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蔡顺礼中将</h3><h3> 蔡顺礼(1913-——),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3团青年干事,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2团总支部书记,中央保卫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骑兵连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h3><h3>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骑兵营、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科科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党校组教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除奸部部长。</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9旅、7旅政治委员,第8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6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武装保卫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政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h3><h3>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h3><h3> 蔡永少将</h3><h3> 蔡永(1919-2001),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4团战士、宣传员、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2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h3><h3>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干事、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鲁南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0旅28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淮海军分区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段村、襄安、钱上集及苏鲁豫、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反扫荡、反蚕食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17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6师副师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了怀德、昌图、四平、彰武、闻家屯战斗和平津、湘西、广西等战役。</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5师师长兼广西平乐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3军参谋长,后兼志愿军空军前方指挥所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参谋长。回国后,任空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某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湘西剿匪、抗美援朝中的空战等战斗,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作战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h3><h3>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9月10日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83岁。</h3><h3> 蔡长元少将</h3><h3> 蔡长元(1917-——),四川省宣汉县人。1933年红军打开宣汉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27师79团3营通讯员。1934年到团部当了青年干事,1936年10月,红9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所在的27师在古浪受挫,1000余人仅剩400余人突围出来。红9军经过两次倪家营子缩编为一个团,只有5个连。随红9军残部向西走了两天,又奉命重返梨园口,掩护红30军西进。在梨园口血战了一场,部队开始分散突围。时任军供给部部长吴先恩(后授中将衔)的警卫员,他和吴先恩突围后,在祁连山躲了三个月,过着野人的生活。后来两人出山,昼伏夜行,沿途乞讨,在凉州被敌人冲散。几经辗转,投奔了邓宝珊部。1937年,在邓宝珊部打听到我军的消息,带枪找到了八路军358旅。不久,被送往延安抗大学习。</h3><h3>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任组织部青年科长。</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4纵11旅政治部主任,1947年,杨成武将善于打山地战的11旅充实到3纵,改称3纵9旅,升任旅副政治委员。第9旅在清风店战役中露了一手,一天一夜走了200多里,抢先到达清风店,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任9旅政治委员时,率领9旅两天一夜走了300多里山路,赶到新保安镇,完成了对敌35军“围而不打”的任务。9旅还有一个记录:两天三夜,走了500来里,9旅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称。</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第3纵9旅改编为63军198师,做了多年政工干部的出任189师师长。在太原战役中,198师激战攻克太原外围核心工事双塔寺,活捉了敌人一名军长,被授予“立功太原”红旗。在兰州战役中,彭德怀点名189师的老红军团566团主攻豆家山,566团占领豆家山一号阵地,565团占领二号阵地,189师又血战7个小时,打退了敌军的反扑。</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189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9师师长,在第五次战役中,189师在铁原阻击美军4个机械化师和2个南韩师进攻,以保证我军主力的安全。美军利用现代化武器的威力,天上飞机狂轰烂炸,地面坦克开道,火焰喷射器跟进喷烧,189师整整阻击了三天。1953年回国,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升任第24军副军长,1961年升任第66军政治委员,1963年回到第63军任政治委员。在邢台大地震救灾工作中,第63军出色的纪律和作风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后来周恩来将189师调入北京卫戍区。1967年因患重病离职休息,1979年自愿到陕西省军区任政治委员。</h3><h3>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h3><h3> 蔡长风少将</h3><h3> 蔡长风(1910-2001),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战士,红12军第36师军需处管理员、粮秣股股长、军需处处长,红1军团第2师5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h3><h3>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供给处主任,115师后方留守处主任、科长,教导第5旅供给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鲁南县财政科长兼税务局长,鲁南行署财政科长,旅供给部部长,山东滨海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等职。随部队东渡黄河,首战平型关,回师晋西,挺进鲁南,圆满完成了战时物资的供应保障任务。</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山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鲁南、鲁中、莱芜、孟良崮、临驹、南麻、泰安、济南、许昌、洛阳、开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战役战斗。</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财务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后勤部顾问等职。为建立和完善海军后勤保障体系作出了贡献。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h3><h3> 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h3><h3> 蔡炳臣少将</h3><h3> 蔡炳臣(1915-1978),河南商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7团排长,商城县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便衣队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h3><h3>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政治处主任,第2师4旅11团政治委员。</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4野战军第40军153师政治委员。</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军师政委,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广东公安总队第二政委治委员,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h3><h3>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8月24日逝世,终年63岁。</h3><h3> 蔡爱卿少将</h3><h3> 蔡爱卿(1913-1978),湖南省岳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4师9团排长,第11团连长,第12团副营长、营长,第11团参谋长。1931年参加了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h3><h3>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第38团团长。1942年日军炮制了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对入侵之敌实行长期围困、逼走逼死的方针,把敌人据点内的群众全部动员起来,实行彻底空室清野。38团和沁源县委组成了“沁源围困指挥部”,任总指挥,将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以部队为骨干,和游击队民兵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困战。后任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1旅副旅长,第9纵25旅旅长,豫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警备2旅旅长。参加了上党、邯郸等战役。1946年获战斗英雄称号。</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高射炮师师长,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h3><h3>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3月3日逝世,终年65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