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老城区,仿佛踏入了一幅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画卷。那一座座红瓦屋顶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街道两旁的绿树像是大自然的画笔,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灵动的色彩,让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宛如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镌刻其间。这幅画卷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全面推进乡村的复兴。我深知,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已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思路决定出路,乡村振兴战略呼唤着新的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策划规划上寻求突破,注重规划引领,注入乡村发展新思想。尊重乡村,善待乡村,在遵循乡村原有山脉、水脉、文脉的基础上,融入创意元素、时代元素,优化乡村功能布局,打造一个扎根于乡土之上的文化之村,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乡,宛如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回归乡土文化的乡村振兴规划,犹如一场寻根之旅,以村落、郊野、人文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深入分析与对比,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挖掘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打造承载多元文化活动的空间体系,带动整体乡村的全面提升。文化与人员的回归,如同春风化雨,让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珩厝村,这座宛如人间仙境的村落,正等待着被重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珩厝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晋南翔的山脚下,与金门隔海相望,与大嶝岛隔海相望。这里傍山依海,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珩厝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积淀下了厚实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珩厝村至今保留着完整的自然建构,庙口的集市、宫口的香火、红色的精神传承、乡俗文化的底蕴,宛如人间仙境中的文化瑰宝,是打造闽南乡村文化空间体系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红色基因,传承与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珩厝村,这片革命老区基点村,是一片蕴藏着丰富红色故事的革命热土,享有“星火早燃,红旗不倒”的美誉。这里完整保留着中共同安县委第一次会议旧址、厦门破狱停歇点、宫口祖祠、抢盐斗争旧址、爱国军庙、防空洞等红色战斗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珩厝村的红色历史,宛如人间仙境中的红色印记,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p> <p class="ql-block">珩厝,这片面对大小金门的土地,曾是昔日的海防前线。1955年炮击金门之时,为了村民的安全,边防部队在珩厝建起了防炮洞,星罗棋布于珩厝村的各个角落。水泥浇筑的洞口,外垒大方石,每个防炮洞能同时容纳200多人藏身。除了建在地上的防炮洞,珩厝还有四通八达的地下防空洞。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珩厝人对防空洞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大大小小的神秘洞穴如盔甲一般,曾经为珩厝人抵挡了战火和空袭。如今,硝烟已经远去,防空洞成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如何让防空洞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尝试,比如改造成博物馆,或者建成军事科普长廊,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珩厝华侨史,既是奋斗史也是爱乡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旅居在外的侨胞,他们爱国爱家,施善积德。以王文旭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同胞为故乡的建设捐资达数百万元。从1995年用24万启动资金发起助学基金会起,到2018年初,王文旭助学基金理事会已成功举办23届助学活动,资助了大学生、中学生、中专生、特困生等668人,资助金额超过90万元。王文旭为珩厝小学、珩厝自来水工程、发电设备、珩厝礼堂,乃至翔安一中、同民医院等的建设也捐献了不薄的资金。珩厝村史上详细记录了华侨同胞的每一笔捐款赠物,铭记着他们的乡亲乡情以及赤子之爱。整理华侨资料、建华侨博物馆,是对他们最诚挚的敬礼,让这段历史在人间仙境中继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珩厝人不停求索,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疏浚水利,垦地开荒,围海造田,铸就了珩厝史上的辉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王知算老书记为首的村领导集体带领全村人民挖大井十七口,挖通地下隧道接连小井有一千米左右长,筑大坝,架天桥,引水上南山,使千余亩的旱地变成良田,“狗屎埔”终成丰收田。紧接着吹响围海造盐田的号角,全村老少齐上阵,兄弟村庄来帮忙。围海建堤场面宏伟壮观,绘成了一幅惊天动地的壮美画卷。珩厝村因此在全厦门市名噪一时,成为厦门学大寨的第一村。现留下的8口大井见证了老一代珩厝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珩厝村应结合红色文化积淀、华侨爱乡建设背景基础打造一个红色革命的教育基地。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引领下,进一步宣传、弘扬翔安革命英雄人物精神,看红色典范遗迹,听老人口述代代相传于邻里村落之间的“红色故事”,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习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荣足迹,增强爱国、爱乡情感。珩厝乡村振兴呼唤这样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闽海风情,风格迥异的闽南乡村民居与生态。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乡村民居建筑文化,不但能给游客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供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珩厝村完整保留着明清闽南红砖民居153多栋,洋楼25栋,明代祖祠一栋,清代祖祠一栋,两落双边护,三落深宅大院。其燕尾鳞次,砖石木雕琳琅满目。传统的红砖古厝原是闽南民居的代表性建筑。经过岁月人文的升华或创新,珩厝村保存着完整的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体系,宛如人间仙境中的建筑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珩厝作为厦门一大侨乡,外来建筑文化让珩厝上世纪50 - 60年代衍生出一系列“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古老经典的红砖古厝、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与井然有序的独门独院别墅同生共存、相映成趣,演绎出别样的风情。走过一幢幢神秘的古厝,再行至风格明快的现代民居,仿佛从前世来到今生。珩厝红砖古厝堪称闽南乡村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就像历史的见证人,见证了闽南华侨衣锦还乡。它将南洋以及西洋的建筑元素引进门,再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智慧和人文美学,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时代建筑,于无形之中还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且彰显了那一个年代华人融会贯通、包容进取的精神面貌,宛如人间仙境中的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传统的闽南红砖建筑,还是中西合璧的“番仔楼”,抑或60年代的集资“大寨厝”,或者70年代的石头屋,一座房子一部史,珩厝的厝是一部建筑史,珩厝的厝故事是一部史诗。它们虽不是中国建筑学里的一个主流体系,而只是这文明史中的沧海一粟,但在前人手里崛起,于历史长河中沉淀,如今应重赋新意,若有心发扬光大,必能焕发生机,宛如人间仙境中的建筑传奇,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海的文化,盐田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珩厝临海,盐业历史悠久,盐业生产可以追溯至明代珩厝盐民的故事。把海的文化打造成乡村传统劳作,再现闽海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个篇章。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古法制盐、手推小车、卤水豆腐、捉螃蟹、剥海蛎、作海蛎饼等等,无不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