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风物(四) 【冯家胡同吴家大院】

冯家胡同

<h3>图画摘自,郝志祥【滦州古建筑】【文史杂志</h3><h3>】</h3><h3>文字,吴述东【滦州古建民俗】</h3><h3><br></h3> <h3>冯家胡同西道北吴家大院</h3> <h3>吴家大院地址</h3><h3><br></h3><h3>城内吴家大院是仅次于李家大院的又一座规模建筑。吴家大院原来也是并排三个院落,但它的主院设在东边,靠西两院为辅院,暗合传统文化中“东为大”之意。吴家大院没有在每个院落前面各开一座大门,只在东南角上开了一个总门。</h3> <h3>吴家大院主院和辅院</h3><h3><br></h3><h3>吴家大院虽然只开了一个总门,但三个院落内部是相通的,各个院落都建有角门。吴家大院最东边的院落为主院,前后四进院落,其余两院为三进院落。吴家大院没有门楼,建的是座门房。门房面阔五楹,宽度与正院宽度等同,而西两座偏院不盖门房,只设门墙,门房两开水躺瓦起脊,脊端各有一只吞脊兽。大门就开</h3> <h3>吴家大院主院</h3><h3><br></h3><h3>在东侧第二楹父处。门前两级青石台阶,阶上是一面宽不过五米的晾台,阶下靠左侧边角处有一个明显的排水口,显然大院有很好的排水设计系统。那座朱漆大门并不开淘,比李家大院内院那座壮观的门楼还要窄上许多,且门旁并无石鼓,石狮之类装饰,就连那道门槛也星普通木制,并不很高。反映了此院主人并不张扬的个性。</h3> <h3>主院的二道院</h3><h3><br></h3><h3>门房之内是空阔的院子,不建东西厢房。一条甬路直达二门比起大门来,二门显然要豪华的多,三级青石台阶拱起了那座漂亮的垂花门,门旁两只雕刻精细的石鼓,门上是一个大大的红楷福字。福字几乎占据了门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位置。</h3><h3>垂花门是吴家大院院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她以端庄华丽的形像成为这座四合院的外院与內宅的分水岭。垂花门开在外院北侧正中,不与大门相对,而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相对。垂花门的两侧则为鹿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墙上砌成开光形象,上面画有水墨山水。</h3> <h3>仿图</h3><h3><br></h3><h3>吴家大院的垂花门装饰性极强。向外一侧的梁头雕成云头形状,通常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和石榴头,酷似一对含包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特殊的垂柱有关。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左边为“岁寒三友”,右边为“富贵海棠”。从外边看,这座垂花门是一座极为华丽的砖木结构门楼。而从院内看。则是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这道门因为经常关闲着,恰似一面墙,增加了垂花门的立体感。</h3> <h3>仿图</h3><h3><br></h3><h3>进了垂花门,便来到了正院正厅。正厅面阔五楹,堂前一排六根廊檐柱,根根一楼粗细,把正厅烘托得愈加豪华庄严,正厅四扇下门,西侧各有两个明亮的窗口,使这座正厅釆光极为充足。吴家接见重要客人都在这里。正厅前面是前出廊的格局,与正厅建筑相辅相称相得益彰。</h3><h3>【吴家大院的主院在震前保存的相当完好,冯家胡同的人们都称为9号大院,当时住着几户事业单位的居民,儿时经常到主院的门洞玩耍,进入大门院向左拐转身向右一条甬路直达二门,二门高大的台阶给人以震撼,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宏大的北方四合院,巍峨壮观让人瑕想,它是古城建筑的一大亮点。但也没有抗拒住大地震侵蚀,在1976年的摇晃中轰然的全部倒塌,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有着古老的胡同还存在人们的视野里,让人怀叹和乐道。】</h3>