉热窝,</div><h3> ——我们来了!</h3> <h3> 回到现实,居高临下,好好看看这座城市。</h3><h3> 萨拉热窝,波黑首都,一次大战的爆发地,欧洲耶路撒冷。各种宗教在这里融合,黄堡上可以清晰看到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犹太会堂、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h3><h3> 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早先主要来自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钟表店、吉斯的照相馆、铜匠铺街、清真寺以及瓦尔特扫射德军的那个钟塔等分布城中,按照瓦尔特的足迹要逐一寻访。</h3><h3> 接头暗号照旧:</h3><h3> “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h3> <h3> 黄堡平台比较大,可以开Party。</h3> <h3> 拍个照,告诉瓦尔特我们来过。</h3> <h3> 萨拉热窝座落在东西走向的山谷中,城区面积不大,精华在老城区。</h3><h3> 山城,颇费周折找到住处。</h3><h3> 住处在半山坡上,下了这个阶梯就是老城步行观光街,位置极佳。</h3><h3> 网上一直和房东儿子联系,接我们的是他爹。他爹身材高大,温文尔雅,气质非凡,像个官员。向我们介绍了情况。</h3><h3> 这里停车费比较贵,10欧以上吧。房东儿子下班后把他自己的车位让给了我们。</h3> <h3> 这是个三层花园洋楼,进大门环形楼梯,各种花卉周边摆放,宽敞干净。</h3><h3> 二层亮灯那个是我们家,门上镶有铜质标牌,上写“英国大使馆”。隔壁无人,房东一家在楼上。</h3><h3> 怪不得与众不同,原来这里曾是英国大使馆,大使居住的地方,有点历史了。</h3><h3> 萨拉热窝古老厚重有故事,不经意间住进了文物中,不知房间里是否还残留有克格勃的窃听器。😀</h3> <h3> 既然有点故事那就一块看看。</h3><h3> 进大门入门厅,墙上挂着老照片。</h3> <h3> 客厅、厨房餐厅、卧室、起居室互联互通,宽敞的卫生间,还有一个观景小阳台。</h3><h3> 房间的布置表明房东很讲究有情调,不知这里曾经住过什么人,有过什么故事。</h3><h3> 两人住有点空旷,门太多缺少点安全感。😀 </h3><h3> 强烈推荐。</h3> <h3> 参观完前英国大使馆😀,安顿好行囊已近黄昏。</h3><h3> 出门下阶梯不远就是老城区步行街,第一感官,人多,与前几日在塞国截然不同。萨拉热窝旅游高度发达,国际化都市,游客多说明其有独特的诱人之处。</h3><h3> 沿着Ferhadija 大街向东漫步,主要景点分布两边。</h3><h3><br></h3><h3></h3> <h3> 圣心主教教堂和门前的大主教塑像</h3> <h3> 黄昏下的萨拉热窝,金灿灿的。对面是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h3><h3> 金黄色树叶提示我们,中秋了。</h3> <h3> 电影中钟表匠就牺牲在这个清真寺院内</h3> <h3> 瓦尔特机枪扫射德国鬼子的那个钟塔。</h3><h3> 仰望钟塔多时,虚幻中看到瓦尔特推开窗门扫射德军,然后放下绳索顺其而下消失在附近的铜匠铺街。</h3> <h3> 跟着瓦尔特来到这里,这就是掩护瓦尔特们撤退的铜匠铺街和铜匠。</h3><h3> 买了这位大师一件作品做纪念,感谢他们的前辈保护了瓦尔特。</h3> <h3> 天已晚,没有找到吉斯的照相馆和钟表店。</h3><h3> 5G时代了,手机替代相机和时钟了。</h3><h3> 找到一网红饭店,告知需预约。</h3><h3> 铜匠铺街附近找了一家人气比较旺的饭店落座,要了类似新疆的烤肉烤馕,味道不错。</h3> <h3>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h3><h3> 傍晚这情景与台词珠联璧合。</h3><h3> 清真寺宣礼塔尖上的亮光仿佛是世界与天宫接通的信号,上帝(真主)与人类此时相互聆听。</h3><h3> 这朵云的形状让人遐想,塔尖右上隐隐一个侧卧头像,像是……也像……</h3><h3> 想啥啥😀</h3> <h3> 晚礼拜的人们</h3> <h3> 回程路上,低头看到街面画有一条线,上面写着:</h3><h3> “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萨热窝文化交汇的地方。</h3><h3> 看到这些,颇有感触,虽不刻意,但由于历史缘由,这条线的两边风情迥异。</h3><h3> 西眺维也纳,仿佛奥匈帝国的荣光尚在,人们围绕在基督教堂旁街边推杯换盏歌舞升平。东瞻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似乎风韵犹存,清真寺礼拜声伴随着空中浓烈的烤肉香味,伊斯兰格调音乐环绕立体声。</h3><h3>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萨拉热窝一样拥有如此多元文化的地方了。</h3> <h3> 2018年 9月22日 星期六</h3><h3> 萨拉热窝</h3><h3> 晨曦中的萨拉热窝,异常安静,喧嚣热闹久了也会累,也会想静静。</h3><h3> 游客还未大批出动,细瞅瞅这座圣城。</h3> <h3> 静下来的萨拉热窝如此秀美,美得你都不敢相认。</h3><h3> 是那个饱受战火洗礼如今建筑墙体上依然弹痕累累的那个萨拉热窝吗?</h3><h3> 是那个两大帝国,三大民族,四大宗教,东西方文化交汇在此的那个萨拉热窝吗?</h3> <h3> 是它,从古城遗址看到的钟塔和宣礼塔可以作证。</h3> <h3> 是它,拉丁桥在此作证。</h3><h3> 在这座桥附近,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被暗杀,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h3><h3> 见过大世面的拉丁桥,此时随整个城市初醒。</h3><h3> 桥头一个博物馆,实际是一间展室,几幅照片,几个仿制品。</h3> <h3> 拉丁桥上老妇在祈祷和平</h3> <h3> 道一声早安——萨拉热窝</h3> <h3> 游客逐渐增多,萨拉热窝重返往日的喧嚣。</h3> <h3> 瑟比吉喷泉</h3><h3> 奥斯曼风格的木质结构,萨拉热窝地标建筑。周围是个广场,各式店铺作坊、咖啡馆周边分布。</h3><h3> 据说喝了喷泉的水还会回到萨拉热窝。</h3><h3> 这里是老城中心,多条道路在此交会,游客众多来自五湖四海。</h3><h3> 密集综合症的绕行,鸽子占去半个广场,飞起来昏天黑地。</h3> <h3> 菜市场买点水果,古老的计量方式,或许只为博得游客开心。</h3> <h3> 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马不停蹄,看不够逛不烦,除了睡觉都在大街小巷中。</h3><h3> 博物馆,菜市场,市政厅,新城区……</h3> <h3> 萨拉热窝的夜,</h3><h3> 美伦美奂!</h3> <h3> 萨拉热窝,魅力无穷,大力推荐。</h3><h3> 萨拉热窝,圆了儿时的梦。</h3> <h3> 萨拉热窝要看要说的好多好多。</h3><h3> 弹痕累累的建筑物,博物馆及街头图片标语,仇恨满满。上世纪90年代那场波黑战争,撕裂了人心,拆分了家园,阻碍了发展。</h3><h3> 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曾是那么的强大,上世纪80年代冬奥会在此的举办,说明实力很不一般,即将在北京张家口续燃的冬奥圣火晚其38年。</h3><h3> 作为游客,只是偶有感触略有遗憾,丝毫不影响萨拉热窝魅力的存在。</h3><h3> 悬挂塞尔维亚车牌的我们,未受仇恨影响一路平安!</h3><h3> 再见!萨拉热窝。</h3><h3> 喝过瑟比吉喷泉的水,是否还会再来。</h3><h3><br></h3><h3> Tips:信用卡和欧元不好使,需兑换波黑马克。</h3><h3><br></h3><h3> 美篇限图百张,我有美图上万。</h3><h3> 再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