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煤球

紅箋小字

<h3>  家里空闲房子的一角,有几袋碎煤,那是十几年前家里烧蜂窝煤剩下来的,日子久了几乎都粉碎了。</h3><h3> 有几次打扫卫生时,一度想清理出去,又觉得扔掉是浪费资源。今天打扫卫生,又不自觉地看到它。</h3><h3> 晚上睡觉时突发奇想,如果用煤球机手工打成煤球,冬天用来做饭取暖,资源再次被利用,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呢!</h3><h3> 想到这儿,兴奋起来。摇醒了身边的先生,把想法对他说了。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你真是想一出是一出,这时节,上哪去找压煤球的机子去。”</h3><h3> 听了他的话,刚刚激起的兴奋劲也一下子消失了。是啊,煤球机早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或许,再过几年,它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文物了。</h3> <h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做饭、取暖靠的就是这不起眼的蜂窝煤。因为生活条件所限,大家买不起现成的煤球,只好买来原煤,自己回家压。</h3><h3> 秋风一起,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冬的气息便很快来到了人间。</h3><h3> 父亲用地排车从乡里的供销社拉来一车原煤,倒在院子里,再从家门口的空地上取来一些土,按比例把这两样东西调配均匀,然后加水用铁锨搅拌。一切准备工作做好,拿出那个简易的压煤球的机子。</h3><h3> 这种简易的手工煤球机,结构简单,利用双手的力量往下压,把搅拌好的煤压进去,然后再用脚力慢慢压下来,一个个成形的蜂窝煤便出来了。 </h3><h3> 手工打出来的煤球,也不是个个都是那样好看圆润,这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在配料上马虎不得。煤和土的比例要合适,如果土太多,煤便不能很好的燃烧,点炉火也费时费力。水也要加的适度,通常是边加水,边用铁锨搅拌,水太多或太少打出来的煤球都难以成形。其次,压煤球时动作要把握的好。第一次用手往下压原煤时,要准、狠、快,这样才能保障压出的煤球的质量,但是也是需要力气的。提起煤球机时,脚的动作不能太猛,压的动作太快,煤球容易破碎。</h3><h3> 通常这些活都是父亲做的。我们小孩子跟在父亲的身后把刚打下来的煤球一块块摆在院子里。一排排,一列列,纵横分明,排列有序,常常让我想起每晚刘兰芳亢腔有力的评书《杨家将》上的八卦阵。</h3><h3> 父亲的煤球压完了,我们也摆好了。身上、手上、脸上全粘满了黑乎乎的煤渣。小伙伴们开始互相笑话对方,有调皮的趁别人不注意把黑乎乎的小手抹在对方的脸上。大家疯跑着,快乐的笑声充满了农家小院。</h3><h3> 满院子的煤球像即将踏上征途的士兵,静静地等待时间的检阅。几阵初冬的风刮过,煤球就干了,变得结实起来。一块块摞起来整齐地码好在厨房或廊子的一角,整个冬天的做饭、取暖就不用愁了。</h3><h3> 但是准备压煤球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得注意,那就是天气。记得有一年,刚把压下来的煤球摆在院里,天空中便下起了雨,煤球太潮湿无法搬运。虽然用一块塑料布盖上了,但是连绵的雨下了几天后打开,煤球还是大部分塌了,只好把它们重又撮合在一起再塑造,一天的劳作等于白干了。<br></h3> <h3>  几年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煤球不用自己压了。镇上就有几家煤球厂,机器轰鸣,从配料、搅拌到煤球成形,传输带飞速前行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有时候没时间,说一声,煤球就送到了家里,从此免除了压煤球的辛苦,人工压煤机便束之高阁了。</h3> <h3>  九十年代,煤气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干净省时、省事,一罐煤气能用好多天,炉火也比煤球炉起火快、旺,炒菜做饭很快便完成。同时也避免了煤球炉熄灭时的燃炉之苦。但是用久之后也发现,在燃气灶上熬的粥怎么也不如用煤炉熬的好喝,然而与燃气的干净、安全、方便相比,这个缺点便也显得微不足道了。</h3> <h3>  2000年后,天燃气走进了千家万户。只需管道通家,打开开关,便可烧水做饭。再也不用气喘吁吁地抗着沉甸甸的煤气罐搬上搬下了。当然,那个燃烧蜂窝煤的时代在我们的眼里早已成了历史。</h3> <h3>  看着那一堆废弃已久的煤,我真的有些束手无策了。应该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它们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啊,我绞尽脑汁的思考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