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读2019年第12读

空读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019,我的年中小结</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柳若尘</div><p><br></p>晨起于灶间煮粥之际,接总舵主令箭一枚,谓余有幸荣升舵刊新一期“封面女郎”,受宠若惊。然话锋一转,“勒令”交稿,俶尔惴惴。<br><br>若尘愧无群内各位老师提笔生花之才,思忖未若乖乖写个年中小结落个实在。一来向空主汇报,二来有幸与诸君分享共勉,也是乐事一件。<br><br>既是空读,先说读书。本年截至今日,共读书总12部,计43册。此处暂不列具体书目,留作年底阅读汇总。两项杀青:一为《现代汉语成语大词典》温习,每日晨起,断断续续,为期一年,至本月18日结束,收获颇丰;二为欧楷书法讲座学习,每日工作间隙,见缝插针,为期两年,至本月25日结束,受益匪浅。另,已持续两年有余的《中华诗词鉴赏大辞典》每日一首,仍在继续,屡有间断,厚厚一本,方过半矣。<br><br><p></p><p>截至今日,共观影32部,爱情片无,情怀居多。新老都有,不分国别,不分门类,顺其自然,随心而为。<br><br>关于古筝,半年温习古曲两首,一为《渔舟唱晚》,一为《高山流水》。经典筝曲,百弹不厌,温故知新,乐此不疲。每每拨弦抚琴,倍觉身心愉悦,神思悠远,个中美妙,无可言说。<br><br>关于写字。每日晨起临摹,虽进步有如蜗牛漫步之速,却也自得其乐。最喜观书家大儒行墨走笔于尺素之端,慢若青瓦飞檐浅沐江南烟雨,快如浔阳运指疾扫凤尾幺弦。<br><br></p><p>关于运动。除去每日坚持步行,恰于本月21日上完维密瑜伽课程,虽周身淤青遍布,然筋骨舒展,经络渐顺,身心亦愈发舒畅,且胃口大开,吃嘛嘛香,并成功减重五斤有余,于心窃喜。<br><br>光阴荏苒,年近不惑,工作家庭,繁事倍多。努力抽出一些时间,做如上被潮流大众谓之无聊之事,不屑旁者评说,只为做好本我,埋身俗世而不甘于平庸之中颓堕,以求无愧于心,不枉此生。<br><br>吾生有涯,学无止境,充实人生,积沙成塔。继续读书,继续写字,继续弹琴,继续瑜伽。行远自迩,循序渐进,每有所得,幸甚乐哉。<br><br></p><p><br></p> <h3><p></p></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贞子花开</font></h1><br><br><p></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文/掌心沐雪</span><br></p><p><br>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本草纲目》<br><br><br>有人类之前,就有了植物<br>没有人类之后,还是会有植物<br>万物之逆旅。植物最长,人类最短<br>即使短,还是要爱呀,恨呀,还是要为满足于别人的眼光,而终生服用别人熬制出来的标准<br>他们死后,又都去了哪里<br>答案是:在一棵棵草木里重新相会,重新排列座次<br>有的成了王,有的成了嫔妃<br>更多的是平民<br>哪怕你是刘寄奴,哪怕你生前气吞万里如虎,如豹,如金刚狼<br>最终,你也得返回到被你马蹄踏碎的一棵草里面<br>臣徐长卿,贱妾女贞<br>让我们陪着大王,一起静静地躺在中药铺的统一棺木里<br>以植物、汉语和历史的名义<br>在子孙们的病体里面还阳<br><br>2019.6.19<br><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注:刘寄奴、徐长卿、女贞子、王不留行,皆为中药</span></div><p></p>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山西会馆</font></h1><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夕阳楼主</p><p><br></p><p>说辛集方言,讲辛集故事,大家好我是夕阳楼主。今价咱们说说山西会馆。<br><br></p><p>辛集镇在明清时期作为全国皮毛集散地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也吸引来了很多外地人来此经商,其中当然少不了山西人的身影。老话讲的“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到清朝乾隆时期,山西人在辛集号称有十八行,上百家买卖,资料上提到的字号有义升恒杂货庄、义和成染坊、荣永升杂货铺、同泰毛店、广全玉石房、晋义花店、三义德饭庄等。<br><br></p><p>这些山西商户为了加强团结促进经营,在一些大买卖主的倡仪下,联合集资,在当时的繁华中心地段东西大街道南买了块地,逐步修建了一座山西会馆。咱们说是山西会馆,得先说清,在乾隆四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84年,最先修成的是三间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协天大帝也就是关公关老爷,关老爷左边是财神爷右边是火神爷。这全国都敬奉关老爷,山西人那得加个更字,因为关老爷就是山西人,被尊称为“山西夫子”。也就是说这首先是一座关帝庙。按记载是在院落的艮方修了门楼,在坤方修了大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代表八个方位,也就是东北角临着东西大街修的门楼,西南角临着南北道修了大门。大门有两丈多高,一丈多宽,门头上刻着四个大字“山西夫子”。<br><br></p><p>道光七年,在大殿前增修一座香亭,在大殿西修了跨院,并把西跨院正式作为商会的办公场所。到民国初期,辛集的工商业发展鼎盛,又对山西会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形成了金壁辉煌、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成为当时辛集镇的一大景观,并刻石立碑记录了修建山西会馆的过程。那么这山西会馆具体在哪哩,就在现在的商场街西头路南,北院通南院,一直通到南边的小街,现在叫裕民街。这两张照片,是辛集皮毛博物馆和名花皮毛文化馆分别制作的山西会馆的模型。虽然不一定绝对准确,但也可以帮助咱们相对直观的想象山西会馆当初的气派。<br></p><p><br></p><p>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会馆曾经做为工人俱乐部。1955年,把南院改建了电影院,门口冲南,门头上有1955的字样,后来这电影院就有了临着兴华路的门口和广场。1962年,束鹿县文化馆搬到了山西会馆,并临着商场街盖了一层大厅。当时有很多大规模的展览活动,会设在这临街大厅和原来供关老爷的大殿里。这大殿什么样,咱这么说吧,这一层的大殿高有现在的三层楼,大殿里的柱子,俩人搂不过来。只可惜这大殿和北院的其他建筑,到了文革中期,1972年前后,这些历经战乱将近200年仍保留完好的恢弘古建筑也全部被毁。说起来,也只能是一声长叹唉!<br></p>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又是一年下榜时</font></h1><br><p></p><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赵群英</p><p><br><br></p><p>火荼六月,又是一年高考分数公布季节。二十二日晚十一点家有考生的守在电脑前,挤进考试院网站,查自己孩子的三位数“报酬”。据不完全统计,各家情况不同,处理结果多样。其一欢呼雀跃,电传七姑八姨喜报频传天南海北。其二呼朋唤友,临时夜宴,好酒不怕晚。其三立马召开家庭扩大会议,扩大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深讨“投入产出比低能”问题,研究下一步孩子走向大事。其四……,总之态度各异,终归都是彻夜不眠。<br><br></p><p>古时前辈称十年寒窗,现在粗算已长至十七八年学习生涯了。进第的欢快与落榜的烦忧相得益彰,前辈们描绘的淋漓尽致。“春风得意马蹄疾,半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状元及第立刻高头大马,春光满面,京都城里环游大街小巷,不顾落榜同窗心情的“龌龊”行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落榜返乡,心情黯淡,月隐老鸹叫,霜雪孤伶人,觉都睡不着。看来,自隋开始到清末的科举制,再与现在的高考制度,一千五百年来无时不是学子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br><br></p><p>独木桥上雄兵百万,毕竟状元一人,鳌头独设。理应提前造船,多头并进。保国路千条,扬名立万多样选择。东边日出西边雨,天生我才必有用。<br><br></p><p>天道酬勤,又是一年放榜时,祝金榜括名,人尽其才,各得其所。<br><br></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大梁江记</font></h1><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清泉</p><p><br></p><p>久闻大梁江之胜。然憾之未至。<br><br>周末,梁兄来电,意约诸友,赴大梁江一游。闻之,欣欣然,溢于言表。<br><br>大梁江地处井陉古驿,西接三晋,东临获鹿,甘陶之水流经于此。村龄逾千年。依山而建,青石铺路,垒石为房,辅以砖木。内为窑洞,巧采京华,京晋冀合璧,开创民居之先河。据考评,自唐以来始有人居,明代成村,清代村内梁氏家族繁衍壮大,遂以姓氏冠名,称为大梁家,后因此处位于缺水山区,出于对水之敬仰,更名为大梁江。<br><br>大梁江属太行腹地,广至8.8平方公里。群山环抱,古树参天,幽静怡人。虽已过夏至时节,然凉风习习,实属消夏避暑之胜地。<br><br>入至村来,遇巨石挡路,上书三枚大字:大梁江。属后人为标注村名而立。前行三五米,见一巨槐,岁龄1300年矣,疑为唐代所植,故曰唐槐。槐树干粗大,三人合抱,部分树干虽已干裂腐朽,但枝叶茂盛,亭亭如盖。似一健叟,貌似满目沧桑、皱纹深横,然精神矍铄,神采飞扬,言谈举止间外溢生机与活力。<br><br>树东侧乃村之大门,石拱为洞,高丈有余,深七八米,上有砖雕,栩栩如生。<br><br>鹅卵石铺路。石大小不一,或巨如牛臀,或小如鸡脚,似匠人随心铺就。些许石块历经风霜洗礼,外加历代行人踩踏,油光锃亮。阳光映射,熠熠生辉,泛出青白之光。沿山路拾阶而行,光影斑斓,忽似锯齿,宛而卧牛,变化多端。予不禁惊叹造物者之鬼斧神工耳!<br><br>民房多为石块砌成,依山就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山势树木掩映,若隐若现,似棋布星罗,若宫殿巍峨,隐现于苍穹之间。<br><br></p><p>村现存古迹多处,一宅九院,威严犹存。元代古宅,巍然矗立。砖雕石刻,虽非精雕细琢。然碧瓦青砖、斗拱飞檐,风格拙朴,古韵天成,彰显异样气势。<br><br>予感叹村之生命,历经千年,风雨硝烟,天灾人祸,皆幸免于难。时至今日,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古树古屋,摇摇欲坠。予盼有识之士,慧眼识珠,斥资保护,使此宝贵遗产长存。<br><br>如此,幸甚,幸甚!<br></p>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套路</font></h1><br><p></p><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高远的天空</p><p><br></p><p>参加了一个亲子互动性质的演讲会,生发出许多感慨。<br><br></p><p>演讲会的互动环节很多,演讲者一次次地鼓励孩子们上台。<br><br></p><p>第一次上台只有一个名额,而且承诺赠送一本书,一个女同学抓住了机会,顺利得到了赠品。<br><br></p><p>第二次要求上台的人很多,最后上台的只有十几人,其中两个同学得到了赠书。<br><br></p><p>第三次是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演讲者说家长可以到停在演讲台旁边的面包车上领资料,很多家长蜂拥而上,当他们快走到目的地时,喇叭里传来一个声音——资料不是赠品,是需要付费的。<br><br></p><p>兴致勃勃的家长们脚步慢了下来,经过短暂的思索之后,很多家长还是毅然决然地向面包车走去。<br><br></p><p>他们当时在想什么呢?是选择了也可以后悔,还是“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他们一定很纠结吧?有的人想掉头往回走吧?他们的表情和步伐暴露了一切,他们一定感觉被“套路”了。<br><br></p><p>前两次有孩子上台的时候,家长都希望其中有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止步时,家长心中充满着遗憾,因为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们深知,现实社会是残酷的,社会竞争是激烈的,孩子以后会面临很多选择,家长希望孩子不放弃一切机会,有竞争的时候能够义无反顾地冲上去。<br><br></p><p>前两次上台的仅仅是一千多人中的极少数,大多数家长心里是渴望更多机会的,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会怀抱着给孩子做榜样的心态冲上去,他们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机会到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做。<br><br></p><p>既然冲上去了,即使觉得资料价值不菲,即使知道自己被“套路”了,可是自己的孩子看着呢,许许多多的人看着呢,家长们还是会毅然扫码付费,他们是想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孩子的重视以及对孩子深深的爱。<br><br></p><p>被“套路” 的人心里是不舒服的,可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也会努力让笑容留在脸上,好像自己占到了便宜,取得了胜利。他们一定会在心里告诫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会上去。<br><br></p><p>人行于世,其实是很茫然的。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纠结彷徨,当我们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总感觉手足无措,这时才知道从家庭和学校学到的知识多么有限,才知道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才知道许多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br><br></p><p>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前行,岁数越大越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体会到“无奈”的滋味;阅历越多越感觉世事难料,每一个明天都充满着神秘,每一次挑战都充满着新意。<br></p><p><br></p><p>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吧!<br></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笑的尊严与生存的极限</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大空</p><p><br></p><p>在看余华这部【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我非常担心,担心它会如【活着】一样让人揪心,担心主人公家庭的命运也会如【活着】一样悲惨,不过还好,对于许三观这个家庭来说,尽管经受了许多磨难,但比福贵一家要幸运很多了。<br><br></p><p>看到卖血,首先想到的是河南卖血感染艾滋的事件,不过也与此无关。关于那个故事,阎连科另有讲述;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座南方小城的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个家庭在社教、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年大饥荒、文革、改开初期的生活经历,记述了这个家庭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的生存状况。<br><br></p><p>既然是“卖血记”,就记录了主人公许三观历次卖血的事。<br><br></p><p>初次卖血,是因为“你这身子骨能卖”,以前挣“汗钱”,现在挣一点“血钱”,有了钱,就可以讨个老婆。在有经验同伴的带领下,大量喝水让血多一些,行贿李血头,然后去胜利饭店点“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br><br></p><p>第二次卖血,是赎回自己家当。为了尊严,儿子许一乐打破了铁匠儿子的头,铁匠搬走了辛苦积蓄的家当。<br><br></p><p>第三次卖血,是他睡了别人摔折腿的老婆,买一点“肉骨头头和黄豆”做为补偿。<br><br></p><p>第四次卖血,“这苦日子过不下去了”。因为家人已经连着喝了57天的玉米稀粥,没有别的。<br><br></p><p>第五次卖血,让儿子许一乐带一点钱回乡下。三年知青生活,把一乐的身体完全搞垮了,他告诉许一乐,把三十元钱,分一半给同在乡下、同为知青的弟弟许二乐。<br><br></p><p>第六次卖血,为接待儿子许二乐的知青队长,炒几个菜,买两瓶黄酒,好让队长为儿子回城说说好话。为了给儿子许一乐治肝病。妻子和儿子先用借来的钱去上海看病,儿子三乐照顾深冬背一乐回家而感染肺炎的二乐,他自已坐轮渡经过六个县城,“<b><font color="#ed2308">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font></b><br><br></p><p>第七次在林浦。。。。<br>第八次在百里。。。。<br>第九次在松林。。。。<br>第十次在黄店。。。。<br>第十一次在七里堡。。。。<br>第十二次在长宁。。。。<br><br></p><p>终于到了上海,却看到了儿子的病床铺空着,许三观哇哇得哭了,“他两只手轮流着去抹眼泪,把眼泪往两边甩去,都甩到别人的病床上”。看到一乐从外面进来,许三观的眼泪又出来了,“我刚才哭是以为一乐死了,现在哭是看到一乐还活着。。。。”<br><br></p><p>第十三次卖血,是多年之后为了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他已经六十岁了,他的血没人要了,他独自走在阳光灿烂的街上,“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br><br></p><p>小说前半段主要讲许三观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还想保有生活的尊严,但生活给他开了个玩笑,他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许一乐,是别人的孩子,原来“做了九年的乌龟”。围绕这个事件,发生了一系列拉锯式的闹剧,他尽力维持的尊严与作为人父的道义,两相争战,即让人叹息又觉得可笑。<br><br>在经过前半段长篇的铺垫之后,小说在后半段进入了高潮部分。有关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知青下乡、文革开始的内容,都是采用“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样的句式,把许三观的见闻与思考,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把那荒诞和惨痛用诙谐、调侃的方式说出来。<br><br></p><p>文革十年宏大的荒唐,人性尊严沦丧殆尽。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你知道吗?为什么工厂停工了、商店关门了、学校不上课、你也用不着去炸抽条了?为什么有人被吊在了树上、有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你知道吗?为什么毛主席一说话,就有人把他的话编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话刷到了墙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车上和轮船上、床单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锅上,连厕所的墙上和痰盂上都有。毛主席的名字为什么会这么长,你听着:*****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万岁万万岁。一共有三十个字,这些都要一口气念下来,中间不能换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文化大革命来了。”<br><br></p><p>“后来,毛主席说话了。毛主席每天都在说话,他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于是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刀,手里的棍子;毛主席接着说:‘要复课闹革命。’于是一乐、二乐、三乐背上去学校了,学校重新开始上课。又过去了一些日子,毛主席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举起右手向西一挥,对千百万的学生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个人一句话,就左右了千万人的命运,历史怎么会这样离奇荒诞。<br><br></p><p>小说中有一节特别精彩的段落,是许三观给全家人用嘴炒菜。三年大饥荒中,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稀粥,饿得每天只能在床上躺着,一动不敢动,为了节省体力。许三观生日那天,他们喝到放了糖的玉米糊,孩子们却吃不出甜味,许三观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们苦得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全家人并排在床上躺着,他用嘴炒菜,给一乐做红烧肉,放四片肉肥瘦各半,给二乐放五片,给三乐放六片全肥。给妻子做清蒸鲫鱼,给自己做爆炒猪肝,全家人吞口水的声音响成一片。。。。。。<br><br></p><p>卖血,是一个中国人生存的极限,除非走投无路。许三观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差一点被抽干了最后一滴血。第一次卖血,他知道了自己“血钱”的价值,最后一次卖血,他的自我价值终结了,所以他哭得特别难过。余华用让人恐慌而又滑稽的风格,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他描述了苦难,却不贩卖苦难。他刻画了穷人,却不嘲讽穷人。那种悲悯的情怀,结合简单平易的文字,让人难以拒绝,一唱三叹。<br><br></p><p>象【活着】一样,【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也有着狂热的生存欲望,用自己的方式承受时代车轮压过,为了爱,为了生活,为了可笑的尊严,死不了,就想法活着吧。<br></p><p><br></p><p>注:原文写于2015年。感叹于和讯博客的永久关闭,感叹于诸多文字不留存就失去踪迹,以后会有一些旧文字发上来,并不在意炒冷饭的尴尬。</p> <h1><font color="#ed2308">六月</font></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大空</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在电影【立春】里,有一句台词,每年到了立春时节,我总在心里念叨几回。春天来了,总以为会发生点什么,可春天都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生。<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相反,在六月,许多的事发生了,却和没有发生一样。繁花似锦的肃杀,炽热如火的冰冷,仍和每年一样。</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读书也是这样,许多的书读过了,却和从来没有读过一样。我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所以村上君的话,我还是相信的。有些书化做了身体的一部分,像吃过的饼子夹肉,成为健康的力量。那么多值得崇敬的人,他们走过的路,也不会白费,乍看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在看不到的地方,确实起了丝毫变化。好多做为事实留存下来,不能被忽视,个人小小的世界和个人之外大大的世界或许就为因此而改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