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侗台语族属于汉藏语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始终认为侗语中应该有不少的汉语遗存,所以在贵州肇兴侗寨和黎平唐安,我饶有兴趣地向当地人询问汉语“鸡、鸭、鱼”三个常用词的侗语发音,它们分别发成ngai、bo、mi。符号里没有语音学上的标准符号,“ng”其实是辅音后鼻音声母,“bo”的发音明显有短促的辅音韵尾,和汉语方言中的入声字“不”极其相似。 而“鱼”发音为“mi”,声调与汉语完全相同。</h3><h3> </h3> <h3> 那么现代汉语方言中,我们能否找到“鱼”这种水生动物的发音接近“mi”的呢?南方方言中,重庆人把一种鱼叫“水迷子” ,把潜水叫“钻迷头儿”,这两个发音“mi” 的词其基本意义就是“隐藏”的意思:那种鱼潜藏在水里,大家看不见,所以人们称为“水迷子”;人潜水,把头埋进水里,叫“钻迷头儿”。上古“迷”属于“脂部”字,而“鱼”是属于“鱼部”字,两字并不通押,但这两个字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发音却比较接近,可能“脂部”和“鱼部”的部分字在中古就已经合流了。因此侗语用“mi”的发音来表示“鱼”,而汉语普通话用“yu”来表示“鱼”,这之间是否存在语音上的同源关系呢?</h3><h3> </h3> <h3> 我认为,除非是侗语向汉语的借音,否则,“鱼”这个词的侗语发音应当与汉语具有同源关系。当然,这种推断还需要大量汉语和侗语的语音史材料支撑和严谨的学术论证。笔者孤陋寡闻,或许汉语侗语的同源关系早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不过对这种片断的田野调查充满兴趣而已,它使旅行别有情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